?

產城融合 科技引領 彰顯特色發展

2014-06-25 10:11徐纓
唯實 2014年6期
關鍵詞:常州文化產業文化

徐纓

“十一五”以來,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把發展和壯大文化產業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著力點。近年來,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70.15億元,到2011年的139.29億元,再到2012年的196.75億元,一年一大步;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由2010年的2.31%,到2011年的3.89%,再到2012年的4.96%,連續兩年排位全省第三。

發展文化產業,常州有機遇:一是時代背景機遇。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文化板塊單列為十五項改革之一,顯示了國家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和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心,同時也再次向市場明確了文化產業的地位,文化大時代呼之欲出。二是發展階段機遇。2013年常州人均GDP達9.3萬元,按平均匯率折算,已首次超過1.5萬美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按照經驗來說,常州的社會消費重心將開始向精神產品消費領域轉移,文化產業發展將迎來黃金時期。三是經濟轉型機遇。常州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文化產業以其輕污染、低耗能的產業特性,成為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有效手段和戰略選擇。

發展文化產業,常州有優勢:一是產業發展基礎較實。目前全市已有超過9000家文化企業,其中有超過700家“三上”文化企業,在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分類中除新聞服務、圖書出版門類缺項以外,基本涵蓋了文化產業10大類、48個中類、113個小類中的所有文化企業種類。二是產業發展環境較好。常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一”,率先實現文化市場的統一執法,率先探索政府性文化金融信貸體系建設;2009年榮登“中國城市政府管理競爭力排行榜”政府創新能力第一位、政府服務能力第三位、政府管理競爭力第八位,2011年又榮登經濟制度競爭力第三名;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三是歷史人文底蘊深厚。作為有著2500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文化古城,常州歷來興文重教,士子薈萃,文脈悠長,文化資源豐富,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原動力。

但同時應該看到,常州文化產業發展尚存制約因素,比如,文化產業資源整合依舊不足,文化領域向經濟領域轉化能力不強,文化產業鏈的延伸與完善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型企業數量不多,文化企業“軟、小、散”的問題還較普遍,缺少在全國有持續影響力的知名產業品牌,等等。

文化產業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這篇文章,關鍵是如何破題。在“文化立市”的新一輪城市發展競爭中,必須理清思路,揚長避短,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逐步把優勢轉化為勝勢,從而在文化大發展的序列中占據有利位置。

量體裁衣——形成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格局

根據地理地貌、資源分布、文化內涵、產業現狀等因素,結合江蘇沿滬寧線動漫產業帶、沿江印刷復制產業帶和運河文化旅游產業帶的總體規劃,整體部署各轄市區的文化產業發展重點及目標:新北、武進重點發展創意產業和數字內容產業;天寧、鐘樓、戚墅堰重點發展創意街區、休閑娛樂、文化旅游;溧陽、金壇重點發展以自然山水風光為主的休閑旅游業。通過對中心城區與新北、武進,以及金壇、溧陽文化資源合理規劃、有機整合,形成完整的城市文化產業體系。

其中,重點打造和形成“一核、兩區、三帶、四平臺、五中心、六產業群、七體驗區、八大項目”的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格局,著力實現文化服務業、文化貿易業和文化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一核:常州創意產業基地;兩區:以高新區、武進區為依托的兩大超百億文化產業集聚區;三帶:沿東經120創意文化產業帶、沿運河歷史文化產業帶、沿自然山水生態文化產業帶;四平臺: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中科院(常州)科學與藝術融合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二維無紙動漫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國家廣告產業園區;五中心:以常州高新區保納產業園為主體的廣告產業展示交易中心、以瑞聲聲學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為主體的視聽設備制作中心、以吟飛科技(江蘇)有限公司為主體的樂器制造中心、以常州玉宇電光器件有限公司為主體的影視器材生產中心、以常州靈通展覽用品有限公司為主體的會展器具研制中心;六產業群:媒體傳播業產業群、文化旅游業產業群、休閑娛樂業產業群、發行印刷業產業群、廣告會展業產業群、動漫創意業產業群;七體驗區:環球恐龍城、動漫嬉戲谷、春秋淹城、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天目湖旅游度假區、華夏藝博園;八大項目:東方鹽湖城、天目湖生態休閑文化創意產業園、江蘇綠成項目、寶盛園、環太湖藝術城、南田文化產業園、中華紡織博覽園、西太湖國際智慧園。

在此過程中,關鍵是全面盤點與評估本土文化資源,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角度去規劃文化資源向文化品牌的生成,從全市層面上統領和指導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戰略、目標定位、突破方向和重點任務,確保市區兩級思路統一,權責清晰;各轄市區根據自然稟賦、文化內涵和產業現狀的差異,量身定做長期性產業規劃和針對性引進集聚相關產業項目,從而實現全區域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

產城融合——打造文化產業集聚集群載體

依托國家文科融合示范基地和現有的國家級、省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做大做強一批規模效益好、產業貢獻率高、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載體平臺。一是以數字文化為核心,打造創意動漫游戲園區基地。在新北區打造以創意產業基地、中華恐龍園為依托的“形象—內容—科技—體驗—衍生”的獨特創意產業鏈條,形成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動漫游戲、移動互聯網應用、電子商務、廣告和創意旅游等產業集群。在武進區打造動漫游戲文化博覽園,以動漫游戲、互動體驗為特色的數字游樂項目,實現與“迪士尼”、“環球影城”等國際品牌的差異發展,通過產業的資源整合,實現向動漫游戲內容產業鏈的上、下游延展。二是以春秋文化為核心,打造淹城春秋文化產業園區。依托淹城春秋遺址這一稀世資源,以“小淹城、大春秋”為表現主題,從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取材,用游樂化的設計手法,通過現代技術裝備,設置春秋文化意境下的靜態觀賞型、互動演藝性和體驗游樂式項目,打造全球首家以春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園。三是以運河文化為核心,打造運河5號創意街區。圍繞“運河文化、工業遺存、創意產業”三大主題,通過對原常州第五毛紡織廠、航海儀器廠、常州梳篦廠等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整合周邊老街、老巷、老廠,吸引文化創意型企業入駐并開展文化創意活動,形成“古運河畔老工廠,常州文化新碼頭”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業態。四是以工美文化為核心,打造華夏藝術博覽園區。圍繞一大批獨具江南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如龍城三寶(梳篦、亂針繡、留青竹刻)以及磚刻屏、彩絨畫、木雕、剪紙等建設工藝美術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區乃至全國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在促進民族民俗民間文化傳承的同時推動產業發展。五是以山水文化為核心,打造旅游生態和衍生產業園區。依托溧陽天目湖、武進太湖灣、金壇茅山等常州著名山水景觀,推動天目湖度假區、太湖灣度假區、西太湖智慧園、環太湖藝術城、茅山風景區、寶盛園等一批園區基地的建設,通過文化和旅游的交叉融合,提升產業乃至城市的吸引力和影響力。endprint

在此過程中,關鍵要引進、扶持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核心企業,引導產業鏈式發展;為企業提供共性專業性服務,吸引企業集群發展;研究文化消費市場,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打破地域界限束縛,引導各個園區間相同產業、相近行業企業的重新聚集和對流,促進園區集聚發展。

科技引領——提升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能級

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努力搶占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一是形成工作合力。以文化與科技融合工作領導小組為組織保障,以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為核心,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協同創新中心為引擎,協同全市文化創意企業、境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金融資本、產業載體等多方面資源,共同推進文化產業和文化科技企業發展。二是提升創新能力。推動文化領域的科技研發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加快實施“基于GPU+CPU異構云集群的3D渲染系統”、“基于生物感知與增強現實技術的實時互動娛樂系統”、“基于三維立體影像技術的大型原創動畫片”等一批科技項目,通過鼓勵積極參與高新技術研發和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促使優秀文化創意企業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三是構筑人才體系。借助“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龍城英才”計劃的實施,大力引進海歸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領軍人才。依托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和本地高校培訓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培訓。與全國高校共建人才信息庫,組織企業至國內外舉辦文化科技人才專場招聘會和網絡招聘會,為企業搭建人才對接平臺。

在此過程中,關鍵是要處理好科技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既要引領市場,大力推動最新科技成果應用到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各環節,提高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要適應市場,不斷發現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娛樂、休閑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科技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產業對接——搭建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重點在“四個平臺”上下功夫。一是搭好項目對接平臺。以“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文化創意項目(常州)對接會”等為標桿,整合常州文化項目資源,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在更高層次上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項目與資本對接、發展與合作共贏。二是搭好產業對外平臺。圍繞重點文化行業,如文化制造業、工藝美術業、文化旅游業實施文化產品海外推廣計劃,利用好海外運營一體化平臺,加快文化產業、企業走出去步伐。組織文化企業學習和利用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促進企業發展。三是搭好企業溝通平臺。成立文化產業研究會,致力于為全市文化企業研討、交流、展示、對接等提供服務拓展思路,整體上提升企業競爭力。整合行業協會資源,從全市近百家與文化相關類協會中選取廣告、演出、創意等14個文化產業相關行業協會,共同作為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專項資金貸款申報的推薦主體。借助行業協會的吸附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放大產業政策效應。四是搭好內部轉化平臺。依托中科院常州科學與藝術融合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常州)智能制造裝備工業設計中心、國家二維無紙動漫技術平臺、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等,密切加強文化領域和經濟領域的交流對接,催化文化和產業之間的“化學反應”,使文化概念更加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成果。

在此過程中,關鍵是進一步提升產業平臺的專業性和有效性,降低準入門檻,實現企業與平臺的扁平化無縫對接;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的異業聯合、異地聯合、異體聯合,發揮行業協會的中間力量,通過產業內部和外部的交流與探索,加強文化向市場轉化的能力。

骨干支撐——塑造文化產業市場品牌形象

文化產業品牌是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市場載體,能夠形成集群效應、引領效應和擴張效應,以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獲得競爭優勢,從而帶動產業鏈式發展和城市形象推廣。一是做強龍頭文化企業品牌。從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通過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推進連鎖式擴張、引入風險投資、與高新技術嫁接等路徑,帶動相關產業鏈的規?;?、集約化和專業化。二是做亮“專、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業品牌,通過常州政府性文化信貸風險補償體系的金融支持,為一批科技含量高、創新意識強、成長潛力大、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出口項目和產業公共平臺項目,在企業融資、市場對接、品牌宣傳等方面給予及時深入服務,幫助其做大做強。三是打造文化城市系列品牌。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建設,重點推進動漫游戲、文化旅游、文化制造、休閑養生等產業系列品牌的塑造。以天目湖、恐龍園等為主體塑造常州文化旅游品牌,以創意產業基地、環球嬉戲谷等為主體塑造動漫游戲品牌,以華夏藝博園等為主體塑造工藝美術品牌,以吟飛電子等為主體塑造文化制造用品品牌,以靈通展覽、霍克展示等為主體塑造會展展覽器材品牌,以玉宇電光等為主體塑造特種光源品牌,以亞細亞影視制作、卡龍影視等為主體塑造影視傳媒品牌等等。通過建立文化產業品牌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大原創文化品牌扶持力度,提升品牌的文化感召力、社會影響力、市場傳播力和經濟競爭力,提高文化產品附加值和文化產業增值能力,不斷拓展文化市場發展空間。

在此過程中,關鍵是堅持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引入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強化文化金融支撐,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通過形成、抓住產業發展中的“常州現象”,延伸、轉化為“常州印象”,進而凝煉、塑造為品牌化的“常州形象”。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黃 杰endprint

猜你喜歡
常州文化產業文化
常州的早晨
美麗的常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四川命名首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