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狩獵社會與熊崇拜的出現

2014-06-26 10:23修文強
關鍵詞:薩滿

修文強

摘 要:熊崇拜在史前時代普遍存在于東北亞、北美、歐洲等北半球北部地區,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學者關注。作為一種在史前狩獵社會普遍存在的圖騰崇拜,必然與當時的環境和經濟產生密切聯系。作為薩滿文化里重要的部分,有必要從薩滿角度揭示熊成為部落圖騰的關系。完整保留史前狩獵時期的經濟模式和文化習俗的鄂倫春民族,是我們研究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狩獵社會;熊崇拜;薩滿

中圖分類號:K8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5-0025-02

一、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狩獵經濟與熊崇拜的關系

在我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地區生活著幾支以狩獵為主的少數民族,如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這些民族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仍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階段,因此保留下大量珍貴的原始社會資料。

馬克思曾經說過:“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環境中,找到不同的生產資料和不同的生活資料。因此,它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產品,也就各不相同?!雹僮匀画h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特別是人類為了生存需要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美國地理學家E.亨廷頓在他的《文明與氣候》一書中,特別強調氣候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這種觀點雖然有些偏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然環境孕育著各民族的經濟生產方式,特別在一個民族早期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鄂倫春族居住在大小興安嶺極北地區,溫度低、濕度高、無霜期短的氣候決定了這個地區不適合農業的發展。

西清在其撰寫的《黑龍江外記》中記載:“極邊苦寒,過夏猶服棉衣?!雹?/p>

大小興安嶺茂密的森林,豐富的動物種群,決定了鄂倫春族以狩獵為主的經濟模式?!搬鳙C的經濟意義,不僅在于通過它能夠取得他們的主食——獸肉,而且還能夠取得一些其他必要的生活資料,如用以縫制衣服的皮毛?!雹?/p>

鄂倫春人一切的生活資料都來自自然,由于當時人類的認知水平有限,自然界的種種奇怪現象無法解釋,自然崇拜應運而生。

“自然的力量過于強大,生產力水平又極端低下,人類處在受自然界控制的階段。在這個蒙昧時期,人把自然尊奉為神,自然界具有崇高的地位?!雹芸v觀世界上以狩獵經濟為主的民族中,基本上都存在著萬物有靈論的現象,這是其經濟模式決定的?!岸鮽惔鹤迤毡樾叛鏊_滿教,崇奉多神。而“‘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是他們信奉薩滿教的核心,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內容?!雹荻鮽惔喝苏J為,自然界的山川樹木,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都存在著神靈。出獵時每遇到古樹、高崖、洞窟都以為是山神“白那恰”的棲地不敢喧嘩,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豐收。鄂倫春敬畏熊,稱熊為“雅亞”(祖父),“太貼”(祖母)或“阿瑪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在鄂倫春人的薩滿信仰里,熊崇拜占有重要的地位。狩獵經濟模式決定了獵人與熊等大型猛獸接觸的頻率,熊對獵人的巨大威脅和獨特的習性促使了熊崇拜的產生。熊體型龐大,性情兇猛。善于發動突襲,襲擊獵物時的沖刺速度超過人類。熊在瞭望時熊掌可以像人一樣放在眼前遮光,后腿可以直立起來。熊的視力不好,但是耳、鼻卻非常靈敏,順風可聞到半公里以外的氣味,能聽到300步以外的腳步聲,聰明程度與憨傻的外表完全不成正比。最為可怕的是熊可以利用敏銳的嗅覺跟蹤肉類氣息至人類的棲息地,進而對人類發動突襲,以當時人類的簡陋工具很難抵擋兇猛的熊。

在鄂倫春人的心目中,熊和鄂倫春族之間有血緣關系,他們認為自己是熊的后裔,熊是自己氏族的祖先。鄂倫春人的祖先神話《熊的傳說》講:傳說以前有個獵人,丟失妻子多年,一天他打到一只熊,割前掌時發現熊腳掌上還戴著一只鐲子,確認就是他在山里頭走失的戴鐲子妻子變的熊。因此,鄂倫春人留下嚴禁捕殺熊的規矩,并對熊崇敬頂禮膜拜。尊稱公熊為“雅亞”(即祖父),尊稱母熊為“太帖”(即祖母)。熊死后,要像送葬老人一樣舉行祭祀和風葬儀式。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著熊與部族存在血緣關系的神話,在鄂溫克人《人和熊成親》,鄂倫春族《鄂倫春民間故事集》中,普遍存在著人變熊、熊變人和人熊婚配型三大類型的故事。其中,人變熊型和人熊婚配型的故事較多見,但是無論哪種類型的神話故事,其核心無一不把熊和人緊密聯系起來,表現出人熊同源或人熊同族的這個中心思想。鄂溫克人稱公熊為“合克”(祖父),稱母熊為“惡我”(祖母);布利亞特蒙古人和達爾赫特蒙古人稱公熊為“阿爸”或“額布格”,稱母熊為“斡圖格”。

二、熊圖騰出現的原因

恩格斯指出:“人在自己的發展中得到其他實體的支持,但這些實體不是高級的實體,不是天使,而是低級的實體,是動物,由此產生了動物崇拜?!雹?/p>

(一)強者崇拜

熊在森林里獨一無二的統治者地位使人們在樹立自己精神崇拜的過程中,逐漸向熊靠攏。熊作為部落崇拜的圖騰,從本質上是人類希望自己部落能像熊一樣強大,強大到可以統治整個森林免受其他部落的侵擾,是一種對于強者的崇拜。對于個人來說,獵人要有強壯的體格和聰明的頭腦才會獵取更多的獵物,而熊強壯的身體和森林中的王者地位是獵人把熊當成自己保護神的條件。獵人希望熊能賜給個人力量和運氣,不僅能夠避免遭受熊的傷害,而且在森林里能夠獵取更多的動物。

(二)神靈崇拜

在北方信仰薩滿教的民族中,把熊看成一種威猛無比的神獸,能夠鎮壓和祛除邪惡的力量。同時人們信仰動物神,是借助熊神和其他動物的神威來增加自己的神威,借助猛獸神靈的威力趕走纏繞人身體的邪靈,恢復身體的健康。

在鄂溫克族薩滿身上所穿的薩滿服上就有熊的標志,希望借助熊神的力量來增加自己的法力。鄂倫春族還保留有極具民族特色的“斗熊舞”,在舞蹈的過程中人們會刻意模仿熊的動作,出現次數比較多的動作是“熊晃”,同時要學熊的吼叫聲。這種舞蹈脫胎于原始的薩滿舞蹈,目的是借助熊神的力量來保佑部落人的安全健康,免受邪惡力量的侵襲。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斷進步,這種舞蹈的薩滿意味越來越輕,逐漸演變成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平時娛樂的一種舞蹈。從這種舞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神靈氣息,可以想象在人類認知水平低下的年代對于神靈的依賴多么嚴重。

(三)血緣崇拜

由于熊敏銳的嗅覺和兇猛的習性,僅僅依靠弓箭等簡陋武器的獵人會經常遭受熊的傷害?!杜f唐書》載:“室韋者,契丹之別類也,……兵器有角弓,楉矢。尤善射,時聚戈獵,事必而散?!?/p>

古人的思維認為自己祖先會保佑自己平安順利,這是一種祖先崇拜。而把熊作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祖先,古人認為熊就不會傷害自己,保佑獵人打獵順利,不會遭受其他大型猛獸的襲擊。在狩獵社會中,由于生產力的低下,人類的力量十分弱小,生存艱難,經常遭受食物短缺、疾病和大型猛獸的襲擊。為了能更好的生存下去,氏族間的之間需要用精神和血緣來相互團結,增強自身的實力,于是熊崇拜成為了當時團結氏族的一個精神紐帶。

為了維持古人認為的“血緣紐帶”,人類要宰殺熊,通過吃掉熊的肉來維持這種聯系。雖然普遍禁止宰殺圖騰動物,但是,吃熊的習慣仍然存在,不過吃的時候要有一定禁忌的宗教儀式。吃熊除可以補充食物之外,自認為與熊有親近血緣聯系的氏族,希望通過隆重的吃這種動物的肉來鞏固這種聯系,而且認為有必要這樣做。出于這種動機而宰殺神圣動物不但不看成罪惡,反而被看成虔敬的事。所以在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狩獵民族中都普遍存在著吃熊肉的習慣,在吃熊肉的過程中會有一系列的禁忌。

三、總結

狩獵社會不同于農業社會的經濟模式決定了熊崇拜的產生和發展。為了得到精神上的保障和安慰,熊作為森林的霸主被人類推上了神壇,成為了人類精神上保護神。沒有狩獵,沒有森林也就不會有熊崇拜的出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社會的到來,熊崇拜逐漸讓位于龍崇拜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熊崇拜曾經作為華夏先民們的一種主要精神崇拜值得每個炎黃子孫銘記。

——————————

注 釋:

①馬克思:資本論[M].第l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3卷第39頁.

②(清)西清.黑龍江外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63.

③何群,王俊敏,何文柱,烏力吉.狩獵民族與發展——鄂倫春族社會調查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11.

④錢俊生,余謀昌.生態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1.

⑤希德夫.鄂倫春人的“萬物有靈”觀念[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6(1):67-68,15.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參考文獻:

〔1〕孟慧英.中國北方民族薩滿教[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

〔2〕葉舒憲.熊圖騰—中華祖先神話探源[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07.

〔3〕趙復興.鄂倫春族游獵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4〕鄂倫春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二輯)[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

〔5〕何群,王俊敏,何文柱,烏力吉.狩獵民族與發展——鄂倫春族社會調查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關小云,王宏剛.鄂倫春族薩滿教調查[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孫國軍)

猜你喜歡
薩滿
非遺背景下薩滿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
——以吉林省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薩滿文獻開發利用路徑探索
何為薩滿:人類文明史的眼光
淺析薩滿藝術的傳遞
薩滿圖騰藝術性服裝創作靈感研究
黑龍江鄂倫春族薩滿文化的遺存調查與保護研究
鄂倫春族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淺析吉林陳漢軍旗薩滿的文化認同
滿族剪紙中所蘊含的薩滿文化
滿族薩滿音樂文化的多維度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