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藝術的共有

2014-06-27 16:12朱以撒
書畫藝術 2014年2期
關鍵詞:書法藝術書法家書法

朱以撒

書法藝術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千年來的書法史、書法家、書法作品共同形成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前人說,不學詩何以言。在漫長的歷史時段,也可以說,不學書何以行。文字畢竟是最能長久的,作為書法典籍,是“可移動文物”,而固定場域的摩崖碑刻,則屬“不可移動文物”,這兩種類型的書法遺產,是后世書法家用來了解、研究書法文化的理想載體,它融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民情風俗中、道德文章中、審美感受中。盡管隨著時間改變,許多人事已成過去,許多價值觀、審美觀都發生了變化,生活結構徹底變更了,生活的節奏全然顛覆了,尤其是觀念世界的解體不是越來越精神化,而是越來越物質化,甚至以物質主義的態度面對觀念,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否認我們每日生活在文化遺產之中,在任何場合,都可以看到書法藝術的存在,看到這些藝術仍然介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書法藝術在社會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持守既往,超越現實。既往就是書法遺產,遺產是凝固的產物了,一件古人作品,再也不會增一字減一字,凝固不變。書法家的持守是面對過去的,迷戀古風,追尋古典,鐘情于古人留下的片紙只字,由此去探求書法史上那些創造了無限光輝遺產的先賢的智慧、生命。這樣,書法家的作用,就是在堅守文化遺產的不使流失,又把書法藝術弘揚光大,以此對文化遺產做出應有的貢獻。隨著生活節律的加快,價值觀的轉變,書法藝術也在經受沖擊,已經缺乏古代社會的全民能書的普遍性,只是一部分書法家、書法愛好者的喜好形式。書法人口銳減,甚至書法隊伍中的某一部分也是難以言說和書法有何關系。名為書法家,缺乏書法體統,缺乏基本的書法守則和制約。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書法藝術是從古代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是農耕社會的產物,是一種精神享受上的慢產品,是需要有大量的時間來陪付的。同時需要崇仰層面上的內涵,實踐層面上的展示,有了時間還需要有情調,才可能長久持守。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為一個人的具體生活,是建立在某種實際價值上的、自我肯定基礎上的統一性生活,是現實無比的。要隨朝代更替,使觀念和追求發生變化,在快時代空間要守住慢時代的藝術,肯定不是一件易事,就像掌中之沙,在握緊時還是有不少流失了、難以追尋了。從工具論的角度出發,一個民族從執毛筆寫字,到執鋼筆寫字,到按鍵盤打字,由寫到打,一字之差,已經顯示了觀念的巨大變化。一些舊日的習慣、姿態、情趣、方式,也隨之轉換。持守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就一個書法家而言,從幼年操觚到皓首白頭,肯定是需要精神支撐的,否則就不能持守到底。另一方面,書法藝術是作為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存在的,從藝術本體意義認知,藝術的最終目的是彰顯人的生命本體及對人精神的深切關懷,是超越此時的現實生活的。必須承認人本身的有限性,帶著人先天而來的非自足性和非完善性在生活,因而有對美追求的積極性。除了持守之外,書法家還必須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超越前賢,創造維新,拓寬書法語言的表現空間、力量,豐富書法語言的表現情調,擴大它的共享面。

持守書法藝術傳統通常認為是書法家的事?,F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似乎書法就是書法家的事,有這么一批人孜孜不懈地研究、創作就足夠了。這種看法大有人在,因此覺得影視界、曲藝界、歌舞界演員們寫字辦展似乎就不務正業。我們只是把書法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視為書法家、創作傳達、審美客體感受這么一個流程或信息系統的構成,很私有、狹隘。通常認為最重要的是書法家,因為他是書法作品的創造者,而忽略廣大的接收者。因而當今的書法活動,大多是與書法關連的人在參與,余下各行各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工之細把人的興趣愛好隔離起來,也就不可能擁有更多的人群進行參與,認為書法創作就是滿足自己創造力的發揮,是一種自我精神的高級娛樂,與欣賞者沒有關系。這就缺乏一種公共的眼光了。如前所說,影視演員等通過書法活動來表現自己,沒有什么異常的,因為書法藝術是公有的,誰都享有接收、表現的權利。藝術的公共化,一方面強調公眾,一方面強調藝術,能做到書法藝術引導公眾,公眾普遍熱愛藝術,則是最佳結合。但現在,不能因為其他界別人士缺乏創作的藝術性而摒棄,這顯然不利于書法藝術的傳播,以書法家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由來已久,使書法家處于一種自足、自恃的位置。這種觀念從書法角度看,顯示出桀驁不馴的個性,沒有誰會認為不妥,因為書法創作、研究是很個人的事??墒?,如果從公共藝術這個角度看,這種感覺就太過于偏狹了、自私了。藝術的公共化趨向是很明顯的,不能只強調、津津樂道藝術的小眾化、貴族化,而應該站在公共的角度上,讓藝術為盡可能多的人服務,讓盡可能多的人感覺到享用藝術的快樂、溫暖,使更多的人感到書法藝術與己有關,自己有能力參與。但是,我們很強調書法家的個性、創新,強調創作是表達個人的情趣,顯示個人的價值,從公共生活這個角度評說,就屬落后、過時的觀念了。公共藝術講究共享、共有,更關心大眾所能具有的平均值。盡管書法藝術的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值得提倡、尊重、支持,但是公共藝術做為對更普遍的人群的關注,是以忽略書法家個人的感受為前提的。譬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作品,是社會上最普遍人群最能接受的,平正、安和、端莊、清秀、協調。這些元素為公眾所樂意接受、認可,可以成為共享的書法部分。而如果是楊維楨、沈曾植、徐生翁、謝無量、弘一這樣的書法作品,它們的公共性就大為降低了。他們有“藝術”,但缺乏“公共”的元素。推而廣之,當今的許多書法家對于古法的學習達到了細致入微,創新不足,守法有余,反而擁有更廣大的享有者。而所謂的創新,顛仆欲倒、丑形異態、殘破散亂,盡管有很偏執的個人成分,但是有多少公共性呢?它們給普通民眾的感受就是亂涂濫抹,由此對書法藝術輕視,對書法家輕視。書法藝術的存在或消亡、發展或萎縮都與大眾有密切的聯系。書法家應該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我們為弘揚書法藝術進行哪些與社會、與民眾有益的工作,如果自己的創作只是適己,與人們在這個生存空間所關注的問題無甚干系,感受不到書法藝術給公眾帶來的益處,那是沒有作用的。我們可以以德國女作家敏娜·考茨基為例,她一生寫了不少小說,還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欣賞。但是到了20世紀,紐倫堡弗蘭克出版社要出版她的全集卻宣告失敗。因為人們不愛看,因為他們難以從閱讀中獲得藝術享受,不能發現獨特的趣味和表現。在恩格斯看來,這個女作家除了對筆下人物的獨立性、自覺的生命活動尊重不夠,對讀者的觀照,也極大的忽視了。由于忽視創作規律和不能把握閱讀對象的特點,結果作家的主觀愿望和作品價值的實現大大地落空了。在書法家群體中也有這樣的現象,把書法藝術往玄奧方向引領,讓人看不懂也聽不懂,以為水平高深,顯示書法家個人的身分。持這種想法、做法,對于書法藝術推廣于公共,顯然是走反面。接收并樂于嘗試藝術的人少了,也就只剩圈子內的人自娛自樂了。這樣,不論圈內產生多少著名的書法家,對于推廣藝術的共享,已經不起作用。

古典的書法藝術究竟離當代社會的普遍民眾有多遠?在這一點上,書法家普遍認為民眾的藝術欣賞水準很低,甚至就缺乏能力欣賞書法作品。的確,如果不是專攻者,處于當下的民眾要欣賞公元四世紀的書法之美,的確是重重困難。這是文化背景的非同一造成的,也就是文化時差的問題??墒切蕾p同一時代的書法作品,難道就通暢無阻了嗎?書法家除了創作,還需要充當什么角色?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以當代書法創作為例,寫二王小行草的人多起來了,清新、細膩、協調、自然,目遇之優美大方,斯文舉止,其社會接受程度遠遠勝過丑書。城市的進步和變化就是催生公民社會的完美、成熟,書法也應當有一部分率先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審美之中,可以說這些效仿二王行草的書法作品,就是書法藝術表情中最為親和、懇切的部分。書法家經常思考的是書法家精美化的問題,認為作為一個書法家,追求個性、哪怕是偏執的個性也是天經地義的事,而無暇顧及書法傳播、教育、普及這些社會性的公益責任。我們可以趙孟頫為例,趙孟頫的書法在元代可謂遍地開花,為社會各階層共享有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和趙的身分、地位有關,同時也與趙體的形態、精神有關,骨豐肉美,神情爽朗,有一種普適的功能,他的藝術實現了社會價值,彌漫朝野,被廣大民眾樂于效仿、享用。一方面是朝野學趙書,趙書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傳播,個人受益,聲名遠揚。另一方面亦有益于社會文化,有益于民眾享有的精神提升??梢栽囅?,如果元代的書法家都有如趙孟頫這般的傳播能力,民享的程度就大大拓展了。元代的楊維楨也很有個性,但其形突兀、抝峭、堅硬,缺乏條理,忽此忽彼,難以捉摸規律,也就難以為民眾所樂意吸取、享用。趙孟頫、楊維楨作為個體書法家都是成功的,但在以書法回饋社會,與社會民眾默契結合這一點上,趙孟煩最為成功。當代書法談可持續性發展,如何進行可掙性發展?首先需要有很大數量的群體,這些群體是階梯式的,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書寫狀態,不同教育背景,接續無端,沒有斷層。藝術的公共化,讓跨邊界的特點變得十分突出,書法藝術,除了書法家需要,不同性別、職業、文化修養、身份地位的人都需要,用來提升精神調劑生活的一種良好形式,相信沒有人會拒絕。這樣,就不能僅僅考慮一小部分群體、一小區域、一些特定的人。做強做大是持續發展的目的。首先要能夠大,這個大可以設想為人群的廣大。廣大的人群分布在廣大的場域,有長遠的計劃,書法才能實現其大的理想,大的書法藝術超越了本土、本土人士,它強調公共,它是沒有疆域界限的,是開放的、敞亮的。異域人群認識中國,有時就是從某幾個書法符號、某幾段樂曲、某幾筆色調開始。如果不大,守于本土,也就難以推動傳統藝術的更新和進步,難以走向世界。而把書法做強,這個強從公共藝術的角度不能解釋為強化、強調,因為強化、強調不是公共藝術的目的,而是柔韌如水的持守、鞏固,在社會文化環境中,時進時退,進過于退。據資料,10年前,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城市成為了絕大部分人樂于進入棲息的場域。書法藝術理應因城市化的進程而更具有生機和長久生命力。

弘揚文化遺產的基本任務是教育,書法藝術要做到可持續性發展,書法教育就是文化發展策略中不可忽視的,且必須加強的一項工作,古代社會之所以能夠產生那么多彪炳史冊的書法家,就是全民習書、書法教育得以貫徹的結果,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強化書法藝術在精神生活中的提升作用,落實書法藝術的實際作用,不流于玄虛,偏重于實踐,有跡可尋,有體可依。我們的書法教育仍然是很薄弱的,缺乏有序漸進的引導、深入,使對書法藝術的學習、傳承持續不斷。如果教育強大了,書法藝術的根基就扎實、厚重。這顯然是整個社會都值得重視的,其中就包括了接收來自各方面的誘惑、挑戰,形成有大規模的傳承的潮流?,F在,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民間的、非職業藝術的、私有的書法教育機構充滿著活力、生機。規模被局限了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缺乏一種“精神氣候”。就全局而言,政策、制度、經濟都在默默地發生作用,牽制著書法教育發育的進度、深度。丹納在曾經說:“總是環境,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決定藝術品的種類,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余的品種;環境用重重障礙和不斷地攻擊,阻止別的品種發展?!睍ㄋ囆g的教育顯然不能應和這個時代,它缺乏被認同的基礎和具體實踐的必然性。如果難以守住書法藝術的根脈,它的當代意義必然不能積極彰顯。在書法教育中融入和諧的書法觀,構成一個和諧的審美場,使受教育者能夠感同身受地熱愛,成為對這門藝術的自覺追求,使書法藝術成為精神上的必需。那么,書法教育就必須對現有環境系統中的諸種軟、硬約束因素進入選擇調整,協調地推進藝術共享。譬如中國書協舉辦的推選“書法名城”的活動,就是在全國眾多的城市中,通過考察其文化環境、行政傾向、藝術氛圍的諸多軟、硬件,確立可供書法藝術良好生存的空間?!皶恰钡拇_立有利于凸現、烘托各方對象和激活和書法有關的各種行為?!皶恰彼M行的書法創作、理論研究乃至書法教育,在這個城市里都是處于活躍狀態的。由于是“書法城市”,這個城市所具有的書法氛圍,也就形成了許多誘因、動因,尤其在尋常百姓的感受中,書法是這個城市的人所共有的一筆財物,可資共同享用。書法教育的結果當然不是把全民培養成書法家,而是培養全民美感,使之能夠參與書法美感的活動。傳統的儒家書法觀就是從中和美出發的,譬如反對炫技,反對把字寫得拋筋露骨、劍拔弩張、江湖氣、市井氣、媚俗氣等不良氣息,而主張平和自然、圓融完美、虛實相生、剛柔相濟,一幅之內敦厚質樸、斯文雅致、含蓄斂約,有個人表現意趣的自由自在,又不超越破壞規矩。王羲之是怎么來的,在當時的審美環境下,家族的教育,社會的教育,處在一個充滿藝術關懷的氛圍中,他成長起來,自然而然就是這個樣子,不是這個樣子都難。在中國遼闊的場域里,書法藝術的氛圍厚薄相差很大,譬如江南的某些城市,底蘊豐厚,藝術氣息氤氳不散,書法家是扎堆的,書法家的藝術生活也很典型。而在西北的某些城市,藝術環境、氣息都不理想,遑論藝術教育對人的熏陶,甚至成人之后還未知書法為何物。因此他們享受不到書法藝術給予的恩惠、培養。由此可說,培養一個城市與書法建立密切關系,讓一個城市的公民與書法結緣,對一些城市來說條件是現成的,很容易,而對一些城市來說,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儲備,因為他已不是外在的活動,而是要滲透到內心,成為自覺。如果做為書法藝術的本土,還有那么多書法藝術的空白點,那么多人不知書法為何物,那么,書法的公共化就極大地削弱了。

當代中國文化的復興正在逐步與世界接軌,文化遺產中的許多藝術種類的精華也在成為引領的方向。書法藝術的載體、抽象、符號、象征,尤其有跨邊界、跨文化的優勢、特點,我們對書法藝術的公共化進程充滿了信心。

注釋:

[1]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663:39.

猜你喜歡
書法藝術書法家書法
淺談書法藝術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小小書法家
詩書畫苑
書法等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探微
圖說書法(三十九)
氣酣勢暢 沉雄灑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