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人與昆曲關系的文化成因探析
——中國學人與昆曲藝術關系研究(三)

2014-07-14 08:59史愛兵河北大學河北保定071000
大眾文藝 2014年3期
關鍵詞:學人昆曲文人

史愛兵 田 野 (河北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中國學人與昆曲關系的文化成因探析
——中國學人與昆曲藝術關系研究(三)

史愛兵 田 野 (河北大學 河北保定 071000)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一代學人不但擁有精致的昆曲生活而且憑借自己的熱情、眼界、膽識、責任,對昆曲執著地守護,不離不棄,挽昆曲于危亡之中,致力于昆曲的傳承與發展。本文擬對此文化現象進行解讀,探究其文化成因和文化內涵。

學人;昆曲;文化成因

河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部分成果,編號:SD124013。河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編號:0909017。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昆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磨難,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發現伴隨著昆曲的坎坷始終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昆曲危亡的關頭以自己的眼界、膽識、責任、熱情,對昆曲執著地守護,不離不棄。如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嚴復、王季烈、辜鴻銘、蔡元培、錢穆、胡適、吳宓、李叔同、張宗祥、趙元任、劉半農、趙景琛、陸宗達、鄭振鐸、胡小石、姜亮夫、俞平伯、浦江清、顧隨、譚其驤、李方桂、沈從文、陳中凡、葉圣陶等等,今天我們稱他們為“學人”,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思想自由和文化的使命,正是這些學者的癡心守護,昆曲度過了艱難的歲月得以傳承至今。這樣一大批學者,對昆曲的迷戀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主流,而做為傳統文化藝術之一的昆曲之所以能夠得到眾學人的關懷與呵護、扶植與提攜潛存著深深的文化成因。

第一,文化心靈的傳達。學人與昆曲如此密切的關系是昆曲藝術發展延續下來的一種文化必然?;厥?00年昆曲的歷史,昆曲藝術的經典都是和湯顯祖、孔尚任、洪昇等博學的文人士夫密切相關的,在昆曲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人極大地參與了昆曲的創作、改革,左右著昆曲的審美趨向。昆曲中蘊含的情調、意蘊都是文人賦予的,昆曲中凝聚了文人太多的生活體驗、家國情懷、人生價值和生命追求,這一切都使昆曲帶有濃郁的文人氣息。一代學人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他們與傳統文人有著很多相同的文化因子,他們在欣賞寄托文人情感的昆曲時是心領神會,自然不隔的。這種歷史文化承繼使學人懂曲、知曲、愛曲、評曲、作曲,學人也取代傳統文人成為近現代社會中昆曲藝術的重要欣賞群體。

第二,禮樂教化的延續。從更廣泛的范疇來說,學人與昆曲藝術的關系是中國傳統社會禮樂教化的現代延續?!芭d于詩,成于禮,立于樂”以完成人格修美養,“依于仁,據于道,游于藝”以成君子之德??鬃又忌羁痰赜绊懥酥袊糯慕逃?,家庭教育中琴棋書畫是四書五經之外的必學課程,社會的公學之中亦設有“藝學”。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許多文人士夫是學藝兼備,如蘇軾、蔡邕,如徐渭、鄭燮。文人的交往經常在藝術的世界中進行著文化心靈的溝通。南懷瑾說:“過去中國讀書的知識分子,對文學上基本修養的詩、詞、歌、賦,以及必要深入博古通今的史學,與人生基本修養的哲學,乃至琴、棋、書、畫等藝術,為不可分離的全科知識……”1所以,作為傳統文化承繼者的一代學人與昆曲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是有著歷史的淵源和文化的必然了。

第三,民族精神的追求。牟宗三曰:“戲里有中國文化”2張君勱則認為:“藝術為民族靈魂的體現?!?我們說,一種文化代表著一種特殊的精神,賦予了一個民族、國家或整個地域的人群迸發出與其它人群不同的氣質風貌,維系了他們的完整性與統一性。而這種精神,就是指文化現象中所隱含的規則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它亦通過傳統藝術體現出來,你或許于文人畫中體味到一種虛靜、于戲曲音樂中領會到一種中和,于書法中感悟到一種生生之不息,于建筑中品味到一種天人合一,于雕刻中神會到一種渾樸與沉著。這些傳統藝術正是古代文化精神在現實中的一種存在、一種寄托。如果說藝術家對傳統藝術所探求的首先是其色彩、節奏的內在規律那么一代學人所關注的更多的應是這種文化典范的內在密碼。感受和體悟這些密碼是穿越時空與歷史遙接,于冥思遙想思間會通古人的神韻和風采,所以有一大批學人對昆曲情有獨鐘。他們在昆曲藝術中除了享有一份自適之外,更多地是體味一種文化的精神。

第四,生命境界的體驗。情感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的生命之中的必需。當人們需求滿足時,情緒自然的平淡,而不能滿足之時則情緒激蕩奔騰。學人不是圣人,在人生情感之路上依然如我。一代學人經歷的社會動蕩、人生坎坷非我輩所能想象,他們大多經歷了艱辛的心理路程。20世紀初中國國微民衰、社會動蕩,中國文化之真精神在不斷地流失、敗壞,這一切對于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修身之德的學人來說,其中的痛苦自不堪言。而中國藝術的可游、可息、可藏,提供了學人情感寄托的空間,為他們的心理提供了無盡的補償,使其生命流暢。在昆曲藝術世界中,一代學人找到了自我。他們寄情于精致委婉的表演,迷戀于一唱三嘆的曲文,暢懷于古今往來之時空,悲人間之滄桑,痛文化之流失,所有這一切都夾雜著學人難以排遣的厚重情感。

第五,責任道義的擔當。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一個民族的藝術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可感知的平臺。而藝術的發展狀況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一代學者學貫中西,他們對傳統文化充滿濃濃深情,他們于藝術中領悟中國文化的精神,于藝術中咀嚼中國文化的清香。近現代以來中西文化沖突、新文化運動、連年戰爭、文化革命等使一些人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產生了鄙視、排斥、否認甚至拋棄的思想,這種現象引起了諸多學人的憂慮,更引起了一代學人的痛苦,陳寅恪曾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4王國維是為教化他的文化殉節了,一代學人為自己的文化而不息地抗爭,他們自覺地認識到并承擔著薪火相傳的使命。從這個角度來說,諸多學人對昆曲藝術的支持傳播有著更深厚的文化責任和道義的擔當。

注釋:

1.南懷瑾.南懷瑾珍藏本?四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02.

2.李山.《牟宗三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291.

3.黃克劍 、鐘小霖編.當代新儒家八大集?張君勱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175.

4.陳寅?。眉?寅恪先生詩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9.

史愛兵,(1976-)女,滄州人,河北大學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文化、藝術理論。

田野,(1975-)男,保定人,河北大學教師,研究方向:藝術文化、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學人昆曲文人
通師學人—何文兵教授
也論昆曲的形成與梁辰魚的貢獻
從《譚正璧日記》看一位近代學人的養成
古代文人與琴棋書畫
《紅樓夢》的當代昆曲改編與經典化
古代文人的雅號由來
宋代的“以學問為詩”向清代“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的轉化
學人書話·葉嘉瑩與徐培均
文人吃蛙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