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治國安邦思想

2014-08-07 03:12王超
讀與寫·下旬刊 2014年9期
關鍵詞:不器德治教化

摘要:在歷史上 ,為了達到治國安邦鞏固統治的目的,統治階級無一例外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向人們灌輸其思想。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儒家是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表,其思想具有統治地位,所以其關于治國安邦舉措的論述尤為明顯。

關鍵詞: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儒家思想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021-01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靜無為、以退為守,法家的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三者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要素,通過歷代的"教化",浸透于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教化"的好壞影響著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我國古代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國安邦上重大作用的論述,在儒家思想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其論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為政以德",以達到"眾星共之"的目的

孔子在治國安邦問題上,提出了"為政以德"的著名主張。德治是孔子的政治主張,是指以禮樂教化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使遵守社會行為規范成為一種自覺,從而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德治的中心思想是對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令人心悅誠服,而不是單純依靠嚴刑峻法來迫使人民畏服??鬃又鲝?以德為主, 以刑為輔"??鬃又v"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強調賢臣明君自身的道德垂范。實行德治最重要的是執政者必須"為政以德"。因為"政者,正也",執政者首先要從修煉自己的道德品質做起,帶頭端正自己的言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統治者的自身道德表率, 一方面有利于社會教化的推行,凈化社會風氣,孔子曾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上行下效是道德教育中一個普遍的規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國君自身威信的提高,獲取民眾的認同,兩個方面都有助于王朝政權的鞏固。 "眾星共之",表面上看是獲得一國之內民眾的認同,其更重要的表達是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之后,對外部其他諸侯國的民眾產生吸引力,從而提升自身實力,進而對其他諸侯國產生威懾力,達到"戰勝于朝廷" 的目的。

2.舉賢才,"則民服"

為政以德,能使民眾順服,天下太平。那么,怎樣才能使老百姓心服口服呢?魯國國君哀公問孔子:"何以則民服?"孔子回答:"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人是良莠不齊的。如果把正直的人提拔出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從了,反之,如果把邪曲的人提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服從。這也就是"舉賢才"的具體措施。在政權內部,逐步加強賢才的力量,逐步削弱邪惡的影響,政治清明,百姓歸心。

孔子認為:選拔賢才有五個方面的好處:一是賢才能治理好國家;二是避免壞人混進官員隊伍;三是能使人民誠服擁戴;四是可以教化不正之人;五是民眾能互相勉勵而上進??鬃拥睦硐胝问?安定"和"濟眾",只有任人唯賢才能實現這種理想??鬃拥睦硐腩I袖是堯、舜、禹,他們是天下為公的思想,政權擇賢而傳,并不一定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他們的用人路線正是任人唯賢的路線??鬃又鲝埖?舉賢才"的用人路線,目的是打破門第界限,實現"安定"和"濟眾"的社會理想,也同時是給士開辟從政的道路。

3.言而有信

孔子認為,為政的原則是言而有信。只有這樣,才能帶領民眾前進,使國家得到發展。為此,孔子打了一個比喻。他在《為政篇》中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闡明了人若無信用, 一如車無軸輪而不可運行。一方面,誠信作為個人立身處世以及道德修養的基本要素, 要求個體真實無妄、人己不欺和以義理為宗?!墩撜Z?衛靈公》中言:"君子義以為質, 禮以行之, 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強調了守信才能成就君子之所為, 而"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是則可謂小人矣"。另一方面,誠信是社會交往以及經商致富和治理國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規范準則。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但由于中國文化強調自律而忽視他律, 重視個人修身養性而忽視法治建設, 因此在中國文化背景下誠信實踐便主要體現為宣教,即通過模范人物的確立和義理的宣傳來形成民眾的道德觀念。

4.君子不器

為政者應扮演什么角色,成為什么樣素質的人呢?子曰:"君子不器。"器,即器具。君子不器:一種解釋,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應有多種用途。另一種解釋: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只是聽任別人的支配。"君子不器"實是孔子"禮--仁"關系論的又一體現,是孔子為儒家知識分子入仕規定的一個基本準則,如果只達致禮的外在形態--"禮制"的要求或是只達致禮的內在本質--"仁"的要求,都只能成為單一的、實用的"器",而只有既遵循"禮之儀",嚴格遵守禮所規定的秩序,同時又追求"禮之質",為外在的"禮"注入 "仁"的實質,才能"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也。"(《論語?雍也》) "君子不器"是孔子"士志于道"的具體解說,"士是道的承擔者",由于"道"無具體表現,故"士"只能守住個人的修養尊嚴方可守住"道",而"不器"正是儒家知識分子應嚴格遵守的"弘道"之準則 。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國安邦上重大作用的主要論述,體現在為政的"德"、"信",選拔人才任用人才以"賢"為標準,以及"不器"的個人修養準則。通過對個人與社會以"德"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要求,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從歷史上說,德治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理想的治國方略。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們從善良的愿望出發,設計了這樣一種政治方略,并且找到了遠古時代的堯、舜、禹作為范型,鼓勵后來的統治者們以這種理想的政治方略來治理國家。

作者簡介:

王超(1989-)四川廣安人,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參考文獻:

[1]劉向著,《戰國策?鄒忌修八尺有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第二版,第326頁。

[2]趙昀暉:《從"君子不器"看孔子所論"仁"與"禮"的關系》,《學術探索》,2010年第3期。

endprint

猜你喜歡
不器德治教化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君子不器”鐘表》
《論語》知多少?
“單向度的人”與“君子不器”——比較視域下馬爾庫塞與孔子的技術理性批判
“君子不器”新探——基于先秦儒家“文”“質”關系的一種可能性解讀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孔雀東南飛》女德教化主題探析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古希臘悲劇的教化旨歸探析
文藝育人 教化入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