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

2014-08-15 00:42朱懷清
山西農經 2014年6期
關鍵詞:弱勢三農農民

□朱懷清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即為“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已成為我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三農”問題形成的實質是農業產業的發展嚴重滯后于非農業產業,是我國獨特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1]?!叭r”問題中最為關鍵的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弱勢的地位、社會主體性的缺失、收入增長緩慢、權益保障不到位、文化素質落后、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都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減緩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還在于解決農民的問題,如何解決好“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是牽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1 我國農民存在的問題

1.1 弱勢的地位

弱勢的社會地位。由于戶籍制度的施行,把全體公民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兩類,擁有農業戶口的即為農民,農民及其子女改變他們的農業戶口非常困難。同時,農民和城市居民在享有的各種社會待遇上有了很大的區別,這種差別性的社會待遇使得農民的社會地位處于弱勢[2]。面對自然條件和市場的弱勢。農業是自然依存度高的產業,農民在既定的自然條件下開展生產,面對洪澇、旱情、蟲害和霜凍等災害時,控制和抗拒能力很弱,這使得農民處于自然條件面前的弱勢[3]。信息接收方面的弱勢地位。農村信息閉塞,農民缺乏收集、運用市場信息的能力,很難靈活的適應市場調整生產。相對發達國家運用資本化、規?;?、現代化的手段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群體而言,我國農民也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

1.2 社會主體性的缺失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村走上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決定了它是經驗型的農業生產,小農生產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科學規劃,也缺乏相應的科學技術支持,農民缺乏科學的種植知識而且農產品的再加工意識淡薄,產品的后續投入少,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考慮少。這種靠傳統經驗生產分配交換的生產方式中蘊含著典型的經驗型農業生產。在經驗型的農業生產中,農民的主體性普遍缺失。

我國多數農民對自己的生活是缺乏規劃的。他們的生活方式散漫,對生產生活中失敗的教訓或成功的經驗少反思、少總結。由于普遍文化素質低,他們對未來沒有計劃,也很少反思造成自己生活現狀的原因,只會忙著干完眼前地里現有的農活,不會去制定科學的長遠的生產計劃;他們一味的沿襲著上一輩人的生活模式,固守田園,社會交際單一,主要集中于親人或熟人的范圍內。同時,農民作為市場主體的受限制性。主要體現在入市的限制和出市的限制。進入市場時,農民只能局限在收益較低的農業當中謀生,很難進入非農領域。退出市場時,一旦農民的權益受到侵犯,沒有任何權利可以用來抵制危害,維護自身的權益。這造成了農民主體權益的缺失。

1.3 農民收入低,消費水平低

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呈增長趨勢,漲幅較大,而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增長的收入很少,而城市同期的人均收入增長水平大幅度提高,遠遠高于農村水平,而且農民的消費水平也遠遠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農業增長也大大落后于工業增長,漲幅的不平等體現了農民收入低,消費低的生活狀況。

總之,當代農民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由于各種問題的存在很難把我國農業推向現代化道路的,因此,在“三農”問題中,要集中精力研究農民問題,只有解決了農民的問題,農村才能發展,農業才能現代化,中國才能走向社會主義的更高階段。

2 農民問題的產生原因

2.1 中國農民階層的結構

由于中國社會是受政治、歷史、經濟、人文等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全能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人治精神的傳統社會結構,在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與憲政秩序、具有法治精神的現代社會結構之間存在著沖突,形成了獨特的轉型社會結構及其經濟績效。中國當前這種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階層的畸形生存狀態,即為中國農民階層的結構性貧困。

2.2 文化教育落后

由于我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致使農民不能發揮自己的主體性。這種落后的文化教育使得農村存在各種不良的風氣,農民懶于謀劃發展,習慣于聽之任之。同時,農民無法獲得農業相關信息、學習到先進的農業技術,一層不變的狀態導致農村處于落后貧困狀態。

同時,農村教育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端,中國的農村教育是一種不以農村和農民為主體的教育。這種教育鼓勵農村中的精英離開農村、鼓勵他們厭惡農村向往城市;這種教育,其實是一種減少農民、消滅農民的教育,而非培育農民、建設農村的教育。正是這種教育致使中國的農民缺少主體意識,缺乏熱愛農村、建設農村的主人翁心態。

2.3 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收入兩極化

城鄉兩制、二元分割的分配制度體增加了農民負擔,也影響了農民的生活。在計劃經濟年代,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住宅制度、糧食供給制度等其他制度,使得城市居民與農民的待遇有很大的差別,農民的利潤通過低價收購農副產品被剝奪。這是特定國情下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工資體制條件下的必然結果。但在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完成以后,這種過渡性的權宜政策卻未能做較大的改變,從而形成了如今城鄉二元割裂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教育結構、文化結構和思想結構。這是城鄉居民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3 農民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完善農民問題的相關配套政策

國家應逐漸完善各類政策,逐步取消戶籍制度,完善農民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各項制度,從根本上縮小城鄉間的差距,提升農民的地位;同時完善對農民的各類津貼、補貼、取消稅收,加大扶貧力度;完善農村社會公共服務,讓農民盡可能獲得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各類型社會公共服務。解決好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工業建設,讓農民縮小心理差距,提升農民自信。

3.2 調整農村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

提高我國農村經濟水平,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就必須調整好農村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盡可能地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高度重視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從各方面創造條件,以促使農民增收。通過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鄉鎮企業。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加大行政干預力度,控制農業生產資源的價格,采用新政策保證農民的最低收入。解決進城農民工歧視現象,安排適合農民工的工作崗位。

3.3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民在政治和社會經濟活動中的權利缺失,市場競爭力差是“三農”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十分必要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能夠把農民組織起來,提高其參與能力,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通過合作的途徑,把分散的小農戶組織集合起來,通過采用新技術實行集約化生產經營,實現資本整合,增強農戶在經濟市場的競爭力。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民、企業、市場、科學院之間架起溝通和合作的橋梁,農民能夠及時的了解市場動態、獲取有效的信息,與科學院所合作可以聘請專家進行農技培訓,提高農民的技能,達到科學致富的水平。

總的來說,我國農民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雖然近幾年來在解決農民問題方面確實取得了很大進展和可喜的成績。但是任重道遠,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切實解決農民問題,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早日完成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

[1]楊永華.舒爾茨的《改造傳統農業》與中國三農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經濟學研究,2003(9):29-31.

[2]胡華兵,吳金根.從統計視角辨析“三農”問題中的農民[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2):51-53.

[3]周駿宇.談“三農”問題中的農民問題轉變[J].先驅論壇,11.

猜你喜歡
弱勢三農農民
數說2021“三農”新變化
商務部:多措并舉惠“三農”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2020年“三農”十大新聞
饸饹面“貸”富農民
將弱勢變為優勢
全球尿素市場弱勢運行
動力煤市場或將弱勢運行
40年,時光軸下的“三農”演進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