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評估在高校教學評估中的應用研究
——以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為例

2014-08-22 01:33劉桂輝彭秋發
關鍵詞:教學評估專家評估

劉桂輝, 彭秋發

(東華理工大學 師范學院,江西 撫州 344000)

元評估在高校教學評估中的應用研究
——以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為例

劉桂輝, 彭秋發

(東華理工大學 師范學院,江西 撫州 344000)

在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中,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關系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既有的高校教學評估重鑒定輕監管,使教學單位在被動迎評中缺乏教學發展的持續動力和教學保障、監控機制。針對當前高校教學評估中存在的缺失提出教學評估的元評估,探索了將元評估應用到高校教學評估中的具體策略,以通過教學元評估機制的建立促使高校內部教學評估真正發揮效能,推動高校建立規范、有序、標準化的內部教學評估體系。

高校;教學評估;元評估

在我國高校前一輪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完成后,評估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問題進入了研究視域,由此提出了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元評估。元評估的提出是對教學評估工作的檢驗、審視和反思,對我國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加強高等教育內涵建設具有深遠意義。但當前我國的元評估研究多停留在對國外元評估理論的介紹上,缺乏根植于我國高等教育實踐的本土化研究,筆者嘗試以所工作的大學為研究場,將元評估應用到本校的內部教學評估中,通過元評估機制的建立推動高校內部教學評估體系的建設。

1 元評估的概念及標準

元評估理論研究源起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因美國教育界采用的教育評估方法因循守舊,評估質量難以保證,評估結果令人生疑,從而促使教育評估者感到探求某種能夠論證或檢驗已完成或正在實施的教育評估理論和方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代表著教育評估革新觀念的元評估理論及方法應運而生?!霸u估”概念最早由美國的Scriven,M教授在1969年提出,他認為元評估是“對一項評估活動、評估系統或評估工作的評估”[1]。1974年Stufflebeam,D.L教授給元評估具體概念化,將元評估定義為獲取和運用那些評估的實用性、可行性、合理性和準確性,以及其系統本質、行為能力、誠信度、受尊重程度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描述性和評估性信息,以引導評估并向公眾報告該評估的價值和缺陷的過程[2]?!霸u估”意為對評估的評估,筆者認為元評估是指按照一定的評估標準,運用科學的評估方法對教育評估本身所進行的檢驗、分析、評價。元評估不僅可以檢驗評估中可能出現的偏差,鑒別教育評估的優劣所在,以利于評估的修訂和改進,而且能夠指導評估價值標準的確立,提高評估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評估的關鍵是制定一套科學的,并能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評估標準。20世紀80年代以后元評估研究轉向研制開發評估的標準化教育方案上來。到目前為止,美國先后建立了JCSEE方案評估標準、ERS方案評估標準、AEA評估人員指導原則等10種評估標準,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由美國教育評估標準聯合委員會在1981 年正式公布和發表的JCSEE方案評估標準,共分為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和精確性四大類30項標準,為元評估提供了具有很強參照價值的實踐標準。

2 教學評估實施元評估的原因分析

東華理工大學以往的教學評估以教務處為評估主體,系(部)為評估對象,實施的是從教學職能部門到教學單位的單向評估。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傳統的教學評估模式一方面無法運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實際運行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 評價標準一刀切,不利于系(部)的差異發展

評價標準是指導教學評估的標準和尺度?!敖逃u估的標準,就其結構而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效能標準、素質標準和職責標準?!盵3]效能標準是對工作效果的好壞、優劣進行評價的標準;素質標準以承擔各種職責或完成各項任務應具備的條件為標準;職責標準是對評價對象的職責履行情況的評價標準??茖W合理的評價標準應兼顧到這三方面的標準,但在教學評估的實施中,只關注效能標準,沒有兼顧到作為效能標準產生前提的素質標準和職責標準。因此,在對系(部)進行教學評估時,用統一的標準化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價,只關注各系(部)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標準”的要求,忽視系(部)的學科差異、背景差異和發展差異,最終使評價的結果失去客觀公正性。例如,學校是一所理工優勢的本科院校,文科專業的教學條件較理工類專業薄弱,但文科專業在教學方法改革中表現優異,成果突出,可這種差異和優勢無法在教學評估中獲得加分,教學條件的弱勢也無法得到區別評價?!耙坏肚小钡慕虒W評估強化了薄弱系(部)的弱勢地位,使其發展受阻,也沒有充分調動其辦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2.2 評價過程專家主權,未調動系(部)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以往的教學評估實行的是直線——職能型組織形式[4],教學職能部門全權制,評估標準的確定、評估專家的聘請、評估工作的開展由教學職能部門負責。這樣,教學職能部門和系(部)在評價過程中實際上處于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的對立位置。對立狀態的形成一方面使評估專家以“權威”自居,無法虛心傾聽被評價者的心聲,從而不能全面獲取評價對象的信息,難以對系(部)做出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另一方面,系(部)在評價過程中或者被動地迎合評估專家的意愿提供虛假信息,或者以拒斥態度抵制評估的進行。教學評估的目的是對系(部)教學的檢查、督促和改進,系(部)在教學評估中既是評價對象,也是重要的參與主體,因此,教學評估應是評價專家和系(部)就教學進行的一場討論和商榷,只有認可并賦予系(部)在教學評估中的主動權,使之根據自身需求和專業特色建立有針對性的質量監控體系,才能使系(部)積極參與教學評估、重視教學建設、反思教學問題、改進教學狀況、理解專家工作。而由上至下的教學評估過程重專家批評、輕系(部)參與,專家的評估結論對系(部)來說猶如一紙“審判書”,缺乏改進效力。

2.3 評價方法模式化,未考慮系(部)的優勢專長

從評價方法來說,任何一種評價方法只能從某個特定的方面反映評價對象,若要對評價對象做出全面真實的評價,應在評價過程中根據需要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在教學評價中,往往根據評價標準確定評價方法,學校的教學評價采用等級評價法,評價標準中每個觀測點都給予了A、B、C、D四個等級標準。專家的評估過程實際上就是“套等級”,根據系(部)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實際對每個觀測點打出等級分,最終再算出總評分。等級評分法屬于絕對評價方法,將所有的評價對象都與事先確定的“絕對標準”進行比較,通過這種評價方法得出的評價結果只能檢測評價對象與理想標準之間的差異,既缺乏對評價對象之間的橫向比較,也沒有對某個評價對象內部發展的縱向比較。這樣的評價方法無法兼顧系(部)的優勢專長,幫助系(部)確定在學校同類學科發展中的優勢利弊以及系(部)自身在某個時期階段發展中的進退缺失。教學評估方法應根據系(部)的優勢特長和發展需求量體裁衣,運用多元評價方法,以為系(部)提供全方面的評估結果。

3 教學評估元評估的實施策略

針對以往教學評估中存在的缺失,為吸引系(部)主動參與教學評估,使教學評估真實適宜地反映各系(部)的教學特色和發展特點,為系(部)的教學發展提供具有建設性的評價和建議,學校在教學評估中應用了元評估,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3.1 重構教學評估主體,成立元評估專家組

改變以往評估專家和系(部)那種評與被評的主客關系,建立元評估和教學評估二級主體,教學職能部門聘請專家擔任元評估主體,系(部)作為教學評估主體,將教學評估的權責賦予系(部)。元評估專家組的構成應體現學科多元化,既有理工學科專家,又有文史學科專家,這樣有利于不同學科專家針對系(部)元評估中出現的學科特色問題進行意見的互換和融合,也有利于專家評價的客觀公正。此外,元評估專家應熟悉元評估的指導理念、指標體系和評價過程,并且具有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以督促者的姿態與系(部)交流。在評估中,元評估專家和系(部)同時在場,各系(部)在教學職能部門制定的評價內容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和發展水平確定評價標準,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自我評估,寫出詳盡的評價報告。元評估專家不干預系(部)的教學評估,但負責對系(部)教學評估過程及效果進行監控,并重點監察系(部)的質量監控體系。評估主體的重構有利于學校教學管理職能部門轉變管理模式,實現職能由管理到服務的深化,同時將打破職能部門現有的教學評價方式,由教學評價的實施機構變為教學評價的鑒定機構,同時也有利于充分調動系(部)的評價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教學評估作為自己分內之事。

3.2 制定元評估評價標準,側重發展性評價

元評估“作為信息使用者和評估機構以外的第三方中介力量,構成對評估的督促,對評估及評估機構地位和信用度的確立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5]。教學評估的元評估是對系(部)教學評估的檢查和評價,為使評估專家有據可依,保證評估結果的客觀有效,必須確定評價內容和相應的評價標準。元評估的評價內容與系(部)教學評估內容一致,學校包含4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19個觀測點(見表1),均由教學職能部門在評估開始之前予以明確規定。元評估的評價標準改變以往教學評估封閉式的等級水平描述法,采用開放式評述法,如“教學方法”的評價標準表述為“是否針對不同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手段并建設教學資源與平臺,是否對課程教學的方法、手段、資源進行評價,評價效果”。元評估標準中取消了絕對標準,意味著系(部)獲得了評價自主權,系(部)可以自由地根據自身的水平和特色確定適宜的評價標準,既可以系(部)的縱向發展作為評價參照,也可以以同類學科的發展水平作為評價標準。這樣一方面有利于系(部)改變“跟風式發展”*跟風式發展指系(部)在教學發展中不考慮自身的學科特點和發展水平,盲目地以教學評估標準為指揮棒,只關注是否達到了評估標準等硬指標,而不顧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錯誤導向,以及為了獲得高評估等級而對評估材料弄虛作假的行為,也有助于系(部)明確自身現有的發展水平和預期發展目標,將教學的檢查和審思作為日常教學工作對待;另一方面,隨著評價標準模糊化,元評估不再是對系(部)教學的定論性評價,而成為推動系(部)教學提升的發展性評價,元評估專家則由“裁判員”轉向系(部)教學的服務者和督促人。

表1 系(部)教學工作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3.3 建立元評估監控機制,促進可持續性發展

教學評估中應用元評估的目的是在校、系(部)二級管理體系下充分發揮系(部)自主管理作用,調動其辦學積極性,其實施價值在于促使系(部)自主教學、自我管理,成為名符其實的辦學實體,實現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教學職能部門通過元評估對系(部)教學進行監管和督促,能有效地規范和約束系(部)教學管理行為,為防止出現“評時忙發展,閑時撂擔子”的“迎評”行為,學校在開展元評估工作時建立起了元評估監控機制,通過元評估使系(部)的教學發展形成持續動力。首先,制定元評估的政策方向,使評估專家和系(部)理解并接受元評估的理念和意義,并使雙方達成協作的評價態度。其次,設定評價內容全面的元評估指標體系,主要評價各系(部)是否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實施了監控,監控效果如何,協調教學職能部門監控與系(部)自我監控,實現不同層面的質量監控。然后,元評估中檢查系(部)的教學評估標準和教學評估報告時,結合教學秩序檢查、教學督導評價、教學建設評估等情況,獲取多方面的評價信息對系(部)做出綜合評價。最后,形成隨查隨訪制度,評估專家負責對系(部)評估后的教學改進措施進行檢查和督促,以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

在高校內部教學評估體系中引入元評估機制,對于規范教學評估工作、監控評估過程、減少評估工作中不必要的偏差、提高高校內部教學評估的科學性和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元評估機制的建立能有效促使高校內部教學評估真正發揮其效能,對于高校建立規范、有序、標準化的內部教學評估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當前,我國高校教學評估元評估的理論和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元評估的研究還任重道遠,在元評估體系的運行中,我們將更深入地結合學校的校情和教學條件,建設科學有效的內部教學監控、保障以及評估體系。

[1] Scriven,M.Evaluation bias and its control[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1975: 41.

[2] Stufflebeam D.L.A meta- evaluation [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1974: 159.

[3] 張守臣.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元評估問題[M].中國高教研究,2009(3):29.

[4] 彭秋發,李農勤,余燕.影響當前高校教學質量幾個因素的再探討[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79-282.

[5] 方鴻琴.國外教育元評估的分析對我國的啟示[J].江蘇高教,2004(1):92-95.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eta-evaluation in Teaching Eval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Yangtze River College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U Gui-hui, PENG Qiu-fa

(NormalCollege,EastChinaInstituteof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ritical to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 present teaching evaluation, which stresses identification and underrates supervis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s the teaching unit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in their passive evaluation. To counter the deficiency existing in current university teaching, this paper presents meta-evaluation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strategy to apply meta-evaluation to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evaluation. The aim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nternal teaching evaluation real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ir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evaluation; meta-evaluation

2014-07-16

江西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元評估在高校教學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XJG-11-82-1)研究成果。

劉桂輝(1982—),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教育管理、教師教育研究。

劉桂輝,彭秋發.元評估在高校教學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3(4):380-383.

Liu Gui-hui,Peng Qiu-fa.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meta-evaluation in teaching eval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4,33(4):380-383.

G642

A

1674-3512(2014)04-0380-04

猜你喜歡
教學評估專家評估
致謝審稿專家
第四代評估理論對我國學科評估的啟示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評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基于教學評估及反饋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晨課改進
基于大數據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研究
“五個度”見證我國高等教育
請叫我專家
評估依據
專家面對面
立法后評估:且行且盡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