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出發

2014-09-10 09:40李一鳴張俊平
湖南文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哲學人文作家

李一鳴+張俊平

張俊平(以下簡稱張):去年,經中組部批準,中國作協面向全國公開選拔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您從眾多佼佼者中脫穎而出,這引起了文學界對您的關注和濃厚興趣。請問您是何時完成文學啟蒙的?從原來的生活中華麗轉身投入到文學之中,其間的取舍你是如何平衡的?

李一鳴(以下簡稱李):謝謝文學界的關注。這次有幸參加中國作家協會面向全國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工作,并被確定為魯迅文學院副院長,我想,“感恩、謙卑、報答”三個詞或許能表達我的心情。

感恩之心,源自作協的信任。真誠感謝中國作協黨組以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為我提供了一個鍛煉成長的機會、回歸文學的機緣、奔向魯院的機遇。在眾多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家中選擇了我,使我深感被選擇的神圣和光榮。對于一個學習中文的人來說,能夠有機會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與服務中國作家相連,為中國文學事業奉獻綿薄,是命運的眷顧和垂青、人生的幸運和幸福!

謙卑之心,源自對魯院地位的理性認知。魯迅文學院是我們國家培育作家的搖籃,也是中國作家心目中向往的神圣殿堂。無數前輩曾在這里耕耘,無數名家曾在這里成長,無數新秀曾在這里誕生。歷任領導篳路藍縷,勵精圖治,在鼓樓、在八里莊、在芍藥居,開辟了一個又一個家園,樹立起一座又一座豐碑,建構起魯迅文學院巍峨的物質和精神大廈。與他們相比,我深知自己的不足,為此,我忐忑不安,深感惶恐。

報答之心,源自情理合致的反哺動力。一個不懂感恩的人不是人格健全的人,一個不能將感恩轉化為報答的人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來到魯院,我既有終于回到故鄉的欣悅感、歸屬感、皈依感,又有面對文學事業的莊嚴感、為之奉獻的責任感、參與發展的使命感。作為一名魯院人,惟有全心融入魯院大家庭、盡職盡責盡能盡為的義務,惟有潛心學習、傾心實踐、全心提升的責任,惟有不斷修煉、全力適應這個職位蘊涵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的選擇,總之不能辜負這一光榮而又神圣的使命。

或許因為我原來在山東一所高等醫學院校擔任校級領導職務,有的同仁誤以為我是學醫出身,這次轉型是棄醫從文,意思是繼承了魯迅、郭沫若的衣缽。其實,我是學文學的。大學學的是中文系,博士攻讀的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職稱是文學教授,還算是科班出身吧。至于文學啟蒙,最早可能來自童年經驗。幼年貧苦的家庭生活使我變得敏感而早熟。那時我父親在遼寧工作,年假探親會帶回一些小畫書,在當時閉塞的鄉村生活中,這點稀少的文學讀物就成了我最美的精神食糧,也成為了解外部世界最好的窗口,從此在心里埋下一顆向往文學的種子。上小學三年級時,第一次作文就獲得老師的贊賞和宣讀,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具有多么強烈的意義!那時不管什么書、報,只要是帶文字的印刷品,都會愛不釋手、反復閱讀。記得讀初中時,語文老師調到另外一所學校工作,心中充滿不舍與憂傷。在一個秋天的夜晚,簡陋的教室里、煤油燈下,寫下這樣的詞句:“(調寄菩薩蠻)暗燈朦朧視師前,不料案前是新幻,忽想驕師走,含淚念誓言。秋風吹窗簾,寫詩已漫漫。憶師嚴慈處,更愿昔景返”。高中時特別迷戀古體詩詞,曾在一個小刊物上發表詩作,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揮筆墨幻黃浦江,擱管跡潛未名湖。李賀神馳化名詩,太白情逸夢花雨?!北磉_了一個少年對于北大、復旦的向往,借對李姓詩人成就的夸贊,道出對于文學的癡迷和自己的志向。后來讀大學,更是放情游弋于書籍的海洋,激昂放歌在文學的高岡。

一九八五年,在山東省大學生文學創作評選中,我的散文《串楊葉》以“對時代環境中個人特殊感受和深刻體驗的細膩刻畫”,獲得文學創作評選一等獎散文第一名,沒多久,我成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工作后,相繼擔任學生輔導員,院長辦公室秘書、副主任、主任,黨委辦公室、院長辦公室主任兼統戰部長,院長助理,二○○一年被省委、省政府任命為濱州醫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時年三十五歲。盡管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文學一直激蕩在心中,從未中斷對文學的追求。文學是心中永遠的情結,它已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狀態、生命形態、生存方式。

所以作協領導說,這次考到魯院工作,是溯源,是回歸,也是正道。對于我個人來講,榮華,不戀;富貴,不求;清貧,不懼;艱難,不折。這次選擇,是聽從內心的召喚,人生路上的重新出發。

張:在您的文學作品中,有著顯見的豐富的哲學思考與表達,使得您的作品格外具有思想的內涵與底色。請問在您的文學寫作與思考中,有著怎樣的哲學譜系?以及您所理解的文學與哲學的關系?

李:毫無疑問,每個作家對文學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對哲學的認知則更加繁雜多樣。而所謂的哲學譜系,也許就是一個人哲學生命的歷史。多年的閱讀、寫作甚至生活經驗讓我感知到,文學多啟蒙于生活,有著可供回味回想的真實性;與之相比較,哲學的啟蒙反而顯得曖昧而模糊,似乎將之歸屬于神秘主義的范疇更為恰切。哲學,作為人類思想、精神或靈魂思考世界的方式,的確涵蘊不可言說、不可解的奇異屬性,或者說,哲學的啟蒙,幾乎是很難令人可以清晰憶念的,迷失在對哲學啟蒙的尋覓中,或許這本身就是哲學所給予我們的思考方式的一種、覓尋答案的一種。其實我們都知道,哲學的誕生源于思考,無論是向外而言的對天地萬物的探詢,還是向內的對自身靈魂的追索,就如古希臘的人們將哲學稱為“愛智者”一樣,他們相信哲學是智慧和思想對生命內外的無盡追問。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哲學開始于驚奇和疑惑。驚奇對世界,疑惑對人生。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本是一個天文學家,他曾對星空感到驚奇,試圖解開宇宙之謎。他之后的哲學家,也是沿著對外部世界的驚幻之途,苦苦求索。到了蘇格拉底,對人生的疑惑才步入哲學中心,他試圖探明人生意義何在。對世界的驚奇和追問,對人生的迷惑和探求,構成具有深沉意味的哲學思考。尼采說過,“一個人面對人生的可疑性質居然不發問,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但哲學從不負責為我們提供任何答案或結論,甚至哲學的追問本就沒有任何答案。是無有窮盡的提問,構成了哲學在宇宙洪荒中的存在與時間。想來這是令人慌亂而無助的,就如一個人在小路紛織的叢林中游走,看似有那么多選擇和方向,卻又沒有任何證據為我們的行走提供期冀中的選擇。而這同樣是迷人的,人類所面臨的個體生命與外部世界,因此而滿含神秘的不確定性,每一種選擇也因此具有了無限的面目與可能,這讓生命的感知驚喜于冒險的快意,哪怕迷路都顯現出令人驚詫的唯美,并得以在森林中傾聽葉落的聲音,考量時間的源頭與流向,以及更多關于意義的終極指向。因此,才有了蘇格拉底“人類的生命,從其源頭就已經失去的,不會再失去第二次”的感嘆,有了康德的星空與律令,有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有了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有了帕斯卡爾的“思想的蘆葦”,有了叔本華的徹骨的悲觀,有了尼采的超人—————查拉圖斯特拉,有了德里達的前現代之外的后現代等等。endprint

就我自己而言,我似乎更鐘情于哲學所賦予生命的豐富與多維,這讓自己的精神得以幸運地行進于無限的時空之間,從而規避了線性思維的尖銳與單調,免避了生命流于物化的危機?;蛘哒f,哲學的追索與神秘、通透與猶疑,使得我們時時充滿了對生命存在的警醒、世界存在的警醒、精神的警醒,從而可以使我們更趨近于對生活的敏銳。這對一個作家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每個作家都應該是個思想者,這是最素樸的原則,也是文學的本來。沒有思想參與的寫作,就是一個單聲道的放聲機,缺失的不僅僅是音色上的豐富與余韻,更是藝術審美上的蒼白與寡淡,必將導致文學意義上的祛魅性,從而流于平淡無奇。是哲學的追問,讓人類的思想不敢有絲毫的怠慢與止步,人類的精神因此有了生物般貴重的活性。是哲學的猶疑,讓人類永遠對世界充滿驚奇與懷疑,并深懷難以言明的感恩與嘆美。這樣的哲學的驚疑,深刻而永恒,本身就是哲學的意義之一。有如作為蘇格拉底弟子的柏拉圖,既對師者畢生保持著尊崇,又從未放棄對其質疑,所以后世多稱他為“哲學懷疑的探究者”。在《美諾篇》中,柏拉圖就語義鑿鑿地說:“我們需要蘇格拉底向我們表明,我們一無所知,由此,我們才能開始繼續探求真理”。哲學就是這樣令人回腸蕩氣,使人無限慰藉。

古羅馬哲學家家西塞羅說,“哲學是一切藝術之母”;法國存在主義者加謬說,任何小說都是“形象化了的哲學”。這是發人深省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兩面,既是物質的我、身體的我,生理的我、肉的我,又是精神的我、思想的我、心理的我、靈魂的我。僅有前者,一具軀體而已;有了后者,成就了一個作家基本的素質。僅有前者,盲目、被動、糾結、痛苦;有了后者,窮而不改其樂,小桌一張,思考世界;半部《論語》,可知天下??疾熘袊F當代文學史,我們便會發現,一切杰出作家無不具有深厚的哲學造詣,無不接受哲學的熏陶。魯迅深受尼采的影響,郭沫若深得康德、柏格森的濡染,茅盾接受了馬克思的浸潤,巴金迷戀于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老舍陶醉于古希臘的思辨,曹禺傾心于柏拉圖和叔本華,冰心愛的哲學來自于基督教教義和泰戈爾哲學。當代卓有成就的作家,像張承志、史鐵生、余華、畢飛宇,莫不廣泛涉獵哲學著作,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世界和人生之思。當然,我們強調哲學對于文學的價值,不是要作家把作品寫成哲學論文。哲學為我們所提供的,是思考又不僅僅是思考本身,重要的是為我們找到了思考的方向、意義,與終極指向。在哲學指出的別樣路徑中,我們發現了繁復的詩意,也因此為存在與時間中這些被習慣所遮蔽的詩意,提供了全部釋放的可能。

張:作為魯院的領導,您如何看清教育在個體文學成長與寫作中的作用?您認為當前青年作家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李:優秀作家之所以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想得透,寫得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學養深。柳青說,一個作家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必須經過政治的學校、生活的學校和藝術的學校三個學校的培養。政治的學校塑造的是立場、觀點和方法;生活的學習,需要作家俯下身觀察,靜下心體驗,穩住神思考。而藝術的學校,擔承的是幫助作家深入學習文學經典,含英咀華,廣采博收;廣泛傳授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技、軍事等多學科知識,為作家打開思想視野,提升文學思考,打造深厚豐富的底蘊;創設安靜思考、相互啟迪的平臺,使作家能夠獲得心靈的棲息和提升前的沉淀。

魯院通過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四大教學板塊、三三制教學模式。四大教學板塊即政治理論、國情時政、大文化與文學課四個板塊。政治理論板塊重點傳達和講授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講授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各個領域貫徹落實這些重要政治思想的社會現實背景;國情時政板塊,結合當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外交、法制、軍事等各個領域的現實情況,闡述發生在中國社會當下各個層面的現狀與特征,注重時效性、前瞻性與學術性的有機結合;大文化板塊著重介紹當代國內外文化藝術等領域的情況,傳達包括歷史、民俗、音樂、美術、舞蹈、電影、電視劇、戲劇、戲曲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和信息,意在幫助作家更新文化觀念,深化文化底蘊,提升藝術素養;在文學專業教學上,力避安排普通高校文學的課程,力避安排文學一般知識的課程,力避安排在魯院之外能聽到的課程,聘請具有國內最高水平,在某些領域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授課效果好的理論家、評論家和作家授課?!叭啤苯虒W方式,即三分之一課堂教學,三分之一研討與教師輔導,三分之一自學與社會實踐,產生了良好效果。

魯院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案和辦學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成功。上海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學員葛紅兵曾在劍橋和牛津兩個大學做過訪問學者,他深有感觸地對比說:“魯院是我見到的最好的一所學校,這里有先進的大文化課程觀,政策、經濟、法律、體育、國際關系等講座的設置橫向上鋪開,開闊了我們的思想視野;文學原理、文學史、文學批評系列課程的開設縱向上深入,革新了我們的學術理念。通過強化學習,無論是在知識的拓展還是在專業的深化上,大家都有了較大進步?!?/p>

至于青年作家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比較起創作技巧、風格塑造等“技”的層面,我認為解決“道”層面的問題更為關鍵,途徑則主要在于提升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反映的是一個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精神品質和基本態度。一般認為,人文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掌握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文學、歷史、哲學、語言、藝術等知識。二是把握人文方法。能夠運用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和蘊涵的基本方法,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三是秉持人文精神。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和關切,對人類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的珍視和弘揚,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養是其他素質養成的基礎素質,在一個人綜合素質培養中發揮著根本性作用。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史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所論,人除了寬度及長度(世俗生命維度)之外,還需要有深度,所謂深度,就是第三維度:人文維度。他認為人之所以成為人,并非因為世俗的平面生存進向,而是由于其精神靈魂的立體存在空間。文學,作為人類的心靈映照和精神實現方式,必然以關懷人的生命、幸福、尊嚴與價值的深層意蘊,啟迪人的思想,明亮人的心靈,滋養人的精神,深化人對于自然界、社會和自身的認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也就決定了作家的人文取向,比之一般人更需要增強對世界的深刻認識,對人類的深切關懷,對社會的深度把握,對自然的深入理解,對自我的深微認知。作為優秀作家,在人文素養上應該有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他們應該涵養崇高的人文情懷,具備對整個人類、對全部世界的強烈關懷,他們的人本情懷、理想追求、人文取向、德行修養的優良表現,必會成為公眾心目中社會良知和高尚精神的楷模。endprint

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學巨著無不充滿人文精神。我國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在《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作品中,用辛辣的筆觸揭示了“鐵屋子里”的人的麻木和冷漠,對國民性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顯示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赤子情懷,對國家、民族、大眾、他人,以至人類世界、宇宙的大關懷,大悲憫,對生命意義、人的尊嚴和價值、自由和解放的維護,使他的作品放射出人文主義的光華。巴金在《隨想錄》中毫不保留地解剖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持續拷問傷痕累累的靈魂,擔承了一個民族的良知,使他和他的作品以懺悔之深刻、人格之真誠的人文魅力彪炳文學星空,成為我們整個民族特別是作家群體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世界文學史看,外國優秀文學家的創作,也充滿人文思想。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無不始終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尋找形成群眾災難的真實原因,認真地思考祖國的命運和未來,其悲憫情懷、苦難意識、抗爭精神,賦予其著作深沉的精神力量。當代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提出他寫作的原因,除了純粹個人主義和美學熱忱,更為關鍵的是政治目的和歷史責任感。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和道德主義者,他對人類自由、幸福、尊嚴的維護和對歷史真實原貌的揭示,猶如閃電穿透黑暗,照亮人心。美國作家??思{一九五○年在榮獲諾貝爾獎時宣稱,“作家的天職在于使人的心靈變得高尚,使他的勇氣、榮譽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憐憫心和自我犧牲精神復活起來?!笔聦嵆浞肿C明,有沒有崇高的人文精神和豐富的人文素養是一個作家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也是精品力作能否誕生的重要前提。

當前,我們的青年作家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文素質修煉。應該說,近年來,文學事業呈現大發展大繁榮的喜人景象,同時也應該看到,與人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相比,我們的文學真正在群眾中和文學史上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精品力作還不夠多。有些作品人文主義、理想主義缺失,缺乏對宇宙、人類、國家、民族、社會、民眾、人生的關懷,缺乏對創作使命和文學責任的內省和把握,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人生終極價值的探尋,作家不是用生命和心靈去寫作,而是急功近利,心底浮躁,丟棄思想,玩弄技巧,媚市媚俗,表現在作品上往往就是狹隘、平庸、乏味,沒有大境界、大格局、大氣魄。這些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引領廣大青年作家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突出人文知識的學習、人文素養的培育、人文精神的建構。endprint

猜你喜歡
哲學人文作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作家談寫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靈感
我和我的“作家夢”
人文社科
寫人文的寫作方法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酷巴熊的生活哲學
英文目錄及摘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