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之初,性本善”蘊含的教育管理思想芻議

2014-09-11 20:40高雷
教育教學論壇 2014年10期
關鍵詞:性本善三字經起點

摘要:《三字經》可謂集儒家倫理道德為大成,其社會影響力彌散于各個社會階層,并為社會民眾所傳誦樂道?!叭酥?,性本善”作為《三字經》的人性教化預設更是道出了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議題。因為,這其中不僅蘊含了傳統中國的深層文化結構對教育管理過程中的人性思考,更是凸顯出了傳統中國社會對教育管理思想建構起點、要義以及結構的分析嘗試?;诖?,本文即是運用中國社會思想史的學科分析視角嘗試就此進行了一些增補。

關鍵詞:《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起點、要義與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150-03

一、《三字經》文本的“古往今來”

《三字經》系宋朝時期成書,為南宋大儒王應麟所編著(據考證如是說),至今已歷時八百余年。此書為歷代文人所重視,如王相作《三字經訓詁》;賀興思作《三字經注解備要》;近代學者章太炎亦對其褒獎有加,視其為“袖珍通鑒綱目”、“千古一奇書”、“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等等。其文本性質屬兒童啟蒙教材,以體例說來,是以識字課本的形式,以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深層次并行結構為線索,甚至包涵一定歷史文化常識為主體并頗具有當下社會啟發意義的經典啟蒙讀物。在當代社會,極具深刻思想哲理的《三字經》未嘗能被世人析解傳統社會中所彰顯的道德形式與豐富的思想內涵。這也正如北京大學錢文鐘教授所說的那樣,《三字經》之所以冠之以“經”字,正是體現其自宋以來,該文本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的豐富性程度以及其較高的價值地位的體現;此外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啟蒙文本,其本身說蘊含的各種形式特點也正為其所需要傳達的知識內容的可滲透性與傳統文化的效力彌散性,為封建專制主義的建立與統治權力網絡的廣泛性分布提供了可能途徑。概言之,較為深厚的文化傳統是其主要的內容表達形式。

二、《三字經》教育管理思想分析的可能性論證:中國社會思想史的視角援引

正如安徽大學夏當英教授所說,中國社會思想史的研究落點是在民間社會。而且社會思想史作為一門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前人關于社會生活、社會問題、社會模式之觀點、理論與構想的學科,必須在人們的共同生活、生產中發掘其核心要素。夏教授同時強調,在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中,除了發掘精英社會思想之外,還要大力發掘基層民間社會的生活理念。當然,這些正是社會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草根性、平民性以及社會唯名論的主旨理念所決定的。而且,這也正是社會學學科的本身所具有的這種平民性以及草根性的強調與對社會學理論脈絡中常人方法一派論題的印證,皆凸顯民間的價值取向及生活理念才是社會研究的真正底蘊與關注的焦點。

又如北京師范大學的徐梓教授在《傳統蒙學與傳統文化》中論述的那樣,通過蒙學的窗戶,我們就可以了解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了解這一時代的文化特征。而且,傳統蒙學和傳統文化之所以結成如此親密的關系,是由傳統蒙學的內容、教學特點和廣泛的影響決定的。我國無以勝數的古代文獻,大都是歷代士人思想感情的表達,所謂的圣經賢轉,不過是知識階層思想感情的結晶。歷代的儒林、文苑之士,他們在自己的著述中所表述的理想的價值體系,雖然不能說與廣大民眾日常生活中所實現的世紀價值取向完全背離,但其中的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的文史研究,如果總是以上層人士的著述和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為中心,而不考慮此外有及其廣大的民眾的存在,不考慮民眾實際的日常生活與士人的理想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距離,就必然會造成盲人摸象的偏失。這些論述正與夏教授的論證不謀而合。

北京大學的陳來教授也曾發表過一篇署名為《蒙學與儒家世俗倫理》的論文,他認為,中國文化的價值結構體系有兩種,一是少數圣賢經典中記載的理想的價值體系,二是一般民眾生活和日常行為所表現的實際價值取向,簡單地說,即是精英儒家倫理和世俗儒家倫理。陳教授認為,世俗儒家倫理和精英儒家倫理不同,它主要不是通過儒家思想家的著作去陳述它,而是由中下層儒者指定的童蒙讀物形成并發生影響的。

誠然,《三字經》作為倫理道德教育方面的蒙學載體,其本身也具備著草根性質,而《三字經》的編制主旨即是追求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學習的意義表達。作為社會人的存在,都是具備著社會性的基本生存特質,這其中就凸顯出社會化的功能。社會個體在社會良性運行的前提下,都扮演著特定的社會角色,行使著社會附加于其的社會角色期望與行為模式的表達。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也必須內化特定的禮儀與社會規范,才能為成功地扮演社會角色奠定基礎。啟蒙階段的社會化不僅為社會個體的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個體順利完成草根文化的精英階層思想的溯源提供可能的途徑,如《三字經》中明確提出了“凡訓蒙,須講究”的指導原則,肯定了啟蒙階段教育的重要性與審慎的態度。當然,《三字經》本身并不就是蒙學教材,而是將之與更大的時代背景與教育制度緊密聯系的。這也正印證了筆者的預設,即《三字經》作為家喻戶曉的草根式的蒙學讀物在彌合草根文化與封建社會精英思想的過程中所發揮的功能考察。從更廣闊的視角看,諸如《三字經》之類的蒙學精品確實在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管理思想:起點與要義

(一)“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管理思想的起點分析

《三字經》篇首即闡釋了在中國文化語境中追尋學習的重要意義、解讀重視讀書與鼓勵好學的品質?!叭酥?,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意思即是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是情性善良的,但如果后天不繼續學習,不重視后致性的努力,就會逐漸產生很大的差別,善良的本性也就會隨之發生改變。究其闡釋學習(社會化)的深層結構的意義,《三字經》即是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在肯定學習是人之所以為人(社會人的屬性)的根本需要。并且在性善與性惡的基本人性論問題上,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性善論的立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

(二)“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管理思想的要義分析endprint

要知道,這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哲學論斷,而是每個社會個體不斷成長為一個完善的社會合格成員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信心與情感支持。若支持性善論的觀點,世界上的惡人就不論其本質的好壞,皆是自致的社會性發展(繼續)社會化的結果。同時,人之善由本性決定,人之惡是由環境決定,要成善還是成惡是社會個體的自主選擇,社會化即是在排除社會環境的干擾下所進行的選擇性習得與內化過程。同時,“性本善”的出發點以及角色期望的定格也為社會個體的社會角色扮演與社會行為的行使提供了“勢”的要求(這其中就包括了家族權威形式的父母的期望與國權化體現的社會角色的期望)。然而正是這樣的期望對社會個體的心里形成一種壓力,進而轉化為個體謀求自身發展與自身不斷完善的內部驅力主要的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社會角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即是對人性扭曲的征象。即社會個體尚處于生物性的存在時,個性中的“善”,即是有益于社會良性運行的,是維護社會秩序與社會整合的基礎所在,是未經任何形式的社會文化及其背后所侵染的社會權力關系規約的??v然社會個體皆以社會大眾的先賦角色的要求存乎于身,但當其被社會中以各種形式表現的關系濡染與殖民時,其角色在某些程度上即會發生異化(當然,這一過程本身并非包含著理性)?!靶韵嘟?,習相遠”即是這一擔憂的描述。當然,情形并不是總是向壞的、惡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也正是行文作者喻以借孔孟之言,規勸人們要秉承孟子之性善說法,也可以強調“善”為人之本性,是先賦的角色預設。而且是存乎于社會的個體都是持有特定的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與是非之心。而這些也正是著力于維系社會交往中的社會個體際遇的首要條件,是諸如庫利之社會交往鏡中我之對他者自身社會行為矯正所需要把握的心里狀態的標準原則。

作為蒙學教科書的《三字經》中所蘊含的內容形式除了表面作為古代(宋以后)兒童識字誦讀的共享外,還是包括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乎道德教化重要性的強調,這也預示著兒童個體既要重視權力、社會的教化,還要注重對傳統知識權威的服從。此外,這也提醒了啟蒙兒童乃至今后的生命歷程中要注重培養起自身道德情操的形成與自覺修養意識的鍛煉(臺灣學者葉啟政的修養社會學便是緣此而生)。正如錢文鐘教授敘述的那樣,上文所涉及的人性學說的爭論,也正為中西文化的發展軌跡定下了不同的發展基調。如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圍繞的原罪論那樣:通過對個體都是持有原罪的預設,即強調社會個體進入社會以后就應該為獲得上帝的赦免而努力工作。同時,秉持著“性善說”西方文化的前源統攝下的社會運行軌跡的闡釋,即關乎權力運作的各種形式的體現,是如何將權力形式運作于本身就把持著原罪觀的社會個體之間的。值得強調的是,之所以《三字經》中稱之為“人之初,性本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彰顯出了統治階層關乎權力教化的身體制約的重要性的預設以及權力分化所導致的社會階級秩序的重組與社會結構的再造(此處可參照葛紅兵的《身體政治》與周與沉的《身體:思想與修行》的關乎“推己及人”的相關闡述)。正如錢文鐘所說那樣,性本善之說只能算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美好信念的期許,同時也是對社會角色的美好期待的表達,是一種理想類型的狀態表達。這不僅是一種基于社會現實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正是對于社會化的理想狀態的期望,即錢教授所期冀的“學習即是生命的過程,必須一心一意地努力”。這樣的表達不僅是對先賦心里特征統一性的否定,更是對后致角色努力獲得的頌揚。當然,接下來的“性相近,習相遠”也正是這種心態的告白,是孔圣人對亞圣的提問,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補救式彌合的表達。

綜上所述,《三字經》是一種一體兩面的論述。即從形式上看,作為蒙養教材,而且是極具影響力的經典教材,關涉著兒童社會化的啟蒙經典論述。是一部集涵了廣闊知識背景,涉及了歷史、社會、自然乃至人倫道德的蒙學材料。并謂之以經字,足見其重。但深究其旨,從其內容看來,貌似簡練,富含韻味的駢排中隱藏著深厚的中國文化成分。這其中社會思想的嵌入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如筆者關乎人的本性問題的社會學闡釋以及關于初級社會化問題的解讀與傳統社會環境的決定論議題的探討,包括家庭社會化問題的重要性等等。此外,作為受儒家社會思想影響頗深,強調積極入世情懷與對現實社會予以足夠關注的強調,其行文本身就隱含著就不乏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關系問題的探討(當然這些探討是不能脫離于宏大的社會敘事背景的濡染)。

另外,基于《三字經》本身的文本性質考慮,誠如呼慶偉之《古代蒙養書及其特色與借鑒價值》中論述的那樣,古代蒙養書的特色與借鑒價值,究其形式特點是遵循兒童的生理特征的,在道德教育內容安排方面,體現著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敘事原則;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因人而異,因勢利導,量力而行。同時,傳統蒙學的道德教育雖然也講究封建倫理綱常,但并不究其義理之層,知識從淺近處著手,先教之以小學規矩,使兒童于灑掃應對進退之間習之。性情已就才可近乎明德新局,以止于至善。對此,筆者就不再贅述為爾。

參考文獻:

[1]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夏當英.中國傳統社會宗教的世俗化研究[M].四川:巴蜀書社,2010.

[3]錢文忠.錢文忠解讀《三字經》[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4]徐梓.傳統蒙學與傳統文化[J].尋根,2007,(02).

[5]葉啟政.社會理論的本土化建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第四版)[M].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帕克里克.貝爾特.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M].瞿鐵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高雷(1986—),男,江蘇宿遷人,宿遷學院專職政治輔導員,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歡
性本善三字經起點
弄清楚“起點”前面有多少
起點
我的“新”起點
朗朗韻味話經典
美強力渲染殺人大兵“性本善”
人性善惡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