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浴火重生——對越自衛反擊戰對我國輕武器發展的影響

2014-09-23 19:04三土明光
輕兵器 2014年13期
關鍵詞:輕機槍越軍輕武器

三土+明光

戰爭促進輕武器裝備換代

廣義上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并不僅僅局限于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中、越兩國在邊境地區爆發的局部戰爭,其包括自此直至1989年長達近10年的邊境武裝沖突和對峙,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1979年的軍事行動,既是“文革”結束后我國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綜合作戰行動,也是自1969年珍寶島事件之后第一次對外作戰。但在十年動亂期間,政治正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對軍事素質的要求,部隊日常訓練經常受到干擾,武器裝備的研制更是停滯不前,整體戰斗力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在對越作戰初期暴露出很多問題。

越南北部特殊的山岳叢林地形,使得戰斗主要在雙方步兵分隊之間展開,但與久經戰陣的越軍相比,我軍在戰術思想、應變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等方面顯得落后,加上戰前準備和訓練不足,出現了一些不應有的損失,特別是陳舊落后的輕武器裝備,嚴重制約了部隊戰斗力。

不過,對于擅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我軍來說,南疆戰火的考驗換來了經驗教訓,使得我軍對于輕武器發展的認識得以迅速轉變,同時繳獲的大量國外輕武器,也為國內兵工部門奮起直追提供了實物范本。

1979年的初期戰斗結束后,國內就開始著手總結論證,陸續研制出一批新式輕武器,并相繼投入實戰檢驗。到1984年開始的著名的“兩山輪戰”期間,國產新式自動步槍、沖鋒槍、狙擊步槍相繼登場,在輕武器裝備上打了一個徹底的翻身仗。

可以說,對越自衛反擊戰既為國內輕武器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也為各種新武器設計提供了“試驗場”,這場曠日持久的邊境沖突直接奠定了1990年代以后國產槍械飛速發展的“十年黃金期”的基礎,最終促進并實現了全軍常規輕武器的全面更新換代——

自動步槍

我國于1956年根據AK47突擊步槍仿制定型了56式沖鋒槍——這款本為自動步槍的武器定位為沖鋒槍,主要是當時國內對突擊步槍這一新槍種認識不足,研制成功后,只是將其用來替換步兵班中原有的50式、54式沖鋒槍,因此以沖鋒槍命名。56式沖鋒槍在我軍步兵班中一直都未將其作為主要槍械,而以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為主。

由于當時世界上各國單兵武器自動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考慮到56式半自動步槍的火力密度較低,我國在1960年代曾經設想通過研制63式自動步槍來替換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以實現“步沖合一”,但63式自動步槍細節設計上存在較多缺陷,加上批量生產時已進入“文革”時期,一再的簡化生產無法保證產品質量,最終導致63式自動步槍只在軍隊裝備了一個較短時期后即撤裝。而在越南戰場上,由于我軍急需連發自動武器,曾投入少部分63式自動步槍使用。因此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我軍步兵班的主力裝備仍是老舊的56式半自動步槍。

而作為對手的越軍,1979年的輕武器裝備水平卻處于世界先進行列。早在1970年代初,越南正規軍已基本換裝了蘇、中兩國提供的AK47和國產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等槍械,美軍撤離越南時,越南又接收了遺留的大量美式輕武器。1978年11月,《蘇越友好合作條約》簽定后,蘇聯又向越方大量提供蘇、捷等華約國家生產的輕重武器。戰爭初期我軍接觸的越軍,除地方、公安部隊和民兵仍有部分舊、雜式輕武器外,正規軍大量裝備的是蘇式的AK47、AKM突擊步槍和我國援助的56式沖鋒槍,以及少量捷克生產的Vz58突擊步槍等,而且越軍一向重視火力,步兵班中不設步槍手,只有自動槍手,另外,火箭筒手、輕機槍手都不設副射手和徒手的彈藥手,具有“人少槍多”的典型特點。以同樣的一個9人制步兵班來說,越軍9個人裝備6支突擊步槍,另有班用輕機槍、B41火箭筒、M79榴彈發射器各一具;我軍9人步兵班中有4人是步槍手,各裝備一支56式半自動步槍,2人是班用輕機槍正、副射手,其中副射手徒手,只有正、副班長及戰斗小組組長3人使用56式沖鋒槍。相形之下,僅步槍火力,我軍就較越軍弱了一大截,更不用說越軍還有M79榴彈發射器這類點面殺傷相結合的武器了。越軍不僅裝備了AKM突擊步槍,還有蘇聯提供的RPK班用輕機槍,形成了完整的槍族,提高了步兵班輕武器零部件以及供彈具的通用性,后勤保障相對簡化,同時整個步兵班輕武器系統質量較輕,提高了作戰的機動性。而我軍步兵班武器當時尚不能做到槍族化,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和56式班用輕機槍雖然使用同一種槍彈,但供彈具各不相同,在實際作戰中,后勤保障的壓力很大。

針對戰爭初期暴露出的問題,我軍一方面增加56式沖鋒槍的配發數量,特別是大量裝備1963年定型的根據AK47S仿制的56-1式折疊托沖鋒槍,將其配發范圍由原來的空降兵、炮兵和裝甲兵擴大到普通步兵分隊,另一方面抓緊對56式沖鋒槍進行改進??紤]到56式沖鋒槍的木托在叢林潮濕環境下易腐壞、攜帶不便,而56-1式沖鋒槍勤務性不好,鐵質的下折疊槍托易松動、導致射擊密集度下降,不便于拼刺,且槍托未設附件倉,不方便攜帶附件。到1980年設計定型了新型56-2式沖鋒槍,計劃同時取代56式和56-1式沖鋒槍。56-2式沖鋒槍射擊精度與56式沖鋒槍接近,采用側折疊槍托,槍托采用斜面卡筍定位,不易松動,據槍穩定,折疊和打開槍托速度比56-1式更快,并且方便拼刺,槍托上設有附件倉,方便攜帶附件。但56-2式沖鋒槍相對56式沒有本質的改進,性能遠不及隨后定型的81式自動步槍,因此實際生產裝備數量不大,后期主要用于外貿。

81式自動步槍是全新自主設計的國產輕武器,它是在吸取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教訓,特別是參考了蘇聯的AKM槍族之后,進行設計的新一代班用槍族(包括81式自動步槍與輕機槍)。其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明確了突擊步槍的定位,不再稱為沖鋒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軍戰術思想的轉變。該槍圍繞提高點射和連發精度的目標,同時汲取了AK系列可靠性的優長,在整體性能上大大提高。其長機匣、長槍機導軌和適當加長的槍管設計,加上活塞短行程導氣式自動原理,有效降低了槍機后坐能量以及槍機前后運動的翻轉力矩,這些措施,使得該槍的射擊精度較56式系列有很大提高。此外,81式設計了氣體調節器,可調導氣量,以適應我國南北氣候差異、東西地域環境不同的特點,確保了武器適用的廣泛性和可靠性。新增加的槍口榴彈發射裝置可發射槍榴彈,使步槍實現點、面結合的殺傷效果,拓展了步槍的用途,不過,當時未能及時定型配套的槍榴彈并列裝部隊,否則81式的整體效能還將進一步提高。endprint

這些新穎的設計體現了國內輕武器設計理念的轉變,無疑,對越自衛反擊戰對這一轉變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81式槍族于1980年代中期在西南前線投入實戰,并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為該槍1990年代正式裝備全軍打下了基礎,也使老一代56式槍族真正退出現役序列,成為歷史。

沖鋒槍

早在1950年代末期,隨著56式沖鋒槍的裝備,發射手槍彈的各種老式沖鋒槍就開始退出我軍的裝備序列。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我軍使用的惟一一種沖鋒槍是64式微聲沖鋒槍,但作為一種發射專用槍彈、結構特殊的特種作戰武器,64式微聲沖鋒槍顯然難以滿足軍用沖鋒槍的各種使用要求。

在1970年代早期,考慮到軍方對發射手槍彈的傳統沖鋒槍的需求,研制一種新式沖鋒槍的任務已經提上有關部門工作日程。起初曾將這種新槍稱為叢林沖鋒槍,計劃用來在叢林等特殊環境中使用,要求更加小巧輕便、火力更強。但由于種種原因,研制進度并不理想,尤其是受到文革影響,研制工作時斷時續。中越戰爭爆發后,我軍在越南戰場上繳獲了對方裝備的波蘭產WZ-63微型沖鋒槍和法國MAT-49沖鋒槍等新一代沖鋒槍,在此基礎上,一些廠家開始著手仿制研究,比如根據WZ-63沖鋒槍仿制定型了82式沖鋒槍。同時,研制單位仍在繼續完善此前的叢林沖鋒槍。經過大量試驗后,最終選定的是由國產叢林沖鋒槍改進而來的采用導氣式原理的79式微型沖鋒槍。79式沖鋒槍雖然并未直接采用WZ-63和MAT-49的設計,但其性能和戰術指標制定均參考了兩者,而且79式沖鋒槍的樣槍之一就曾采用了類似MAT-49的鋼絲折疊槍托,但因剛度和穩定性不足,后改為現行的由鋼板沖壓的“П”形截面槍托。

79式沖鋒槍的最大特點是全槍質量輕,僅1.9kg,采用槍機回轉閉鎖方式,射速高達2000發/分,由20發直彈匣供彈。相對于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的普通沖鋒槍來說,該槍的結構和加工均比較復雜,同時連發精度較差,彈匣容彈量又較小。在對越作戰后期,參加“兩山輪戰”的我軍偵察兵開始裝備和使用79式沖鋒槍,該槍在實際戰斗中的表現差強人意,因此部隊并未大量裝備。

為了滿足軍方對沖鋒槍結構簡單化的要求,加上64式微聲沖鋒槍急需更新換代,緊跟著又研制出結構簡單的85式輕型沖鋒槍和85式微聲沖鋒槍。85式沖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開膛待擊,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工藝要求低,比79式更加符合軍方要求。

班用輕機槍

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我軍步兵班使用的輕機槍是56式班用輕機槍。該槍為53式輕機槍的替代產品,是根據蘇聯RPD班用輕機槍仿制而成,供彈具為100發容彈量的可拆卸彈鼓,內裝4節(每節25發彈)不可散彈鏈。與53式輕機槍相比,56式輕機槍雖然也大量使用機加工件,生產成本較高,但體積更小、更加輕便,而且使用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較53式的彈盤更好。不過,其槍管不能更換,持續射擊能力有限,而且供彈具與56式沖鋒槍、56式半自動步槍均不通用。最關鍵的問題是,56式的彈鏈裝彈時間長、步驟多,在戰斗中一旦槍彈打完,除非預先準備好備用彈鏈,否則很難迅速重新裝彈射擊。我國曾在1970年代打算研制一種更輕便、供彈具更簡單的74式班用輕機槍,但該槍持續射擊一段時間后彈著點位置偏移較大,并且存在可靠性問題,最終未列裝部隊。因此在1979年開戰之初,甚至整個對越作戰期間,我軍步兵班的主力輕機槍仍是56式班用輕機槍。

越軍當時除裝備RPD輕機槍外,還有蘇聯援助的新式RPK班用輕機槍。RPK班用輕機槍是與AKM突擊步槍作為同一槍族設計的,兩槍大部分零部件可以通用,只是槍管加長加厚,以滿足輕機槍的持續射擊要求,同時增加了兩腳架和可調表尺。RPK的供彈具包括45發彈匣和75發彈鼓,盡管對于輕機槍來說,其容彈量都不是很高,但供彈具有快速更換能力,且可以與AK系列步槍的供彈具通用,因此在戰場環境下的實際使用效果比RPD更好。由于具備這些優點,在蘇軍中RPK很快取代了RPD輕機槍。

我國在對越作戰中繳獲了RPK輕機槍并對其進行充分研究,于1980年代初期研制出了81式班用輕機槍,與81式步槍共同組成81式槍族。該槍也使用加長的重槍管設計,供彈具為75發快裝彈鼓,并且可以與81式自動步槍的30發彈匣通用。81式槍族的列裝,大大提高了我軍步兵班輕武器的通用性,整體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初,一個步兵班的輕武器使用相同的槍彈,但需要3種不同的供彈具(56式半自動步槍的10發橋夾、56式沖鋒槍的30發彈匣和56式班用輕機槍的25發彈鏈)以及2種不同的彈藥包裝方式(同為56式步槍彈,但分帶橋夾和不帶橋夾兩種包裝)的情況,而81式槍族的誕生結束了這一現象。

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是我國較早自行研制的輕武器。早在196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制新一代通用機槍,以替換53式、57式和58式等老式重機槍,最終定型了67式通用機槍。67式通用機槍整體外觀設計較好,并且解決了凸緣式步槍彈一次進彈的問題(機槍使用凸緣式槍彈,通常需要兩個步驟完成供彈,即槍機后坐過程中將彈從彈鏈中抽出,槍機復進時將彈推入彈膛),綜合性能較老式機槍有很大提高。但與從越軍手中繳獲的蘇聯設計制造的PK和PKM通用機槍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如67式仍采用老式機槍的設計和加工方法,大量使用金屬切削件,不僅加工耗時費料,全槍質量也較大;此外,由于槍管材料和內膛鍍鉻工藝不過關,67式的槍管壽命很難達到要求,即使是67式創新的一次進彈機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靠性問題。因此后來繼續改進出了67-1式通用機槍。但由于十年動亂的干擾,整個67式通用機槍的生產和改進過程都不很順利,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初,我軍仍在大量使用57式等老式重機槍,以這樣的裝備對抗已經使用新式通用機槍的越軍,自然無法占據優勢。后來經過對繳獲的PKM通用機槍進行測試,認為該槍的綜合性能明顯超越國產67式通用機槍。PKM的優點是:大量使用沖壓件;三腳架采用鋼板沖壓焊接而成的彈性槍架;槍管采用薄壁設計,隨槍攜帶備用槍管,一旦射擊過熱可以快速更換;彈鏈改為25發的短鏈節,既便于回收,又利于沖鋒時使用,避免鉤掛。這些設計大大超出了當時國產機槍的設計理念,尤其是彈性槍架和薄壁槍管,具有相當的先進性。在這種對比之下,國內決定仿制PKM通用機槍,定型后命名為80式通用機槍,但其裝備量極少。與此同時,67式通用機槍的生產廠家也在汲取PKM技術優點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對全槍進行優化設計,提高了槍械可靠性并降低了槍身質量,定型了67-2式通用機槍。該槍的彈性三腳架吸收了PKM的設計特點,全部改用鋼板沖壓焊接件,大大減輕了腳架質量。另外,67-2式通用機槍對槍管材料和壁厚都進行了優化設計,既提高了槍械壽命,又減輕了質量,并且也改用回收方便、使用時不會鉤掛的25發一節的短彈鏈。67-2式通用機槍后來全面列裝部隊,避免了我國在通用機槍方面裝備仿制產品的尷尬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67-2式的確受到了PKM通用機槍的很大啟發,在研制過程中汲取的成功經驗,對日后多種大口徑機槍的彈性槍架設計,甚至是新一代88式小口徑通用機槍的設計,都產生了深遠影響。endprint

大口徑機槍

國產大口徑機槍的自行研制始于1970年代,第一種自行研制的大口徑機槍是77式12.7mm高射機槍,該槍于198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此前裝備較多的是54-1式12.7mm高射機槍,是蘇聯12.7mm德什卡大口徑機槍的仿制品,只是略有改進。但當時我軍大口徑機槍裝備的數量和使用頻率,都遠遠低于越軍,特別是越軍擅長將其作為平射火力使用,憑借12.7mm大口徑機槍彈超遠的有效射程及強大的動能,在遠距離上壓制我方步兵的行動,很多參戰老兵對越軍“高機打平射”的威懾效果都有深刻印象。后來盡管77式高射機槍研制成功,全槍質量相對于老式的54-1式大幅減輕,但仍舊很重,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77式高射機槍仍舊使用由無縫鋼管焊接的剛性三腳架,僅三腳架本身就占據了全槍質量的相當比重。后來國內廠家通過研究,將PKM通用機槍的彈性三腳架應用于77式的輕量化改進型號,同時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進,進而誕生了新一代的85式高射機槍,全槍質量降低到約40kg,使大口徑機槍下放到營及營以下戰斗單位成為可能。

因此,我軍對于大口徑機槍的列裝和減重要求,是根據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獲得的經驗教訓而提出的。

狙擊步槍

盡管我軍長期以來一直非常強調單兵的射擊技術,但對于狙擊——包括狙擊步槍和狙擊戰術運用的認識卻始終是模糊和落后的,從建國之初到1979年的30年間,軍隊一直沒有列裝或設計過狙擊步槍,對于這種武器的特點和運用方法也知之甚少。因此,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部隊吃了越軍狙擊手很多苦頭,卻沒有合適的武器應對。在繳獲到越軍使用的蘇聯制造的德拉戈諾夫SVD狙擊步槍后,應部隊指戰員的要求,國內兵工廠迅速對其進行測繪仿制,因而誕生了第一種國產狙擊步槍——79式狙擊步槍,后來又在其基礎上改進出85式狙擊步槍,在后期的對越作戰中大量使用,并涌現出向小平等著名狙擊手。

不過,由于我國在仿制SVD時,并不知道該槍其實發射專用的7N1狙擊彈才能確保精度,仿制的79/85式都發射53式普通步槍彈,而且驗收時仍參考56式半自動步槍,以R50為指標驗收,而不是國外狙擊步槍常用的R100為驗收標準,因此79/85式的射擊精度要遜于蘇制SVD。但79式狙擊步槍的仿制終究結束了我軍長期以來無專用狙擊步槍的歷史,對狙擊武器和戰術運用積累了大量經驗。另外,79式采用SVD的短行程活塞機構和回轉擊錘發射機構,在日后設計88式狙擊步槍時也有一定的體現,95式槍族所使用的白光瞄準鏡也參考了SVD狙擊步槍配用的POS-1瞄準鏡的某些設計。通過仿制SVD獲取的經驗,以及改革開放后與國外交流日益增多,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多次組隊參加國外軍警狙擊技能比賽,使我國更加認識到高精度狙擊武器系統的差距,88式、CS/LR4等新型國產狙擊步槍的相繼定型列裝,正是這種不斷學習、縮小差距的的體現。

火箭筒和榴彈發射器

越南北部地形山高林密、洞窟眾多,越軍利用這一天然條件,修筑了大量碉堡工事和明暗火力點,成為我軍前進道路上的主要障礙。由于道路崎嶇,我軍又多輕裝穿插運動,無法直接利用輪式火炮消滅這些工事,當時承擔這一任務的主要是65式82mm無后坐力炮,即 “八二無”,這種火炮盡管有效射程和精度較好,但畢竟是營級火炮,整個武器系統質量體積大,一個炮班需要8個人,占用編制較多。我軍用來對付敵方工事的另一利器是69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即俗稱的“新四〇火箭筒”,不過不像越軍那樣直接列裝到班,建制上屬于連屬炮排,每個步兵連只有6具,戰時臨時加強到擔任主攻的班、排,每具火箭筒配正、副射手各一名,攜彈8枚。四〇火箭筒是當時我軍步兵手中不可或缺的近戰支援火力,像二級戰斗英雄蘭方虎等曾創造過在6m的超近距離上用其消滅敵人暗堡的光輝戰例。相對“八二無”,四〇火箭筒要輕便靈活得多,但也存在占用編制、武器系統質量偏大的問題。而當時越軍的裝備中,還有更加先進的美國制造的M72單兵反坦克火箭筒。這種越南戰爭期間美軍遺留的武器為一次性使用,打完即棄,小巧輕便,可以臨時下發步兵使用,不占編制。國內科研機構在詳細研究了繳獲的這種單兵火箭筒之后,研制出了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PF89單兵反坦克火箭筒,并大量列裝部隊,后來PF89的破甲戰斗部設計又被成功移植到69式火箭筒配用的Ⅲ型破甲彈上,大大提高了Ⅲ型破甲彈的破甲威力。

我軍在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還繳獲了另一種此前沒有接觸過的美制武器,那就是榴彈發射器,具體包括M79單發榴彈發射器、M203槍掛榴彈發射器及其配用的M40640mm高爆殺傷榴彈彈藥。后者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單兵榴彈發射系統,不僅輕巧方便、精度良好,而且彈藥種類多、適應面廣,填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之間的火力空白。就M79榴彈發射器本身來說,其發射管由高強度鋁合金制造,當時國內尚未研制成功這種鋁合金,且鋁合金硬質陽極氧化表面處理和熱處理工藝也不過關。彈藥方面的借鑒意義更大,如M406榴彈采用鋁合金藥筒,引信采用類似鐘表機構的保險設計,確保炮口安全距離,彈體內部預制刻槽,并采用高低壓發射原理,這些先進技術措施,不僅使榴彈安全、輕便,破片一致性好,還解決了低壓時火藥不能穩定燃燒、高壓時后坐力猛烈的問題。而當時我國尚不能大規模應用擠壓法生產鋁合金藥筒,對全保險機械觸發引信、高低壓發射原理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因此國內在經過多年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到1990年代才正式定型了91式35mm防暴榴彈發射器,同時配套研制了采用高低壓發射原理的35mm系列防暴彈藥。無論是整體結構布局,還是材料、表面處理和藥筒結構等等,91式防暴榴彈發射器及彈藥的設計均受到M203槍掛榴彈發射器和M406榴彈的很大影響。不過,沖壓彈體預制刻槽技術倒是很快就應用在1980年定型的77-1式手榴彈上,其彈體采用預制刻槽的鋼板沖壓而成,破片一致性較之前的鑄鐵彈體有了很大提高。

結語

10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再次證明,實戰是檢驗武器的惟一標準。不僅很多新型輕武器技術直接或間接來自于這一時期的南疆戰場,同時經過實戰檢驗的一批輕武器也較好地滿足了當時我軍武器換裝的需求。借助這場戰爭,國內科研部門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國外輕武器的發展狀態、特點和優勢,并在引進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再創新,使國產輕武器研制進入一個全新階段。更重要的是,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起點,我國開啟了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并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武器裝備的更新發展中。盡管這場戰爭已經結束20多年,在此期間國產輕武器已經多次更新換代,但在部分輕武器的設計指標上,多少都還帶有這場戰爭留下的印跡。endprint

猜你喜歡
輕機槍越軍輕武器
越戰中的動植物“間諜”
英軍在二戰中使用的輕武器(Ⅲ)
輕武器結合
越戰中的動植物“間諜”趣聞
美軍在雪地實彈射擊M249輕機槍
輕武器射擊訓練實戰化改革探索與實踐
越軍侵柬戰役及其作戰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