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如何做好人才“包裝”,增強學生擇業競爭力

2014-10-21 19:53何新洲
科學時代·下半月 2014年12期
關鍵詞:包裝

【摘 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歷經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謂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逐步擔負起為國家輸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狀況。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仍然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如何作好人才“包裝”,增強學生擇業競爭力,成為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和方向。本文將對影響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增強學生擇業競爭力的主要措施,緩解就業壓力,以實現高質量的對口就業。

【關鍵詞】職業綜合素質;雙證書制度;零距離就業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96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的界定中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肯定。[1]現如今,在我國高等教育日益發展的基礎上,為從根本上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提高學生的擇業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就業能力,需加強對人才的“包裝”,使其形成以擇業、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促進自身發展。

一、做好高職院校人才“包裝”,增強學生擇業競爭力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得到國家的認可及企業的關注,高等職業教育也在近幾年發展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然而,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為了保證高職院校高質量的就業,高職院校必須做好人才的“包裝”服務,以增強學生擇業競爭力,原因如下:

(一)高職院校的發展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來看,不少畢業生因為缺少工作經驗,自信心不足,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屢屢碰壁,跨專業、跨行業就業的情況屢見不鮮,導致對口就業率不高。歸根結底是因為學校在學生在走出校門前,沒有做好必要人才的“包裝”服務,使得學生缺乏擇業競爭力,就業受到較大影響,更無法保證就業質量。因此,高職院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針對各種不同的職業崗位,作好詳細的需求分析,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適時調整改革的策略。

(二)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夠強

少數高職院校照搬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所培養出的學生在實踐動手能力上比較欠缺,無法適應和勝任相應的工作崗位,畢業之后無法立即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因此,有必要做好人才的“包裝”服務,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增強學生的擇業競爭能力。[2]

(三)大學生心理素質有待提高

從近幾年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來看,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后滿懷信心與期待尋找自己理想的工作,但往往結果卻讓自己感到失望,頓生悲觀情緒,隨隨便便找一份自己不喜歡且不感興趣的工作。這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對擇業、就業認識程度不夠,并且心理素質有待提高,進而導致在日后就業與擇業中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適度的“包裝”會增強大學生的自信,也能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二、阻礙學生擇業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大學生的擇業能力培養欠缺

大學生的擇業能力主要包括大學生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以及實踐經歷等。一般而言,企業對大學生的責任心、敬業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比較看重,但是,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中大學生擇業能力培養模式欠缺,大學生無法將自身能力與企業發展要求進行緊密結合,進而在擇業方面上產生影響,不利于日后的就業。

(二)大學生職業綜合素質過低

就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而言,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職業素質偏低,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學生沒有正確的擇業觀念,認為擇業便是對工作范圍進行選擇;其二,大學生綜合能力比較差,有部分缺乏專業知識,不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其三,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比較差。眾所周知,我們已經邁入了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所掌握的信息技術能力是衡量綜合素質的主要內容,部分學生對信息化技術的運用能力比較差,無法將信息化技術與學習和工作相結合,無法使其與擇業競爭能力進行融合。[3]

(三)高職院校缺乏擇業競爭能力的培養

現如今,高職院校以傳統模式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已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無法滿足時代提出的新要求。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文化知識為主,未涉及相應的擇業競爭能力的培養,雖然有部分高職院校開設提高學生擇業競爭能力的課程,但是所涉及的范圍比較窄,內容比較淺,并且持續時間過短,無法在學生中形成較大的影響力,因而在提高學生擇業競爭能力方面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

三、高職院校做好人才“包裝”,增強學生擇業競爭力的主要措施

(一)找準定位,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將擇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相融合,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要為學生進行擇業競爭力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對社會有所認識與了解。另外,要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強對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訓練,加強對計算機應用水平的培養,使其能夠認識到職業綜合素養在擇業競爭力的增強中起到重要作用。[4]其中,部分學校推行雙證書制度,加強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知識培訓中得到融合發展,使學生在畢業后依據自身的基本能力得到知識與職業素養上的雙重認可。

(二)建立相應的擇業指導體系

現如今,我國行業競爭比較激烈,高職院校針對這一現狀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擇業指導,強化服務,將傳統的擇業指標與模式進行改善,積極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5]另外,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及專業進行指導,將擇業指導模式引入課堂之上,并開展相應的擇業講座,邀請當地知名人力資源專家進行座談,避免開展灌輸式教育,將擇業指導工作開展得具有形象性以及生動性。

(三)積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生所具有的價值觀是影響擇業的主要因素,目前有超過50%以上的大學生因自身價值觀不明確,在擇業以及就業中造成阻礙,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學??啥ㄆ陂_展相關課程,邀請成功校友傳授擇業技巧,要利用相關理論課程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避免學生在日后擇業中出現不良現象。[6]另外,學校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時候,也要從根本上將學生的價值觀與擇業競爭力進行融合,實現校企合作,提高學生擇業信心與能力,從根本上實現零距離就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就業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高職院校學生需具備良好的擇業競爭力,在提高自身綜合職業素養的基礎上,加強對擇業以及就業重要性的認識。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需加強對學生擇業能力的培養,使其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從根本上提高自身擇業與就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桂云. 淺析就業導向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關系[J]. 成人教育,2011,11:73- 74.

[2]常滿榮. 新的就業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2,02:78- 80.

[3]劉曉敏. 關于高職院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與就業導向相結合的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2,31:80- 81.

[4]劉艷華. 就業導向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框架思考[J]. 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1:9- 10.

[5]李曉嵐. 以就業導向為指導的高職院校人才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探討[J]. 中國市場,2010,35:165+167.

[6]侯建軍. 基于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J]. 教育與職業,2008,23:24- 26.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深入企業行動計劃項目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是長江職業學院2012 年度校級教科研項目“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改革與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X003)。

作者簡介:何新洲(1972- ),男,長江職業學院電商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

猜你喜歡
包裝
現代包裝設計中的色彩表現
以陜西衛視為例研探頻道包裝的需求理論
青椒的保鮮貯藏研究
淺析同構在趣味包裝設計中的運用
剪紙藝術元素在包裝中的應用研究
探析趣味性包裝創意元素的表現形式
似球形多功能禮品水果包裝機的發展現狀與研究
信息時代包裝產品的個性化需求與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