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打車軟件緣何淪陷

2014-10-21 20:08
中國海關 2014年2期
關鍵詞:交通委約車冠名

北京首批冠名96106的4款“官方”打車軟件正式上線的消息發布后4個多月,就基本“夭折”。

2013年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發布了首批4款“官方”手機打車軟件,分別是“冠名”了96106之后的易達打車、移步叫車、搖搖招車和嘀嘀打車。然而很多打車族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通過“冠名”96106的嘀嘀軟件叫車數次,基本無人應答,而轉用普通版的嘀嘀,卻很快打上了車。

為什么“官方”打車軟件基本夭折? “官方”軟件不允許加價是導致司機“變節”的主要原因。使用普通版打車軟件,的士司機能夠獲得加價叫車的額外收益,但“官方”手機打車軟件卻規定使用的司機只能(也是必須)按規定收取乘客定額的電召費,也就是即時召車5元,提前4小時召車6元。

很明顯,“官方”打車軟件是敗在了市場上,它在消費者和司機兩端的競爭中都收獲了失敗。在消費者端,人們使用市場版打車軟件招車是免費的,但通過“官方”打車軟件卻必須支付5元電招費,兩相比較,人們自然會優先選擇免費的打車軟件;而在司機端,由于市場版招車軟件存在“加價”獎勵機制,司機們自然也會優先選擇能多掙錢的打車軟件。

看上去,“官方”打車軟件輸的合情合理,因為政府本來就不該干預打車軟件的自由市場競爭。但我以為,這一次“官方”確實有點冤枉,推出“官方”打車軟件也實在是被技術進步逼的沒辦法了。

打車軟件這兩年的突然火爆是因為全國各地陸續爆發的打車難問題,其主要特點是乘客可以利用打車軟件進行“加價約車”,而司機則可以根據約車信息提前獲知打車信息以便早作準備。

打車軟件作為新的技術手段,對緩解城市高峰時段的打車難問題,有其積極意義,但另一方面,從一開始,它就與違規嫌疑相伴。因為根據相關出租車管理法規,為保障消費者權益,議價與拒載都是不允許的。但加價的行為往往意味著變相議價,而司機提前獲知約車信息,則很容易導致拒載?,F實中,的哥專揀“軟件客”,路邊招手打車市民半小時遭十幾輛的士拒載的事情屢見不鮮。

打車軟件違規事件很早就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和武漢等地的相關管理部門也紛紛表態,要加強對打車軟件的監管。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軟件運營者很快就琢磨出規避措施,比如,“快的”和“嘀嘀”系統上的預約信息,如果發兩遍后沒有司機應答,就開始“加價”獎勵了,“最低5元,最高100元”。最主要的是,這筆“加價”的費用不用乘客出,因此規避了交通委要求不能“加價”的規定。

那么,叫車軟件這么補貼司機不怕虧錢嗎?它們還真不怕。因為在它們玩的游戲里,遵循的根本就不是傳統規則,無論是“嘀嘀”還是“快的”,其背后都有互聯網巨頭的支撐,補貼進去的資金都以億為單位,它們是在下一盤互聯網業的大棋,在搶占汽車上的互聯網入口,為了達到圈地的目的,根本不在乎燒錢。政府要想在市場上打贏它們,除非投入巨額財政,打一場補貼戰。

幾百年來,人類的進步就一直伴隨著技術與管制之間的相互纏斗,當技術發展走在前面時,總會有一段時間令政府管制變得束手無策,這種情況下,政府最好的應對辦法不是親自下場參與競爭,而應是盡快調整規則,以避免陷入刻舟求劍的窘境。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打車軟件給監管出的難題,其實在根子上還是系于打車難問題,如果放開出租車市場管制,大幅增加出租車數量,使打車變成一個招手即得之事,誰還會閑著沒事用什么打車軟件呢?

猜你喜歡
交通委約車冠名
首汽約車針對不同用戶收不同費用
首汽約車改制大考
第一次煮面
北京交通委發緩堵成績單
市民起訴上海交通委:選擇拍賣主辦方的信息應公開
車牌限拍
數億元搶綜藝節目冠名,企業到底圖啥
冠名:學生與企業相互的優先選擇
中超冠名重回“馬上有錢”時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