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基層才有好新聞

2014-10-27 19:30王佩劍
記者搖籃 2014年10期
關鍵詞:下基層工作者筆者

王佩劍

新聞報道能否寫好,除了文筆要好外,更重要的是記者對基層生活是否有真實的體驗和觀察。以往寫出好新聞要親歷基層,“一頭汗,兩腿泥”,而今,日新月異的數碼科技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狀況和新聞工作方式。那么,新聞工作者是否還需要邁開腿走基層?筆者認為,新聞工作者下基層是跨越時代的永恒主題。

一、寫出好新聞必須走進基層

首先,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因為只有在基層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擁有開闊視野,真切感受人民的心跳,代表群眾利益,正確引導輿論,擔負起新聞工作者的歷史使命。以往實踐表明,缺乏生活底蘊的新聞作品,只能徒有其表,沒有內涵和靈魂。因此,努力在基層感受生活,學習運用群眾語言,是寫出清新樸實、生動鮮活、富有生活底蘊的新聞作品的必由之路。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不論身處哪個時代,走基層都應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其次,走進基層寫出的新聞根才牢,才有感染力。無論什么時代,基層都是國家和社會的毛細血管,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最壯闊的變革在這里呈現,最新鮮的探索在這里發生。這表明,新聞工作者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把黨和政府的聲音送到千家萬戶,才能進一步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服務群眾的實踐中,實現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追求?!皽厥依锏拿倒逶脔r艷也不值得驕傲”,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實。

那么,新聞工作者如何做才能在下基層的過程中,收到卓有成效的效果呢?

二、妙筆出自對基層生活的熱愛與用心

首先,新聞工作者要俯下身段,敞開心扉,甘愿拜普通勞動者為師。實踐出真知,下基層不能走過場,身在鄉下,心卻在城里?!案呤衷诿耖g”,要想抓到鮮活的新聞底料,得到經得起推敲的素材,寫出有真知灼見的文章,新聞工作者就必須親力親為,融入群眾。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把基層作為課堂,視普通勞動者為師。2012年9月,筆者到鐵嶺市昌圖縣太平鎮東張家村駐村蹲點采訪,吃住在村民家,發現這里有一個奇特現象,年初以來,災情不斷,莊稼玉米卻長勢旺盛。經了解,這里采用了科技種田技術,適時早播,選用早熟密植型品種,測土配方施肥。于是筆者以“昌圖人抗災有術”撰寫了消息。但當拿草稿求教老鄉時,老鄉卻說:“從前,收成總是好一年壞一年沒個準頭,哪兒有點兒災就減產,今年各種災多如牛毛,收成還能這么好,有了科學,以后年年有好收成,可就沒啥問題了?!惫P者茅塞頓開,“有災必然減產,無災才能豐收,不正是困擾著我國乃至世界糧食生產的魔咒嗎?”于是筆者重新撰寫了新聞,以“科技之‘犁耕出災年的豐收”為肩題,“昌圖人保障糧食年年穩產有良方”為主題,導語是:“氣候年年有異常,災情歲歲有發生,糧食生產災年歉收,豐年豐收的不穩定狀況如何解決,昌圖人為解決這一普遍難題提供了新鮮經驗?!蓖瑯拥乃夭?,兩篇文章的分量卻天壤之別,其原因是,普通村民的啟迪、所激發出的靈感,讓筆者在更深的層次上提煉出素材的意義,在事件的個性真實中發掘出事件的普遍內涵,實現了小文章、廣角度、大視野??梢?,新聞工作者接“地氣”才能有“靈氣”,貼近群眾,求教普通勞動者,才能寫出好文章。

其次,新聞工作者下基層要勤于發現?;鶎佑小盎铘~”,典型在民間,如果我們把鮮活的新聞素材比作“活魚”,那么基層這個生活的源泉就是滋養“活魚”的活水了。新聞工作者要是以基層為活水,瞪大眼睛發現“活魚”,典型人物就會撲面而來,從而有助于完成“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使命。典型的發現來自長期的基層生活情趣狀態。作為記者要培養對基層工作的興趣,用心、用情、用真摯的熱愛促就發現的眼睛。在一次表彰大會上了解到,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竟被清華大學邀請去講課,一下子就吸引了眾人的眼球,筆者靈光一閃,就寫出了《姜大光 走上清華講壇的農民》的通訊,還獲了獎項。

關注基層,關心百姓生活,是素材發現的基礎。往往有人抱怨缺乏典型,無米之炊難為。其實,典型并不缺,缺少的是發現,因為有些人雖然下了基層,卻不能用低到塵土的心靈去發現。近年來,農村有很多殘疾人,生活無依,孤苦無著,掙扎在危險邊緣,急需社會救助。帶著這種憫人的情懷,2014年筆者在清原滿族自治縣紅透山鎮紅透山村發現了隋長海,他把20多名殘疾人集中起來自救,盡心竭力地為殘疾人群造福,不但讓他們過上了正常人生活,還為村里創收6萬多元。他的事跡見報后,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三、好文章反映基層百姓的心聲

首先,服務于民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當前,一提到下基層往往是大談躬身下顧,甘當學生,極少提及發揮自身優勢去幫助群眾、引導群眾。誠然,虛心求教,拜師于民是應極力提倡的。但是,身在基層,新聞工作者不能放棄直接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的好機會。因為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一條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梢?,為民做事是一種責任,新聞工作者就要把這種責任轉化成幫助群眾、引導群眾的動力,把理論知識、人脈資源等較為豐富的自身優勢,轉化成正能量,抓住身處基層的良好機會,直接傳遞給群眾,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深入基層,就要像蜜蜂那樣采花釀蜜、傳遞花粉?!苯裉?,我們在基層就要像蜜蜂傳遞花粉那樣,把正能量傳遞給群眾。

服務于民就是要為群眾辦實事。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就能實現新聞工作者與群眾心與心的交融,有助于樹立新聞工作者在群眾中的好形象。2013年秋,筆者在燈塔縣佟二堡鎮,見到60多歲的農民工孫有樹做力工活力不從心,筆者就請鄉鎮企業朋友捐助了材料,又請曾經采訪過的技術強人蘇志魁,為孫有樹量身設計、制造了建材輸送機。孫有樹得心應手,靠它改善了生活。此舉,贏得了當地村民的好評??梢?,下基層是為村民辦實事的好機會,為民辦實事就能贏得民心,從而在人民群眾中,樹立了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也有效地發揮了新聞工作者在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

其次,引導基層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觀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全面轉型期,這一時期較為突出的現象是:一方面,改革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另一方面,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物也相伴而生。在這種情勢下,有些人看到參天大樹的幾片黃葉就牢騷滿腹,遇到長江中幾個漩渦就詬病主流。這種以偏概全的論調一旦匯成主旋,一些人就會偏離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輿論的正確方向。此時,最需要有人為社會主流正名,給改革成就點贊,而新聞工作者對此責無旁貸,因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之一。

筆者在下基層的實踐中,時常見到有些群眾對收入差距大、農資造假等問題牢騷滿腹,甚至個別群眾還無限放大這些問題。每逢這時,新聞工作者不能隨聲附和,而是要據理而談,讓群眾心悅誠服地認識到了自己看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這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群眾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理念?;鶎邮切侣劰ぷ髡吲c群眾直接交流的平臺,新聞工作者要利用這一平臺,把引導群眾作為自身的職業擔當,乘勢就時,努力引導基層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觀和價值取向。

總而言之,新聞工作者要在基層這個坐標系里,準確地找到自己的橫坐標和縱坐標,既當虛心求教的學生,在必要的時候,又要當仁不讓地站出來當循循善誘的老師。如此,才能寫出好新聞,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完成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

猜你喜歡
下基層工作者筆者
“萬名文藝家下基層”走進弋陽
關愛工作者之歌
健全黨建引領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們
——致敬殯葬工作者
老師,別走……
換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經”
老師,你為什么不表揚我
工會干部要——“站起來敢講、坐下來能寫、下基層會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