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把握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2014-11-06 15:34馬國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關鍵詞: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馬克思主義

馬國鈞

摘 要:確立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對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廣泛凝聚人民共識和民族力量,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有重大而深遠意義。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實質是濃縮了的剩余價值理論和唯物史觀,它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制度變遷的客觀規律,確證并倡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我們黨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實現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核心功能,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要求落到實處;黨員干部應該進一步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和創建新的實踐路徑和工作方法,積極而又深入地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斷為人民群眾謀取更多實際利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群眾觀點; 群眾路線; 學習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3-0043-06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對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社會作用以及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等的根本觀點,是黨的政治立場、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的思想理論基礎。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條件下,科學把握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對于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然而,從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映的情況看,當前,相當一部分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認識比較膚淺,對其深刻的理論意蘊和豐富的思想內容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僅僅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視為一種方法論,僅僅把“人民主體地位”作為一種新提法,導致實踐中出現許多偏差甚或嚴重問題。因此,有必要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發展軌跡及其基本內容,并以此為前提和基點,深入探討新時代條件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有效路徑。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時俱進的三個時期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既是科學的思想理論體系,也是從理論到實踐、從簡約到豐厚的與時俱進過程,并因為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課題而形成不同時期的特色與內容。根據敘事的需要,可以暫且把馬克思、恩格斯創建馬克思主義并用以武裝群眾稱為“啟蒙時期”,核心理論是“歷史創造論”;把列寧和毛澤東發動群眾參與無產階級革命稱為“革命時期”,核心理論是“群眾路線論”;把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稱為“建設時期”,核心理論是“人民主體論”。從整體和系統視角考察,由于宏觀視閾的世界人民創造性實踐是連續的“一體化”過程,因于解決不同重大課題而形成的各歷史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必然構成一個一脈相承、逐漸豐富的科學體系,各時期都為之做出了時代條件下的重要貢獻。這種階段性非但沒有淡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整體性、系統性,反而更加彰顯了它鮮明的科學性和真正性特質。

1.啟蒙時期的使命與特色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真正認識到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與歷史作用,并啟發人民群眾起來為自身解放而斗爭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先驅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戰斗在歐洲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時代,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是確證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以及促進社會變革的方針策略和行動路徑。要回答這個復雜宏大的命題,可行的路線只能是充分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奧秘。因此,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基于當時世界各科學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從兩條路線展開自己的創造性工作:一是從人類存在的第一個前提出發尋覓社會發展根本動因,揭示勞動在人類社會演進中的地位與作用,揭示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闡釋生產資料所有制形態演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最終得出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二是發展了勞動價值論并用以探究社會財富生產的本源,從“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入手分析剩余價值對財富積累的作用,充分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最終證明了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結論。經過多方面長期、系統、科學的研究探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向世人宣告:人民群眾是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馬克思寫道:“在資本方面表現為剩余價值的東西,在工人方面就表現為剩余勞動。剩余價值無非是工人提供的勞動量超過他在自己工資中作為他的勞動能力的價值得到物化勞動量而形成的余額?!盵1]為了使剩余價值理論更有說服力,馬克思深入挖掘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流通過程的內在機理,揭示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轉化形態,特別是剩余價值與生產、價值、利潤、地租的關系,以及與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產業資本的關系,最終確證剩余價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財富。他無可辯駁地指出:資本、工資、利潤等等,都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而“地租、利息和產業利潤不過是商品的剩余價值或商品中所包含的無償勞動各個部分的不同名稱,它們都是同樣從這個泉源并且只是從這個泉源產生的”[2]。

針對唯心史觀的各種陳詞濫調,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強調:勞動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源泉?!八枷?、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3],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4]??梢?,勞動是一切社會財富和文化的源泉,人民群眾是物質和精神財富創造者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經過長期、縝密研究形成的科學結論,具有雄辯的震撼力和說服力。

在創建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第一次將社會發展的濫觴建立在真實基礎上,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有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5]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復雜的政權更迭和歷史演進,大都沒能超越這個規律,都是由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的,只是在具體誘因、時段和形式上或有不同而已。

顯而易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傾其畢生精力進行科學研究,從社會財富的源泉到社會變革的動力的必然邏輯中,確證了人民群眾的社會地位和歷史作用,為啟發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革命提供了充分根據。這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既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真諦,也發揮了啟發人民群眾革命的功效。

2.革命時期的使命與特色

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時期歐洲已出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有的也取得了一定勝利,但總體上無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革命徹底勝利并建立人民政權的條件還不成熟。然而,進入20世紀以后,國內外多種因素的交互疊加作用,無產階級革命在古老的俄國和中國取得勝利,則成為一種可能。俄共(布)和中共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啟發和組織人民群眾為自身解放而斗爭,取得了革命勝利并建立人民政權。但是,不論是俄國革命還是中國革命,遇到的對象都不只是國內強大的反動勢力,而且還有國外窮兇極惡的侵略者,使得革命的艱巨程度更加慘烈。面對強大的敵人怎么辦?當時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廣泛聯系和動員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奪取革命勝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俄共(布)領導的“十月革命”和“衛國戰爭”,堪稱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偉大創舉。列寧在革命前夕就指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盵6]只有相信人民,才能獲得勝利并保持政權,因為“千百萬創造者的智慧卻會創造出一種比最偉大的天才預見還要高明得多的東西”[7]。在領導“十月革命”過程中,列寧把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作為根本戰略方針,廣泛組織各種群眾力量支持和參與起義斗爭,從而奪得了革命的最后勝利。1919年底,列寧在分析國內戰爭勝利原因時認為:“我們力量的主要源泉在于工人很自覺,很英勇,始終得到勞動農民的同情和支持?!盵8]可以說,“十月革命”的勝利,是列寧和俄共(布)運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成功典范,也證明歷史上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革都離不開人民群眾,都是人民群眾推動的結果。列寧不僅把人民群眾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且在實際斗爭中充分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肩負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艱巨使命,對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體會更深刻,并創立了“群眾路線”這個重要法寶。1840年以后,無論是晚清的改良派還是革命派,抑或是“五四運動”的先驅們,在革命道路的選擇上,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精英路線”。由于他們沒有把人民群眾及其利益動員到革命中來,始終無法取得革命的徹底勝利。我們黨是大眾型無產階級政黨,黨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國情透視中發現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毅然選擇了依靠群眾的革命路線,從而奪取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毛澤東認識到:“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盵9]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多次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10],“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因此,“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12]。

不言而喻,革命時期當然需要革命理論的啟蒙,但更重要的是組織和依靠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在力量對比較弱的條件下奪取革命勝利。這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既創造了群眾路線這個革命的法寶,也找到了革命的主體力量,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

3.建設時期的使命與特色

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建立以后,馬克思主義的使命非但沒有結束,反而比以往更繁重、更艱巨。原因在于,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社會基礎上創建人民共和國,是一項開天辟地的新事務,不但新國家的大量建設任務必須從頭開始,而且舊國家的積弊也會與人民爭奪利益;加之實行人民權力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代議制,國家機器本身的官僚化和擴張性本能難以徹底抑制,就使得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往往被忽略甚或剝奪。有鑒于此,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蘇聯、中國等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就把如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擺上重要日程,既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全面建設國家,又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國家建設和發展成果。

列寧早就對國家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認為只有吸收工農群眾中的優秀分子到管理機關中來,并由廣大人民群眾自下而上地對國家實行監督和幫助,才能使國家和群眾之間保持密切聯系。因此,他提出要“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革命勝利后要建立“人民管理制”、“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制”。建國后,列寧提出許多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措施:擴大中央委員會人數,大量增加最基層工人、農民來參加國家管理工作,使蘇維埃政權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改組工農檢查院,增加工人和農民出身的中央監察委員,加強對國家政權的監督,敢于向任何一級領導人提出質詢;加強各級蘇維埃政權建設,代表人民充分行使立法權、監督權和干部任免權。列寧主持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的思想和實踐卻很豐富,并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做出了應有貢獻。

針對新中國成立后可能發生脫離群眾的危險,我們黨非常重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群眾各種合法權益,并“建立一定的制度來保證群眾路線和集體領導的貫徹實施”[13]。為了更好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我們注重調整執政方略和治國體制機制,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自治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探索建立密切聯系群眾的具體政策措施,總體上鞏固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領導和支持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繼十七大提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后,黨的十八大又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與“堅持”雖只二字之差,但其內含的深刻意蘊則相距很大,充分體現了我們黨變自覺順應為主動秉承的群眾立場?!叭嗣裰黧w論”被上升為黨的執政方略和國家制度,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也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從而展現了黨的戰略視野和博大胸懷,更預示著黨領導的事業的光輝前景。

不難看出,建設時期雖然需要馬克思主義指導,依據群眾意愿和需要推進改革和發展,然而更重要的是黨和國家必須把“人民主體地位”落實落靠,讓廣大人民群眾行使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建設人民群眾自己的現代化國家。這既適應了時代進步的新要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新發展。

二、“人民主體”思想的必然邏輯與豐富意蘊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個循序漸進、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每個時期的內容與特色皆依需要而生,又很好地指導了革命和建設實踐。各時期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主要內容,總體上呈現由理論到實踐、由革命到建設的發展層次,每個發展層次都有其必然性和規定性?!皻v史創造論”、“群眾路線論”的必然性和科學性,已經被理論和實踐反復證明過了,無須贅言。那么“人民主體論”的必然性和規定性又是什么?這也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給予回應。

1.人民主體地位的必然邏輯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是一個因應某種需要的政治口號,而是由多種變量決定的必然選擇。我們黨作出這種選擇的根本目的是要“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14]。那么,這種選擇的必然邏輯是什么?我們認為,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這是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雙重規定。馬克思的“兩大發現”無可辯駁地表明,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是通過他們創造財富的生產關系的作用體現出來的?!半S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15],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被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16],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7],人民群眾居于社會主體地位,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在實踐中,人類社會正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論預測演進的。20世紀上半葉,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引下,推翻了資產階級和殖民統治舊政權以后,蘇聯、中國、越南等國家先后走上社會主義民主道路,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之后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逐漸創建和完善了人民民主制度,人民群眾不僅成為國家建設的主體,而且成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主體。

其次,這是國家理性和執政理性的必然邏輯。社會主義從理想變為現實,并不意味著國家與人民、執政黨與群眾的關系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事實上,人民群眾把自己部分權利讓渡出來,委托給國家機關行使以后,國家機關就有了“凌駕于人民群眾之上”的外觀,有可能產生受委托人違背委托人意志的現象?!疤K東劇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谏鐣l展的內在規律,理性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忠實地服務于人民當家作主。既然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那么他們毫無疑問應該而且必須居于主體地位。與此相適應,執政黨也應理性地對待人民群眾。戰爭年代和建設時期我們與人民群眾命運與共,“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18]。同樣,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條件下,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如何,仍然決定著黨的事業興衰成敗,決定著黨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要繼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19],保證黨和國家永遠不改變顏色。

最后,這是全面改革和民族復興的共同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在重大利益調整中受到沖擊的首先是各種利益集團。那么,改革的動力和力量何在?我們認為,改革的動力只能來自于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這是因為:人民群眾生活在社會最基層,他們在徹底的改革中沒有更多利益損失,反而會得到更多權益保障和利益滿足,因而會積極支持并推動改革。以往改革實踐證明,我們各項政策措施都是選擇了人民群眾意愿的“最大公約數”,有些是群眾創造的成功做法直接被中央推而廣之。實現“兩個百年”發展目標,是人民群眾最大利益所在,只有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才能成就這個偉大事業。應該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遇到的困難和風險難以預料,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共同奮斗,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從根本上回答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力量源泉。

2.人民主體地位的歷史地位

“人民主體”理論,從根本上解決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發展的主體、動力和方向、目標等問題,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既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最新成果。第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與時俱進?!叭嗣裰黧w論”承繼了“啟蒙”和“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同時也發展了這兩個時期的群眾觀,使之由理想追求變成社會現實,成為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生活性存在。第二,匡正了社會主義制度和執政黨建設方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既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規定,也是對執政黨建設的規定,能保證其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落實到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各個方面,有利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活力。第三,確證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建設過程,需要足夠的智慧和力量。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找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力量,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發展社會主義。

3.人民主體地位的豐富內涵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個綜合性、根本性命題,內含豐富的時代特征、理論意蘊和實際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正因為如此,這個命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許多方面和諸多環節,實踐中必須系統安排、全面把握。概括起來說,人民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實踐和認識主體。人類社會第一個實踐活動是改造客觀世界,創造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這種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他們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他們也認識世界,形成各種經驗和相關知識,從而也是認識世界的主體。所以,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創造潛力,蘊藏著促進社會進步的巨大熱情和聰明才智。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決策重大決策、改革舉措、工作部署,都要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汲取營養,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而要做到這些,就應該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工作上依靠群眾、在生活上關心群眾,善于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探索中發現良策、汲取智慧,使人民群眾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

第二,建設和創造主體。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集中表現在他們為國家和社會建設付出的勞動、創造的偉業之中。建黨以來我們完成的“三件大事”,無一不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才實現的。沒有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僅靠我們黨的力量,很難完成這樣艱巨的歷史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體力量仍然是人民群眾,不可能是別的什么力量。這就要求我們要密切聯系群眾,始終相信群眾。特別是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努力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良好氛圍,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放手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依靠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推進改革和發展。

第三,權利和價值主體。社會主義制度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根據人民群眾的意愿創設的,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廣大人民群眾應該通過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拓寬民主渠道,廣泛參與選舉、參與決策、參與管理、參與監督,依法行使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這就需要抓緊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多層次、多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人民群眾監督公共權力的運行,最大限度體現人民群眾意志。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妥善處理公平與效率、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進一步完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保障機制,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三、科學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路徑選擇

從權力關系和政治倫理來說,既然“權為民所賦”,就必須“權為民所用”,這是最基本的邏輯和常識。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必須認清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端正對人民群眾的態度,樹立人民主體的歷史觀、人民至上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執政觀,自覺當好人民公仆。要深入基層、走近群眾,鍛煉品質、凈化心靈,不斷增強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本領,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1.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要求落到實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對于中國共產黨是生命攸關的事情,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根本取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活的靈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把“人民主體地位”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個方面,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的各個環節,防止有的人以反“民粹主義”為由剝奪群眾合法權益,組織帶領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執政黨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從法律制度和體制機制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經濟領域,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讓廣大勞動群眾更加體面地工作和生活;在政治領域,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實行縣級以下人民代表競選制,增加基層群眾在各級國家機關、協商機構及其常委會構成中的占比,擴大其在利益博弈和立法決策中的話語權,保證人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在文化領域,要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各領域現代文化事業,創造寬松、和諧、自由的文化環境,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在社會領域,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大力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各項社會事業,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上持續取得新成效。

黨員干部必須牢固確立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標準,盡心竭力地為廣大人民群眾謀福祉。在當前改革已觸及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階段,領導干部尤其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幸福作為第一目標,把人民要求作為第一任務,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始終牢記自身的“工具”和“公仆”角色,時刻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呼聲,綜合人民利益訴求形成政策主張或立法議案,并通過法定程序實現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夢想成真的機會、與祖國和時代一起進步的機會,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創造活力。

2.積極主導和有效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大命題,并將其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意味著人民群眾被納入國家治理主體范疇,應當依法行使治理權和自治權,從而在真正意義上當家作主。這意味著,如何處理好黨的主導與人民參與的關系,已經成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不但對黨的組織形態、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也要求我們拓展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新路徑。因此,我們要深化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內涵的理解,認清人民群眾在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地位,認清國家治理和提供服務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契機,進一步深化服務型執政黨建設,通過治理和服務的有機融合與互動共振,增強回應公共需求能力,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執政黨為人民群眾提供有效服務,既是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現形式,也是增強執政有效性的根本途徑。我們應該通過當面溝通、接待信訪、民意機構、分析輿情等途徑掌握群眾利益的新變化,廣泛收集和整合人民群眾的各種利益訴求,并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上升為國家制度法規和基本秩序,轉化為方針政策、制度安排、立法建議和工作部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此,黨組織要調適自身功能,改進民意整合方式,把重點放在對群眾訴求的分析、提取和整合上來,增強制度供給的前瞻性和科學性。

伴隨著科學技術、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迅速發展,多元共治、協同合作、提供服務已成為世界主流的國家治理內容。執政黨為人民群眾提供多種服務,應該成為現代治理的有效渠道,也是執政黨主導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大力推進服務型執政黨和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黨組織和黨員通過多種合法途徑深度融入客體的治理結構、業務過程或關鍵環節,成為管理層和各方面的業務骨干,與融入客體形成較高的利益關聯度,在有效服務中參與治理,在有效治理中推動發展,促進融入客體生產和經營科學健康發展。黨員領導干部要有敢于擔當的意識和勇氣,對制約地方和部門改革發展的難點問題,要敢于和善于尋求突破,創造條件實現好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

3.必須重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群干群關系

人民是我們黨發展進步的沃土和根基,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由應然邏輯與必然規律決定的永恒真理,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根本要求。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盵20]黨執政以后,外部環境和客觀條件大大改善,這為我們聯系群眾提供了諸多便利,但也因此增加了脫離群眾的危險。應當清醒地看到,在面臨“四大考驗”的同時,我們尖銳地面臨著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等“四大危險”,其中最要命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黨中央反復強調密切聯系群眾,就是要重構市場經濟條件下黨群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

重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黨群干群關系,最根本的是黨員干部必須調整好自身的角色定位,真知深知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切實在思想和行動上把人民群眾尊為“上帝”。心系群眾不是盲目崇拜,必須以實踐和情感為基礎,真正使聯系群眾成為一種理念、一種常態、一種生存方式。要把感恩群眾作為政治要求、基本修養,常懷感恩之心,常做回報之事,把為群眾服務作為永遠的分內職責。特別是在利益分化、社會多元的今天,群眾的情況已經跟過去大大不同,群眾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差異化、復雜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只有走近群眾,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條件、生存狀態,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才能對群眾有真感情,才會自覺自愿地為群眾服務。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7.

[2][5][15][16][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32-33,33,285,294.

[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6][7] 列寧全集(第三十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281.

[8] 列寧全集(第三十七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1.

[9]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10]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1.

[11][12]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3]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

[14][19]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18]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

[20]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責任編輯:龐 達]

猜你喜歡
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馬克思主義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淺談黨的建設以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為根本
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光榮傳統搞好新時期黨建工作
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小圈子”“群眾觀點”和“正當友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