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川陜革命根據地建設看紅軍踐行群眾路線的意義

2014-11-12 14:05奧亞鋒
黑龍江史志 2014年11期
關鍵詞:紅四方面軍蘇區群眾路線

奧亞鋒

[摘 要]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為中國革命取得最后勝利做了重要準備。紅軍在根據地建設中,通過多方面的建設,鞏固了黨的領導地位,擴大了紅色政權,使得川陜革命根據地成為了全國第二大的蘇區。川陜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是我黨和我軍走與群眾相結合的道路的重要典范,對新時期踐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川陜革命根據地 ;紅四方面軍;蘇區;群眾路線

川陜革命根據地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紅四方面軍由鄂豫皖根據地轉戰至川陜地區后創立的。紅軍入川是我黨歷史上重要的大事件,它不僅在數量上改變了我黨和我軍的力量,擴大了蘇維埃根據地,而且在聯系群眾,根據地建設方面也為中國革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新時期加強對川陜蘇區根據地建設的研究,對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川陜革命根據地建設

紅軍入川前,川東地區就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在當地進步組織的帶領下,成立了以王維舟領導的川東游擊軍。川東游擊軍自誕生之日起,就走上了與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在主力部隊入川后,川東游擊軍迅速發展成為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成為了紅四方面軍的主力部隊之一。在革命過程中,川陜紅軍利用一切時機,從客觀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通過多方面努力來促進根據地建設。

(一)黨的建設

1.密切聯系群眾,擴大黨團組織。在川陜根據地創建之時,即召開了黨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廣泛深入地開展分配土地的斗爭,充分發動群眾,注意發展婦女和青年團的工作,鼓勵參軍,擴大紅軍的力量來粉碎敵人的圍攻?!痹诖嘶A上,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黨確定了“擴充游擊隊,加強黨對游擊隊的領導”(1),發展并健全工會組織,積極吸收工人干部,組織和擴大共產黨和共青團組織。為了加強對基層干部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和指揮管理能力,川陜根據地還創辦了彭楊軍事政治學校,把政治和軍事工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2.重視黨的思想建設和干部的培養教育。在思想建設上,黨著重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反對輕視革命的、單純的軍事主義,突出提拔和選拔具有堅定革命信念的工農分子,堅決肅清黨內的投機分子和非馬克思的異己分子,純潔黨員隊伍。為了加強黨的質量,川陜省委創辦了省委黨校,學習黨的會議和文件,宣傳馬列主義,而且考慮到當時黨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的問題,還開展了識字班,進行文化教育。在通過的《組織問題決議案》中,提出“省委要經常開辦較完善的黨校,培養縣委和區委工作同志”(2)。在決議中還提到,要把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和解決現實復雜的革命問題作為重點來研究,提出了要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和學習作風,“反對脫離實際生活,學院式的研究?!保?)

(二)經濟建設

早在川陜根據地政權組建之時,黨就已經意識到了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案鶕攸h和政府認為,迅速恢復和發展蘇區經濟,立足自救,是取得革命戰爭勝利的根本途徑,也是打碎敵人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的關鍵”(4)因此,在根據地建設中,黨把恢復和發展根據地經濟作為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盡一切可能,開展必須的經濟建設,以增強群眾的利益,保證蘇維埃和紅軍的勝利”。為了發展生產,根據地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經濟建設:

1.打土豪,分田地,幫助群眾發展生產。根據地成立之初,黨就制定了聯系群眾的方針,在中共川陜省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提出“建立與群眾的親密關系和擁護群眾利益,必須實行面向群眾和從經濟上減輕群眾痛苦的經濟政策。有計劃的發展合作社”。(5)紅軍通過鼓勵群眾生產積極性來開展生產運動,并從部隊中抽調大批政工干部組成工作隊,分片包干,深入農村,興建水利,開墾荒地。1933年春,川陜省蘇維埃政府明確規定,“土地委員會除管分配外,還負責全鄉的生產”,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王樹聲在蘇區的時候,就曾多次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參與地方的農事收割活動。

2.興辦軍事民用工業,發展商品經濟。紅軍入川后,黨就已經意識到要想鞏固和發展川陜建立根據地,僅僅依靠當時所有的生產力水平是根本不夠的。于是,在川陜蘇維埃政府一成立,立即成立了川陜省財政經濟委員會,負責領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在經濟建設中,黨和政府制定了首要發展軍需工業的政策,以保證革命的戰爭需要?;诖?,在川陜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的領導下,各地開辦了鐵廠、鹽廠、縫紉廠等民用工業,同時組織開辦了軍事工廠,如鋼鐵廠、造船廠,建起了軍需被服廠、織布廠、斗笠廠,并實行統一的貨幣制度,設立工農銀行,以此來穩定金融市場,壯大蘇維埃經濟基礎和實力。

(三)文化社會建設

文化社會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川陜革命根據地能迅速壯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1.重視科學文化知識,大力發展社會教育。川陜蘇維埃政府一成立,立即提出打倒軍閥、消除封建思想的口號,號召廣大群眾學文化,講民主、平等,反對宗教迷信。同時,把文化教育納入了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堅決貫徹執行《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的規定,實施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并且通過民主辦學的原則建立蘇維埃學校、識字班,以此來提升廣大群眾的受教育水平,規定“凡屬青年不分男女都有入學機會,學膳書籍一切費用應有政府負擔”(6)在川陜省委第二次工農兵大會上通過的《目前形勢與川陜省蘇維埃的任務》的決議中,指出“廣泛的發展蘇區的文化教育。工作的重心應當是發展社會教育”。在這一背景下,一些醫學班、農事班和教師班等專門學校逐步形成。由此,在根據地教育中,形成了以社會教育為主,突出干部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特征的辦學特點,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實用性的原則,廣泛地開展社會教育,培養工農干部。

2.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改善農村社會風氣。紅三十三軍成立后,總醫院在原有基礎上,抽調一批醫務人員成立了一個軍醫院,三個師醫院,九個團醫務所。(7)在治療方面,已經普遍開始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對于群眾實行部分免費的政策,而且紅軍醫療隊經常深入偏遠落后地區,對當地進行免費送藥、義珍。同時,紅軍開設了衛生學校,廣泛招聘貧苦群眾的子女,培養工農醫療衛生人員。在社會風氣方面,為了改善當地人的身體狀況,實行禁煙運動。紅軍對群眾進行宣傳說服教育,并且成立了專門的戒煙局和戒煙所,幫助群眾戒掉普遍積累已久的煙癮。紅軍到來之前,不少地區人民思想落后,不注重衛生,據《達縣盤石鄉志》記載,“(農村)每每廚廁相連,人畜共處。牛溲豬便,狗糞雞屎,惡臭撲鼻,污穢盈庭?!钡?,紅軍到來后,廣大醫生為當地群眾治好了疾病,采取多種手段實施講衛生運動,提倡文體活動,使得根據地農村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二、紅軍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意義

(一)擴大了黨領導下的蘇維埃政權,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了必要準備

紅四方面軍轉戰入川客觀上壯大了中國蘇維埃的勢力范圍,壯大了我黨和我軍的實力,組織、動員、培養起了數十萬人的游擊隊和群眾武裝。這支隊伍牽制了國民黨軍閥的主力部隊,有力地拱衛了根據地,使得國民黨反動派不敢對紅軍部隊和其領導下的根據地橫行無忌。朱德說,“有著這一批本地的游擊隊伍,才使入川的紅四方面軍能很迅速擴大起來?!保?)川陜根據地的擴大使得中國革命力量深入到西部地區,建立起來的紅色政權有力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閥的軍事力量,為紅軍長征勝利會師起到了很好的掩護和保衛作用。在川陜根據地的建設過程中,革命隊伍經過數年錘煉得到了鍛煉,提高了黨領導根據地建設的能力,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優秀共產黨員和革命干部,為中國共產黨解放全中國做了必要的準備。毛澤東曾經評價道,“川陜蘇區在爭取蘇維埃新中國的偉大戰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義”(9),由此可見一斑。

(二)促進了根據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社會建設,使得根據地面貌煥然一新

紅四方面軍入川給當地帶來了巨大變化,在黨的領導下,當地積極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運動,使得農民得到了自己的財產,翻身做了主人。為了保衛革命的勝利果實,踴躍參軍參戰。蘇維埃政府還成立了工會和農會,保障了工人、農民的基本權利,規定了工時和工資,提高了工農的政治社會地位;修路、建造橋梁等改善了根據地的交通狀況,對促進當地經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辦學校、建工廠、設醫院,發展金融郵電事業,實行社會救濟,開展生產和禁煙運動,使得根據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面貌煥然一新。紅軍把外界大量的信息和農業知識、科學知識、醫療知識帶到了中國廣大的農村腹地,對農民進行普及教育,使得農民對于科學文化和醫療衛生有了“開眼看世界”的認識,毛澤東后來在談到紅軍在中國革命根據地建設所取得成就的時候,也曾經說過,“在有些縣里,紅軍在三四年中掃除文盲所取得成績,比中國農村任何其他地方幾個世紀中所取得的成績還要大?!保?0)

(三)傳播了革命的政治思想和主張,為黨樹立了良好的革命形象

在革命過程中,紅軍利用多渠道多樣式進行革命理論的宣傳,通過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把黨的思想和政治綱領融入到了群眾的生活之中,如標語、石刻、快板、歌謠、話劇等等,這些宣傳起到了鼓舞、動員和教育的作用,使得根據地群眾思想覺悟普遍提高,老少婦孺幾乎都知道“軍閥和蔣介石是他們最大的敵人,而紅軍是幫助窮人打天下的部隊”。因而,在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參軍熱潮,無數巴渠兒女積極參軍參戰,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和巨大的犧牲。徐向前回憶說,“宣達(11)戰役期間,我們同王維舟同志領導的川東游擊軍會合,群眾革命熱情高漲,紛紛前來參加紅軍,一擴軍就是一兩千、兩三千……”(12)婦女和青年兒童也不甘示弱,在川陜蘇區不僅出現了女人鼓勵丈夫、兒子一起上戰場參加紅軍的感人場面,還有一家數口全部為革命犧牲的壯烈事件,婦女不僅在后方發展生產,就是在前線也不甘示弱,出現了著名的“婦女師”、“青年師”的偉大建制。在根據地的建設中,黨和紅軍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發展與群眾利益休戚相關的生產生活,改善了群眾的生存狀況,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樹立了黨和紅軍的光輝形象。因而,紅軍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擁護,使得根據地形成了“軍愛民,民擁軍”的良好的社會氛圍。

總結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川東紅軍在偉大的革命實踐中,自行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群眾利益的工作方法和作風,自覺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重點發展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經濟,保護群眾財產,使得川陜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展。面對當前轉型社會現實矛盾較為突出的這一實際情況,黨中央果斷地提出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實踐活動,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在新時期要繼續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指示,牢記“兩個務必”,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堅持為人民服務,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為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奮勇前行。而川東紅軍在川陜根據地建設時期形成的群眾工作路線和方法、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必將永遠成為黨員干部學習的一座豐碑。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達州歷史(第一卷)[M].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2]紅色土地上的豐碑[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3]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長編[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4]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M].華夏出版社,1989.

[5]川陜革命根據地資料選編內部資料。

[6]畢英濤:巴渠紅色文化:達州軟實力的重要構成[J],達州新論,2012-1.

注釋:

(1)《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長編》,第43頁。

(2)《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獻選編》,第30頁。

(3)《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文獻選編》(上),第32頁。

(4)《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第280頁。

(5)轉引自《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第282頁。

(6)《紅四方面軍關于青年政策的布告》

(7)隰積德:《紅四方面軍醫療衛生演變及其工作發展情況概述》

(8)《宣漢黨史資料》

(9)《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

(10)斯諾:《西行漫記》,三聯書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159頁。

(11)宣達,即宣漢、達縣(筆者注)

(12)《萬源保衛戰回憶錄》第13頁,中共萬源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1984年8月。

猜你喜歡
紅四方面軍蘇區群眾路線
走出“逃跑主義”:鄂豫皖省委對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的認知
廣東5年新增210億元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在全省老促會會長座談會上 的致辭(摘錄)
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淺述紅四方面軍在川陜蘇區對文物古跡的保護
迎頭痛擊
全線出擊,積極進攻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歷史瞬間之九:激戰嘉陵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