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的特征與價值

2014-11-14 13:40袁佳紅
圖書與情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大后方國民政府史料

袁佳紅

(重慶圖書館 重慶 400037)

·珍藏擷英·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的特征與價值

袁佳紅

(重慶圖書館 重慶 400037)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考察民情社會而調查得出的重要史料。這些史料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如何將它們整理研究,挖掘其豐厚的歷史價值,對于更好地研究民國時期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整理研究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爆發時期,國民政府為了了解重慶、四川、廣西、云南、貴州、西康、陜西、甘肅、寧夏、山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的農業、經濟、地質礦產、人口、交通、國防等各方面情況而進行了一系列考察(部分考察涉及抗戰前后),考察得來的這一部分資料,被稱為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然而,這些史料卻因戰亂等各方面原因,一直沒有得到系統地整理研究。整合這部分調查史料,對研究民國時期歷史及發展有重要價值及意義。

1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的特點

1.1 數量龐大

據《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聯合目錄》統計,有關抗戰大后方的各類調查史料,成冊的書就有150余種,主要保存在重慶圖書館,少量保存在西南大學圖書館及重慶市北碚區圖書館。以“調查”兩字作為索引主題詞在“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可以檢索到相關文章81216篇,除去一些題名中包含有“調查”類的新聞報道、記述以及政府發文外,剩余內容涉及抗戰大后方的調查類文章數量也非常驚人。還有一些雖未以“調查”為題,但卻隸屬調查類的文章,如馮云仙的“西康關外日記”、賈成章的”陜西林事視察記”等。

從這些文獻的分布年份來看,抗戰爆發前是我國調查活動的高峰時期,1929年有5869篇,1934年有6110篇,1935有6717篇,1936有7882篇,1937年下降到4171篇,1941年1409篇,1944年只有941篇;從登載刊物來看,除分布在《政府公報》、《工商調查通訊》、《銀行周報》等全國性刊物上,其它主要見于《蒙藏月報》、《西北資源》、《四川省農情報告》等刊物;從分布地區來看,主要以四川、重慶為中心,但從1936年開始,逐漸輻射到貴州、廣西、云南、陜西、甘肅等省。在1937年至1945年以“調查”為主題詞檢索的13622篇中,通過人工篩選,內容涉及抗戰大后方的調查類文章有3000余篇,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在這3000余篇文章中,有三分之二則是有關重慶、四川和西康的。

1.2 種類繁多

為了穩定后方,增加生產,支撐戰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頒布實施了多項涉及農業、經濟、地質礦產、人口、交通、國防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而以此被記載下來的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也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類:

(1)農業類??箲鹑姹l后,國民政府為了把后方農業納入戰時軌道,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戰時法令和條例,以便有效地集中力量開發農業,維持長期戰爭。1938年3月,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以下簡稱《抗戰建國綱領》),把農業置于工業、交通各業之前,提出“以農立國,以工建國”的原則,強調要“以全力發展農村經濟,獎勵合作,調節糧食,并開墾荒地,疏通水利”(圖一)。據《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聯合目錄》統計,有關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農業類的資料主要分為糧食和墾荒兩方面,如1939年貴州農業改進所編寫出版的《貴州省農業概況調查》;1938年程紹行編寫四川省政府建設廳出版的《四川東南邊區西秀黔彭石五縣墾殖調查報告書》等,都真實詳盡地記載了抗戰大后方的農業生產情況。

(2)經濟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犊箲鸾▏V領》制定了多項經濟措施,明確提出:“經濟建設應以軍事為中心,同時注意改善人民生活,以全力發展農村經濟,嚴禁奸商壟斷居奇,投機操縱,實施物品平價制度”,“鞏固社會穩定,全力支持抗戰”。在這些經濟措施的實行下,再加之1938年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使得各地的工商業秩序較為整齊,重慶、昆明等地的街頭更是呈現出短暫的繁華景象。為了適應戰時需要,國民政府根據《抗戰建國綱領》組建了相關部門機構,實行統制經濟,開展對抗戰大后方各項經濟資源的調查研究,為發展抗戰大后方經濟做準備。這部分史料主要有:1939年西南經濟調查合作委員會編《四川經濟考察團考察報告》;1942年國立西北農學院熊伯蘅編《陜西農業經濟調查研究》;1944年貴陽市政府編寫的《貴陽市工商業調查錄》等。

(3)地質礦業類。早在1935年底,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就通過了《西北國防之經濟建設案》,并提出開發西北各項礦產的計劃。根據《抗戰建國綱領》“開發礦產,樹立重工業的基礎鼓勵輕工業的經營,并發展各地之手工業”要求,經濟部又于1938年制定了《西南西北工業建設規劃》,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國民黨中常委提交的《西部各省生產建設與統制(礦產與重工業為主)案》。這些方案都明確提出開展抗戰大后方各地地質、礦產調查研究。這部分史料主要有:1937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丁文江編寫的《云南個舊附近地質礦務報告》;1941年李承三編寫的《西康地質調查旅行記》;1941年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金耀華編寫的《中國礦業紀要:西南區: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等(圖二、圖五)。

此外,有關抗戰大后方的調查史料還有邊疆國防調查,如1945蒙藏委員會調查室出版的《中甸調查報告》、馮云仙的調查日記《西康關外日記》等;抗戰大后方的交通調查也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前后開始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交通部西南公路運輸管理局所轄各線公路交通概況”(圖四)。

2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的價值

國民政府自遷都重慶前后(圖六),就開始了以重慶為中心的抗戰大后方全方位調查研究,這些調查史料的內容基本映射了八年抗戰的各個行業,記錄了以重慶為中心的抗戰大后方政治、經濟、軍事等中心的形成和以四川為復興之地的中國抗戰的最終勝利,其對抗戰的影響價值巨大。

2.1 為抗戰大后方民生遷移及供給提供了決勝性基礎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海軍基地珍珠港,次日,美國正式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及東南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作戰期間,蘇、美、英、法等國均在重慶設大使館、外事機構和中外文化協會。重慶成為中國大后方的政治軍事中心。

遷都重慶后,國民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迅速展開了抗戰大后方農業、經濟、地質等一系列調查,一方面堅定了以重慶為中心、以四川為抗戰復興的根據地,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抗戰大后方,以此實現大量涌入后方工廠、人口的生產生活得以自給自足的客觀現實。

據統計,抗戰爆發后,伴隨政府、工廠西移,各學校也紛紛內遷,這就帶動遷入了大量人口,抗戰初期僅遷入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等省的學生就達到了52376人(圖七)。此外,隨著日本入侵范圍的擴大,部分國土的淪陷導致了大量難民逃離家園,遷入西南地區的安全省份。據學者陳彩章統計,抗戰期間,由東南及中部遷至云南、貴州、四川、陜西、甘肅等省的人口或在千萬人左右(圖十)。正是有了詳盡的農業調查,使得抗戰大后方對增加各地生產,滿足人民吃穿用住打下了堅實基礎。

2.2 為國民政府穩定經濟取得抗戰勝利做出鋪墊

為了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對抗日本,1938年,國民政府經濟部集之前的實業部、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第三、第四部有關經濟及資源的各項工作為一體,提出沿海工業內遷和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與建設兩項重要工作。

為解決內遷工廠的原材料需求,國民政府經濟部下屬資源委員會、工礦調整處、礦冶研究所、地質調查所、工業試驗所等機構開展了大量抗戰大后方各省的農業經濟、原材料調查研究,如對四川的棉業調查,是為當時遷到后方的紡織廠尋找原材料;對四川、西康、陜西等地的木材調查,滿足了火柴業需求。

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特別重視對農村和城市的物價調查,如“國府舉辦戰時物價調查”、“華陽農村物價調查”、“寧夏物價調查”等,這部分調查資料對于國民政府出臺戰時統制經濟政策,預防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潰起到了重要作用(圖十三)。

2.3 滿足了國民政府與美蘇等國易貨貸款支持抗戰的需要

抗戰時期,中國直接用于戰爭的消耗達到了500億美元,這些資源除部分來源于國民政府自身稅收所得或各方籌集外,大部分來源于美、英、蘇等國的貸款。通過出口農礦特產,中國與美蘇等國多次簽訂易貨貸款協定,來換取先進武器等戰爭所需資源。

據史料記載,抗戰爆發后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中國以桐油與錫礦作抵押,從美國爭取到了4500萬美元的易貨貸款(圖十二)。從《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至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共向中國貸款25000萬美元,中國政府也以易貨貸款的方式,用銻、錫、鋅、棉花、茶葉、桐油、藥材等償還。

為滿足與美蘇等國易貨貸款償債的需求,把四川、西康、貴州、云南、廣西等省盛產鎢、銻、錫等礦產的生產、運輸和銷售權掌握到中央政府手中。為此,國民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展開了對抗戰大后方各地的地質礦產調查。如在開發西北礦產資源的過程中,1942年蘭州地質礦產調查隊開展了對甘肅、新疆和寧夏地區的地質礦產調查(封面圖)。這些資源通過滇緬、滇印、蘭新等路線源源不斷運送到美蘇等國。

2.4 為國民政府減少邊疆沖突,鞏固抗戰大后方國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西部邊疆的少數民族和宗教問題,一直是國民政府最重視的問題,蒙藏委員會自成立之初,就專門設置了調查室,開展對邊疆的調查。鑒于日本侵略的逐漸擴張,1935年,蒙藏委員會增加了歸綏、寧夏、酒泉、西寧、西康五個邊疆調查組,1939年,又在云南麗江增設了滇西調查組。1939年1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西康省政府,用以緩沖與西藏、新疆的民族沖突。在建立西康省前后,國民政府派出專家學者對西康地區開展了調查。1937年,馬長壽民族考察團赴涼山彝區調查,撰寫《涼山羅夷系譜》;1939年,以黃炎培首的川康建設視察團赴川康兩省調查,編寫了《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視察團報告書》(圖八)。這些邊疆調查為國民政府制定合理的邊疆民族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據,鞏固了抗戰大后方的國防防御。

3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的整理研究意義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但因為戰亂和其他原因,一直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和系統地整理研究,對這一部分調查史料開展細致的整理研究工作,對后人更好地了解民國史八年抗戰史具有重要意義,也對當今的西部大開發具有啟發作用。

3.1 對研究中國民國史八年抗戰取得勝利具有指導意義

中國八年抗日戰爭在中國民國史中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將抗戰期間各個領域做了一個立體的呈現,讓后人能夠更加生動的了解八年抗戰。而通過對抗戰大后方各領域的調查,國民政府得以全方位地了解了各方面詳細信息,這對政府開發資源,調配物資支持抗戰,安置大量涌入抗戰大后方的難民具有非常重要的決策參考作用。

如,通過調查研究抗戰大后方農業經濟,使得國民政府有針對性地發展農業,增加糧食等農作物生產,這使得國民政府農業改良的效果十分明顯,增產的糧食在田賦征實、征購、征借數量上占很大比例,據1941~1944年“后方十九省糧食增產措施增收總表”統計,僅1941~1942兩年間,國民政府在推廣冬耕、改良稻種等方面就分別增產了51,867,646擔和52,126,707擔。據《國民政府年鑒》統計,在1941~1944年間,農業改良增產的糧食數量始終占田賦三征數量的40%以上,最高甚至達到80%以上。1941年,國民政府成立墾務局,派人到四川、西康、云南、貴州、甘肅等省份調查荒地情況。1942年,云南墾殖荒地1,600,000畝,稻谷增產116,250擔,其他的如小麥雜糧也增收了1,298,800擔。農業的穩定進步,高效有力地支援了抗戰,也保障了抗日戰爭時期的軍糧民食,對抗戰的勝利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又如,通過對抗戰大后方各省市縣人口的調查,了解到各省市人口概況及分布情況,抗戰期間,除保證正常生產的勞動力以外,源源不斷的壯丁被補充到各隊伍中,保證了戰斗人員的充足和作戰部隊的充實。據《八年抗戰之經過》統計,抗戰期間抗戰大后方各省歷年共征壯丁618,4175名,占全國壯丁總數14050521的44%,特別是四川,所征壯丁全國最多,1937~1945年間共征2,578,810人,占總數的18.35%。

還如,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對邊疆國防也進行了調查研究,了解了邊疆動向和思想態勢,國民政府更加積極地改善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派出各類隊伍到各民族中去宣傳積極抗戰,既穩定了邊疆,又使得抗日戰爭得到各少數民族的大力支持。如在1943年全國抗日捐獻活動中,拉卜楞寺派出代表團到達重慶,捐出了可購30架飛機的巨款支援抗日前線,并誦經祈禱抗戰勝利(圖十一)。

另外,抗戰大后方礦產資源的調查,也為我國用原材料換取美蘇等國支持抗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統計,1941年鎢的出口比1940年增加了90%。礦產資源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得我國向美蘇等國獲取貸款加大了籌碼,填補了抗戰所需經濟缺口??箲鸫蠛蠓秸{查史料從各方面提供了有用的價值情報,對國民政府出臺各項政策措施起到了建設性的指導作用,最終取得了中國八年抗戰的勝利(圖九)。

3.2 對當今西部開發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活動范圍主要以重慶為中心,以大西南各省市為主,抗戰大后方的各項調查也多涉獵西南各部,這無形中促進了中國西部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開發,通過調查史料對西部農業、經濟、礦產、交通等方面的統計研究,指導國民政府對各個領域做出相應的政策,這些舉措在客觀上促進了西部的發展。

隨著新中國社會改革的深入發展,國家提出的西部大開發建設為西部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箲饡r期所做的各項調查,也都在西部大開發中被又一次引用,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發展。如抗戰時期對成渝鐵路的規劃和沿線經濟調查,直接促成了1950~1952年成渝鐵路的成功修建;1995年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也是在這一調查基礎上修建成的第一條四川重慶高速公路。而圍繞成渝鐵路和成渝高速路的重慶經濟圈和成都經濟圈,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兩個重要區域,引領著西部經濟的騰飛。其他有關西部地區的各項調查也對如今國家開發大西部有著明確的啟發性作用。

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作為民國時期的重要史料,既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后抗戰的現實需要,也是國民政府開發西部的客觀需要,通過這一史料,國民政府對當時戰略儲備、后方形勢都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從側面體現出中華民族在日本的戰爭侵略下形成的高度的民族團結。但是,由于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種類繁多,且經歷戰亂,一直未能很好地整理研究,這對于研究民國時期調查史料來說無疑是一個空白。2014年,重慶圖書館將其館藏抗戰大后方調查史料成功申報民國時期文獻整理出版項目,并與南京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圖三),將民國時期調查史料填補完整,以饗學者。

[1]周勇,王志昆,曾妍,等.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聯合目錄[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2]上海圖書館.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EB /OL].[2013-12-15].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sim pleSearch.do.

[4]1937抗戰爆發大學內遷[EB/OL].[2013-11-10].http: //szjy.sznews.com/htm l/2013-10/18/content_2654752.htm.

[5]孟憲章.中蘇貿易史資料[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1:462-464.

[6]鄭起東.抗戰時期大后方的農業改良[J].古今農業,2006,(1):52-66.

[7]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M]臺北:文海出版社,1946:237.

[8]丹曲.拉卜楞史話[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79.

[9]章伯峰,莊建平.抗日戰爭(第4卷)抗戰時期中國外交(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08.

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 Data about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historic data about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were obtain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The data is large in quantity and various in kinnds.It is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at time if it iswell sorted out.

the rear of the Anti-JapaneseWar;historic data through investigation;arrangement and study

G256

:A

:1003-6938(2014)05-0141-04

袁佳紅,女,重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2014-07-23;責任編輯:魏志鵬

猜你喜歡
大后方國民政府史料
走馬史料贈故里 川渝民間文藝添新篇
史料二則
大后方民眾抗日救亡掠影展開幕
多重利益分歧與廣東免征洋米稅風潮
滇緬鐵路與抗戰精神
紀實的力量
史料教學討論征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