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交流視閾下影響科研人員接受開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因素分析*

2014-11-14 13:40袁思本蘇小波
圖書與情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學術交流評議科研人員

袁思本 蘇小波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 江蘇南京 210023)

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型期刊出版模式,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OAJ)發展迅速,引起國內外政府機構、學術團體、圖書館、出版商等學術交流主要利益方的廣泛關注。2012年英國政府宣布采納的Finch報告中,將OAJ定位為出版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the main vehicle)。根據美國學者 David W Lewis的預測,在2017年至2021年間,OAJ的發文量將占所有科技期刊總發文量的50%,這一數字在2030年有望達到90%??蒲腥藛T接受與否對OAJ的發展至關重要,OAJ必須能夠承載并優化傳統訂閱型期刊在學術交流中所具有的功能,才能滿足科研人員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價值需求,OAJ自身也才能夠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支撐和條件。本文將在分析學術交流理論的基礎上,明晰期刊在學術交流中所承擔的角色和功能,從期刊功能的視角來分析影響科研人員接受OAJ出版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1 學術交流理論

學術交流泛指與教學、研究等科學能力有關的學術創造(Creation)、學術轉換(Transformation)、學術分發(Dissemination)與知識保存(Preservation of Knowledge)等一系列活動。國內外關于學術交流的內涵見仁見智,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將學術交流定義為一個使研究和學術成果得以創造、質量得到評估、傳播給學術社區、保存以備將來之用的系統,該系統既包括同行評議期刊等正規交流途徑,也包括電子郵件列表等非正式交流渠道。

人們對學術交流的廣泛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二戰后科技文獻數量快速增長,Crane和Price等學者開始用計量方法和信息科學的方法研究科技文獻的增長問題。當時的研究除了偶爾涉及面對面等非正式交流之外,主要還是關注科技文獻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影響,研究范圍也大都局限于學術機構中科學家之間的交流。20世紀80年代,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興起,學術交流研究開始關注如何向普通大眾傳播科技思想,相關文獻開始研究科學和科技文獻對公共政策和政府資助的政治影響。進入21世紀以來,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數字出版和數字圖書館重塑了學術出版和圖書館的形態與服務,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與使用習慣。知識產權問題更加復雜,作者、圖書館、出版商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也發生變化,原有的學術交流格局被打破,學術交流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加深和拓寬。

在研究基點上,學術交流理論研究經歷了從“以媒介為中心”向“以人的知識構建為中心”的視角轉移,理論上逐步深化,體現了人本主義的回歸。傳統的學術交流研究以期刊等媒介為中心,研究媒介的功能和傳播特征?,F在的研究則嘗試著從建構主義視角來研究科學發展和科學家的交流行為。建構主義理論假設知識是組成個體的社會性構建要素,人們一直處于感知周圍世界,解釋和重復解釋所面臨環境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個體知識和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人們需要通過學術交流來獲取所需的外部知識和信息,以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開展知識的創造與生產活動。

米哈依諾夫依據媒介的不同,將學術交流分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兩種類型。正式交流主要以正式出版物為傳播媒介和渠道,非正式交流主要指面對面交談、通信、演講、會議交流、預印本交換等形式的交流。盡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的交流方式不斷涌現,改變著人們的日常交流及學術交互。但已有的學術交流研究中仍沿用了米氏的分類思想,只不過分類的標準有所改變,Schauder將米哈依諾夫的以媒介為基準的分類標準調整為以交流過程中是否有同行評議過程為基準。

盡管學術交流的內容和實現方式具有多樣性,但其基本職能相對穩定。Roosendaal和Geurts將學術交流的基本功能概括為注冊(聲明學術發現的優先權)、認證(證實學術成果的可信度)、告知(將最新的成果和發現傳遞給學術共同體成員)、存檔(長時間保存學術記錄,以便后續使用)和獎勵(根據對學術交流系統的計量分析,評價和獎勵研究人員的表現)。上述五項功能構成了學術交流的價值鏈。

2 科技期刊在學術交流過程中的功能分析

科技期刊起源于學者間的學術通信。在傳統的學術交流體系中,期刊是實現學術交流系統價值的主要載體,垂直整合了學術交流的基本功能體系??蒲腥藛T通過在期刊上發文,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文獻記錄,從而實現注冊功能,有助于建立特定科技發現的優先權。期刊出版商通過同行評議過程評價作者的觀點和思想,對論文質量進行認證和評價。正式出版后的期刊通過訂閱和一次文獻數據庫、二次文獻數據庫的傳播,將所刊載的研究成果廣泛傳遞給研究人員,實現學術交流的告知職能。研究人員通過在特定等級的期刊上發文或者根據論文被引用情況,證實自身的價值和研究能力,獲得相應的學術獎勵。正式出版后的期刊論文可以由圖書館等機構長期保存,以便后續使用,從而實現了學術交流的存檔功能。

在上述學術交流系統價值的實現過程中,各項功能的實現主體相對固定,例如注冊功能主要由出版商來實現,認證功能主要由學術同行來履行。不同功能間前后銜接、環環相扣,學術交流的內容沿著單一的價值鏈線性流動,這在保證學術交流系統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的同時,也限制了學術交流的靈活性。除了存檔功能可以由圖書館、出版商等多個主體來履行之外,其他功能的承載主體都相對單一。獨立主體只能承載學術交流系統的單項職能或部分職能,無法貫穿整個價值鏈。

除了傳播科研信息、開展學術評價等功能外,期刊在建設學術團體的過程中也有其獨特的貢獻和作用。

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專業化和社會化,科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社會建制——學術共同體和無形學院。學術共同體是在科研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人們通過業緣關聯或師承淵源而建立的社會性團體。學術共同體成員遵循相同的“范式”,這些共有信念和價值標準構成學術共同體存在的基礎?!盁o形學院”是另一類重要的科學社會建制,普賴斯在《小科學、大科學》中,首次將從正式學術組織中派生出來的非正式交流群體稱為“無形學院”,這些成員往來于各個學術機構之間,在連接不同機構間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科或專業中的“科學通勤者”(Scientific Commuter)。

期刊在學術共同體和無形學院的形成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齊曼在《元科學導論》中指出:“科學共同體形成的基礎正是學術交流,學術交流使少數人的發現、思想、觀點、理論、方法等為多數研究者接受而成為‘公共知識’”?,F代社會中科研機構眾多,科研人員數量龐大,人際之間的交互在范圍和層次上都受到限制,科研人員相互之間必須通過期刊這一大眾化的學術傳播媒介,才能更好更廣地獲悉彼此的研究領域和研究進展,從而尋找正確的研究伙伴,期刊是學術共同體形成的基礎。在無形學院中,其成員往往由少數高產的科學家組成,這些科學家活躍在學術前沿,經常參加各類學術會議,人脈廣泛,合作范圍開放,與組織內部和外部機構成員之間的合作皆比較頻繁,而這些合作的主要表現形式即是聯名發表論文,因此,科技期刊也是無形學院形成和存在的重要印證。

3 學術交流理論對分析科研人員接受OAJ出版行為的啟示

OAJ必須有效承載學術交流系統的功能,滿足科研人員參與期刊出版的價值期待,才能為科研人員廣泛接受。通過比較OAJ和傳統訂閱型期刊在實現學術交流系統功能上的差異,可以探析影響科研人員參與OAJ出版的促進因素及可能存在的焦慮,明確OAJ相對于傳統訂閱型期刊的優勢和劣勢,從而為OAJ模式的優化和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

3.1 出版時效性因素

期刊的注冊功能隨著論文的最終出版而實現,然而由于學術論文數量的激增及同行評議專家資源的稀缺,傳統訂閱型期刊的出版存在嚴重的時滯問題,不利于科研人員聲明和維護學術發現的優先權。國內外已開展的調查表明科研人員十分關注期刊出版的時效性。美國致力于學術記錄數字化保存的非盈利性機構ITHAKA、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JISC)、英國研究圖書館聯盟(Research Libraries UK,RLUK)2012年對英國高??蒲腥藛T開展的聯合調查發現: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醫學/獸醫學領域,均有超過50%的科研人員表示會優先選擇錄用后能夠快速出版、時滯短的期刊,其中醫學/獸醫學領域科研人員對期刊出版的時效性最為關切,超過60%的科研人員關注論文的出版速度。

OAJ主要依托網絡出版,實行開放式同行評議或者以出版后評價為主的評審方式,有利于研究成果及早進入學術交流過程,實現期刊的注冊功能,從而有助于維護科研人員的學術優先權。PLOS One采用“輕度”同行評審模式,發表任何技術可行、方法合理的文章,將論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交由讀者來評判,從而縮短了同行評議時間;由于采用網絡出版方式,沒有版面容量的限制,PLOS One出版速度極快,2013年該刊的發文量達3萬余篇。歐洲地理科學聯盟出版的OAJ“大氣化學和物理學雜志”(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采取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作者投稿后,期刊編輯快速初審稿件,然后很快以“討論論文”的形式在期刊網站上出版論文,提供給讀者評論;為了保證作者的學術優先權,討論論文將被永久保存,并且可以引用,此舉極大地縮短了研究成果進入學術交流過程的時間,快速實現了科技期刊的注冊功能。

OAJ的出版時效性優勢得到科研人員的普遍認可,Rajiv Nariani、Leila Fernandez、英國泰勒弗朗西斯集團(Taylor&Francis Group)等開展的調查皆表明,出版時效性強是人們選擇OAJ出版的重要原因。

3.2 質量因素

質量評判是期刊認證功能的主要目標,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證實研究成果的原始性和創新性、給予發現該成果的作者以信度評價。質量問題是人們在選擇期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ITHAKA等機構開展的調查發現,自然科學、社科科學領域的科研人員將影響因子和學術聲譽作為選擇期刊時的首要因素。Russell、Claire Bird等在多個學科開展的調查也表明:科研人員并不關心期刊的商業模式,影響因子、期刊聲譽和期刊質量是影響人們選擇期刊的重要因素。

期刊論文的質量主要由出版前短期的同行評議及出版后學術共同體長期的評論引用來評判。傳統訂閱型期刊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已經在學術領域中樹立起聲譽和地位。OAJ主要采用作者付費出版的商業模式,通過收取論文處理費用(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APCs)維持運營。由于費用高昂,人們普遍擔心OAJ出版商為了維持自身的發展或者增加收益而降低同行評議的質量。國內外的一系列調查也表明,對OAJ質量的不信任是影響人們接受OAJ出版的主要障礙,“開放獲取出版研究”(Study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SOAP)項目對全球范圍內4萬名各學科科研人員的調查發現,在人們列舉的阻礙其參與OAJ出版的因素中,期刊質量問題排在第二位。英國泰勒弗朗西斯集團2013年開展的作者調查發現,質量問題是人們不參與OAJ出版的最主要的因素,有34%的受訪者擔心OAJ質量不如訂閱型期刊。Thomas Eger2012年對德國科研人員的調查也有類似發現。

針對質量控制問題,一些OAJ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大氣化學和物理學雜志(ACP)采用開放式同行評議和傳統同行評議相結合的兩階段質量控制模式。在第一階段,期刊編輯將初審過的論文以“討論論文”的形式發表在期刊網站上,在隨后的八周時間內,指定的評閱人、感興趣的同行都可以對論文進行開放式評論,作者可以答復評論。在第二階段,作者根據開放式評論的意見修改手稿,繼續接受傳統期刊所具有的同行評議,被接受的論文將最終在期刊上正式出版。

開放式同行評議為論文提供了豐富的額外信息和評價,同時有效阻止了作者提交低水平論文,節約了編輯和評閱人的時間。事實證明,開放式同行評議為ACP提供了有效的質量保障,該刊的最初接受率不到20%。僅僅在創刊4年之后,其SCI影響因子已經位居“氣象學和大氣科學”48種期刊的首位,在環境科學144種期刊和“地理科學”131 種期刊中也位居前列。

3.3 能見度因素

科研人員參與學術出版的動機并不是為了追求經濟回報,而是希望自己的成果被廣泛閱讀、使用、深化和引用??萍计诳强蒲腥藛T分享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承擔著將最新研究成果傳遞給科研人員的告知功能,該功能的發揮與論文的能見度或可獲得性息息相關。

在能見度或可獲得性方面,OAJ優勢明顯。傳統期刊出版模式中,只有在機構訂閱了相關期刊或數據庫的情況下,科研人員才能較容易地獲取所需文獻。如果機構沒有訂閱,或者由于數據庫收錄存在滯后性,科研人員將很難及時獲取所需的學術信息,需要借助于館際互借和按篇付費等途徑,這會給科研人員帶來時間和金錢上的負擔。OAJ主要采取網絡出版模式,遵循創建共享協議(Creative Commons,CC),科研人員可以在無商業使用目的的情況下及時、無障礙地獲取利用最新期刊論文。

《科學》雜志2013年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科研人員將論文發表在OAJ上的普遍理由是:與以訂閱為主的刊物相比,OAJ增加了研究成果的能見度。許多受訪者表示愿意讓論文立刻向公眾和無力支付傳統期刊訂閱費用的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開放。

學術成果的可獲得性只有在該成果能夠為用戶所發現的情況下才有意義。William H Walters等對Web of Knowledge(WoS),EBSCO等四個綜合性數據庫,以及Inspection、Biological Abstracts(BA)等6個專題性數據庫的調查表明,OAJ資源尚未被各類學術數據庫充分索引,各專業的主流數據庫對OAJ的收錄存在學科差異。生命科學領域的OAJ被數據庫收錄的比例較高,BA、PubMed、WoS均收錄了生物學和藥學領域60%以上的OA論文,但計算機科學、經濟學、歷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主流數據庫對相應領域OA論文的索引比例均不足25%,其中計算機科學領域OA論文被Inspection收錄的比例僅為15.3%,歷史學領域OAJ論文被收錄的比例僅為3.3%。

3.4 長期保存因素

長期保存問題是數字出版環境下傳統訂閱型期刊和OAJ共同面臨的問題。在以印本為主的時代,圖書館是過刊的天然保存者,但在數字出版環境下,出版商利用版權限制,阻止了圖書館繼續發揮其在數字時代的期刊保存職能。出版商自身取而代之,將回溯數字化歷史資源作為新的盈利渠道。在過去十多年中,出版商一直在回溯數字化以前出版的資源,提供給研究人員使用。

一些出版商以長期保存為借口增長訂閱費用,并據此反對OAJ出版模式,質疑一旦取消訂閱費用,OAJ將難以獲取所需的長期保存費用。美國約翰威立國際出版公司2013年的作者調查也發現,期刊的存檔問題是人們不選擇OAJ的主要因素。在OA環境下,論文存檔可以分布式開展。沒有了出版商的版權限制,科研機構可以通過機構知識庫保存本機構發表的學術論文,各類型圖書館也可以獨自或聯合保存OAJ資源。雖然期刊論文的長期保存是任何商業模式下都必須面臨的問題,但OAJ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更多的途徑。

OAJ在存檔保存方面存在理論優勢,但已開展的研究表明,圖書館等承擔社會保存職能的機構,尚未能有效開展OAJ資源的長期保存工作。Michael Seadle分析了圖書館主導建立的數字長期保存系統LOCKSS、以及提供電子期刊保存服務的Portico系統中收錄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網站期刊的情況,發現LOCKSS/CLOCKSS、Portico收錄DOAJ網站期刊的比例很有限,LOCKSS/CLOCKSS僅收錄了DOAJ中8%的期刊,Portico也僅收錄了 5%的 DOAJ期刊。

3.5 學術獎勵因素

英國著名科學社會學家馬爾凱指出:“科學中制度性獎勵的分配與正式的交流系統密切相關??茖W家只有以自己的名字正式發表研究成果,才能最終要求獲得獨特貢獻的榮譽,從而進一步獲得研究基金、學術晉升等學術獎勵。獎勵的分配由科學發現的被認可的質量所決定”。幫助科研人員獲取獎勵是科技期刊的重要功能,許多機構通過科研人員的發文情況來評估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蒲腥藛T所關心的職稱晉升、功績酬勞(Merit Pay)等獎勵均有賴于其論文被接受的情況。

期刊學術獎勵功能的發揮與期刊的質量等級密切關聯。在現行科研評價制度下,科研人員發文的期刊檔次越高,其獲得學術獎勵的幾率往往也越大。期刊質量品牌的形成和學術地位的確立是長期發展積淀的結果,由于出現時間不長,缺乏相配套的穩定公認的質量評價體系和控制機制,OAJ的質量整體上尚不能與傳統期刊比肩,人們對OAJ的質量也沒有形成品牌意識,因此OAJ尚無法全面發揮其應有的學術獎勵功能。Thomas Eger等2012年對2151名德國研究者的調查發現:強調同行評議期刊學術獎勵職能的研究人員不太傾向在OAJ上發文。

3.6 學術聯結因素

期刊具有建設學術團隊的功能。在促進學術聯結關系的建立、拓展學術合作方面,相比傳統訂閱型期刊,OAJ有其獨特的優勢。首先,得益于開放式的數字出版模式,OAJ使得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能夠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和更廣泛的傳播,有利于科研人員及時了解彼此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為人們發現潛在的學術合作伙伴、拓展學術合作關系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其次,OAJ是一種以網絡出版為主的期刊,利用網絡的超鏈接功能可以便捷地將同主題論文、關聯數據及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單位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從而便于讀者更方便地發現相關研究人員或團隊,為建立學術聯系提供了便利。Rajiv Nariani、Leila Fernandez在加拿大約克大學的調查表明,便于開展國際合作、有助于發展中國家的科研人員閱讀研究成果是人們選擇OAJ的原因之一,OAJ的開放獲取特征在建立學術聯結關系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

4 建議

學術交流視閾下,與傳統訂閱型期刊相比,OAJ在發揮期刊的注冊、告知、歸檔保存和拓展學術聯結方面有其特定的優勢,OAJ的開放獲取特性和網絡出版特征使得研究成果能夠及時廣泛地傳播與利用,有利于科研人員無障礙獲取專業文獻,發現學術同行;由于遵循創建共享協議,允許免費合理使用,圖書館等信息保存機構可以分布式地、有選擇性地保存OAJ資源。但目前主流學術數據庫、LOCKSS等提供電子期刊長期保存服務的系統對OAJ的收錄還很有限,OAJ的告知功能、歸檔保存功能尚未有效發揮。

在學術認證和學術獎勵功能方面,OAJ還無法與傳統期刊相媲美。雖然OAJ的引用優勢在部分學科中已經得到證實,但大部分OAJ還沒有影響因子,也沒有被權威數據庫收錄,所以其質量無法證實,許多科研人員也尚未樹立起OAJ質量意識,OAJ在學術認證和獎勵方面發揮的作用還很有限。在后續發展中,OAJ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

4.1 嵌入主流學術資源發現體系,擴大論文的能見度

只有在科研人員能夠方便地檢索發現相關資源的情況下,OAJ能見度高的優勢才能真正顯現。泛信息環境下,圖書館所購買的各類數據庫仍然是人們檢索學術信息的主要渠道。為了更好地履行科技期刊的告知功能,OAJ需要更廣泛地嵌入主流學術資源發現體系。有研究表明商業出版商出版的OAJ比大學、學術團體、非營利性組織出版的OAJ更容易被目錄數據庫收錄。鑒于此,大學、學術團體等組織出版的OAJ一方面應積極掛靠大型商業出版商或者DOAJ等綜合性OAJ平臺,以提高被學術數據庫索引的幾率;另一方面上述組織的OAJ出版平臺應遵循OAI-PMH、OpenURL等標準,以便學術數據庫能夠及時收割OAJ元數據,動態計算生成指向論文全文的開放式鏈接,擴大OAJ論文的能見度。

4.2 完善質量控制措施,與學術獎勵系統相銜接

質量問題一直是OAJ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瓶頸。OAJ應該像傳統訂閱型期刊那樣,探索建立相對穩定有效的質量控制模式,并在實踐中證實其有效性和適應性,以提高OAJ的質量等級和影響力,更好地發揮OAJ的學術獎勵功能。已有實踐表明,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是OAJ質量控制機制較好的選擇,PLoS One等OAJ已經借助該模式取得了成功。相較于傳統的封閉式同行評議模式,開放式同行評議模式有利于節省同行評議專家的時間和精力,平衡同行評議專家資源的稀缺性與論文數量激增之間的矛盾,同時開放式同行評議能夠記錄學術交流中讀者與作者的交互等動態信息,細粒度地記錄學術發展的演進脈絡,更有利于追蹤特定思想的起源、分析發展趨勢、規劃未來研究方向。

4.3 開展合作式保存,保障論文的長期獲取

長期保存是數字時代期刊利用的基礎,也是期刊告知、獎勵等功能得以發揮的基礎。由于數字保存的成本高昂,需要持續性地軟硬件設施投入和維護,因此OAJ的長期保存應由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合作式開展。隨著OAJ數量的不斷增長,單一機構無法建立大而全的OAJ長期保存系統,可以借鑒圖書館聯盟的資源建設經驗,以聯盟為基礎建立合作式保存機制,規劃不同類型機構的保存重點,統一資源保存平臺的各類軟硬件標準和服務標準,分擔OAJ長期保存所需消耗的各類資源。

4.4 豐富網絡出版功能,便于建立合作關系

[1] Finch Report[R/OL].[2014-07-18].http://www.research infonet.org/publish/finch/.

[2] David W.Lewis.The Inevitability of Open Access[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2012,73(5):493-506.

[3] 陳傳夫等.信息化環境下的學術交流研究[A].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信息環境下的學術交流[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4] ACRL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1[EB/OL].[2014-07-18].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inciplesstrategies.

[5] Leah A.Lievrouw.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J].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90,7(1):1-10.

[6] Leah A.Lievrouw.Four Programs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Research[J].Knowledge in Society,1998,1(2):6-22.

[7] Don Schauder.Electronic Publishing of Professional Articles:Attitudes of Academic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dustr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2):73-100.

[8] Hans E Roosendaal, Peter A.Th.M.Geruts.Forces and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an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lay[C/OL].Cooperative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 in Physics, Oldenburg, Germany, August 31-September4,1997[2014-07-18].http://www.physik.uni-oldenburg.de/conferences/crisp97/roosendaal.html.

[9] Ana Maria Ramalho Correia, Jose Carlos Teixeira.Reform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dvent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to the Challenges of Open Access[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5,29(4):349-364.

[10] Herbert Van de Sompel, Sandy Payette, John Erickson,etc.Rethinking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Building the System that Scholars Deserve[J/OL].[2014-07-18].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4/vandesompel/09va ndesompel.html.

[11] 江濤.科學共同體“范式”概念的文化價值蘊涵[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9):25.

[12] Price,D.J.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13] J.齊曼.劉珺珺等譯.元科學導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8.

[14] Roger C Schonfeld, Ross Housewright.Faculty Survey 2009: Key Strategic Insights For Libraries, Publishers, and Societies[R/OL].[2014-07-18].http://www.ithaka.org/ithaka-s-r/research/faculty-surveys-2000-2009/Faculty%20Study%202009.pdf.

[15] PLOS ONE Journal Information[EB/OL].[2014-07-18].http://www.plosone.org/static/information.

[16] Ulrich Poschl, Thomas Koop.Interactive Open Access Publishing and Collaborative Peer Review for Improve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J].Information Services&Use,2008,(28):105-107.

[17] Rajiv Mariani,Leila Fernandez.Open Access Publishing:What Authors Want[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12,73(2):182-195.

[18] Open Access Survey: Exploring the Views of Taylor&Francis and Routledge Authors[R/OL].[2014-01-20].http://www.tandf.co.uk/journals/pdf/open-accesssurvey-march2013.pdf.

[19] Guedon J.In Oldenburg’s Long Shadow: Librarians,Research Scientists,Publishers and the Control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 [2014-07-18].http://old.arl.org/resources/pubs/mmproceedings/138guedon~print.shtml.

[20] Jill Russell, Tracy Kent.Paved with Gold: an Institutional Case Study on Supporting Open Access Publish-ing[J].The 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2010,2(23):97-102.

[21] Claire Bird.Continued Adventures in Open Access:2009 Perspective[J].Learned Publishing,2010,2:107-116.

[22] Suenje Dallmeier-Tiessen, Robert Darby, Bettina Goerner,et al.Highlights from the SOAP project open access publishing today:what publishers offer and what scientists want[R/OL].[2014-07-18].http://www.slideshare.net/ProjectSoap/soap-symposiumtalki.

[23] Eger Thomas, Scheufen Marc, Meierrieks Daniel.The Determinants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Survey Evidence from Germany[R/OL].[2014-07-18].http://ssrn.com/abstract=2232675.

[24] Ana Maria.Reforming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Knowledge Communication:From the Advent of the Scholarly Journal to the Challenges of Open Access[J].Information Services&Use,2005,(25):13-21.

[25] Scientists Ambivalent About Open Access [EB/OL].[2014-07-18].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tificcommunity/2013/11/scientists-ambivalent-about-openaccess.

[26] William H.Walters, Anne C.Linvill.Bibliographic Index Coverage of Open-Access Journals in Six Subject Area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8):1614-1628.

[27] David C.Prosser.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Old and New Access Models[EB/OL].[2014-07-18].http://eprints.rclis.org/bitstream/10760/6353/1/mittler_Paper.pdf

[28] 2013 Author Survey on Open Access[R/OL].[2014-07-18].http://www.slideshare.net/Wiley ScienceNewsroom/wileys-2013-open-access-author-survey.

[29] MichaelSeadle.OtherArticlesArchiving intheNetworked World:Open Access Journals[J].Library Hi Tech,2011,29(2):394-404.

[30] 邁克爾·馬爾凱.林聚任等,譯.科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16-117.

[31] B Cronin, K Overfelt.E-journals and Tenure[J].Journal ofAmerican Society forInformation Science,1995,46(9):700-703.

[32] David J Solomon.Digital Distribu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its Impact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Looking Back After 20 Year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3,(39):23-28.

[33] Nick Fowler.Measuring and Managing Research Outcomes[C/OL].[2014-07-18].http://www.ape2012.eu/ppt_tuesday04_fowler_ape2012.pdf.

猜你喜歡
學術交流評議科研人員
學術交流及演出活動
實現三代功能化輪烷樹狀分子合成
科學數據需共享科研圍墻也要拆除
企業科研人員激勵問題及對策研究
某市委宣傳部遴選公務員試題
快來看,科學家都支持睡懶覺啦
互聯網時代下的學會學術交流
寧波:“兩官”履職評議“升級”
探索創新 推進“兩官”履職評議
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建設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