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晤室日記》中的郭沫若

2014-11-14 17:47李斌
郭沫若學刊 2014年2期
關鍵詞:郭沫若知識分子日記

李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 郭沫若紀念館,北京 100009)

《靜晤室日記》共10冊169卷,1993年10月由遼沈書店出版后,在學術界引起了高度重視。很多史學家從中發現重要史料,撰寫了一批相關論文?!鹅o晤室日記》中有多處跟郭沫若相關的資料,展現了日記主人跟郭沫若的交往,對郭沫若的評價。這些資料對郭沫若研究饒有價值,但尚未引起學界注意。筆者不揣淺陋,將其勾稽出來,做相關解讀,以就正于方家。

《靜晤室日記》有關郭沫若的最早記載,跟日記主人金毓黻的身世之感有關。

《靜晤室日記》作者金毓黻(1887—1962),原名金毓璽,字靜庵。遼寧遼陽人。1913年入北京大學文科就讀,師從著名文字學家黃侃。1916年畢業后,赴沈陽文學專門學校任教。后曾任黑龍江省教育廳科長、遼寧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熬拧ひ话恕笔伦兒?,主持編纂《奉天通志》。此后曾擔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研究員。他在建國前的行事方式與治學路徑都比較守舊,對新文學作品不大欣賞,長于舊體詩創作,在史學史、東北史,近代人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編著有《東北通史》(上編)、《中國史學史》、《渤海國志長編》等。

“九·一八”事變后,時任遼寧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的金毓黻為日軍拘捕。1932年夏,金毓黻為偽奉天省長臧式毅保釋出獄,此后曾擔任偽奉天公署參事官、偽奉天圖書館館長、奉天通志館主纂等職。1936年7月,借訪日之機,金毓黻化名逃回上海,經蔡元培介紹,任中央大學史學教授。擔任偽職務的經歷讓金毓黻承受了不小的精神壓力。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當天,《靜晤室日記》載:“吾國之文學家,如魯迅、郭沫若皆有左傾色彩,受青年學子之歡迎。魯迅與日人內山完造交誼極篤。其卒也,內山氏為主喪人之一,值中、日國情嚴重之日,而吾國人不以為病,蓋以私交與國事判然兩途也。郭氏娶日婦,久居日京,不啻籍于日本,而國人甚愛讀其著作,不以為病。聞其每年著述所得約數萬金,而日本文化機關且以獎學金予之,而國人亦不以為病,何也?吾國不可解事極多,豈止魯、郭二氏而已乎!”

顯然,魯迅、郭沫若跟日本人之間的關系讓金毓黻想到了自己的經歷。魯迅雖交好日人,但屬“私交”,郭沫若“娶日婦”,也屬私事,都與屬“國事”的金毓黻任偽職不同。魯迅、郭沫若未受譴責,但金毓黻的經歷則足以為人詬病。金毓黻希望國人對他少些責備,以減少壓力,亦屬人之常情。日記說郭沫若“每年著述所得約數萬金,而日本文化機關且以獎學金予之”,顯然屬于謠言。但金毓黻信以為真。這一方面可見中日關系緊張之時輿論對郭沫若處境的關心和涂飾,另一方面也表露出國內部分知識分子與郭沫若之間的隔膜。值得注意的是,金毓黻將魯迅郭沫若并列,說明在他這樣離新文化運動稍遠的知識分子心中,郭沫若足以跟魯迅比肩。

1940年4月,郭沫若參與發掘了重慶江北岸培善橋漢墓,在這次發掘過程中,時任中央大學教授的金毓黻第一次跟郭沫若見面,并進行了詩詞唱和。

4月初,上海美術大學重慶分校美術教授呂霞光告訴考古學家衛聚賢,在生生花園有一條用漢磚徹成的小路。衛聚賢很感興趣,偕郭沫若于4月7日前往生生花園覓漢磚,未果。于是渡江到嘉陵江北岸培善橋頭吃茶散步,無意發現了漢磚,并由漢磚發現漢墓。衛聚賢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于右任、張繼、吳稚暉及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中央大學教授常任俠、金毓黻等,引起了重慶文化界的轟動。衛聚賢約大家10號前往調查漢墓。

4月10日,郭沫若、衛聚賢、馬衡、常任俠同到培善橋調查漢墓。他們從當地聯保主任處獲悉,附近還有同樣的墓。盡管常任俠“觀此兩古墓,恐非漢而為后代者”,但馬衡認為墓磚確屬漢磚。衛聚賢決定4月14日同時發掘這兩座古墓,并邀請相關人士前來參觀。

14日發掘古墓,金毓黻前往參觀,這是有文獻可征的他跟郭沫若的第一次見面?!鹅o晤室日記》當日載:“午前詣牛角沱生生花園,渡江之培善橋董家溪,一名胡家堡,發現一漢墓。其一部因建房破壞,一部尚存。始發現者為郭沫若、衛聚賢二君,雇工掘之,余在場監視?!辈⒃谌沼浿惺掷L了漢墓圖形。但這次發掘除了一些刻有“富貴”和“任文”字樣的漢磚外,沒有其他有價值的發現。

衛聚賢堅信發掘的是漢墓,繼續工作,終于在4月18日發現了銖錢、靈劍、土俑等珍貴文物。4月20日,郭沫若將漢磚拓墨。4月21日,衛聚賢在桐油公司開了一個小型展覽會,除展出出土文物外,郭沫若的漢磚拓墨也參加了展出。參觀者大概有兩千多人,郭沫若、常任俠、金毓黻都參觀了這次展覽。

重慶多家報紙報道了這次展覽盛況,有“題有詩句,懸之壁間”之說。這里的詩句,從當時的報紙報道分析,包括了郭沫若的《題富貴漢磚(一)》。題富貴磚,郭沫若共有四首詩,均為五言古風,押鞭字韻。其中第一首最為有名,唱和者最多。

1979年,宋叢從《靜晤室日記》勾稽出此詩,斷定此詩作于1944年4月20日。王繼權等《郭沫若舊體詩詞系年注釋》從其說。1988年,曾凡模作《郭沫若〈題富貴磚拓墨詩〉時間地點補正》,糾正宋叢之說,將時間提前到1940年。文章舉證說:“重慶各報報道4月21日‘題有詩句,懸之壁間’的展覽盛況”,認為此詩作于1940年4月“20日晚上籌備展覽會拓墨之時”。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從曾凡模說。但常任俠在《永念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一文中,卻說這首詩作于郭沫若發掘漢墓(1940年4月14日)“勞作休息”之時。當時常任俠請郭沫若將這首詩寫在了他隨身攜帶的《花邊文學》底頁上。常任俠步郭沫若韻,和詩一首,也寫在《花邊文學》底頁上。1999年后,關于此詩的兩幅手跡先后公布。一為《郭沫若書法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頁所載拓本右側所題,隸書,落款“五月十二日晨沫若自題”。一為收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10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32頁后所附拓本的左側所題,楷書,落款“廿九年五月十日沫若”。有學者據兩處墨跡,認為該詩或作于1940年5月10日,或作于1940年5月12日??梢?,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如上幾種說法:①1940年4月14日,②1940年4月20日晚,③1940年5月10日,④1940年5月12日,⑤1944年4月20日。上述五種說法,究竟誰更準確呢?

這種情況,一般時間在先的應該更為準確。但我們從《靜晤室日記》中能得到比較可靠的證據。常任俠1940年4月22日日記載:“觀音巖遇郭沫若,出晨間所作步其漢富貴磚拓文詩八韻示之?!?3日載:“金靜庵來談,并為延光磚文題字?!薄鹅o晤室日記》4月23日日記載:“郭君沫若有詠漢磚詩,任俠和之。余見而心喜,亦作一詩,錄存于后?!?月25日,《靜晤室日記》錄存了郭沫若原詩和常任俠、金毓黻和詩。所錄郭沫若詩題為《題富貴磚拓墨》,全文為:“富貴如可求,尼父愿執鞭。今吾從所好,乃得漢時磚。上有富貴字,古意何娟娟。文采樸以殊,委婉似流泉。相見僅斯須,逖矣二千年。貞壽逾金石,清風拂徽絃。皓月來相窺,拓書人未眠。嘉陵江上路,藹藹生蒼煙?!边@正是《題富貴漢磚(一)》??梢姶嗽娮饔?940年4月22日之前,第③④⑤種說法均可排除。

現在剩下第①②兩種說法。事實上,這首詩隨拓墨參加了4月21日的展覽會,被人們廣為知曉。郭沫若對這首詩非常珍愛,他又于當年5月10日,12日兩次將這首詩題在富貴磚拓墨上,一為楷體,一為隸書。這兩次題寫,對原詩有少量修改。其中,“尼父愿執鞭”中的“尼父”改作“尼叟”,“皓月來相窺”中的“相窺”改作“窺窗”,“藹藹生蒼煙”中的“生蒼煙”改作“豎蒼煙”。常任俠《永念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一文中所舉的題于《花邊文學》中的該詩,跟5月10、12日兩日所書字句相同,說明郭沫若為常任俠題詩的時間應該比較靠后。且據詩中“皓月來相窺,拓書人未眠”一句來看,該詩寫作的情景不會是常任俠所謂的發掘現場的“勞作休息”之時,故第①種說法可以排除。

從“皓月來相窺,拓書人未眠”一句來看,該詩應該寫作于郭沫若拓墨之時,結合《郭沫若書法集》所收拓本左下角“廿九年四月廿日晨郭沫若手拓”字樣分析,郭沫若拓墨時間應為從19日晚至20日晨。他深夜未眠,將富貴磚拓墨,詩興大發,在1940年4月20日晨創作了《題富貴漢磚(一)》。也就是說,第②種說法比較接近,但應提前二十來小時。

常任俠4月22日晨和郭沫若詩,在常任俠日記、常任俠《永念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靜晤室日記》中都有披露?!鹅o晤室日記》所錄題為《發掘漢墓紀事次沫若韻》,全詩為:“巴水碧如油,渝柳軟如鞭。晴郊趁游屐,荒垅撥殘磚。研古集多士,振奇來群娟。長劍出幽墓,覆瓿結敗泉。剔辨‘昌利’字,作此延光年。欣獲盤與豆,快比劍脫弦。洗拓能忘疲,摩挲行廢眠。既返城市路,猶戀墟里煙?!备粼娨粯?,該詩歌詠了發掘漢墓情況,及墓中磚、劍、覆瓿等古物出土情景,并贊美了郭沫若在嗜愛出土文物時所體現出的超脫。

金毓黻4月23日和郭沫若詩,《靜晤室日記》所錄題為《參與巴蜀文物發掘,和沫若韻,并呈聚賢、任俠》,全詩為:“搜奇到巖穴,讓君著先鞭。寶劍光耀眼,豈但俑與磚。冢中骨已朽,不辨豸與娟。拭得‘昌利’磚,媵以五銖泉。再出人間世,垂及二千年。姓字昧金石,事業空管絃。湯湯西漢水,不肯護牛眠。成壞本一例,過眼如云煙?!边@首詩在附和郭、常詩中的發掘情景之外,另辟新境。所謂“姓字昧金石,事業空管弦”,所謂“成壞本一例,過眼如云煙”,都融入了傳統文化中的“齊生死,等富貴”這一豁達、超然的老莊境界。

除常任俠、金毓黻二人和詩外,郭沫若的詩還引來了另一位詩詞大家的興趣,他就是汪辟疆。汪辟疆(1887—1966),號方湖,別號展庵,江西人。清末入京師大學堂攻中國文史。1912年畢業,至上海,結識邵力子、于右任、葉楚傖、蘇曼殊、張繼等。1927年執教于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后更名國立中央大學)。1937年隨學校遷入重慶。汪辟疆在詩詞創作和研究上成就卓著,影響頗大。

汪辟疆的第一次和詩見《靜晤室日記》1940年4月27日。該日日記載:“汪辟疆先生以詩見貽,因昨以延光磚拓片贈之,故以詩來答謝,又以和郭沫若漢冢詩一首寫示,皆佳制也?!辈⑷匿浵率鹈胺胶钡耐舯俳驮姟逗凸魸h冢詩》:“延光去千載,咄哉羲和鞭。不謂陵谷移,乃出劍與磚。埋幽者誰子,絕代豈嬋娟。不然累世士,玩志甘林泉。我聞江州彥,多出元初年。賢守好薦士,永歌蜀國弦。豈其歸山丘,愛此吉祥眠。松楸不可見,悵望空云煙?!敝貞c在漢代時曾名為江州,元初為漢安帝的年號。汪辟疆這首詩,在郭、常、金詩外,另辟一境,遙想出漢墓主人所在時代當政者重視人才,人才輩出的繁華景象。末一句“松楸不可見,悵望空云煙”,不勝今昔之感。金毓黻除在該日日記中贊汪辟疆詩為“佳制”外,4月29日再次在日記中稱贊:“汪方湖之詩,評以八字曰:典重高華,風神絕世?!?/p>

幾天后,汪辟疆再次和郭沫若詩,見于《靜晤室日記》1940年5月1日條,該詩題為《再題延光磚拓本和沫若韻》,署名“方湖”,全詩為:“昔賢集磚文,珍同七寶鞭。豈期異代后,又見延光磚。昌利與富貴,法體和便娟。波磔出真樸,靜穆如沍泉。千華嗜奇古,緬想二千年。手拓傳萬本,奚翅朱絲弦。一紙張素壁,累我清夜眠。誰謂置眉睫,不見玉如煙?!边@首詩跟上面幾首的不同,在于歌詠了磚上文字的藝術之美,即“昌利與富貴,法體和便娟。波磔出真樸,靜穆如沍泉?!蓖瑫r,“一紙張素壁,累我清夜眠”也是對郭詩“皓月來相窺,拓書人未眠”的較好回應。

5月2日,《靜晤室日記》錄下了汪辟疆和郭沫若第三首詩,即署名“方湖”的《再題富貴磚,用沫若韻》:“養生如牧羊,雖貴視后鞭。世人昧生術,營壙豎作塼。此墓磚上字,吉語何連娟。昌利人所尚,富貴渴赴泉。想其固幽扃,所愿萬斯年。冢中骨已朽,世事亦改弦??樟詈笫廊?,摩挲夜未眠。何如任造化,萬古橫蒼煙?!边@首詩在詩意上是回應金毓黻的和詩,體現超然曠達的人生境界。墓主人渴望“富貴”“昌利”,但到頭來不過是“冢中骨已朽”而已,這是回應金詩中的“姓字昧金石,事業空管弦”。而“何如任造化,萬古橫蒼煙”,則跟金詩中的“成壞本一例,過眼如云煙”所表達的思想情懷高度一致。

《靜晤室日記》同日載:“汪方湖要余再押鞭字韻作一詩,勉為應命,屬無佳句。方湖凡作三詩皆押此韻,可謂嗜古不倦矣?!薄懊銥閼彼黝}為《題漢磚用沫若韻》,全詩為:“晴郊罥絲影,側帽復揚鞭。來種藍田玉,忽睹粉水塼。昌利媵富貴,有文秀而娟。大地不愛寶,那得悶黃泉。華陽志巴士,延光識漢年。手拓比操縵,所愧未安弦。珍重逾拱壁,廢食兼忘眠。疑有神呵護,拂拭生塵煙?!边@首詩在思想意境上超不出上述幾首和詩之外,確有些“勉為應命”之感。

汪辟疆與金毓黻跟郭沫若在此之前均無交集,但從汪辟疆三和,金毓黻兩和郭沫若詩來看,他們對郭沫若的文采風流相當敬重,尤其是郭沫若“今吾從所好,乃得漢時磚”,“皓月來相窺,拓書人未眠”中所體現的嗜愛古物,悠然超脫之境,深得金、汪等人贊譽,并發自內心地多次作詩唱和。

在金毓黻、汪辟疆唱和郭沫若《題富貴磚》詩這段時間,金毓黻跟郭沫若有過兩次交往。

4月30日,《靜晤室日記》載:“午前,郭沫若、衛聚賢二君來訪,因與同觀江邊之崖墓,又嘗一洞門之右角有馬形之花紋,他無所得,遂同至校內,導觀掘得各種明器及拓片,并邀晚飯于沙坪壩,作半日之聚談,入夜別去?!比皇穼W家窮半日之功,尋訪崖墓,參觀出土文物,他們的興趣愛好躍然紙上,的確值得一記。

5月5日,金毓黻邀請郭沫若、衛聚賢到中央大學演講?!鹅o晤室日記》詳細記錄下了郭沫若這次演講的主要內容:“郭君略謂考古學與文字學本為兩途,而有相互為用之處??脊艑W者往往成見太深,對文字學加以輕視,實則研究文字學者,惟缺乏科學方法為可議耳??脊艑W者過于拘于形式、花紋,以記載之文字居于次要地位,亦屬偏見。若能取斯二者打成一片,使其相得益彰,則其效為尤宏也。研究文字者不因考古學之藐視而灰心短氣,再加以科學之整理則善矣。例如今日發見之延光四年漢磚,即由文字以證明年代,此于花紋、形式之外,又須文字之證明也。郭君又謂,嘉陵江北岸之地實為一漢墓群,倘再努力考求,必有偉大之發見,此不過見其端耳?!毖葜v完畢后,金毓黻招宴郭沫若、衛聚賢于生生花園。

郭沫若要求考古學與文字學相互為用,尤其是在傳統考古學之外,通過出土文物上的文字來判明其所屬時代,這正是他在治學上的夫子自道。此一治學方法,在判明出土文物的年代上助益不少。郭沫若在建國后判明《明妃出塞圖》《文姬歸漢圖》的創作年代時就使用了這一方法,這給后輩學者良多啟迪。

1945年春,金毓黻跟郭沫若還有一次詩詞酬唱,后來兩人對該次酬唱都曾反復修改。

《靜晤室日記》載,1945年3月24日晚,“張申府及其夫人劉清揚女士來飯于佑兒寓,聞郭沫若寓于對面樓上,因并邀來小飲,鬯談而散,遂撰一詩贈之?!庇觾褐附鹭鬼觊L子金長佑,40年代在重慶創辦五十年代出版社,這家出版社在當時比較有名。1942年曾出版過郭沫若、高地合譯的《戰爭與和平》。

金毓黻所“撰一詩”題為《邀郭君沫若過寓小飲,賦贈長句》,《靜晤室日記》1945年3月24日錄全詩如次:“寰海知名一作家,立言自足息紛拏。著書百萬才未盡,脫手千金貧更加。智者大聲不入耳,哲人辨味豈由牙。關心七件開門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薄罢苋吮嫖敦M由牙”句下有小字注:“君患重聽,又小飲而不進食?!薄安衩子望}醬醋茶”后有小字注:“時值物價飛漲,因論及之?!辈⒂忻甲ⅲ骸按嗽娨研拚?,別錄于后,余嫌茶字韻率易故耳?!彼^“別錄于后”,見《靜晤室日記》3月27日,詩題改為《邀郭君沫若過寓小酌賦贈長句》,內容略有增刪:“寰海知名幾作家,如君卓卓自堪夸。著書百萬才未盡,脫手千金貧更加。智者大聲不入耳,哲人辨味豈由牙。定庵詩句應移贈,一字真能奠萬嘩?!痹姾笥凶ⅲ骸熬⒒贾芈?,又小飲而不進食?!笔茁撡澝拦羰钱敃r屈指可數的大文豪,其相關研究中所下的學術判斷大都可成定論。頷聯稱說郭沫若著作之多,性格之豪邁,處境之貧困。頸聯將郭沫若的重聽,不大進食,說成是“智者”、“哲人”。修改前的尾聯,說郭沫若關心日常生活瑣事,以此反映戰時知識分子生活的艱難。但這大概跟郭沫若的“智者”、“哲人”形象不符合,于是修改成贊美郭沫若的影響力:“一字真能奠萬嘩”。

3月28日,金毓黻到天官府訪郭沫若,郭沫若和詩一首。據《靜晤室日記》載,此詩名為《靜庵教授邀飲,席后談將修清史,用原韻卻酬》,全詩為:“平生四海以為家,亡命險經被捉拿。求學粗通風雅頌,立身愧短乘除加。不辭嘗盡苦中苦,憂信能堪牙以牙。何意當筵逢太史,一番清話勝清茶?!薄鹅o晤室日記》為該詩加眉注:“后有改作”。其改作見于《靜晤室日記》4月2日條。詩題改為《靜庵邀小酌并有詩,依韻合之》,全詩改為:“平生四海慣為家,刻鵠不成未敢夸。折節粗通風雅頌,立身幸短乘除加。微憐已失耳為耳,憂信能堪牙以牙。暢喜當筵話班馬,無心取寵向誰嘩?!贝嗽姾笠浴逗徒痨o庵》為題收入作家出版社1959年11月初版《潮汐集·汐集》,文字略有改動,改后為:“平生四海慣為家,刻鵠未成不敢夸。折節粗通風雅頌,立身幸免乘除加。微憎已失耳為耳,猶信堪能牙報牙。秉筆相期學司馬,無心取寵向誰嘩”。郭沫若的和詩,首聯道出自己多經流落、“四海為家”的經歷,后將“亡命險經被捉拿”改成“刻鵠未成不敢夸”,是為了回應金詩在首聯中贊美的“寰海知名幾作家,如君卓卓自堪夸”。頷聯中的“折節粗通風雅頌”回應金詩中的“著書百萬才未盡”,“立身幸短乘除加”回應金詩中的“脫手千金貧更加”。郭沫若基本認同金詩對自己的評價,但不滿足于金詩僅為現象之描述,而補充道出造成此現象的部分原因。他不是為了著書而著書,著書實出于“折節”,即迫不得已也。其“脫手千金”,也并非僅僅是出于豪邁,也源于不會理財,即“立身幸短乘除加”,對于不會理財,郭沫若最初感到“愧”,后來改為“幸”,一字之改,更為真實的體現了自己對于財物的態度。頸聯“微憎已失耳為耳,猶信堪能牙報牙”,以風趣的口吻談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在金詩的評價之外另辟一境:重聽雖然稍感遺憾,但并不影響自己的氣節和風骨。尾聯是與金毓黻共勉,希望同為歷史學家的金毓黻和自己學習司馬遷等中國古代史學家不為權貴折腰,秉筆直書的崇高氣節。

郭沫若和金毓黻的詩詞唱和內容以郭沫若的豐碩成果和身世之感為核心,金毓黻的兩次修改,越發雅致。郭沫若的三次修改,精益求精,淡然超脫。

1949年3月6日,在政權更替之際,金毓黻在北京見到了郭沫若?!鹅o晤室日記》載:“午后在于思泊宅晤郭君沫若,因與馬叔平、陳夢家合邀郭君飯于森隆,頗能暢所欲言。郭君新自沈陽歸來,于東北考古工作謂為有必要性,且重于華北。同座又有于君名瓚,亦自沈陽來平?!庇谒疾醇从谑∥?,與陳夢家均在甲骨文研究上有突出貢獻,馬叔平即馬衡,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在金文研究上有貢獻。幾位歷史考古學家相聚,“暢所欲言”,說明當初的氛圍之融洽民主,這為他們后來在學術上的合作打下了基礎。金毓黻長期從事東北地方史的研究工作,郭沫若謂東北考古工作重于華北,當然給他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新中國成立后,《靜晤室日記》提到郭沫若的比較重要的有四處,分述如下。

第一處為1949年9月3日。這天,北京大學史學系邀郭沫若、范文瀾、侯外廬、杜國庠四位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召開座談會,討論中國封建社會何以如此之長。時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教授的金毓黻出席了這次座談會,并在《靜晤室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郭沫若的觀點,還談到了自己的體會:

今日郭沫若發表意見如下:史學與史料配合起來,應以實事求是為整理方法,自然與馬克思主義接近。新舊交替之時應掌握新方法以創通條例?,F在尚難言創通條例,即使新方法亦要有豐富之史料配合之。治古代史患史料太少,治近代史又患史料太多,凡史料太少及太多皆不易得結論。吾人應盡量搜求史料,又須求其正確。如有方法掌握則史料不患其太多,若無掌握之方法則必被困于史料之中而無法自脫。

愚按既貴有正確之方法,又貴有豐富之史料,掌握正確之方法以整理豐富之資料,則得之矣。

本日郭沫若參加史學座談會事,龔濟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譜》不載,其他郭沫若研究資料也未見提及?!鹅o晤室日記》留下的這條資料彌足珍貴。從金毓黻記錄來看,郭沫若雖強調史觀與史料都很重要,但談得更多的是史料,尤其是談到“即使新方法亦要豐富之史料配合之”,這對于長期從事史料搜集整理,但對馬克思主義史學觀還不大熟悉的金毓黻來說,無疑是非常容易接受的。所以座談會四位史學大家發言,金毓黻唯獨記下了郭沫若的觀點。強調史料,這是郭沫若在眾多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的突出特點,這也成為他在文革期間受保護的理由?!额欘R剛日記》1967年3月20日載:“靜秋得一印刷品,記毛主席與林彪、陳伯達談話,謂郭沫若、范文瀾講歷史,亦是帝王將相派,但他們注重史實,當保,與處理翦伯贊、吳晗、羅爾綱不同”。

第二處為1956年1月23日。這次為聽郭沫若等訪日歸國報告?!鹅o晤室日記》載:

午后二時詣天橋劇場,聽郭沫若院長、茅以升、翦伯贊三教授訪日報告,傍晚始畢。大抵此次訪日之收獲有二:日本人民與其政府有矛盾,日本政府與美國亦有矛盾,美帝國主義者高壓于日本人民和政府之上,此為日本全國人民所最感不快者。但日本政府掌握于資產階級,亦不愿與屬于社會主義類型接近;而其人民則正與之相反。此次系科學家名義訪日,極為其廣大人民所歡迎。而日本之知識分子亦極不同意美國之把持其政府,轉而欲親近于我。由于我科學界訪日,對其廣大人民及有權威之知識分子與以巨大之影響,則兩國人民之友誼更能大進一步。此其收獲一也。日本知識分子由于受美英方面之反宣傳,頗懷疑社會主義不能自由,又慮將來親身履受之時不能堪受。此最為制度不同國家不能和平共處之障礙。經過此次訪日,舉出種種實例,說明惟有社會主義國家之人民才有真正的自由,并以證明日本人民在美帝國主義者控制之下,絕無所謂自由。且美、蔣兩方制造種種謠言,以污蔑人民民主國家,經過此次訪日,正可縮小此類謠言之市場,以至得到逐漸澄清。此其收獲二也。

1955年5月,日本學術會議會長茅誠司先生應中國科學院的邀請,率領日本學術會議代表團訪問了中國。他邀請郭沫若訪問日本。1955年12月1日至25日,郭沫若率領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當時中日兩國還沒有建立外交關系,在意識形態上分屬兩個陣營。作為重要的赴日公事訪問團,此次訪問受到中日兩國的高度關注?!度嗣袢請蟆范啻斡枰詧蟮?。

代表團歸國后,向中國科學院同事做報告。據《人民日報》1956年1月14日報道:“據新華社23日訊不久以前回國的中國訪日科學代表團團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團員茅以升、薛愚、翦伯贊,今天在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報告會上,作了關于訪問日本的報告”,“他們在會上,報告了代表團訪問日本的經過,介紹了日本學術文化界以及日本人民的生活、工作等情況。他們在報告中還列舉了很多事實,說明日本人民要求進一步促進中、日兩國文化、學術、經濟交流和兩國關系正?;钠惹性竿??!敝袊茖W院研究員顧頡剛在當天日記中也記下了前往聽報告的情景:“與李儼、尹達、昌群同車到天橋劇場,聽郭沫若、茅以升、薛愚、翦伯贊講科學代表團訪日經過,自二時至六時?!薄鹅o晤室日記》所記這次報告內容,比《人民日報》《顧頡剛日記》都要詳細,栩栩如生地展示出郭沫若等人對于加強中日兩國人民交流合作的迫切愿望,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新中國成立后《靜晤室日記》有關郭沫若的第三次記載是郭沫若關于知識分子的發言。

1956年1月31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受政協常務委員會的委托,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了《在社會主義革命高潮中知識分子的使命》的報告。報告從五個方面談到知識分子問題,認為,黨和政府希望知識分子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對于知識分子是“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知識分子需要提高水平,進行自我教育,加強團結。郭沫若提出了知識分子存在的一些問題。他說:“個人主義、宗派主義、本位主義的思想,在不少知識分子的頭腦中還存在著,因而在業務上不能做到充分的相互尊重,相互切磋,相互協助,而往往各自為政,不通聲息,不求分工,不相配合。本位主義相當嚴重的人,甚至對于領導上的統籌規劃也發生抵觸,這些人只愁自己人手的分散,不考慮國家建設的需要。有的人習慣于單干,不能從事集體工作;孤芳自賞,坐井觀天。這些現象的存在必然地影響業務,影響國家建設事業??朔@些現象的關鍵所在依然是思想教育問題?!?/p>

金毓黻看到發表于1956年2月1日《人民日報》上的這一報告后,對于郭沫若有關舊知識分子“孤芳自賞、坐井觀天”的形容深有感觸?!鹅o晤室日記》2月4日載:

郭沫若院長在政協報告關于知識分子問題,形容舊知識分子有“孤芳自賞、坐井觀天”八個字。孤芳自賞即為高自位置,睥睨一切。坐井觀天即為積非成是,故步自封。往歲余肄業北京大學,所遇諸師,多不出此八字風氣,背后則互相詆鍍,當面則肆口謾罵。當時以此為賢,不悟其非。蓋由宗派之見使然,非一朝一夕之故;今提出此語,可謂片言居要。今日知識分子中間,雖知掌握自我批評武器,改正自己缺點,但不能謂千百年遺留之士風已為之掃地無余,每人或多或少殘存潛伏于腦際,遇有機會則故態復萌。惟有用曾子三省吾身之法,時時檢查自己,庶能徹底克服。

不僅僅是金毓黻深有感觸,參加政協會議的知識分子代表也大都有所觸動。傅抱石在發言中說:“不可諱言,舊知識分子的許多缺點,尤其是自高自大和宗派傾向的缺點,更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在我們這些人的思想意識和言語行動上。古人說過:‘文人相輕,自古皆然’,而‘畫人相輕’(主要是國畫家)我看也決無遜色的。例如:老一輩的看年青的不起,同輩的也未必看得上眼;畫花鳥的很少喜歡山水,畫工筆的對寫意卻很難引起好感。既然如此,就形成了種種無原則的糾紛,加上‘拜師’‘門’,搞個不清,給人以極不愉快的印象,妨礙了團結,也阻礙了國畫的提高和發展。我們必須痛下決心,趕快把這些嚴重的缺點堅決予以克服?!鄙驈奈陌l言說:“這幾天,在大會中我聽過了各部門負責首長的報告,我學習了一生沒有學習到的許多事情。內中周恩來總理的政治報告,和郭沫若院長關于在社會主義革命高潮中知識分子的使命的報告,都特別提到祖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結成一體的光榮責任,和知識分子自我改造的迫切問題。我理會到這個責任的光榮,同時也明白責任的重大。從我自己說起,就是必需更好的自我改造,才夠得上做個人民時代的知識分子?!绷譄ㄆ桨l言指出:“正如郭沫若副主席所指示:‘問題要想得到徹底的解決,責任的至少一半,還要依靠知識分子自己的努力?!覀兛隙宋覀冎R界6年來的進步,同時必須正視我們的缺點。我們應自覺地響應郭副主席的號召,每日以三問來反省自己,以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透過社會生活的觀察和實踐、業務的實踐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學習,以繼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業務水平,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嚴格地鞭策自己,克服一切非工人階級思想,使自己真正成為周總理所說的‘全心全意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知識分子’。也只有如此,才能夠符合祖國對我們的要求,才不辜負黨和毛主席對我們的殷切期待?!边@體現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真誠的自我改造態度。

2月15日,金毓黻在《靜晤室日記》中再次思考郭沫若提出的“孤芳自賞、坐井觀天”:

孤芳自賞為自尊感之一種表現,含有好壞兩面。努力向前,不肯隨人俯仰,具有獨特之造詣,此屬于好的一面。高自位置,目空四海,結果脫離群眾,成為踽踽獨行之人,此又屬于壞的一面。我謂不能因為有壞的一面,而否定好的一面,故孤芳自賞正有可取之處。大抵卓犖不群之士,獨居深念,仰屋而思,每覺當世無一知己,而思尚友古人而自慰遣者往往而有。然由此產生一病,即脫離群眾是也。脫離群眾之極,即為坐井觀天。孤芳自賞者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人。即使其人有二三友朋及其門信從之人,亦必互相稱重,成為標榜聲氣之徒,因而造成宗派,以與其他宗派對立,是之謂自有一小天地。古人譏公孫伯陽為井底蛙,即為坐井觀天之另一譬喻。此為孤芳自賞向壞的一面作極度之發展,人而至此,則一無可取矣。凡孤芳自賞之人,其缺點即在脫離群眾,一經矯正之后便可成為通才,以其尚肯努力向前,具有獨特之造詣故也。如果不肯矯正其缺點,一意孤行而不已,久之則一變其自尊感而為自卑感。覺得自己百無一成,事事落后于人,如臧獲之歧路亡羊,形神懼喪,因而否定自己所有之一切。此又脫離群眾一往不返所應得之結局也??傊路甲再p之士尚有好的一面,故可進一步而成通才,但一達到坐井觀天程度,則為不可救藥之人。二者密切相關,而實各有分際,此為應知之義。吾以郭沫若先生提出此八字,最為警切,并觸及本身之病痛,故一為申言之。

2月19日,金毓黻結合郭沫若關于知識分子的報告,在《靜晤室日記》中反省自己說:

知識分子而不甘寂寞,必不能安心讀書,治學有所成就,以至貪利忘義,墮節敗名。往在舊社會中,如此二徒觸目皆是,不值一論。持此以省察自身,亦未能免此。例如余在三十歲后至六十歲之三十年中,往往一方治學,一方從政,兼營并騖,兩兩相妨,以致年將遲暮,學無一成。探其病源所在,亦由不甘寂寞所致。不甘寂寞之正面名詞,即為熱中,熱中之徒,茍利于己何所不至。故不甘寂寞之人,究與熱中之徒有別。余居常以顧亭林先生“博學于文,行己有恥”二語自勉,自問尚非熱中之徒。特以舊社會中除教讀外,曾無他途可以安于讀書治學,只有循孔子之教,出乎學優則仕之途,以收士優則學之效,故有類于不甘寂寞耳。此實緣余生也早,未遇明時,以至虛度光陰也。解放以還,環境大異于昔,生活已有保障,正宜安心治學,以彌往日之缺。然以舊染仍在,觸及又生,痛自檢繩,仍有不甘寂寞之病。以為人皆竟爽,我獨向隅,愧怍在躬,怨尤萌念。曾不悟及治學以實事求是為歸,向聲背實乃真可恥之尤。謹記于簡,以當息壤。

跟傅抱石側重于批評“幫派意識”,沈從文側重于與工農結合,林煥平側重于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不同,金毓黻痛自反省“孤芳自賞”、“不甘寂寞”之病,準備在大好環境下,與群眾相結合,實事求是,勤奮治學,這既體現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真誠和責任,也體現了金毓黻精神氣質中的傳統文人節操。尤其是他對自己大半輩子治學從政兩兩相妨的反思,今天讀來,仍字字躍然,令我輩如芒在背。郭沫若的講話,對于金毓黻的痛自反省,無疑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這也說明郭沫若在當時知識分子心中的巨大影響力。

第四處是對《甲申三百年祭》所用材料提出疑問?!鹅o晤室日記》1957年1月7日載:

郭沫若先生前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論敘李巖甚詳,許為富于人民思想之一人,所論誠當。惟所引資料,如《明季北略》、《剿闖小史》,多屬民間傳說,而《北略》一書雅俗并傳,真偽雜揉,實為一種可疑之作,不知郭先生何以不加別擇,是為一短。吾所引證,于此一概不收,以示嚴于別擇。昔者,《阜陽縣志》及《豫變紀略》載《李公子辨》,謂李巖之事,出自《樵史》。如所謂《樵史》即為孟心史刊印之《樵史通俗衍義》,則亦為剿寇小說之流,而品更劣下,其應慎于引用,不問可知矣!

此時金毓黻正在編寫《李自成傳箋證》,故查閱《甲申三百年祭》,提出不同看法。關于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史料運用問題,歷來都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我認為,這樣的批評有一定的道理。郭沫若當時身處重慶,資料難得,而且他的主要精力在先秦的思想與社會研究。他研究明末歷史,屬偶一為之。資料上有所不足,在所難免。但郭沫若在當時的條件下,于史料搜集解讀上,也算盡力為之。何況,《甲申三百年祭》與其說是一部嚴謹的史學著作,不如將其看成是有學問的革命家,在革命需要的緊急關頭所發的戰斗檄文。如斤斤計較于《甲申三百年祭》的史料不足及史料運用問題,而不去分析郭沫若寫作該文的動機和心態,無疑會因小失大。金毓黻對此理解,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而代表了較為普遍的觀點。不過,金毓黻以純學術的角度來看《甲申三百年祭》,其提出的問題彌足珍貴。

小結

綜上所述,從1936年到1957年,在治學方法和行事方式上略顯守舊的歷史學家金毓黻,對于郭沫若有一個從不理解到相與過從,詩詞唱和,低首學習的過程。雖然直到1957年,金毓黻對郭沫若部分學術成果仍有微議,但總體上說,金毓黻贊美郭沫若的學術品格,人格精神,對于郭沫若在學術研究上的勤奮耕耘和不斷創獲表示欽佩和贊譽;郭沫若對于金毓黻的友誼亦非常珍視,多次與他唱和并暢談學問。這從一個側面呈現了郭沫若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影響和份量。金毓黻、汪辟疆、常任俠與郭沫若的詩詞唱和,涉及當時知識分子的處境與念想,金毓黻閱讀郭沫若關于知識分子的報告后幾次痛自反省,更是牽涉到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心態和作用。從這些記載中,我們亦能管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世界。

(本文修改過程過中得到王錦厚先生、郭平英女士、蔡震先生指正,謹此致謝。)

[1]常任俠.戰云紀事[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2]宋叢.郭沫若題富貴磚拓墨詩[J].社會科學輯刊,1979.

[3]曾凡模.郭沫若《題富貴磚拓墨詩》時間地點補正[J].社會科學輯刊,1988(3).

[4]顧頡剛日記.(卷十)[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顧頡剛日記.(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發言·傅抱石的發言[N].人民日報,1956-02-08.

[7]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發言·沈從文的發言[N].人民日報,1956-02-10.

[8]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發言·林煥平的發言[N].人民日報,1956-02-10.

猜你喜歡
郭沫若知識分子日記
現代知識分子故居與“北京文學地圖”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詩一首
你知道什么是知識分子嗎
青年之問:你愿不愿意被稱為知識分子?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成長日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