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斯頓·休斯《救贖》電影化特征分析

2014-11-15 15:56袁衛民
文學教育 2014年11期
關鍵詞:聽覺救贖視覺

袁衛民

內容摘要:蘭斯頓·休斯在其短篇小說《救贖》中用獨特的電影化語言,以天真的小孩為視角,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揭示西方宗教的本質。小說語言的視覺化與聽覺化極大地深化了主題,呈現了一個如影的世界。

關鍵詞:《救贖》 電影化 視角 時空 視覺 聽覺

《救贖》是著名美國黑人作家蘭斯頓·休斯的短篇小說。作者用電影般的語言生動地講述了一個小孩被“拯救”的故事,帶給讀者以視覺與聽覺上強烈的震撼?,F就其電影化特征分析如下:

一.視角

視角就是從誰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該小說是一篇回憶小時候經歷的故事,故事講述者身份極為特殊,即年幼的“我”,因此,本篇小說是以一人稱“我”的角度來講故事的,因為故事講述的就是“我”如何被拯救的經歷。作為一人稱故事的講述者,此時成為作者的代言人,因此帶有自傳的性質,給人以真實感,可信度很高,此時的“我”就充當了攝像機的作用,從故事一開始就把自己所見、所聞、所想一一記錄,客觀地呈現故事的整個全貌。也即作者用小孩的眼睛,象攝像機一樣拍攝下了整個事件的所有細節,從文中“my Auntie”等兒童用詞可以得到證實。更重要的是作者選擇以小孩來講述故事,主要是源于主題揭示。小孩的天真無邪,一直想要象自己姑媽所說那樣能 “see” (看見)耶穌,因此,用自己的眼睛目睹整個事件,而且去探究事件的每一個細節,攝影機般的小孩的視角,在適合不過了,小說中多次出現“see”就是很好的證據,這與成人的故弄玄虛,自欺欺人形成強烈反差,特別是迫于成人世界的壓力,最終被迫屈服時,主人公所受的傷害之大,靈魂撕裂之痛之劇,最大化地揭示了主題,即對宗教虛偽性的抨擊。小說在視角設計上更為高超之處在于,把成人的“我”與幼時的“我”無縫銜接,在文中不著痕跡。第一段第一、二、三句實際上是以成人的“我”的視角來發聲的,因為可以發現明顯屬于成人“我”的評價。而小說最后一段首句“That night, for the last time in my life but one -for I was a big boy twelve years old- I cried.”又泄露了回憶的痕跡。這樣的設計有點象電影《紅高粱》的視角選擇,盡管選擇目的不同,但對主題的升華作用是無疑的。

二.時空

電影是要講故事的,隨著情節的不斷推進,時間之軸把所有細節連綴起來,有了故事的開頭、發展、高潮以及結尾。而空間就是時間軸上那一個個畫面與場景。當時間概念非常突出時,空間的概念就處于弱化狀態,反之亦然。因此,電影是時間與空間結合的藝術。在《救贖》中,作者用第一段開頭,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而且還以場景化的形式簡要介紹了復興布道會的情況以及姑媽告訴“我”關于拯救的那些事情與自己內心的想法。此時,相當于電影中的畫面呈現,即空間概念突出的場景化。隨后講述“我”如何被拯救的所有細節,是以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講述的,這是按時間維度或事件本身的時間概念來呈現的,但在整個時間的軸上,可以發現眾“young sinners”被一一拯救的場景化的片段,這些片段就是電影空間的體現。因此,在該小說整個敘述過程中,時空交融,使故事情節帶有電影化的味道。還有,由于故事講述者身份的特殊性,該小說的時間已經從突破過去的概念,明顯地帶有現實的意味;在空間上,也突破了小孩僅有的認識范圍,顯露出成人對宗教的審視與判斷。

三.語言視覺化

由于復興布道會是一種宗教儀式,該儀式的程序性或表演性,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有意用文字再現了該儀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當牧師念完唱詞,會看到“he held out his arms to all us young sinners there on the mourners' bench. And the little girls cried. And some of them jumped up and went to Jesus right away.”

同樣會發現“Finally all the young people had gone to the altar and were saved”,還有描寫Westley拯救的句子“So he got up and was saved.?”以及最后我被拯救“So I got up.”。從對Westley 與我自己的描述來看,“so”很好地說明了該儀式的程序性,而是否被拯救并未得到證實,這從另一方面揭示了小說的主題。整個故事的重心就是展示被拯救的過程,描寫的過程是否能被“看到”,對揭示小說主題意義重大,因此,語言的視覺化是服務主題的需要。

四.語言聽覺化

蘭斯頓.休斯的作品具有極強的音韻效果,本篇小說也不例外。首先是對牧師布道的描述極具音韻美。如第三段開頭“The preacher preached a wonderful rhythmical sermon, all moans and shouts and lonely cries and dire pictures of hell, and then he sang a song about the ninety and nine safe in the fold, but one little lamb was left out in the cold.”用了頭韻、尾韻實現了音樂的效果。以及使用重復手段取得回環的音響效果,更是振聾發聵,如“Wont you come to Jesus”、“Why dont you come”、“waiting” 、“get up and be saved”多次出現在文中,渲染了氣氛,顯示了宗教社會強大的力量,與單純、年幼的主人公的弱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力地揭示了主題。同時,讓小說朗朗上口,音韻十足,如第七段“And I kept waiting serenely for Jesus, waiting, waiting- but he didn't come. I wanted to see him, but nothing happened to me. Nothing! I wanted something to happen to me, but nothing happened.”除了揭示主人公內心感受的天上人間的巨大失落感外,把音韻之美發揮這般極致,也令人嘆為觀止。

從上面可以看出,蘭斯頓·休斯的這篇小說,音韻如樂,場景如畫,視角獨特,以文學的語言,實現了電影化的藝術效果,突破了文本的局限,帶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感受,在更大的空間延伸了主題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源深,ENGLISH BOOK5.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劉精忠,ENGLISH BOOK5(教師用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介紹: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翻譯)endprint

猜你喜歡
聽覺救贖視覺
歌唱心理感覺對歌唱的作用
準確的心理節奏帶來聽覺美感
淺析油畫色彩表現的理性化方式
《追風箏的人》的心靈療治與救贖反思
亨利摩爾雕塑的外在視覺意義
莊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淪者
歐洲豪門英超最需“救贖”
奏響低年級節奏教學“四部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