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華裔文學創作視角研究

2014-11-15 09:37楊媛
文學教育 2014年11期
關鍵詞:寫作策略多元文化

楊媛

內容摘要:美國華裔文學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已成為美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現象。其發展正經歷著寫作和欣賞視野的不斷拓展,從邊緣進而走向文化融合的變化。國內及港臺學者在探討美國華裔文學時,已開始有意識地結合當下文化研究的大趨勢以及后殖民和少數族裔話語的理論背景。在這一潮流中去發現和探索當代美國華裔文學給大眾帶來的復雜的文化張力和民族記憶。本文試圖以族裔身份和文化符號在美國華裔文學中的運用作為契入點,考察目前在美國華裔文學的創作中,作者怎樣從族裔和文化的角度開始,又是怎樣在這兩種寫作要素的裂變中去辯證思考。由此來深入探索華裔文學創作的生動表現和華裔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化。

關鍵詞:族裔身份 文化轉型 創作視角 寫作策略 多元文化

美國華裔文學作為一種文學類型,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才開始受到普遍關注的。為得到這種認可,華裔作家做出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并付出了卓絕的努力,過程不可謂不艱辛。從20世紀初北美華裔作家[1]開始嘗試虛構文學作品的創作至今,歷經一百余年的發展和革新,一代又一代的華裔作家從自身經驗出發,結合社會文化的大趨勢在不斷豐富和充實著文學可表現的多元內容;樹立和拓展文字書寫的可能性,以此傳遞更為豐厚且多樣的審美情感和審美想象。由于大多數華裔作家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她(他)們不約而同地把身份認同、文化沖突、族裔傳統和生存境遇作為文學想象的契入點;把碰撞、互動、融合視為文學交流的不同形態。因而在美國華裔文學中我們常見關于族裔經驗、文化反思、身份意識的敘述。但作家之間畢竟存在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生存狀況、創作訴求等多種差異,所以創作視角和寫作策略也就自然會有分化。就縱向的線索而言,作者對于身份和文化的討論還是或直接或迂回地出現,只是有時被積極彰顯有時又被故意隱藏。就更廣泛的背景而言,不同時期的社會趨勢和文化傾向也從中得以體現。隨著全球意識和多元文化的日益突顯,強調華裔創作與主流的白人文學之間對話式的文學寫作開始受到更多的重視,于是重新思考華裔文學的寫作特征和寫作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試圖探求近年來美國華裔文學中華裔作家如何運用具有族裔和文化特征的手段去建構文本,又是如何進一步突破這種框架,進入調和文化結構、全球化和建立散居族裔(Diaspora)視點這一文學寫作的新階段的。

一.族裔身份作為一種文化符號

后殖民主義批評一般意義上很注重身份認同與較為寬泛的民族歷史和命運的關系問題。[2]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在《文化身份與流散性》(1990)中使用“雜交性”這一概念來界定族性,以此來強化流散民族身份中的“兩面意識”。在華裔美國人的身份歷史中,“美國的”和“華人的”共同支撐了身份的兩面性,形成了一種雙聲結構。當民族意識進入到文學想象的領域中,華裔作家便將族裔身份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使用,并呈現出三種形態:彰顯族裔身份以樹立自身存在價值;隱秘某些族性記憶以迎合主流文化;積極將族裔意識投入到與他種文化的對話中。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有關族裔的話語被放在不同的情境中構成各種敘事手段和故事情節。

1943年美國撤銷了長達60多年針對華人的《排華法案》,在隨后的幾十年中,移居美國的華人大量增加,美國華人的生存狀況也發生了很大改變?,F當代美國華裔文學在反映這一變化時就“漸漸地開始從表現受主流社會壓迫和歧視的血淚經歷轉入到對自身存在價值的思考,開始具有越來越強烈的‘自決自立精神?!盵3]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華裔文學進入轉型期和覺醒期后,大批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作品不斷涌現。1976年,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發表代表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80年又發表《中國佬》(China Men),1989年發表《孫行者》(Tripmas-ter Monkey:His Fake Book),將美國華裔文學推向一個高峰。其作品中借用“木蘭代父從軍”的中國傳統典故進行敘事移植;采用“美猴王七十二變”的古典小說形象構建審美想象。這種寫作策略之所以為美國學界關注,與作者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典籍的善用不無關系。且不論這種挪用是否忠實于原典,但起碼是為華裔文學進入公眾視野開辟了通道。繼湯亭亭之后,譚恩美(Amy Tan,1952-)推進了華裔文學的繁榮,她在1989年出版的《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達九個月之久,并橫掃多個圖書獎項。與湯亭亭相較而言,譚恩美對于民族符號的運用更加細膩、感性,如涓涓細流浸透了美國讀者的心靈?!断哺分凶髡甙讶珪蜗蟮貥嬛谝粡埪閷⒆郎?,用打麻將時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代表四個家庭,母親和女兒可以像打麻將一樣輪流坐莊,依次采取第一人稱講述自己的故事。這種整體布局使小說在獲得一種獨特藝術效果的同時,也把中國元素的內在魅力發揮到了極致。顯然,即便一再強調小說的美國性,湯亭亭和譚恩美還是毋庸置疑地以文本重塑和演繹了族裔身份,并取得了很好的閱讀效果。

任璧蓮(Gish Jen,1956- )是稍晚于上述兩位華裔作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分別于1991年和1996年發表了她的系列作品《地道美國人》(Typical American)和《應許之地的夢娜》(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她的小說傳達的是迥異于湯亭亭和譚恩美所呈現給美國讀者的另類華裔經驗,其中沒有中國的典故傳說,沒有兩代人之間沖突融合的情感經歷,幾乎沒有中國飲食和習俗,也沒有糾結的文化同化過程。族裔意識被刻意地隱沒于中產階級華裔輕松詼諧、滿不在乎的調侃和自我嘲諷中。在《應許之地的夢娜》這部小說中,作者故意模糊族裔身份,體現多元文化主義思想,旨在以平等姿態改變不同族裔在階級地位上的事實差異以及隱藏其中的等級關系。這時的族裔意識和族裔身份是在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存在著,尋找機會拆除橫亙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墻。從某種意義上說,任璧蓮采用的這種隱秘族裔身份的敘事策略和視角在塑造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時更具有挑戰性,或許也更為有效。endprint

20世紀末美國華裔文學發展的多元景觀是伴隨著“全球化”意識和后殖民理論而出現的,華裔作家在逐步探尋一種越界的潮流和尋找新的傳統,由此,華裔文學的主題內容開始表現出新的訴求。這里的“越界”包括族裔、文化身份的“越界”和華裔文學題材范圍的“越界”。[4]具體體現為新崛起的作家們在創作上逐漸低調處理族裔性,在“去民族化”(Denationalization)的創作趨勢中重新思索和探詢傳統。在這樣一種創作背景之下,族裔性在作家話語里被使用的性質呈現出多樣性,開放的寫作態度愈加凸顯。由此可見,族裔身份的文化符號特征已經被融合進與美國主流文化進行互動的目標當中。美國華裔文學中無論彰顯族裔身份還是隱秘族裔身份,抑或是將族裔話語糅合進當代美國文化中,都是華裔作家在不同時期,結合個人經驗和文化潮流而使用的寫作策略。表達的是作家們對于藝術追求的不同理念和視角,拋開華裔作家的族裔身份來說,這種做法也已經充分展示了藝術思維的多種進路。如果把族裔身份看作一種文化符號,那么,少數族裔的族裔特性與美國主流文化之間似乎總是處在一種博弈的關系中,而美國華裔作家正是在文學作品中反映了這種關系的動態演變。正如喬納森·卡勒所言,對于少數族裔群體、移民群體、婦女群體等來說,不穩定的文化和文化身份的研究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在與較大的文化群體認同時可能會有困難,而他們又置身于這個較大的文化之中,而這個較大的文化本身是一個動蕩不定的意識形態的建構。[5]

二.異質文化中的文學表現

談及美國華裔文學,總無法回避文化差異的問題。諸如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華裔美國人所面臨的文化同化和文化選擇的困境、對祖居國的文化想象、弱勢群體的文化抗爭等等,這些內容在文學作品中被不斷提及、反復書寫。這種特殊的文化情結難道必須是非此即彼的嗎?難道沒有一種文化類型是專屬于華裔美國人的嗎?基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可以這樣說:一種新型的、特殊的只存在于中美文化之間的文化傳統可以被建立,并且正在被建立。許多華裔作家的聲音說明了這一點,跨文化理論和視野也有力地支撐了華裔作家的立場。

“華裔美國人的身份既不是從美國,也不是從中國轉換而來,而是植根于華裔美國經驗的一種新的身份?!盵6]這種新的身份建立在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態度上,也建立在對異質文化之間互動模式的真實把握上。當代的華裔作家越來越明白這一點,試圖在文學創作中探索出只屬于華裔美國人的文化方式。華裔作家張嵐(Lan Samantha Chang,1965-)的《遺產》(Inheritance,2004)是一個充分的例證。這部小說使用的是第一人稱敘述的回憶式自傳性文體,以講述中國往事為主線,內容平實。1931年,第一人稱敘述者紅的外祖母因未能生育男孩而投湖自盡,拋下兩個年幼的女兒如男和依男(長女如男是紅的母親)。兩姐妹從此相依為命,姐姐如男長得高挑、優雅、獨立,妹妹依男瘦小、平凡。后來,如男和一位名叫李昂的軍人結婚。日軍侵華,李昂去了重慶,如男無法跟從便決定讓妹妹依男去照顧李昂。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依男與李昂產生了感情,背叛了如男。最后,如男帶著女兒移民到美國,開始了新的生活。依男與李昂則一直生活在中國大陸。作家對于這樣一個故事的描寫,充滿了舒緩而含蓄、優雅而深沉的情懷,而且其“表達方式、敘述結構和語調、情感表露等都帶有明顯的中文作品的風格。這一切,似乎與現當代華裔作品有著鮮明的差異,諳熟英文的中國讀者在閱讀中有可能絲毫感受不到文化障礙,甚至會產生閱讀母語作品的錯覺?!盵7]顯然,張嵐的寫作態度和策略已經表明華裔美國人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也有能力將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出來。正如學者張瓊評價說,“在《遺產》的安靜敘述中,讀者很難找到同時代的其他美國華裔作家筆下的東方的怪異和超自然現象,也少見中文與英文的滑稽雜交。而且,讀者幾乎聽不到明顯的談論族裔差異,文化沖突的論述。在作家適度的、優雅的沉默中,我們可能忘卻了彼此的外在差別,而述諸個體和審美感性的情緒因素則越發顯現出來?!盵8]

如果華裔作家在文學創作中建立自己的文化傳統這一做法被認為是可行且有效的話,那么關于文化差異、沖突、互補的討論則可以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叭A裔作家力圖充當兩種文化之間的媒介,盡量消除或減少兩種文化的不相容,并通過自己雙文化背景所賦予的與生俱來的優勢,使無法理解變為能夠理解,不可言說的變為可以言說,使兩種語言與文化之間的正常交流與正確理解成為可能?!盵9]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兩種文化間的游移更便于找到異質文化互動的機制。華裔學者張子清曾經提出過這樣的文學理想:就中國文化的前景來看,華裔文學應該被看作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寫作,同時也是美國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10]基于這種文化原則,華裔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將獲得更大的空間。

三.族裔經驗的轉變與文化轉型

美國華裔文學逐漸成熟與質變背后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歸根結底來源于族裔經驗的轉變和文化全球化的大趨勢。如喬納森·卡勒指出:因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使近年來文學領域中爆發了關于種族的理論研究,同時也導致政治、社會的因素在身份建構中的作用越發錯綜復雜了。[11]華裔作家在作品中一直不斷探索并建立起的審美體系、哲學意識和表現風格與此不無關系。

隨著邊緣和中心界限趨向模糊,“文化多元論和差異論觀念逐漸走出學界而進入市民社會,”[12]文化環境和文化意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一改變包含著對政治層面消解權力中心的響應。華裔文學中所呈現的正是一個動態的社會化過程,當美國社會與世界其他國家發生權力關系的變動,美國社會本土出現族裔文化的新動向時,作為美國人的華裔群體勢必會對這些改變有最直接、真切的體會??v觀華人初入美國社會至今的歷史,華裔作家在文學作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之初至今的文學歷程,社會歷史文化在各個時期的發展均被記錄下來。族裔經驗的轉變構成了華裔文學寫作的總體線索。早期以反映華人艱辛的生存境況的自傳類文學為主;之后致力于發出華裔群體自己的聲音;當第二、第三代華裔在美國接受了良好教育之后,文學作品中對身份認同、文化境遇有了更多豐富的展現。其目的不論是為了迎合主流價值觀,還是挑戰白人文化中心,都反映出族裔經驗的巨大轉變。當下社會,不能說文化霸權完全消失,但文化環境已相對寬松,更多的華裔美國人進入到主流視野,追逐和實現著他(她)們的美國夢,其中成功的典范越來越多,這說明華裔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文化內容是越來越多元,并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內容,再把華裔文學單純歸類于任何主題范疇都已經不恰當了?!拔膶W作品的特點是再現不同的個人,所以為獲取身份所做的努力是個人內心的,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抗爭;角色或努力順從社會準則和期待,或與之抗爭?!盵13]喬納森·卡勒提示我們更應該關注文學書寫視角的變化發展是如何動態地展現個人經驗和族裔經驗的轉變,文化轉型又是如何作用于文學寫作的策略上的。如果能將具有普遍性同時又帶有個性色彩的華裔生活作為寫作的契入點,真實深入地關注個體存在的狀況和意義,那么文化轉型帶給我們的將是一個更加生動的文學面貌。因為“當代華裔美國人站在偉大的文化集成之間,這兩種文化在現代世界形成它們的過程中都發生了變異,具有了新的形態?!盵14]正如保爾·吉爾羅伊(Paul Gilroy)所言,“文化身份”并非完成式,文化也并不“總是流入與本質上同質的民族國家的疆界與版圖完全相等的模式中”。endprint

華裔文學傳承族裔歷史、呈現文化轉型、塑造華裔自身的文化意識促成了美國華裔文學寫作多元視角的形成,也幫助接受者在兩種文化的角力中打破非黑即白的選擇傳統。關于此斯圖亞特·霍爾(《文化身份與流散性》)給過我們提示:流散的經驗是通過承認必要的異質性和多樣性來界定的。美國華裔文學發展到今天,其承擔和傳遞的文學意義已經越來越多樣,積累和蘊藏的文化意義也愈加深厚。通過對華裔文學寫作視角的探究,可以發現,它已經用自己的方式為文學世界建立起了獨特的審美體系(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也強調歷史文化語境下對文學和審美的關照[15]),創造了一種廣泛的、包容爭論的少數族裔話語。這種做法進一步拓展了文學可表現“社會行為中的人”的進路,成為華裔作家筆下一項重要的寫作策略。

注 釋

[1]水仙花(1865-1914)Sui Sin Far/Edith Maude Eaton于1912年發表《春香夫人》Mrs. Spring Fragrance

[2][14]]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PublishPress.1989,P.273,281

[3]程愛民,邵怡,盧俊.20世紀美國華裔小說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4

[4][6]蒲若茜.族裔經驗與文化想象——華裔美國小說典型母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63,36

[5][11][13](美)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M].李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4,115,116

[7][8][9]張瓊.從族裔聲音到經典文學——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學性研究及主體反思[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238,244,277

[10]Zhang Ziqing.A Chinese Encounter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J].Amerasia Journal 34:2(2008)109-123

[12]李貴蒼.文化的重量:解讀當代華裔美國文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39

[15]Ranjan Ghosh.Edward Said and the Literary,Social,and Political World[G].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12

(作者介紹: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研究所博士生,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比較文學)endprint

猜你喜歡
寫作策略多元文化
芻議考場作文與個人寫作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藝術理論課程教學模式略論
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論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系
談語文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
淺析BJD人偶的藝術性
現代室內設計的多元文化表現探究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應對策略
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
高中議論文寫作指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