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萌文化流行的心理原因解析

2014-11-15 09:37朱琴
文學教育 2014年11期
關鍵詞:心理因素

朱琴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萌文化”悄然滋生,其后便以星火燎原之勢擴大、延伸,形成以80后、90后為主導的青年亞文化,并進一步沖擊主流文化,獲得了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認可,甚至對主流文化進行滲透。而國內對這一文化的研究較為稀薄且存有一些盲點,筆者在本文中首先對“萌文化”進行了語義溯源,然后對其表現特征進行了歸納分析,在此基礎上從心理學角度入手,對“萌文化”流行的原因進行了解析,筆者認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萌文化”的流行本質上源于現代人對孤獨自我的慰藉和對本真自我的渴求,并呼吁主流媒體對該層面給予更多關注。

關鍵詞:萌文化 語言溯源 表現特征 心理因素

隨著日本動漫事業的發展壯大,源于動漫的“萌現象”在日本御宅一族中悄然滋生,并迅速在以80、90后為主導的青少年群體中走紅,在大眾傳媒和商業資本的推波助瀾下,“萌現象”衍生為 “萌女郎”、“萌商品”、“萌經濟”等多種形式,走入日本公眾的視線,成為日本青年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正如日本的藝術大師村上隆所說,“由青少年族群主導的次文化,才是當今日本社會最具活力的文化”。而隨著日本動漫在中國乃至亞洲的傳播,“萌文化”也迅速在中國安營扎寨,并席卷各個年齡階層,進而衍生出“萌行為”、“萌語言”、“萌圖片”、“萌節目”等更多的形式。針對“萌文化”的流行,日本學者從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多種角度進行了研究,繼而韓國、香港出現了“萌文化”的研究熱潮,而中國國內的研究尚顯稀薄,筆者希冀通過自己的努力豐富該領域的研究。在本文中,筆者將首先梳理“萌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而歸納分析“萌文化”的表現特征,繼而從心理學角度入手,解析其流行背后的深層原因。

一.“萌”的語義溯源

國內關于“萌文化”的先行研究普遍將“萌”的語義源頭鎖定于20世紀90年代御宅族使用的隱語“燃”(兩者的羅馬字發音相同,均為“mo e”),并認為“萌”漢字是日文輸入系統下“燃”的借字。但其實不然,根據筆者的研究,“萌”這個漢字根植于日語體系,其語義歷史源遠流長。

根據文獻記載,“萌”這個漢字最早于公元538年與佛教一同經由朝鮮半島的百濟國傳入日本,而最早出現的書籍資料記載,則是公元7世紀后半葉至8世紀后半葉所編撰的《萬葉集》中的詩句“さわびら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此句中“萌”的意思與中國古代漢字“萌”的意思一致,為動詞,表示植物發芽,這與“萌文化”中的“萌”是完全不同的語義。公元1232年藤原定家領銜編撰的《新敕撰和歌集》中出現了這樣的詩句,“雪の下草下にのみ萌え出づる戀を知る人ぞなき”,這里的“萌”指的是從心底萌生的一種情感和相思,與“萌文化”中的“萌”已經有了一致的語義。因此我們可以說席卷當代社會的“萌文化”的語義源頭可以追溯至日本的平安時代,并在戰國時代迎來了語義的集大成期。被譽為戰國天才的織田信長,在“萌”的世界里也發揮了天才般的作用,信長在他統治的市町中推行了一種“萌え市萌え座”的制度,允許有著相同愛好、志趣的町人結成團體,“萌”在這里是一種類似于“同盟”的存在,這種保護“萌”組織的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江戶時代。進入昭和時代,隨著國內戰爭的爆發,這種延續百年的類似于同盟的“萌”組織成為軍部動員戰爭的阻礙,因此日本當局對“萌”組織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從原先的保護轉為戒備,并在1935年發布了“萌え自粛令”,自此“萌”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從人們的生活中隱退。而戰后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的潮流文化、御宅文化、動漫文化取得了如火如荼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御宅族中出現了一個共同隱語“萌”,最初是指動漫和漫畫作品中的大眼美少女形象,御宅族在觀看此類動漫時對這些大眼美少女形象萌生出一種近乎愛戀的狀態,此后隨著這些“萌女郎”的流行,“萌”的含義被進一步擴充、延伸,衍生出“萌商品”、“萌經濟”,并在傳播至中國后衍生出“萌行為”、“萌語言”。這些統稱“萌文化”。

二.“萌文化”的表現特征

那么“萌文化”的概念該如何界定呢?關于這一點,眾說紛紜,并無定論。在日本,所有能讓人產生良好情愫、所有能打動人心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萌”,其對象可以為人、為動物、為物,但是必須有實體;而中國的“萌文化”則進一步升級,行為、語言皆可稱為“萌”,并不一定需要實體。既然無法具體界定“萌文化”的內涵,那么筆者嘗試通過抽離分析,歸納出“萌文化”的表現特征,一方面為界定其內涵提供經驗借鑒,另一方面為探析萌文化的流行原因提供理論支撐。通過研究,筆者認為“萌文化”具有以下四個表現特征:

1.草根性

鮑德里亞從物的符號意義的需求出發,將我們當今所處的消費型社會的文化分為兩類,一為高雅的或嚴肅的文化,一為通俗的快餐文化,后者就是供市場出售或供大眾消費的文化。顯然“萌文化”屬于后者,與高雅的或嚴肅的文化不同,如果說高雅的或嚴肅的文化只集中于少數精英階層,表現的是富有個性的審美理想與價值理念,那么“萌文化”隨著亞洲波普文化的興起,自產生之日起就是一種大眾型消費文化,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親密無間,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總是為了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即它是一種“草根文化”?!懊任幕钡牟莞詾槠溲杆僮躺?、擴展、延伸提供了最有力的群眾土壤。

2.顛覆傳統性

“萌文化”的出現無疑顛覆了日本傳統的審美理想與價值理念,作為日本高雅文化(或主流文化)的代表,無論是能樂還是茶道,都以“幽玄”“古樸”作為最高審美標準。而“萌女郎”、“萌商品”以其獨特的、新奇的、輕松的、簡單的甚至帶有些許幽默的形式走入大眾視線,無疑打破了這一正統審美理念,猶如下里巴人之對陽春白雪。而更諷刺的是,“萌文化”不僅作為一種嶄新的草根文化出現了,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了市場,甚至掀起一股全民消費的文化熱潮,這無疑是對正統文化的一次沖擊,或者說是以80、90后為主導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向正統文化作出的審美批判?!懊任幕钡念嵏矀鹘y性使其不僅獲得了青少年一族的青睞,也吸引了部分抗拒傳統束縛、渴望精神自由的中老年族群的眼球。endprint

3.簡單性

作為日本高雅文化的代表,歌舞伎與能樂以“樣式美”著稱于世,而茶道則以“程序美”享譽全球,而作為其對立面出現的 “萌文化”則極其輕松地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一副貓耳、幾筆線條勾勒的“憤怒娃娃”、村上隆的再簡單不過的太陽花、草田彌生筆下的大南瓜……甚至一個眼神、一個笑臉、一個手勢、一句話語皆可“萌”。因此相對于主流文化的高深復雜,“萌文化”極盡輕松簡單之能事,而正是這一簡單性,為它贏得了最廣泛的消費主體。

4.純真性

雖然在日本能讓人產生良好情愫、所有能打動人心的東西,都可以稱為“萌”, 但舉凡被冠上“萌”的物品都有一個特質,那就是純真得近乎純凈:大眼忽閃忽閃的幼小美少女,擁有兩只分得過開的大眼、邪惡又天真的眼神、扁鼻梁、抿成一條線的嘴唇的“憤怒娃娃”、憨態可掬的寵物……以“憤怒娃娃”橫掃日本當代藝術界的奈良美智在訪談時曾說過:“我的畫是要回到最天真的童年的感覺。在和自己對話的過程中,畫面逐漸顯現?!币虼?,純真堪稱“萌文化”的重要特質,正是這種純真激起了各個年齡層的良好情愫,為社會文明高速發展下已疲累的神經注入了一股清泉。

三.“萌文化”流行的心理因素解析

那么作為亞文化的“萌”為何能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走入大眾視野并掀起全民消費的高潮的呢?國內的先行研究將原因歸結于市場力量的推波助瀾,認為傳媒利益驅動是“萌文化”流行的直接推手,商業利益驅動是“萌文化”流行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認,傳媒的推手作用和商業資本的運作確實為“萌文化”的發展推波助瀾,但是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流行文化的發展都無法被人為地創造出來。需求是生產的動力,要了解為何會產生這種市場需求,為何會形成市場推動力量,我們就必須從人性發展的內在要求去尋找,就必須探析其形成背后的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因素。以下筆者將從心理學角度入手,探析“萌文化”流行的深層原因。筆者認為“萌文化”的四個表現特征,一方面為“萌文化”的流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能性,同時也提示了“萌文化”的消費主體的心理特性。

1.對孤獨自我的慰藉

催生“萌文化”的旗手是日本的御宅一族,而御宅一族自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兩個特性:一為封閉性,御宅一族極度沉迷于某個領域或某項事物不能自拔,完全不在意周遭的看法;二為對團體的歸屬渴求。御宅一族催生出“萌文化”正是源于他們內心的極度孤寂,源于他們對美好感情的極致渴求?!懊壬唐贰钡拇碇坏摹皯嵟尥蕖钡淖髡吣瘟济乐且苍f過,在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有孤獨,也有快樂,最初的時候,想的比較多的是悲哀和傷心的記憶。她筆下的人物往往有眼梢上吊、略顯不遜的雙眼,那種流露出不善眼神同時又身處寂寥、淡漠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傳達出來的是一種孑然一身、孤獨無依的氣息,令人一眼望去頓生憐愛,而這正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日本絕大部分人或多或少的真實寫照。隨著工業文明的高度發展,日本的人際關系、社會構造以及價值取向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著終身雇傭制的結束,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歸屬;隨著集體主義價值的瓦解、個人主義價值的張揚,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歸屬;隨著向高齡少子化社會的轉型、就業機會的減少和就業形式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惶惑不安、彷徨無助。而這一切都催生了日本人內心孤獨、空虛、彷徨、無所適從的情緒,助長了人們對正統、對現實的批判需求。在這樣一種心理狀態下,御宅一族所催生的“萌文化”,無疑是荒涼沙漠中的一汪清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萌文化”行列,并通過自身的消費進一步延伸、拓展。歸根結底,對“萌文化”的膜拜、傾倒正是源于人們對孤獨自我慰藉的心理需求。

2.對本真自我的渴求

“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簡單性和純真性,人們對“萌女郎”的熱烈愛戀、對“萌商品”的趨之若鶩,無不反映出人們對簡單、純真事物的美好向往和追求。而“萌行為”本身就是人們抗拒衰老、渴望返璞歸真的直接實踐。那么是什么促使人們在這一時期以前所未有的欲求來追求簡單、純真的呢?通過社會學考察,我們發現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恐慌,面對發展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無所適從,處于這樣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迷失自我,日本的文藝界應運推出一系列作品,呼吁人性的反思,而較有代表性的則是宮崎駿在這一時期推出的動漫《千與千尋》、《龍貓》等。這些作品一經問世便引起巨大反響,而作品的核心正是通過“千”找回“千尋”(千和千尋是同一人)、“五月”找回“May”(五月和May是一對同胞姐妹)來隱喻人們應當駐足反思,回歸本真。而“萌文化”的同一時期滋生,不能簡單歸為巧合。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萌文化”的消費行列,甚至直接“賣萌”,正體現了他們內心渴望擺脫種種社會的、觀念的、行為的束縛,回歸自己的本真狀態,正是這種對本真自我的渴求心理,推動了“萌文化”發展壯大。

四.結語

“萌文化”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一個代表在日本乃至亞洲各國傳播,并迅速形成一種潮流沖擊著主流文化,在獲得主流文化的接受和認可后,甚至對主流文化形成滲透。鑒于此,我們不能僅把目光局限于其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其流行背后的社會和精神因素的消長,應更多地關注作為其消費主體的人的心理動態,只有更多地關注這些,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精神文明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陸揚《文化研究概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8年

[2]陳奇佳,宋暉《日本動漫影響力調查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日文)大上昭、西本恭一、編『萌えき者』 民明書房 1999年

[4](日文)島本理恵子『萬葉のことのは』 講談社 1978年

[5](日文)大木良平『戦國時代の文化~萌えの盛衰~』 民明書房 2000年

[6](日文)金田一春彥『戦後の日本技術の推移』 集英社 1977年

(作者介紹:江蘇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日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日本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歡
心理因素
城鎮化背景下職業學校學生適應不良綜合癥具體表現、成因及對策探討
淺析心理因素對日語學習者的影響及其對策
如何提高中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
淺析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心理
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因素對運動能力的影響及措施
創新教學模式 培養學習興趣
鞍山市高中學生足球運動技術學習影響因素分析
淺析中職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心理因素及其對策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對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