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及干預措施探討

2014-11-18 03:30
河南醫學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血液制品溶血性白細胞

董 坤

(淮陽縣人民醫院輸血科 河南周口 466700)

輸血是臨床治療和搶救中常用的醫療措施,其不僅可挽救患者的生命,且在很多情況下可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近年來,隨著免疫檢測技術的發展,經輸血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已得到有效地控制,安全輸血的重點已從采供血環節轉移至醫療機構的臨床輸血中。由于血液成分的復雜性及血型系統的多樣性,過敏、發熱等非溶血性反應臨床時有發生,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不利影響[1]。為了解淮陽縣人民醫院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特點,本文對49例輸血不良反應病例進行回顧分析,為預防和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淮陽縣人民醫院7 058例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輸注懸浮紅細胞4 352例,血漿制品3 049例,單采血小板547例,冷沉淀110例。所有輸血患者中有49例發生輸血不良反應,男26例,女23例,年齡12~69歲,均同型輸注血液制品。

1.2 判定方法 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時,醫護人員按照《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的要求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包括血液品種、輸血量、血袋編號、臨床癥狀、妊娠史及輸血史等,同時將患者標本送交輸血科,輸血科根據輸血不良反應情況進行檢查及核對處理。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的判定標準:輸血前無發熱,輸血中或輸血后2 h內體溫升高≥1℃,且用原來疾病不能解釋者,則判定為發熱反應;輸血中或輸血后出現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或胸悶、呼吸困難則判定為過敏反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年度輸血不良反應比較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3年度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0.74%、0.64%和0.71%,3年度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輸血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占79.59%(39/49),發熱反應占 16.33%(8/49),其他為4.08%(2/49)。見表1。

2.2 各類血液制品輸血不良反應比較 單采血小板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1.46%),其次為冷沉淀(0.90%)、血漿(0.62%)和懸浮紅細胞(0.48%),單采血小板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血漿和懸浮紅細胞,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不同年度輸血反應情況[n,(%)]

表2 不同血液制品輸血反應分布狀況[n,(%)]

3 討論

輸血是患者臨床治療或輔助治療的一種重要手段,具有與藥物、手術等其他治療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輸血不良反應是患者輸血中或輸血后所出現的體征和癥狀,并且不能用原發疾病所能解釋。輸血不良反應臨床主要有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兩類,本文所歸納的49例患者均為非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由表1可見,臨床輸血不良發生率為0.69%,低于文獻報道的1%~10%發生率[2],分析原因可能為:①部分臨床醫師對一些癥狀較輕的輸血不良反應雖然及時采取了處理措施,但未能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匯報單;②部分醫師對輸血不良反應不能及時、正確識別,將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及原發疾病相混淆,造成統計結果的漏報;③部分醫師對工作中因技術原因或失誤造成的輸血不良反應不能正確對待,故意隱瞞真相,或輸血前預防性使用藥物,導致部分不良反應被掩蓋,造成統計結果的偏低。

本次調查的49例輸血反應中主要為過敏性和發熱性輸血反應,分別占總輸血反應的 79.59%和16.33%。過敏性輸血反應主要是因供者血液中的過敏原與患者嗜堿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上的IgE受體相結合,引起細胞脫顆粒和釋放過敏毒素,從而引起患者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熱反應主要是因反復輸血患者輸注同種異體白細胞致產生抗體,當再次輸血時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激活補體致白細胞溶解而釋放熱源物質;此外,庫存血儲存過程中白細胞的活化及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發生非溶血性發熱不良反應[2]。在臨床輸注的血液制品中,以懸浮紅細胞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最低(0.48%),單采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分別為1.46%和0.90%。近年來,隨著血小板的廣泛應用,血小板抗體和HLA抗體引起的血小板輸注無效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患者血小板輸注前應進行交叉配合試驗,選擇HLA和HPA抗原相合的血小板輸注[3],可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為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臨床輸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筆者認為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4]:①加強對臨床醫師的培訓,嚴格掌握輸血指征,做到科學、合理用血;②加強對醫護人員輸血不良反應知識的培訓,及時和規范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③采供血機構加強對有輸血史或妊娠史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的篩查,也是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環節。

綜上所述,加強血液從采集到輸注流程各環節的規范化管理,建立血液安全預警系統,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加強對臨床醫師的培訓等多方面舉措的實施,可有效避免和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提高臨床輸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劉赴平,何子毅,祁妙華,等.單采血小板輸注引發輸血不良反應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13,26(5):701-704.

[2]馬紅麗.2009~2011年洛陽市5家醫療機構294例輸血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3):159-160.

[3]楊慧,趙建平.輸血不良反應62例[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5):443-444.

[4]徐應芳,許廣芳,呂春菊.83例輸血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3,34(6):136-138.[10]

猜你喜歡
血液制品溶血性白細胞
成都地區醫療機構紅細胞類及血漿類血液制品退回的現狀分析
白細胞
碳氧血紅蛋白在新生兒ABO溶血性黃疸中的臨床意義
關于進一步強化以豬血為原料的飼用血液制品生產過程管控有關要求的公告
華蘭生物(002007):血液制品回暖 疫苗業務有亮點
白細胞降到多少應停止放療
白細胞介素17在濕疹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利巴韋林片致溶血性貧血伴急性腎衰竭1例
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儲血袋兩種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雞住白細胞蟲病防治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