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霧霾成“常態”,全民防治需提速

2014-11-18 12:04閱盡
環境 2014年11期
關鍵詞:霧霾馬拉松督查

閱盡

秋風起,霧霾又卷土重來。近一個時期,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都相繼出現連日的霧霾天氣。然而,今年的霧霾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卻緣于一場影響甚廣的體育賽事。

10月19日,北京馬拉松比賽開賽。比賽前夕,京津冀地區便發生了較嚴重的霧霾天氣,但由于參賽的數萬名選手中近一半來自國外和國內其它地區,更改賽事時間已不大可能,因而,這場有著國際影響的賽事也只能在嚴重污染級別的惡劣天氣下頂霾開跑。比賽現場,有的選手戴著防毒面具,有的裝扮成孫悟空,其用意不言自明。此事更引發網友的吐槽,有的稱運動員是“用生命在奔跑”,有的調侃“選手成了‘吸霾器”。

僅隔一周,在天津舉辦的另一場馬拉松賽事同樣沒能躲過霧霾的侵襲。從電視現場報道畫面看出,空氣能見度很差,許多參賽選手都戴著口罩,連攝像師也不例外。此事同樣在網絡上引發熱議。

本是為倡導健康而舉行的運動賽事卻在很不利于健康的霧霾天舉辦,這確實令人尷尬。盡管其中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但這也說明,霧霾的頻繁發生,已開始深度影響人們的社會生活。甚至可以說,霧霾天氣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偶發事件,而成為一種生活“常態”。不管你歡迎與否,一到春秋時節,它便不請自來。在這個10月,以京津冀為代表的華北地區便發生了多起霧霾,局部地區還發生了重度霧霾。

霧霾可謂工業化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副產品”,對億萬民眾的健康而言,也是“心肺之患”,徹底治理已是刻不容緩。根據2013年9月國務院頒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的目標,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要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由中外學界研究發布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2013年》則認為,根據英、美、德、日等國治理大氣污染的經歷,中國要“從根本上而不是一時”治理好大氣污染,需要20~30年。

顯然,從國家決策層和老百姓的角度,都希望縮短大氣污染治理的進程,盡快從根本上改善大氣環境。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來籠罩全國五分之一國土的霧霾,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環境災難,這是長期重發展輕環保的后果,立竿見影,速見功效的整治成效估計難以實現。有人更擔心這個過程變為“生態馬拉松”,環保部10月份派出的6個督查組對石家莊、邯鄲等8個城市進行的專項督查結果,似乎也在印證這種擔憂。

環保部公開的督查結果顯示:部分地區重污染天氣應急措施未落到實處。盡管各地都建立了應急指揮體系和部門協調機制,但在實際運作中,仍然存在不順暢的情況。有些地方的應急預案科學性不強,有的防治措施流于形式,一些縣(市、區)只是環保部門在單打獨斗。此外,公務車停駛、企業限產、機動車限行等均有不落實的問題。受督查的城市多為目前空氣污染的“重災區”,各級政府采取的整治力度也較大,“高壓”之下尚且如此,其它督查不嚴的地區更可想而知了。

霧霾和大氣污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當其成為“常態”后,整個社會的應對機制也呈現“疲態”。霧霾籠罩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局外人”。霧霾治理,不僅僅是環保問題,更是個社會問題。因此,面對愈顯“常態”化的大氣污染,全社會和全民的防治必須提速。

固然,大氣污染防治首先是政府的責任,但它如果不能成為全社會全體公民的共識,不能形成全社會的行動合力,其治理成效必然大打折扣。當下,如何調動起普通民眾參與大氣污染治理的積極性,形成“全民治霾”的格局顯得尤為迫切。這不單需要公眾對污染企業的監督,對非法排污行為的舉報。更重要的是,要讓普通民眾樹立起“綠色消費”的觀念,改變一些不環保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比如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自覺節約電能熱能、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從衣食住行等多方位減少對能源及自然資源的消耗??傊?,霧霾治理是一場輸不起的“生態馬拉松”。唯有發動全民的參與,讓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自覺加入到治霾的大軍中,才能加快治霾的步伐,早日還大地一個藍天。(作者系《羊城晚報》首席評論員)

猜你喜歡
霧霾馬拉松督查
冰上馬拉松
綠水青山里的奮斗足跡之森林資源督查
學習是一場馬拉松
環境保護部表揚強化督查第一輪次優秀團隊
可以消除霧霾的新型無人機
開展履職盡責督查 彰顯“貼心”民政效應
從霧霾中突圍
一起來跑馬拉松
霧霾的中醫認識及其防治
霧霾下的清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