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關系的失序與消解

2014-11-19 16:36田夏彪
關鍵詞:失序農村教育城鎮化

田夏彪

摘要:農村教育承擔著促進“人的城鎮化”之重任,需通過橫向互補和縱向有序的共諧結構體系來保障。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處于一種“失序”狀態,其結構功能、目的意識呈現出萎縮與非自覺,造成農村中小學生學習過程“壓迫”、農村社會成員生命生活“物化”、農村傳統文化精神價值頹廢等危害。為消除這些危害,提升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結構的互補性;以人為本:凸顯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實踐的人性化;上下結合:加強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教育;失序;消解策略 ;家庭;學校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5-0090-05

A Study on the Disorder and Res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IAN Xiab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 Yunnan, China)

Abstract:

Rural education has the mission of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residence”, and it can be guaranteed only through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ystem of the vertical complementary and horizontal order. However,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rural urbanization are in a state of “disorder” in which its structural function and purposeful consciousness present themselves as being “shrinking” and “nonselfconscious,” resulting in such hazards as the “studying oppression” of the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social lif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rural people, and the “spiritual value deteriorations” of th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liminate these hazards and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he following three measures or strategies: The first is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rural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al educational structure; the second is “peopleorient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humanitarian of rural families, schools, social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third is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rural and the urban” which strengthens the realization of grassroots of rural families, schools, social education reform.

Keywords:urbanization; rural education; disorder; resolution strategy; families; schools

農村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手段和內容,其宗旨應促成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轉型,不斷消除和縮減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讓農村社會成員過上幸福和諧生活。為此,農村教育需要系統地發揮對農村社會成員的啟蒙價值,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各安其位和協調整合來推進農村城鎮化的健康發展。然而,當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卻處于一種失序狀態,給農村社會成員的生命生活發展帶來了許多危害,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措施,對其加以消解。

一、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關系失序表現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轉型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所謂質量和水平向城市學校教育的看齊,更重要的是農村教育系統的整體超越,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發展之間的有序共諧而非目前失序混亂之態。

(一)農村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結構功能之萎縮

農村教育的形式和內涵是豐富多元的,絕非能由學校教育所“代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農村學生和社會成員健康發展上都有著各自的教育任務和價值,不可將自我責任進行相互推諉或轉嫁。然而,現實中,農村教育系統結構及功能是萎縮的,學校、家庭及社會、教育三者在做著同一件事情,即不無一致地以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學科分數成績”為共同價值認同,家庭主要扮演著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的角色,而且,隨著外出打工者的增多,不少家庭衍變成為僅給孩子身體提供住房的場所,留守的老人往往只預防其身體的安全而無暇其它[1];而學校教育一如既往地在分數上沖鋒陷陣,它似乎已經習慣或無力去改變自我,為努力提升本校升學率、重點率、尖子率而展開勸退、分班、開小灶等特色方式;社會教育則給農村青少年兒童一幅虛假繁榮的景象,房屋不斷蓋大建新、衣食用行越來越好;同時也存在著溫暖親情生活的隔離、豐富多彩傳統文化活動的消失、清澈潔凈河流的變污、農田荒蕪擴大等不良現象??梢哉f,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青少年目睹或經歷了一場追趕經濟大潮的運動,農村傳統社會中寧靜平和、仁愛和睦的風氣不斷受到充滿了金錢、權力的欲望競爭所沖擊侵蝕[2]。而基于此,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在結構功能上又是同質的,使得農村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充滿了物質化色彩,其身心不斷被分數、升學、就業所捆綁而從小失去享有主動選擇的權利和行動表現。

(二)農村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目的意識之非自覺

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各自的價值和使命何在?這是農村教育發展所必須要解決好的先導性觀念問題,否則,其實踐運行會陷入誤區。這可從當下三者在目的意識上的非自覺得以反映。目前,不少農村社會成員依然持有教育是只屬于學校的事情之想法,家庭和社會教育價值在其意識中或闕如或扭曲。為滿足孩子物質生活需要,這一點伴隨著農村城鎮化發展而尤為明顯,那些外出的父母通過寄錢的方式讓其子女購買最好的物品來獲得自我心靈上的慰藉。而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機構,它身不由己地表現出對應試的順從,其教育教學一切以升學為導向,至于所肩負的農村中小學生的文化和精神生命被棄置一邊,對農村中小學生實施的是一種“忘本”的教育。此外,農村中小學生接受的社會教育則被成人邏輯價值和意志所掏空,較少存在著滿足其興趣、好奇而自由生長的教育世界,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圍繞著由成人所預設的“美好理想”而旋轉[3]??梢哉f,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在目的意識上是非自覺的,也即沒有自覺踐行教育之本質,它們缺乏積極將農村社會成員的周全生命納入其分立和整合的視野,如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各自都沒有履行好自我應承擔的職責;同時,它們也沒形成連貫一致的教育力量作用于農村社會成員的發展,相互之間是分裂無涉的,不能較好地促成教育對象個性化和社會化發展的統一,反而讓其自流地在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輪換之間延緩或異化著生命和諧發展。

二、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與社會教育關系失序的危害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關系失序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危及著農村社會成員精神生命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的文明進程,也使得農村教育不斷遠離了培養人的發展之本質。

(一)農村中小學生學習過程的“壓迫”

現實中,農村學校教育存在“目中無人或非人性化”傾向,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往往被異化為一種知識訓練或記憶,目的是為了產出一個高分。而事實情況是,只有少部分的農村中小學生能通過考核而成為優秀生,其余大部分人不得不經受因學業失敗所遭受的身心壓迫。主要表現為:

其一,由于積極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缺位,農村中小學生的學校學習變得孤軍奮戰,特別是當他們遇到學習成績或人際關系挫折時,家庭教育沒有成為給予鼓勵、寬容的療傷港灣,往往帶著焦慮、批評來指責學生或向其提出嚴格的奮斗目標和學習計劃,使得其身心俱疲地面對學習成績的煉獄煎熬;而不斷被城鎮化所裹挾的農村社會則呈現出“一切讓位于經濟增長”的價值氛圍,它以潛在的方式強化著學生將接受教育是為了改變自我和家庭命運之目的,并為此目的而忍辱負重地攀爬著應試升學的“天梯”[4]。

其二,農村中小學校實施的是一種“數字至上”的管理模式,分數、升學率、重點率等是其生命線,影響著這些“數字”下降的各種活動都被視為無效,學校教育教學內容、方法及評價等環節都服務于一個最好的分數而呈單一化、封閉化。雖然這種管理模式迎合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家長、社會成員集中力量追求經濟任務而讓孩子安靜地獨守校園的需求。結果可能導致中小學生正常健康的性別交往、必要的社會生活體驗等被塵封了,讓他們成為知識擁有者的同時卻也缺乏時代發展的創新精神和遠離了故土的“文化鄉愁”,正如有學者所描述的“很多村落家庭從小更是對子弟們灌注‘要好好讀書、否則就只有回家種地這樣的人生奮斗信條,他們對學校教育的唯一希冀就是幫助子弟實現階層上升流動,這幾乎是其最大的實用主義小農生存理性精神的折射。鄉村子弟們希望能夠到城鎮學校就讀,一方面是希望能夠接受城鎮新鮮事物刺激,從而滿足自己‘城鎮化的身份認同想象;另一方面則是提前為將來在城市生活作經驗性貯備。他們在漫長的學校教育中,在文化認同上已經成為了回不了鄉土的準城市人。在這樣的現實社會生態下,學校布局重心越往上集中,則越有利于鄉村子弟逃離鄉土的內在精神訴求,也更滿足于農村家庭階層上升流動的想象,盡管這種上升流動的想象最終大多數要被底層階級再生產的代際循環邏輯所擊碎”[5]。

(二)農村社會成員生命生活的“物化”

毋庸置疑,一個人或家庭生活的幸福除了經濟收入之外,還在于自我身心的和諧與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的和睦關系。然而,當下的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都過于追逐功名利祿,其發展明顯存在著遠離人的事物化傾向,農村社會成員的生命生活被降格為“物質存在”。時下,雖然城鎮化帶動了眾多農村家庭經濟收入增長之后,也隨之引發了村落家庭或農村社會成員之間物質經濟角逐之戰,人們的安全感和自豪感都建立在了物質實體上,房屋的闊氣、車輛的擁有成為農村社會成員心目中的財富象征和顯擺自身價值的重要載體,而這些“資本”的獲得,當下似乎難以通過教育或農業生產來實現,于是越來越多農村家庭成員通過外出打工來創收,這無疑會破壞了家庭教育開展所需要的親情土壤條件,“留守”“空巢”“老弱病殘”日益成為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表現出的病癥。換言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教育或社會教育不斷圍繞著“物質價值”而催促著人們過一種忙碌的學習工作,而真正忘卻了生活本身;沒有提供給人們心靈得以安頓的“精神之家”。農村社會成員包括中小學生的學習工作都著眼于“物質當下”,而其生命發展的時空無限性被縮窄了,缺乏了傳統的延續和未來的想象之間自由暢想的可能性。所以,才有了目前人們生活中到處可感的精神空洞和空虛、道德滑坡和沉淪、文化的失傳和失守之狀,人們都在相互隔離中把自我生命“內卷化”為堅硬的“原子”而難以“化合互動”。

(三)農村傳統文化精神價值的“頹廢”

農村城鎮化并不意味著農村的消失,它包括農村的城鎮化和城鎮化中的農村兩方面統一,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因此,不管是農村的城鎮化還是城鎮化之外的農村發展都得考慮農村傳統文化的承續,不能讓農村社會成員單純為了經濟發展而成為“融不進城市,回不去故鄉”的無根者??涩F實中農村傳統文化精神價值不斷顯示出“頹廢”之態,農村傳統文化中“親仁、善鄰、謙和、知足”等內在價值已經被“金錢、名望、權力”所侵蝕而消逝。例如,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和社會文化結構不斷受到破壞。隨著青年人外出打工成為農村家庭或村落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之后,中老年人參與村落事務決斷的社會地位日益降低,越來越多人的角色向照看留守兒童的保姆轉變,這種情況不斷加劇了農村傳統文化發展面臨傳承主體、活動組織、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危機。再者,農村城鎮化進程中人們的價值取向存在著明顯的工具化傾向。以經濟收入增長和物質需求滿足作為他們生活的重中之重,許多農村傳統“文化心理場”中的內容被視為是有礙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而被刪減、偽化,如傳統人生禮俗、建筑、服飾等不斷地“現代化”,而有些傳統文化在作為旅游資本輸出的旗幟下被任意肢解或拼裝成為“假文化”,“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導致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6]。

總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傳統文化不斷失傳或異化之下,農村社會成員如無頭蒼蠅似的追逐著現代化的香味,卻沒有真正吸取了諸如市場經濟、法治意識、民主政治等精神品質,反而喪失了自我原有文化之精神或個性。

三、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校、學校及社會教育關系失序的消解策略

農村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力量,農村教育要通過結構系統的優化來促進農村城鎮化的和諧發展,在農村家庭、學校及社會教育協調作用下確保農村社會成員精神生命的自覺和農村文化個性的保持。

(一)分合位育:注重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結構的互補性

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是農村教育的結構體系內容,它們之間只有處理好“分”與“合”的關系,才能發揮出其積極促進農村城鎮化的功能。著名人文學者潘光旦先生曾提出教育的“位育”觀,意為事物是以整體系統而存在,各種事物之間只有“安其所”,方能“遂其生”[7]。同理,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要能讓其“生”,發揮三者有序互補共促的功能,必先得各自“安其所”,也即農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有著各自的教育價值和特點,需要它們獨自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方能相互作用形成積極的教育功效,這就是它們之間“分”的要求。就農村家庭教育而言,要將親子關系培育作為一個重要任務來落實,并在這基礎上關注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養成,讓他們盡可能地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主動感、自主感”;而學校教育要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校中獲得成功體驗,讓他們能夠確立起積極的“勤奮感”和“自我認同感”,而非不斷令其挫敗以致學習目的迷茫和興趣喪失;社會教育則要能夠為學生或社會成員提供正義的榜樣力量,讓其在一種美的社會環境中形成對民主、法治、和諧、友善的自覺追尋。有了“分”的前提,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間才能考慮“合”的要求,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進行整合,遵從連續性、互補性、全面性的原則,促進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農村社會成員能夠進行終身學習和發展,使其自我生命隨著時空環境的擴展而能得以不斷豐盈。

(二)以人為本:凸顯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實踐的人性化

眾所周知,教育的對象是人,可實踐中的教育往往將人當成一個“物質客體”而加以設計或捏塑,尤其是中小學生被視為父母、老師或社會需要加予改造的對象。例如,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都一致性地持有受教育的目的是將來有較好的工作或收入,至于受教育過程中犧牲了學生的情感和社會生活體驗等完整生命發展所需營養都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且認為這是必要的代價付出。于是,長達十幾年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真實的生命被遮蔽了,他們之間的唯一區別是以分數的高低來界定,學生及師生之間都沒有了真正的教育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有必要回歸它的本質,關注教育對象的復雜和鮮活的人性特征,使教育真正發揮促使人性在“求真、向善、逐美”上的不斷提升作用。所以,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實踐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農村家庭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有必要讓學生參與進家庭生活的發展中去,積極尊重他們的“參與表達、行動”等,并給與耐心的扶助和細切的寬容,以讓他們天性中的主動性得以培育;社會教育則要潔凈村落風氣,不要讓賭博、吸毒、攀比等不良活動和價值侵襲青少年學生心靈,防止其人性中的“惡”滋生;學校教育則要能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形成多元化,讓學生有更多自由選擇以滿足其學習興趣和發揮潛能的可能性,并將教育盡可能變為一種幫助而不是知識的灌輸。

(三)上下結合:加強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改革的草根化

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要能得以和諧發展,需要對其當下的失序發展進行改革,而改革的路徑得通過兩個方面的結合,即“自上而下”的宏觀教育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微觀改革相結合,而且要著重加強“自下而上”的草根化改革,原因在于這種教育改革是靈活個性化的,且可以是即時進行展開的;相反,“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往往缺乏彈性和針對性,常使教育改革淪為一種應付。當然,“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依然必要,特別是城鄉教育不公平、教育考核評價制度的僵化等是未來需要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加以推進變革的。而就“自下而上”的改革來說,要以農村學校教育為中心或紐帶,通過一個個教師對諸如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給予學生真正的教育幫助,將他們的思想、態度或心靈加以導引轉向,在其自我的教育教學活動及管理過程中讓學生和教師平等起來,以便使學生將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所經歷的外在和內在之“真”呈現給老師。如此,教師自然明了學生學習問題的癥結所在,并能對癥下藥,而正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教學中缺少真情流露,才使得中小學領域中教學相長效果難以真正生成。因為,在一種“非真”的教育交往中是不可能有教育意義生發的。除此之外,一個校長或一地之教育行政部門也要本著一顆“教育之心”來面對學?;虍數亟逃聵I的發展,使得本?;虮镜亟逃l展是充滿了正義的事業,而非是當下城鎮化發展中各種不良現象或問題之“平庸惡”的助推者。

綜上所述,農村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而“人的城鎮化”是農村城鎮化的核心,這一核心離不開農村教育的系統實踐改革,特別是要重視農村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三者的和諧共生,讓其成為橫向互補和縱向連續的有序結構體系,方能積極促進農村城鎮化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紀伯倫.紀伯倫論人生[M]李唯中,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93.

[2]單士兵.野蠻的鄉村 [EB/OL].(2014-04-08)(2014-08-29).http://shanshibing.blog.21ccom.net/?p=323

[3]馬克·貝磊.比較教育學:傳統、挑戰和新范式[M].彭正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43.

[4] 茅于軾.教育的目的從“人才”到“人生”[EB/OL].(2011-05-17)[2014-06-09].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4060910736 8.html.

[5]李濤.鄉村教育路在何方[EB/OL].(2014-08-22)[2014-10-01].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204.html.

[6] 新華社.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EB/OL].(2014-03-16)[2014-04-11].http://finance.21cn.com/webfocus/a/2014/0411/09/26947046.shtml.

[7]潘乃谷,潘乃和.潘光旦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8.

猜你喜歡
失序農村教育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在失序中選擇
關于如何優化農村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探索
淺談如何改善農村小學體育教學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發展問題探究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發展問題探究
古代社學對發展農村教育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