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梁啟超音樂教育思想

2014-11-19 01:47安尊華
貴州省黨校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啟蒙梁啟超

安尊華

摘要:梁啟超積極從事思想啟蒙運動,認為樂學是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倡議音樂教育立于幼學,軍歌、學校歌是中國文學復興之先河,音樂教育可培育國民品格、陶冶性情和振奮精神。梁啟超的音樂教育思想啟蒙了沉睡的中國人,推動了中國音樂教育的近代化,在近代音樂教育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關鍵詞:梁啟超;音樂教育思想;啟蒙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81(2014)04-0065-04

梁啟超積極從事思想啟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最初設計者,關注中國音樂的發展,在中國音樂近代轉型中起了積極作用。隨著新式學堂的相繼設立,音樂教育逐步進入課堂。舉辦新學、詠唱樂歌成為一種時代風氣。受詩界、小說界、白話文等文化革命的影響,音樂教育孕育著改革因素。梁啟超不失時機地思考音樂教育,形成了比較獨特的思想。

一、充分肯定樂學的地位:“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我國教育界前途一慶幸”

二十世紀初,重視音樂教育成為時代共識。中國仁人志士赴日本學習音樂,試圖從精神上救國。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后,學習西方教育體制,設音樂課程,形成了系統的音樂教育,培育了忠愛祖國、獨立自強和團結合群的國民,一路而成世界強國。中國應當如何做?貧弱的中國,民氣痿靡,要振奮精神,應當自小學就開始培養鼓導,因而設立音樂課程刻不容緩。但中國學校設立數十年,仍未培育人格完全獨立的國民。[1]151-152留日青年具有了一定的音樂素養,便編創樂歌、出版音樂刊物等,促進了國內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學堂樂歌的發展。歸國后他們積極投入音樂教育實踐,促進了中國音樂的轉型。

梁啟超時刻關注這些留學生。1902年,他在《新民叢報》譯配、發表《日爾曼祖國歌》3首。1903年曾志忞發表了五線譜與簡譜對照的《練兵》、《游春》、《揚子江》等6首歌曲,二人同為晚清新式歌曲譯配、編創的先驅?!叭ツ曷剬W生某君入東京音樂學校,專研究音樂,余喜無量。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識者所能知也。中國樂學,發達尚早,自明以前,雖進步稍后,而其統猶綿綿不絕。前此凡有韻之文,半皆可以入樂也?!盵2]58梁啟超緊扣這一時代脈搏,積極參與音樂啟蒙,從理論上作闡述,雖入焉不深,但這與他重視國民教育,以喚醒民眾為己任的思想主張一脈相承,他的音樂教育思想所體現的啟蒙價值遠遠高于其學術價值。

中國樂學很早發達,《詩經》皆為樂章,《招魂》、《九歌》、漢樂府均可歌唱。韻文半數可以入樂。唐宋時期的雅樂、戲曲亦可歌唱。明代以前的樂學發展雖緩慢,但從未斷絕。清代以降,“音律之學,無復過問;而先王樂教,乃全委諸教坊優伎之手矣?!盵2]59詩與樂分離使詞章家對國民影響小。詩為聲,不為文。詩的關鍵在于其聲樂。元明以后,古體、近體詩與樂越發分開。進入清末,詩、詞曲皆成為陳設了。古時儒家運用樂作為教育的主要工具,曾遭到墨子的非議。古代的樂譜不易保存,漢魏以降,古樂基本亡佚。每朝新樂譜亦部分亡。俗樂一般出自伶工的雜奏,迎合人們的僻好,質量和水平每況愈下。這就引起學者的研究。清代學者一是研究古代樂理,包括雅樂和燕樂;二是研究近代曲調和劇本。如毛西河的《竟山樂錄》為開山之作,“其革命的精神則甚可師也”。[3]385另有江聲《律呂新論》和《律呂闡微》。

樂學的發展對教育的貢獻不少?!皹穼W漸有發達之機,可謂我國教育界前途一慶幸”,[1]113若中國有專門的樂學,許多中國舊體詩和今體詩則皆可譜曲。橫濱大同學校把康有為的《演孔子》配上樂譜,“其音溫以和”,用于學生唱歌課;又把梁啟超的舊作《愛國歌》譜上樂曲,音樂雄壯有力。詞曲的恰當結合,超出了意想之外。由此,梁啟超認為,古詩尚能譜樂,中國國歌一定未來興旺不絕。

通過樂學實踐,他認為音樂教育是鑄造國民品質的重要手段,“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識者所能知也”。[2]58梁頗有遠見卓識,“今日不從事教育則已,茍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闕者,舉國無一人能譜新樂,實社會之羞也”。[2]77音樂教育關乎國民品格。

二、倡議音樂教育立于幼學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政治精英認識到改造落后的中國教育制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試圖引進西方教育體制,力圖改革以救國救民。近代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導源于戊戌變法。1898年康有為上書光緒帝,建議廢除八股取士,開辦學校,“教以文史、算術、輿地、物理、歌樂……請遠法德國,近采日本”,[4]建立中國學制,在新辦學校開設音樂課,名為“歌樂”。同年張之洞的《勸學篇》亦提倡設立新學校,采用樂歌,貫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針。

梁啟超認為,“今日為中國前途計,莫亟于教育”。[5]音樂教育是維新變法、救亡圖存、興民權的重要內容?!岸酁楦柚{,易于上口也;多為俗語,易于索解也。必習音樂,使無厭苦,且和血氣也?!盵6]34西方國家把音樂教育作為調節兒童氣血的重要課程,體現了音樂重要性。音樂教育有助于“開民智、育人才”,為此他倡議音樂教育立于幼學中。他的理由是,音樂是陶冶兒童情操、放松兒童學習之苦、調節兒童“血氣”的有益素材;音樂課立于幼兒教育,從長計議,有助于培養具有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人格健全、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等品格的現代國民。只有從小著手,從幼兒著手,一以貫之,方可培育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新民,有了這樣新民,才能將中國建成“完全高尚自由平等國自主國”。[7]他盼望設立音樂學校,培育國民的音樂,“若能得一國立音樂學校,資力稍充,設備稍完,聚若干有音樂學素養之人,分出一部分精力,循此兩書(指《燕樂考原》和《聲律通考》,筆者注)所示之途徑以努力試驗,或從此遂可以知我國數丟掉之音樂為何物,而于其間發見出國民音樂生命未毈之卵焉,未可知也”。[3]391

三、認為學堂樂歌是中國音樂復興之先河

學堂樂歌發端于1898年。維新運動之后,梁啟超等人積極提倡在學校中設立樂歌課。學堂樂歌的歌詞、音樂創作方式與傳統歌曲區別較大。其歌詞兼采文言文、白話文,主要以歐洲、日本的歌曲音樂作為樂歌旋律的傾向,這有利于傳統歌曲的創作。學堂樂歌宣傳忠君思想,亦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要求。進入民國,音樂人才仍匱乏,缺少樂曲創作,而學校、需要大量新歌,于是出現按照日本和歐美的優秀曲調曲填詞的創作模式,節奏單調,主題缺乏。此為權宜之計。

當時的新音樂思潮是一種中西結合的理念,也正是當時中西文化相結合而產生中國文化的思潮的一個側面。比如提出“兼容并包”的蔡元培也主張用西方音樂理論整理中國音樂史料以促進中國音樂的改進,從而供給世界人資取,“一方面,輸入西方之理論,以印證于吾國之音樂,而考其違合”,“循此以往,不特可以促吾國音樂之改進,抑亦將有新發現之材料與理致,以供世界音樂采取”。[8]

梁啟超認為學堂樂歌是中國文學復興的先河。學堂樂歌的許多歌詞聲情并茂、清新俊逸,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開創了新體詩歌的表達形式,開出了新詩發展的新路徑。值得肯定的是,學堂樂歌采用外國音樂的曲調,把外國歌曲傳入中國,有利于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在傳唱歌曲過程中,學生學習了五線譜、簡譜等西洋樂理知識,音樂素養有了提升,亦培育了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強意識和自信心;提供了音樂素材,為聲樂創作奠定了基礎,其集體歌唱的形式成為一種新的歌唱范式。學堂樂歌是中國近代音樂轉型的開端,先模仿后創作。學堂樂歌是一種過渡方式。從根本上說,創造具有中國國民性的新音樂,只有在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都學好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誠如他說,“但語此者,非于中西諸樂神而明之不能”。[2]62學堂樂歌開啟了中國近代音樂復興之先河。

四、主張用軍歌培育愛國主義情感

梁啟超認為,軍歌“間雄明強”,能“發揚蹈厲之氣”?!绊曌x雜志《江蘇》,屢陳中國音樂改良主義,其第七號已譜出軍歌、學校歌數闕,讀之拍案叫絕,此中國文學復興之先河也?!闭b讀這些歌詞,能熟習其中的道理。如果學人能“委身于社國文學”,根據現在所學,“調和之以淵懿之風格,微妙之辭藻”,可以極大地報效國民恩德。[2]59

中國一直沒有軍歌,缺乏“發揚蹈厲之氣”?!拔羲拱瓦_人被圍,乞援于雅典,雅典人以一眇目跛足之學校教師應之,斯巴達人惑焉。及臨陣,此教師為作軍歌,斯巴達人誦之,勇氣百倍,遂以獲勝。甚矣聲音之道感人深矣?!盵1]42斯巴達人唱軍歌使勇氣倍增而獲得勝利。中國國民品格柔弱,缺乏強毅和尚武精神,原因是沒有音樂教育。即令有亦缺乏鼓舞力、感召力。軍歌能鼓舞軍人士氣和提升國民勇氣,關系著國家生存發展衰落危亡。近代以來,許多愛國志士重視音樂,如黃公度的歌詞重視愛國主義?!肮人啤盾姼瓒恼隆?、《幼稚園》、《上學歌》若干章,既行于世;今復得見其近作《小學校學生相和歌十九章》,亦一代妙文也?!盵2]61

黃公度的歌詞,足見愛國主義教育之情。如果能譜成樂曲,配上歌詞,“以施于學校,則我國學校唱歌一科,其可以不闕矣?!盵1]62中國制作樂曲,不必全部借用外國的樂譜,可以根據祖國的雅、劇、民間音樂進行創作,強調創新。梁啟超說:“今日欲為中國制樂,似不必全用西譜。若能參酌吾國雅、劇、俚三者而調和取裁之,以成祖國一種固有之樂聲,亦快事也。將來所有諸樂,用西譜者十而六七,用國譜者十而三四,夫亦不交病焉矣。但語此者,非于中西諸樂神而明之不能?!盵2]62梁啟超讀黃公度《出軍歌》四章后狂喜,“以‘鼓勇同行,敢戰必勝,死戰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二十字殿焉。其精神之雄壯活潑沈渾深遠不必論,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詩界革命之能事至斯頁極矣。吾為一言以蔽之曰: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盵2]43軍歌雄壯活潑,渾厚有力,能鼓舞人心,振作士氣。

梁啟超為“亞雅音樂會”作《黃帝》四章。另作《終業式》四章,譜有樂曲,其二云:“五千年來文明種,神裔君傳統。二十世紀大舞會,天驕君承寵。國民分子盡入同,責任君惟重。于乎!眇眇一少年,中國主人翁?!痹阽H鏘、簡樸的音樂旋律中,傳唱愛國情懷,激發愛國熱情,培育國民愛國主義精神。

橫濱大同學校年假時,學生開辦一次音樂演藝會,梁啟超曾參加。席間酒酣時前后唱俗?!兑姿T荊卿》四章配以新譜,“文情并茂,音節激昂,亦致可誦”,在風琴的伴奏下,唱者和聽者皆受鼓舞。梁啟超還為該會撰寫《班定遠平西域》六章,旨在在俗劇中開創一片新天地,其中有“從軍樂”十二章,梁啟超運用俗調十杯酒(又名梳妝臺)為之譜曲。曲調雄壯、鏗鏘有力,令人精神振奮:“從軍樂,告國民;世界上,國并立,競生存,獻身護國份?好男兒,莫退讓,發愿做軍人?!瓘能姌?,樂凱旋。華燈張,彩勝結,國旗懸,國門十里歡迎宴。天自長,地自久,中國萬斯年”,[6]5388-5389由此可見軍歌的重要的教育作用。

音樂與人的天賦有關,并非每個人都可以學好音樂,音樂分可為雅樂和俗樂,雅樂與俗樂同樣重要。有鑒于現在的詩皆不能歌唱,失去了詩的用處。梁啟超指出,有志于教育的人應提倡樂學。俗樂的功用是什么?他認為,俗樂迎合舊社會人民的嗜好,勢力量大,受到士大夫的鄙夷。俗樂影響社會風氣,易造成社會腐敗,這是應當覺察的。

五、結語

梁啟超認為音樂以伸張民氣、振奮精神、陶冶性情、促進教育為目的,能提升國民的氣質和品格;必須改造音樂,從何處著手卻不是件易事。他批評最熱心的人無非摘取某國某名家的譜,按其嗜好,拉雜地輸入一二就完事?!案脑煲魳繁仨気斶M歐樂以為師資”,要統籌全局,確立一個基礎,有計劃的選擇外來品,再容納和吸收,不可全部移植外國音樂,這是一種審慎的科學態度。其基礎指以我國學生為根本,并不含排外成見,但不能強求用西方音樂來代替中國音樂,“音樂為國民性之表現,而國民性各各不同,非可強此就彼”。若移植外國音樂,先須考慮我國人民是否接受,再論宜與不宜,這是大原則。否則,好的計劃也會失敗。原因是音樂“無內發的生命,雖美非吾有也”。梁啟超具有先知先覺者的眼光。當時中國很少有人注意到這點。針對音樂狀況和令人擔憂的問題,他“嘗旁皇求索,欲根據本國國民性為音樂樹一新生命,因而發育之,容納歐樂以自榮衛”。[2]390-391樹立中國音樂生命之樹是重點,在自衛前提下吸納歐洲音樂精華。而音樂之墮落使音樂之樹無所憑藉,又無從歷史上找到方法。

梁啟超認為音樂的教化功能與詩歌教育作用密不可分,其音樂教育思想對二十世紀的學堂樂歌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中國音樂的近代化。此外,梁啟超的音樂教育思想貫穿了“修身”、“治世”的經世致用精神,吸收了儒家的“禮樂”的教化功能在轉型期的創造,影響了晚清政府和國民政府初年教育部的教育章程、制度、音樂教育的內容及意義的闡述,亦影響了二十世紀的文學藝術走向,最主要的是啟蒙了沉睡的中國人,在近代音樂教育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時過一個世紀,這些思想仍閃耀光芒。

參考文獻:

[1]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2]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4]康有為.戊戌奏稿:請開學校折[M]//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49-150.

[5]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9:32.

[6]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出版社,1999.

[7]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9:1-20.

[8]王玉成.中國音樂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437.

責任編輯:陳文蘭

猜你喜歡
啟蒙梁啟超
梁啟超故鄉鄉名異說考辨
梁啟超的開場白
梁啟超:“我已經是流亡的經驗家了”
淺談低年級兒童音樂教學
掩隱于革命與愛情沖突中的女性意識:重讀《紅豆》
再論中國近代史上的啟蒙與救亡
正字起步,初墨啟行
言意共生,語文的“啟蒙”之美
梁啟超接受勸告
有感梁啟超之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