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V”語法結構探究

2014-12-02 04:20朱力袁子淵
文學教育下半月 2014年12期
關鍵詞:充分條件足量

朱力+袁子淵

內容摘要:非結句“一V”的“一”核心意義在于表充分條件或足量意義,重在V所指行為動作之出現發生;“一”是行為動作凸顯標記,能提高動作指別度,強調足量意義;結句“一V”多表結果或動作行為留下的狀態,若結合語篇,區分結句否或不必要。

關鍵詞:充分條件 足量 凸顯 指別度 篇章

一.引言

1.研究對象

本文所論一V指“一”+光桿動詞,V后很少帶賓補語,區分結句一V和非結句一V,不包括以下情況:

(1)表列舉、說明的“一來”,該式還能接“二來”,“三來、四來”①。

(2)一V一V、V一V、對舉格式中的一V。重疊式不僅使其產生重疊意義,還帶修辭意味。

2.一V綜述

王力(1943)認為“一”表突然,凡經過時間很短,一動就完事者,可用“一”字表。

房玉清(1977)提到動詞前“一”表動態及一V源于古漢語將數詞置于動詞前表動作次數。

盧卓群(1979)認為一V的“一”需分數詞和副詞兩種,但從例證看,混淆了部分“一+量詞”和“一+動詞”,“一(數詞)+動詞”無論表什么意思,都等于“動詞+一+動量”,如其中一例“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一問,果然沒有”,顯然“一問”不等于“問一問”。他觀察到“一+動詞”可表“(某個)動作的多次進行”及“迅速地、極為短暫地完成某一動作,該動作往往表對其對象的處置”。

詹開第(1987)嘗試從“動相(aspect)②”角度解釋一V,一V謂語句只能作分句而不能單立。區分一V結句和非結句用法,動作所預示的結果不言而喻時,一V可結句。

殷志平(1999)把一V中的V視為“謂詞”,“一”是動量成分,表動作、行為出現一次或狀態變化發生一次;不同動詞帶上“一”,與后續事件時間關系一致。

但從盧卓群(1979)所引例證“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一問,果然沒有。③”“一”表“動作、行為出現一次或狀態變化發生一次”這種提法可能不妥。

汪化云(1994)認為“一”是在分句中表實現態的副詞,使句子分句化,并考察了一V在不同情狀類型下的意義。

一V 雖常用于敘事,但不等于表實現態,如“我一說,你必然高興”只是發話人基于以往經驗或主觀看法的推論,讓“你”高興的事情“我”尚未“說”出。

周錦國(1999)討論了一V黏著的原因、使用語境、“一”與V結合度等,指出一V口語色彩較濃,多適用于短句而非長句。

吳春仙(2001)考察了一V構成的不完全句的表達功能、語用環境,發現非結句一V的語用不僅依賴后句,且與前句聯系緊密,都是對前句或前面語境的自然反應。

陳光(2002)將一V按有否后續事件、可否結句分為典型和非典型瞬時體?!八矔r性”提法可能欠妥,如“我這樣一盤問,他才承認東西是他拿的”,顯然,“一盤問”不表瞬時。

陳前瑞(2005)在體貌類型學及漢語四層級體貌系統基礎上充分探討了動詞前“一”不同用法的體貌地位,分體貌地位為“一次體”、“緊促完成體”、“緊促完整體”三種。

陳前瑞、王繼紅(2005)探討了動詞前“一”作為結句和非結句成分的不同用法的體貌地位及“一”體貌意義的語法化。認為“一”的計量意義仍很重要,“表事件發生一次或出現變化”。我們認為“一”計量意義實已虛化且開始表泛指,如“我們派人四處一打聽,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縱觀一V研究,有樸素描寫分析的,有基于系統理論的,雖每次都能提出一些新東西,但對一V的意義存不同看法,這是多年來對該結構重復研究的重要原因。

非結句一V具備一定的語篇功能,結句一V同樣擔負一定篇章功能,但之前一V研究對此重視不夠,因而舉證的語料大多從篇章抽出孤立觀察,而未注意一V對整個篇章表達的影響。這種篇章意義的忽視主要體現在結句一V中。

非結句和結句一V形式上的區分,尤其是標點把結句一V與下文隔開,使得觀察結句一V具備的篇章功能變得困難。經核對語料源文,發現一些一V研究文章討論結句一V時所引用的語料,存在把非結句一V當結句一V引證的情況,如詹開第(1987)、汪化云(1994)。

但標點是人為加進語篇去的,其用法難免會帶上主觀性甚至隨意性。要全面考察結句一V語篇功能,就不該囿于形式④。

二.非結句一V

1.基于情理或客觀事實的“(主觀)足量意義”或“(主觀)充分條件”

通過實例分析,發現上述一V研究,可把一V的意義概括為表 “某個行為、動作或狀態變化的(主觀)充分條件或足量”。無論吳春仙(2001),還是陳前瑞(2005)、王繼紅(2005)所述“一”不同體貌地位,不少可歸結到“(主觀)充分條件或足量意義”之下。

(1)我一說,你必定高興。⑤(《現代漢語八百詞》)

(我推斷“你”高興的前提必然是在我“說”之后)

(2)醫生一檢查,果然是肺炎。(《現代漢語八百詞》)

(確定是肺炎的前提必然是醫生“檢查”)

(3)朱懷鏡覺得窗簾亮得異常,下床來開窗簾一看,果然下雪了。(王躍文《國畫》)

(打開窗簾“看”,然后才確定是下雪了)

充分條件,并非嚴格邏輯意義上的充分條件⑥,或確切地說,應表“足量意義”。

即把一V理解為類似后面另外的動作、狀態變化的一種語義觸發機制,讓行動動作的阻力被克服。因此一V所表量大小、次數多少已不甚重要,僅該行為動作的存在出現便足以開啟后面行為、動作、變化的發生,必以該動作為先導,才會有后面的結論、推論、情況或觀察結果。

一V用于推斷表發話人主觀上對動作、行為、狀態的量的判斷:該判斷多基于發話人以往做事或看待事物的經驗、感覺、直覺,可對可錯;后續分句可為主觀推斷可為客觀情況;可為既成事實可為未成事實。如“他那么輕輕一推,車就上去了”,也許說話人看來很輕松,而當事人可能很費勁,只是故作輕松或沒表現出來而已。

一V表達“足量意義”。一些學者認為一V所表達的“易成性”、“規律性”或“緊隨關系”等,大多來自與其搭配的副詞及本身所包含的足量意義。

一V只表行為動作的出現發生,實際計量意義并非最核心的,故語義多不自足,需后續話語支撐。正因為此該結構往往在篇章表達中能銜接語篇、闡明語篇結構。

尤在一V構成的連鎖結構中,其常與“就”、“便”、“才”等詞搭配使用,再者常與一V共現的“就”、“才”、“便”等副詞本身就是主觀性很強的副詞,其附帶的時間意義、判斷意義難免打上主觀性烙印,故可通過這些詞所傳遞的主觀信息來闡明語篇結構或發話人對事件的推斷、判定。

2.“一”:凸顯行為、動作的標記,能起到提高動作指別度

論及“一”的性質,我們傾向于把“一”劃歸到情態副詞,一V暗含量級意義,這點可由表摹狀意義的“AA”可毫無限制⑦地修飾一V得到印證。

觀察語料,非結句一V多為系列連貫動作的連接中心,是系列順接或逆接動作的關鍵連接點。因此,把“一”當作一個突出強調行為、動作的標記。一V能分解描寫事件的進程或情狀的不同量級強調某(幾)個行為動作是如何實現的,故用一V的地方往往成為一動作轉向另一動作或結果、狀態之連接點(不一定為整句話意義的中心)。

我們認為它更多是通過使動作行為精細化來掃描強調事件進程的結構,凸顯動詞語義,以對動作行為作出更細微的分類及分解,今兒透視一件件動作行為背后的機制——這正是副詞的一個重要功能。一V能讓人注意到這種動作、情況起承轉合是如何完成的。故其往往用于描寫、描述動作性事件的進程或過程。如:

(1)一開始覺得沒什么,后來一仔細看,才發現問題。

(2)三人嚇了一跳,回頭一看,原來是條小狗在遠遠地跟著。

(3)左手抓住鐘鈕,向上一提,一口大鐘竟然離地數尺……(金庸《鹿鼎記》)

另外,數詞基本功能是計數(計事物、動作的數或量),最基本用法是跟量詞結合組成“數量名結構”。古漢語常用“數詞+動詞”表行為動作發生次數,后來動量詞逐漸替代該用法。數詞系統明顯是與詞匯系統其它實詞系統不太一樣的語言項目,現代漢語里,V前之“一”可說仍為近乎詞語搭配中的異質性存在,正因其明顯異質性,能喚起人們對V所表行為動作的注意,從而提高動作指別度。

從修辭及經濟角度看,該結構聲韻鏗鏘有力、表意簡潔。試比較:

(1)一開始覺得沒什么,后來一仔細看,才發現問題。

由此我們認為“一”是強調行為、動作之標記,本身無“瞬時、完成、結果”等意義,這些意義由語境中其它成分表達。

“一”在“去”聲和其他三個聲調前恰好會產生不同的變調讀法;無論一V用于連鎖還是非連鎖結構,“一”和V之間多少會有一個足以引人注意的語音停頓。

綜上,一V憑借“一”對V所表行為動作的凸顯、在語篇中的異質性、“變調”及“停頓”等語音形式的強烈對比,能引起受話人對V所表的行為動作的注意,從而提高行為動作指別度。

3.一V意義的虛實問題

“一”為極性數詞,與其他語言單位搭配頻率特別高,故意義易泛化。隨其副詞性加強“一”表次數、計量的意義已甚弱,從實詞到數詞的演化就意味著實義之泛化抽象,因此說“一”表動作行為出現一次或狀態變化發生一次是值得商榷的,如“我們四處一打聽,才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一打聽”動作發生顯然不限一次,可能多次,即使在同一地方打聽,也可能是“打聽”這一行為之反復。

計量意義的模糊,也造成有些用例的V開始虛化,最典型的如“(這樣、那樣)一來”,再如“張三被嚇了一跳”,其實無需張三真的跳起來,這是實際動作、字面和通常用法的對照。但整體看,V表實際動作的用例仍很多。

三.非結句一V

結句一V多表某種動作行為完成后殘留下來的結果或狀況的持續,其意義多是靜態的。

(1)這位老道進到屋里,往那這么一坐。⑧(陳士和《勞山道士》)

(2)王七在外面找了個地方把他的蒲團放下,跟著進到屋里,把自己背著的東西摘下來,卷把卷把擱到一旁,就在旁邊一站。(陳士和《勞山道士》)

(3)……姑娘只要和小伙子對上眼光,就會微微一笑。(王蒙《初春回旋曲》)⑨

語料中,雖多數非結句一V表結果,但聯系語篇上下文,一V仍可表一種廣義的充分條件。單獨看會覺得它只表結果,但若聯系上下文,會發現其仍具有一定的語篇功能。以下均為上三例所在的上下文(請注意下面例7、例8與上面相應的例1、2和例3在標點上的差異):

(7)這位老道進到屋里,往那這么一坐;王七在外面找了個地方把他的蒲團放下,跟著進到屋里來,把自己背著的東西摘下來,卷把卷把擱到一旁,就在旁邊一站。這位老道手捻著長髯,把兩只眼睛微微一閉:“……一進來就是十幾位,……(陳士和《勞山道士》)

(8)在工會圖書館讀書的可能留了長辮子的姑娘只要和小伙子對上目光就會微微一笑,這實在已經算不上現時的我這個作家的審美理想。(王蒙《初春回旋曲》)

不能只憑標點符號截然分開一V的結句和非結句用法,雖說結句和非結句一V形式意義有差別,但鑒于篇章功能,仍不妨將結句一V理解為廣義充分條件。無非是非結句一V表充分條件動態意義多一些,結句一V所表充分條件靜態意義多一點。

非結句一V還有一種“V1了一V2”、“ V1(了)+S+一V2”的用法,它們結句否兩可:

(1)那小孩子嚇了一跳,心道:“這里有人?”

(2)他打開書來,只看了幾頁,不由得嚇了一跳。

這是否從另一角度說明,結句和非結句一V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呢?

四.結語

非結句一V表達基于情理或邏輯的主觀充分條件或足量意義,重點在V所表動作的發生可能性,不在量或次數之多寡,意義多為動態;“一”作為凸顯行為動作標記能提高行為動作指別度,有推動語篇的功能。

結句一V雖多表結果或行為動作留下的狀態,但結合篇章仍可說它表達廣義主觀充分條件或足量意義。如此,結句一V和非結句一V之間的區分不一定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陳光 2003 準形態詞“一”和現代漢語的瞬時體,《語言教學與研究》第5期。

2.陳前瑞 2005 動詞前“一”的體貌地位,《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3.陳前瑞、王繼紅 2006 ,動詞前“一”的體貌地位及其語法化,《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4.陳小荷 1999 主觀量問題初探,《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

5.房玉清 1977 說“一”,《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集。

6.馮勝利 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華玉明 1992 動詞前表程度修飾的“一”,《語文月刊》第6期。

8.李宇明 1999 “一V……數量結構”及其主觀大量問題,《漢語學習》第4期。

9.盧卓群 1979 談“一+動詞”,《語文教學與研究》第4期。

10.沈家煊 2011 《語法六講》,北京:商務印書館。

11.汪化云 1994 論時態副詞“一”,《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第1期。

12.王永帥 2010 “AA一V”結構對動詞V的句法語義選擇,《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第31卷第1期。

13.吳春仙 2001 “一?V”構成的不完全句,《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14.殷志平 1999 動詞前成分“一”的探討,《中國語文》第2期。

15.詹開第 1987 口語里兩種表動相的格式,《句型與動詞》,北京:語文出版社。

16.周錦國 1999 論現代漢語的“一V”,《大理師專學報》第2-3期。

注釋:

①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

② 現在將“aspect”翻譯成“體”。

③ “一+V”表“(某個)動作的多次進行”,“各處一問”完全可為“在各地多方打聽”。

④ 相關詳細論述見下文3.非結句“一V”。

⑤ 吳春仙(2001)歸納“一V”表達功能時,把該例分析為表假設關系的復句。分析為假設關系可能不妥,其邏輯關系應當是“充分條件”。如果說要在前面加上連詞,加“只要”加比“如果”更符原意。

⑥ 并非嚴格邏輯意義充分條件,是因嚴格邏輯意義的充分條件大多能加入“只要”類詞,但部分非結句“一V”因語境限制加不進“只要”。

⑦ 前提是“AA”和“V”能夠在語義上搭配。

⑧ 詹開第(1987)引用該例“一坐”后面是句號,核對原文時,實為分號,這正是用標點符號時難免帶有主觀性、隨意性的證據。

⑨ 三例均為以往文獻處理為結句一v的。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猜你喜歡
充分條件足量
足量應用美托洛爾緩釋片治療冠心病的效果評價
學校體育器材設施利用標準及策略
讓寶貝愛上五顏六色的主食
判定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淺談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專題突破Na2O與CO2和H2O的反應規律
溶液問題的兩個典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