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

2014-12-13 10:01蒲麗霞苗志娟
人民論壇 2014年5期
關鍵詞:公民權利法治

蒲麗霞 苗志娟

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認識,它既包括公民對其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認識,還包括公民對其在國家中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自我認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奮斗目標,作為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素質,將擔負起實現法治中國的重要任務和神圣使命,而大學生公民意識,將直接影響到現代民主法治理念的提升和法治社會的發展,也將對法治中國目標的實現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至關重要。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意義

一方面,這是提高公民素養的必然要求。一個法治國家的發展必然要求公民具有較高的素養,主要體現為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能夠充分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承擔社會責任。而提高公民素養的邏輯起點就是公民意識的培養,當公民對自己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有了明確清晰的認知,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公民素養才有提高的內在動力和持續力。

另一方面,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客觀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核心要義是依法治國,就是要使公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依法治國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要求通過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治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維護法律的權威。公民意識培養能有效地將法律精神、法治理念、法律意識和法律規范最大限度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人們自覺遵循的信念和行為規范,使公民樹立對社會的責任和對法律的信仰,形成較強的權利義務意識,從而構建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

大學生對公民意識認知模糊。其一,大學生對自身的公民身份認知不足,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許多大學生盡管生理發展成熟,但心理和精神層面的發展明顯滯后,他們對自身的公民身份和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心理依賴性強,過于依靠父母,獨立性不強,不愿面對和擔當自身所肩負的公民責任等方面。

其二,由于大學生對法律缺乏了解,對法律的內容知之甚少,許多大學生對于公民被賦予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認識不足,導致他們無法充分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在法律權利受到侵害時,缺乏維權意識,更不知道維護權益的方法和途徑,法治的思維更無從談起,從而進一步影響了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培育。

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踐不足。其一,目前學校對于公民意識的教育僅僅停留在理論教育層面,缺乏實踐的具體指導,尤其是法制教育方面,例如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大學生對憲法規定的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條件和行使的程序缺乏了解,導致無法充分行使權利;不少大學生雖然在學校的組織下行使了這些權利,但僅僅是流于形式,并沒有充分理解權利的內涵。

其二,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缺乏對公民意識內容的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還存在著知行不一的情況,即大學生對于公民意識的基本內容有一定的認知,但是不能很好的踐行。例如大學生對于社會公德的內容非常熟悉,但是考試作弊、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亂扔垃圾等違背公德的行為在這一群體中并不鮮見。

大學生公民意識淡薄。其一,很多大學生能夠心系國家,關心社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但是也不乏一些大學生公民意識淡漠,只關注自己的生活,不關心時事,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缺乏熱情,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很難作為合格的公民參與到國家管理和社會生活中去。

其二,不少大學生法治觀念淡薄,權利意識較弱。一方面表現為當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不能很好的維權,另一方面表現為對于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缺乏權利意識,麻木接受,作為公民的參與性較弱。另外,有些大學生仍然存在“人治”的思想,存在“官本位”的意識,對法治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形成法治信仰。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指導思想及內容

明確指導思想。一方面,強調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思想觀念體系,它反映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目標方向、價值取向和實現途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在我國法治發展的進程中,公民必須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其指導下形成公民意識,充分參與國家事務與社會生活。只有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形成的公民意識,才能夠更好地促使大學生成為“好公民”,從而推動法治中國目標的實現。

另一方面,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目標和原則,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先進的、根本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提供了全社會、每個公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提供了明確可行的價值評判標準,對于不斷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法治中國的實現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價值要求,因此公民意識培養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從而實現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性。

公民意識培養的內容。首先,以主體意識教育為前提。公民意識培養必須以主體意識教育為前提。主體意識包括公民對自己公民身份的認知,對自己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認識,并對個人與國家、社會的關系的認識。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淡薄,參與性不強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主體意識。只有公民個人的主體意識覺醒,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才可能真正形成公民意識和獨立人格。公民主體意識的確立,有助于公民樹立主人翁思想,并自覺自發地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懷著青年一代對國家和社會的極大的熱情,形成巨大的動力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從而促進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的形成,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

其次,以國家認同教育為重點。公民必須是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可見公民的存在是以國家的存在為前提的,那么公民意識的形成也必須以對國家的認同為前提條件。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護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為人們只有對自己的國民身份有所認知,感受到自己與國家產生的密切聯系,對于國家產生一種自我歸屬感,才會自覺關心國家利益,在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才能夠感到義不容辭,做到挺身而出,在國家文化受到歧視時才會對國家的發展自愿地擔負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①

國家認同教育主要表現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所謂愛國主義,是指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反映了人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大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從父母、家庭的依賴中走出來,在面向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尋求新的歸屬,包括對群體、他人的歸屬,對社會、國家的歸屬。國家認同教育,應當針對大學生這一時期的歸屬的心理,對他們進行系統的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幫助他們從歷史邏輯的高度,對中華民族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有一定的認識和把握,認識中華民族的命運與未來,促使他們把感性的不穩定的愛國心理上升為理性的堅定的愛國信念。②

同時,國家認同教育應該將愛國主義和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的內容結合起來,增強大學生對祖國的認同和熱愛。另外,國家認同教育還應把大學生的愛國思想轉化為愛國行動,將他們的愛國情感和愛國信念轉化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形成為國家和社會奉獻的態度,形成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

再次,以社會公德培養為基礎。社會公德是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秩序、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公德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公民意識的基礎。公民公德意識的高低,決定了公民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態度,決定了公民社會責任承擔的程度。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個人與他人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大學生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奉獻力量,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主要包括對大學生進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公德教育,使大學生養成維護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習慣,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③

最后,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核心。權利義務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起點和歸屬,貫穿公民意識的全部內容。公民意識培養必須以權利義務教育為核心,應當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幫助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樹立法律信仰,增強法治意識。權利義務教育應當達到四個層次的目標:

一是使公民在思想和心理上對依法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產生認知和認同,全面掌握其基本內容及其價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與捍衛這些權利的方式;三是公民把法律權利和義務作為行為標準,正確進行法律判斷和行為選擇,自覺將行使公民權利的行為規約于法律規范之中,以免損害其他主體的合法權利;四是公民自覺履行義務,承擔相應的責任。權利義務教育一方面要開展法治教育,營造法治氛圍,使大學生的權利義務觀念內化于心,另一方面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組織法院旁聽,召開模擬法庭,開展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活動,使權利義務意識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應付諸實踐,外化于行。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路徑

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夯實公民意識培養的基礎。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重點。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主陣地,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特別是要介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重點講解基本法律制度和公民的權利義務,使大學生了解法律制度,認識到自己所享有的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激發他們的公民主體意識,更好的提高公民素質,理解公民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以及自己所應承當的責任。利用《形勢與政策》,幫助學生了解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及國家在社會發展中實施的各種政策,有利于學生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時政,了解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國家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利于激發他們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熱情,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專業課作為有效補充。專業課程的內容雖然并不直接涉及公民意識的內容,但利用專業課程開展公民意識培養可以起到隱性教育的效果,具體可以借鑒美國德育的方式。在美國,學習任何一門專業課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的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去思考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倫理問題,將公民意識的培養融入專業學習中,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實現。那么在我國高校的專業課中,可以借鑒這種方式,介紹從事這個專業應當承擔的法律權利和義務有哪些,這個專業將面臨怎樣的社會倫理問題,以及從業者應當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從而鼓勵學生在專業領域進行公民意識的探索,達到公民意識培養的目的。

有效依托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實現培養目標。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特殊的精神環境、濃厚的文化氣氛、良好的校風、學風、和諧的師生關系、合理的規章制度,這些校園文化的內容都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作用不亞于正式的課程。因此,應將公民意識的內容融入校園文化中去。

另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平臺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起到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促進學生公民行為養成的作用,實現公民意識培養的目的。

開展多樣的社會實踐,提高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性。通過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提高公民意識培養的實效。相較于其他形式,志愿者活動具有自愿性、實踐性的特征,是廣大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公民意識教育的有效途徑。如深入社區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關愛空巢老人等活動,對提高公民意識、增強公民社會責任感有很大的幫助。

組織建立關于公民意識培養的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增強公民意識。如創建法律學社,組織有關專家、老師舉辦公民權利方面的講座,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辯論等,如建立社會學興趣小組,通過召開模擬聽證會,組織學生對國家、政府即將實施的公共政策進行模擬聽證,增強學生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度與參與意識,達到增強公民意識的目的。

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優勢,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在當今的網絡信息社會,網絡在大學生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平等性等特點,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開發建立相關網站或網頁,發揮網絡平臺的宣傳教育與引導作用,將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設置其中,同時注意內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更好地吸引學生。

其次,利用校園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網絡平臺,添加公民意識的內容,使學生在訂閱微博、微信中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最后,通過加強對網絡的監管,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公民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公民意識教育的開展積累寶貴經驗,更好地促進今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工作。

【注釋】

①李俊卿:“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證研究與培育路徑”,《社會科學家》,2010年第11期,第107頁。

②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3頁。

③孫秀玲,趙莉:“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實踐模式建構路徑”,《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年第6期,第181頁。

猜你喜歡
公民權利法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學家
論公民美育
我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我們的權利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股東權利知多少(一)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權利套裝
十二公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