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居民常用救護技能培訓研究1)

2014-12-16 08:23費素定王小麗陳井芳
護理研究 2014年9期
關鍵詞:務工人員農村居民條目

費素定,王小麗,陳井芳

院前急救是指在醫院之外的環境中對各種危及生命的急癥、創傷、中毒、災難事故等傷病者進行現場救護、轉運及途中救護的統稱,是急救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首要環節和重要基礎部分[1]。目前,我國的公共事業從業者(如警察、司機、機務人員等)急救教育和培訓工作正在進行,公眾培訓的覆蓋面有限,尤其是農村社區常用救護技能培訓處于空白狀態,獲得院前急救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電視和廣播,缺乏針對性、實踐性和系統性[2]。本研究在對寧波市農村居民培訓需求調研的基礎上,對122名農村居民進行了常用救護技能培訓,現將培訓情況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3年9月16日—11月14日,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采用方便抽樣法對寧波市江北區農村122位居民(包括費市片社區農村居民、應嘉麗園農村居民、莊橋中心小學四年級家長、綠苗幼兒園教師及保育員)進行常用救護技能免費培訓。

1.2 培訓內容 采用《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員指南》作為培訓教材,從最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入手,內容有:①氣道異物梗阻急救,包括異物梗阻識別、成人自救互救、兒童嬰兒急救;②院前心肺復蘇技術,涉及意識、呼吸和心跳的判斷、胸外心臟按壓、手法開放氣道、口對口人工呼吸方法以及復蘇的有效指證等;③創傷四大技術,如創傷止血、傷口包扎、骨折現場固定、搬運原則和方法。

1.3 培訓地點和時間 選擇社區活動中心、學校和幼兒園多媒體教室作為培訓的場所。根據不同人群選擇不同的授課時間。農村居民08:00開始,小學生家長13:30開始,幼兒園教師16:00開始。授課時間均為3學時。

1.4 培訓方法

1.4.1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講解、操作示教均有各自的優點,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運用。例如,在講解心肺復蘇時,教師邊應用多媒體課件講解,邊在心肺復蘇模擬人上進行示教,中間穿插操作錄像,留下部分時間由學員回示和操作練習。這種理論與操作相結合的培訓方法,形象、生動,加大了培訓的信息量,提高了學員學習興趣。

1.4.2 案例導入 在講解每一項內容時,以真實的案例進行導入,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學習常用救護技能的必要性,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

1.4.3 角色扮演情景模擬 講解氣道異物梗阻后,進行情景模擬訓練。學員一人扮演病人,教師扮演救護員,把氣道梗阻的表現、呼救求援、海氏手法進行情景再現,有利于學員急救技術的掌握。

1.5 培訓教師選擇 培訓由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名從事急危重癥護理教學的教師擔任,2名教師均接受過系統的紅十字急救教學培訓,具有中國紅十字救護師資證書,長期擔任寧波市紅十字會的救護培訓工作。

1.6 評價方法 培訓前后采用自制問卷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問卷包括:學員的基本資料;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對培訓的評價?;举Y料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是否為外來務工人員、是否參加過院前急救培訓等條目。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問卷是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自行編制。院前急救知識部分由15道單項選擇題組成,每題答對1分,答錯0分,總分15分。院前急救態度部分5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完全同意”計5分,“同意”計4分,“不確定”計3分,“不太同意”計2分,“完全不同意”計1分??偡?5分,分值越高,表明院前急救態度越積極。院前急救行為部分共7個條目,均采用Likerts 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一定不會”計1分,“不會”計2分,“不確定”計3分,“會”計4分,“一定會”計5分??偡?5分。對課程的評價包括本次培訓收獲、培訓內容、培訓方法等6個條目組成。均由學員匿名獨立填寫,問卷當場收回。學員培訓前發放問卷122份,回收有效問卷117份,有效回收率95.9%;培訓后發放問卷122份,回收有效問卷118份,有效回收率96.7%。

2 結果

2.1 學員的一般情況 122名學員,男36人(29.5%),女86人(70.5% );年齡37.5歲±1.3歲,21歲~30歲6人(4.9%),31歲~40歲82人(67.2%),41歲~50歲14人(11.5%),51歲~60歲13人(10.7%),61歲~70歲7人(5.7%);文化程度:小學16人(13.1%),初中/高中78人(63.9%),??萍耙陨?8人(23.0%);職業:農民84人(68.9%),工人12人(9.8%),教師20人(16.4%),個體經商6人(4.9%);本地居民106人(86.9%),外來務工人員16人(13.1%),均未參加過院前急救培訓。

2.2 農村居民救護技能培訓效果(見表1)

表1 農村居民培訓前后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比較 分

2.3 學員對培訓的評價 參加評價的農村居民中,大多數對培訓表示滿意,認為培訓收獲大。見表2。

表2 農村居民對救護技能培訓的評價(n=118)

3 討論

3.1 救護技能培訓能提高居民知信行水平 表1顯示,培訓后農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較培訓前顯著提高(P<0.01)。本研究對農村居民培訓時間為3學時,75.4%居民評價培訓課程收獲多;83.1%認為內容適中,84.8%認為培訓時數合適。說明氣道梗阻急救、心肺復蘇和創傷急救四大技術的培訓并不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經過培訓的農村居民可以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利用其在培訓期間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對病人進行急救,從而降低院前病死率和傷殘率。

3.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效果好,但對教學場地和師資設備要求比較高 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本次培訓??萍耙陨蠈W歷者僅占23.0%。授課時多媒體教學真實案例導入,理實一體、情景模擬教學、操作訓練,提高了居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83.9%的居民認為教學方法優良,并達到規范的急救技術水平。然而急救培訓對教學場地、培訓人數、時間、師資、設備等要求比較高[3]。

3.3 對農村居民常用救護技能培訓需建立長效機制 參加培訓無廣播設備,目前農村需挨家挨戶通知,人員組織較為困難。本市外來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人數高達430萬人,約占總人口數的43%,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4]。這些人大多租住在農村居民的房子,分散在各個企業打工,居住環境差、健康意識不強,意外傷害發生率高。農村社區活動一般不涉及外來務工人員,本次培訓中只有針對小學四年級家長的培訓有外來務工人員參加。因此,通過農村學校以家長為培訓對象的形式組織培訓,受益面廣,是較為理想的培訓途徑。

我國農村居民急救知識干預尚處于現狀調查階段,急救知識匱乏[5]。依托高校教師進行救護技能培訓,發揮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功能是一項不錯的舉措。然而要提高救護技能培訓的普及率,促進農村居民掌握常用救護技能操作及急救知識,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確保生命安全,需要在農村建立常用救護技能普及培訓的長效機制,形成完善的救護技能培訓網絡,并解決資金及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困難。

[1] 吳國華,馬玲,張文強,等.鄭州市公眾院前急救培訓方式及效果研究[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3,19(1):41-43.

[2] 蒲曉煜,馬靜,席淑華.國內外公眾院前急救培訓現狀及我國院前急救培訓展望[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4B):39-40.

[3] 劉祥平,蔣興明,劉懷清,等.煤礦職工創傷急救培訓探討[J].重慶醫學,2010,39(9):1093.

[4] 王仕龍,俞雅乖.外來務工人員社會保障的制度困境及優化路徑[J].寧波大學學報,2012,25(4):115-120.

[5] 李昌秀,江智霞,梁園園.我國農村居民急救知識掌握現狀及培訓[J].全科護理,2011,9(7B):1867-1868.

猜你喜歡
務工人員農村居民條目
住在養老院,他們過得好嗎?——陜西農村居民養老情況調查
云南:800多名務工人員乘“務工專列”外出就業
《詞詮》互見條目述略
促進農村居民心理健康與實現精準扶貧
詩歌專列送務工人員返鄉過年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增至 28171萬人
廣電媒體做好外來務工人員“關愛報道”的探討
做強農村居民的健康防線
俄羅斯農村居民就業、收入狀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