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瑪》對父權文化的反叛與妥協

2014-12-23 09:51蔡威
克拉瑪依學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反叛愛瑪

蔡威

摘 要: 《愛瑪》采用女性敘事模式,以女主人公愛瑪為故事中心,塑造了她獨斷專橫和自以為是的叛逆性格,刻畫了懦弱、無能的老父親和虛偽、自私的追求者,表現了作家對父權文化的反叛。小說倡導愛情與金錢并重的理想婚姻觀以及讓女性回歸家庭的觀念,體現了作家對女性生存狀況的擔憂和對男權文化的妥協。

關鍵詞: 《愛瑪》;父權文化;反叛;妥協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829(2014)06-0077-03

《愛瑪》(Emma)是奧斯汀的經典作品,被認為是她藝術思想最成熟的小說。因作家豐富的生活閱歷、高超的寫作技巧和成熟的創作思想,《愛瑪》獲得了很高的評價,被認為“居于她的全部創作的首位……是她最偉大的一部小說”。[1]264縱觀關于《愛瑪》的藝術評論,主要集中在道德說教、人物形象、女性意識和寫作技巧上。筆者擬從思想價值的角度探討小說對父權文化的反叛與妥協。

一、《愛瑪》對父權文化的反叛

西方父權文化(Patriarchy culture)是人類社會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社會現象,“是一種以男性中心主義為典型特征的性別化的文化”。[2]80在意識形態上,父權文化規定了男性陽剛和女性陰柔的不同特質:男性天生高大、強壯、勇猛、智慧和果敢等,代表著正面和積極價值,應當處于領導、權威和決策地位;而女性天生體弱、智力不足,具有軟弱、膽怯、被動和多愁善感的陰性特質,代表著負面和消極價值,在家庭和社會分工上理當處于被支配和從屬地位。

在漫長的父權制社會,這種美化男性形象和貶低女性形象的父權文化,逐漸形成了大眾口味的審美觀和道德觀。男性作家對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女性智力和女性經驗等進行歪曲和貶低。18世紀末,一些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家,開始通過小說來開展對男權文化的批判和表達對女性生存狀況的擔憂,簡·奧斯汀就是其中一位。理想婚姻的落空和經濟生活的拮據,加劇了她對父權社會的強烈不滿,奧斯汀成為女性意識覺醒的先驅并在作品中開始了對父權文化的揭露和批判,在其經典作《愛瑪》中有突出的表現。

(一) 改變文學作品中男性為中心的敘事模式

傳統的文學作品幾乎被男性所壟斷。男性作家總是從男性角度講述男人們的故事,往往以政治和軍事等重大社會事件為背景,以男主人公的活動軌跡來推動情節發展;女性像生活消費品一樣成為男性的陪襯或男性活動的背景,她們的思想和經驗處于被敘述、被窺視和被支配的困境。

奧斯汀的女性身份、女性經歷和女性意識,使她的創作流露出對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構。首先,她摒棄傳統文學作品關于政治事件、社會變革或戰爭的宏大題材,將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鄉村人家的日常生活瑣事。其次,以女性角度講述中產階級女人的情感、心理、經驗和生活狀況。更重要的是,她將女性置于故事發展的中心,讓男性成為女主人公的配角。這種顛覆男性中心焦點地位的敘事方式,體現了作家的反父權文化思想。

“愛瑪在小說中的地位是簡·奧斯汀其他小說的女主人公所無法相比的?!盵3]209小說的標題和故事開端的敘事模式,就奠定了愛瑪的焦點和重要地位。小說不僅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而且還以“愛瑪·伍德豪斯小姐端莊儒雅、才思敏捷、生性歡樂、家境寬?!盵4]1開始講述故事,之后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每一個場景,都是圍繞愛瑪設計的。在海伯里村,她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她最大的嗜好是替人牽線做媒,先是幫家庭教師找到滿意的歸宿,爾后又開始為好朋友張羅著找個有身份的丈夫。小說詳細描述愛瑪不斷犯錯、不斷反省到最終道德完善的心路歷程,并通過一次次做媒失敗和之后的反省來推動故事發展。小說聚焦愛瑪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表現,她的喜怒哀樂、她的悲歡離合,牽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也表達了作家對女性內心情感和生命體驗的深刻關注。

(二)顛覆男權社會溫順、柔弱、無主見的“淑女”形象

父權社會認為“淑女”是美麗端莊、多才多藝、歸順男性和服務家庭的典范。女性被斥于社會事務之外,她們在家庭狹窄的圈子里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孝順公婆,順從丈夫,照顧子女,關愛鄰里,依附、奉獻和犧牲精神是她們的最明顯特征。因此,男性作家筆下的女性,不是溫柔順從的天使就是十惡不赦的妖女。但愛瑪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女性形象,她聰明智慧、純潔率真、想法獨特、個性自由,她有財產有實權、有智慧有膽量,可謂是傳統習俗的叛逆者,連作者都擔心“只有她自己會喜歡那個調皮的女主人公”。[1]3

首先,愛瑪有思想、有主見,喜歡獨攬大權。由于母親早逝、姐姐出嫁、父親體弱多病,家庭教師也嫁做他人妻,她早就掌管家中大權。她很享受這種權威的感覺,還擔心結婚會損害她的地位和威信。

其次,愛瑪想象力豐富,經常主觀臆斷,但她善于反思,愿意及時改正。她很欣賞女伴哈麗特的美貌、學識和禮貌的態度,認為農夫馬丁的地位配不上她,就熱情地“幫助”她找個有身份的丈夫。她先是撮合哈麗特與埃爾頓牧師,后來又幫她與奈特利先生牽線。每次失敗后,愛瑪都開始反思,最終意識到:自己過于主觀臆斷,而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地位、人品和個性的巨大差異。

再次,愛瑪小姐驕傲勢利,缺乏寬容和憐憫心。她非??粗厣矸莺偷匚?,覺得貧窮是件可怕的事情。她不僅多次公開阻止哈麗特與下層人士交往,還幫她回絕了農夫馬丁的求婚。尤其是貝茨小姐的喋喋不休,讓她忍不住在眾人面前予以嘲笑和譏諷,完全忘記了這位好心的老鄰居還經常來陪自己怪癖的父親。

(三)消解男性權威、智慧和博愛的完美光環

如上所述,父權社會是男性中心主義文化,男性是一切的中心,處于至高無上的領導地位,他們被賦予具有高大、權威、聰明、理智、有風度和責任感等美好的特征?!澳腥嗽谂诵哪恐械牡匚华q如上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樣,是絕對權威的象征——女人必須崇拜、服從和依附于男人”。[5]111然而,奧斯汀還原了生活中男性的真實面貌:年老無能或無責任感的父親、唯利是圖或舉止輕浮的紳士,從而消解了男性形象的完美光環。

愛瑪的父親年老多病,他不理家務,自私自利且依賴性強;他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與客人交往;他有點神經質,過度關心自己的健康和反對任何變化。愛瑪不僅要照顧他的生活,還需要用一些歡快的話題驅趕他憂郁的心境,并經常邀請客人來陪父親消磨時間。孤女哈麗特的父親在小說中缺席,據說他年輕時與一女子未婚先育,不敢承擔責任就將私生女兒送給別人撫養。這種消解父親角色或干脆讓他不在場的文本安排,是奧斯汀對父權社會的大膽解構。

埃爾頓牧師和丘吉爾先生年輕力壯,本應該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埃爾頓牧師虛偽自私,唯利是圖,表面上他溫和謙遜、彬彬有禮,但實際上“他比任何人對一筆好收入的價值都更加明白”,[4]25靠婚姻提升地位和增加財富是他終生的追求。丘吉爾先生因幼年喪母,被富裕的舅舅和舅母收養,衣食無憂;可他不懂感恩和理解,對神經衰弱的舅母尤其厭惡;而且,缺乏教養的他在男女關系問題上輕浮而不負責任,是典型的紈绔子弟。

二、《愛瑪》對父權文化的妥協

生活在男權統治社會中的奧斯汀,與其她女性一樣被排斥于社會中心事物之外,家庭瑣事和男婚女嫁之類的話題才是她們知曉的內容。因此,奧斯汀筆下的女主人公沒有能維持生計的職業,沒有長遠的人生規劃,更沒有偉大的人生理想?!稅郜敗敷w現了作家對父權文化的妥協,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婚姻是女性體面的出路,家庭是女性唯一的舞臺,侍候家人是女人唯一的事業。當時的女性社會地位非常卑微,她們沒有財產繼承權,沒有就業機會,除了結婚沒有任何可以獲得穩定經濟來源的途徑。從可憐的老處女貝蒂身上可以看到,“獨身女子對貧困有一種可怕的畏懼——這也是人們贊成婚姻最有力的理由”,[6]88而當家庭女教師,其“命運簡直不如被貶到美洲去的黑奴”。[4]46因此,奧斯汀讓《愛瑪》中的成年女性都步入婚姻。不惑之年的家庭教師與一位中年鰥夫結為夫妻,成為愛瑪引以自豪的事情。單純、美麗的好友哈麗特,因身世和地位與農夫馬丁結婚。才貌雙全的簡小姐,因家境貧困只好委身自私、放蕩的丘吉爾先生。連愛瑪這個曾聲稱沒有結婚愿望的個性女子,最終也與奈特利先生喜結良緣。

其次,作家主張愛情第一、財富第二的理想婚姻模式。金錢婚姻觀本來是奧斯汀小說評判的重點,但一直生活拮據的奧斯汀,深知金錢對女性生存的重要性。因此,盡管她反對沒有感情的婚姻,但又理智地認為只有感情而沒有財富基礎的婚姻也是愚蠢的,正如俗話說:“當貧困來臨,愛情就從窗戶飛出?!盵7]40愛瑪與奈特利的結合,是奧斯汀理想婚姻觀的完美典范。一方面,兩人家境富裕,社會地位高,門當戶對;另一方面,兩人各自思想獨立,性格互補,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吸引,并最終產生感情。

總之,生活在父權思想嚴重和文化習俗頑固的英國鄉村,奧斯汀的作品呈現出一種“淑女的叛逆”。[8]小說《愛瑪》以女性細膩和敏感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初的英國鄉村生活畫卷。大家在贊嘆作家可貴的反父權文化精神的同時,也注意到其作品折射出對男權社會一定的妥協。

《愛瑪》體現了對父權文化的顛覆與反抗。它改變了男性敘事模式,顛覆了傳統女性形象,消解了傳統男性頭頂的完美光環?!稅郜敗芬搀w現了對父權文化的遵從和保留。小說認為門當戶對是美滿婚姻的基礎,愛情與金錢并重才是理想的婚姻模式。讓女性步入婚姻和回歸家庭,以犧牲個人人格的方式來避免生存壓力,體現了作家對女性生存狀況的擔憂和對男權文化一定的妥協。

參考文獻:

[1]朱虹.奧斯汀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2]高慧穎,葉文彥.淺析父權制文化對女性氣質的建構[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9,23(4).

[3][英]瑪吉·萊恩.簡·奧斯汀的世界[M].郭靜譯.??冢汉D铣霭嫔?,2004.

[4][英]簡·奧斯汀.愛瑪[M].祝慶英,祝文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5]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M].北京:三聯書店,1995.

[6]李燕姝.簡·奧斯丁的真實故事[J].外國文學,1986(6).

[7]Amanda Vikery.The Gentleman' s Daughter[M].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8]崔娃.淑女的叛逆——論簡·奧斯丁女性意識的雙重性[D].吉林大學,2005.

猜你喜歡
反叛愛瑪
愛瑪
2020電影版《愛瑪》女性主義解讀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命運解讀
論架上繪畫的跨界與超越
行走在“反叛”的路上
橫田文子“在滿”期間的創作
女性主義視閾下《奧塞羅》和《傷逝》之比較
《愛瑪》書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
《包法利夫人》故事梗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