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棕櫚科植物的養護

2014-12-23 00:46祁午
林業與生態 2014年8期
關鍵詞:莖干頂芽棕櫚

祁午

形態特征

1、根系。棕櫚科植物的根系較為獨特。細苗的初生根很快死亡,繼而由莖部特定的發根區長出須根,且一長出來就是最大的粗度,不會隨年齡增大作次生生長。這些根一般有3次分枝,第三次長出來的根是最細小的,用來吸收水分。

2、莖干。形態直立或攀援,表面平滑或粗糙,常覆以殘存的老葉柄的基部或為老葉脫落下的痕跡。棕櫚植物的莖皆為原生組織,即只有散生的管狀維管束,沒有形成層,即沒有年輪。莖干的生長順序也有別于其他植物,先完全發展干部的粗度,然后才進行高生長,一旦進入高生長,莖干的粗度便不會再增大。每一枝莖只有一個生長點,所有葉片都從這里長出來,這個生長點稱為頂芽。大多數棕櫚植物的頂芽沒有再生能力,亦不能自我修補傷口,因此一旦頂芽受損就無法補救。

3、葉片。直立性棕櫚植物的葉片多聚生莖頂,形成獨特的樹冠,一般每長出一片新葉,就會有一片老葉自然脫落或枯干。

4、花與花序?;ㄐ蛏L方式有兩種類型,一是從節間長出花序開花,并隨著節間和增長而向上生長,另一種是由上向下開花,在頂芽上萌發花芽,這樣沒有了頂芽,植株就不會長高。

5、果實與種子。棕櫚植物的果實與種子的大小依種類不同而有較大的差別。核果類種子,一般較大且有堅厚的種殼,如椰子?;坑腥?,其中的一孔與胚相對,萌發時胚根由此穿出,其余兩孔也堅實。

生態習性

1、光照。大多數物種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如華盛頓棕櫚、加拿利椰子、箬棕等),在缺少光照的蔭蔽環境里,會使幼齡植物莖葉徒長。但也有耐陰的物種(如棕竹、省藤等)和半耐陰的物種(如散尾葵、竹節椰子等)。耐陰和半耐陰的物種均具較強的耐陰能力,在半陰的散射光下生長良好,且忌強光直射,小苗期表現尤為突出。

2、溫度。絕大多數的棕櫚植物原產于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正常生長溫度是22~30℃,低于15度則進入休眠狀態,而高于35度也不利于其生長。但有較少的品種適應性強,如棕櫚可耐-15℃低溫,歐洲矮棕耐寒力十分強。如低溫未傷及莖尖,可修剪掉受傷的葉片,結合翌春肥水管理使之恢復;如根際受傷或莖頂腐爛,則生存的可能性極小,莖頂受傷尤為嚴重。越冬前應少施氮肥,多施磷鉀肥,增強光照,增加植物體內的糖分積累,提高抗寒能力。長時間的高溫會使一些耐陰性較強的棕櫚植物葉片萎蔫或灼焦死亡,如散尾葵和棕竹,應結合澆水噴霧減少盛夏時節高溫的影響。

3、水分。大部分棕櫚植物對濕度十分敏感,熱帶棕櫚在相對濕度低的時候會生長不良,而沙漠棕櫚植物則遇相對濕度高的環境容易腐爛與死亡。

4、土壤。大多數棕櫚植物喜歡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特別是原產于熱帶雨林地區的棕櫚植物。如表土為砂質壤土,底土有一層結構疏松的粘土最為理想。

5、營養。棕櫚植物雖較耐瘠薄,但所吸收的營養成分只有達到平衡時才能使其健康生長。棕櫚植物缺氮,極易出現植株生長緩慢,葉色變黃,葉片變小,甚至畸形。缺磷植株生長矮小,葉色變成橄欖綠或帶青色,有時甚至是黃色,植株失去光澤,且根系不發達。缺鉀最早表現為下部葉片邊緣壞死,或葉面出現壞死斑點或斑塊,后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變得越來越嚴重,缺鉀多見于砂地,尤其是春夏兩季雨水較多的地方。因此,只有氮磷鉀平衡供應,合理施用,植株才能健康地生長。

種植移栽

種植棕櫚植物的場地,土質若不好,可用山泥或垃圾土或有機肥拌土墊底改良。棕櫚植物的種植宜在春季氣溫18℃以上時進行,此后溫度漸升,水分蒸發較小,有利于植株復壯生長。秋季種植要預留2個月以上的持續生長時間,才能進入冬季保暖,否則易導致死亡。冬季忌移苗,移后若遇低溫,莖干需用草袋或塑料薄膜包扎保溫,使之順利越冬,否則遇寒害生育受阻,恢復較困難,尤其是單干物種,如大王椰子、紅棕櫚、假檳榔等,移植時要特別注意保護莖生長點,不可折斷或受到傷害。夏季雖不是種植與移植棕櫚植物的最佳時期,但若苗木壯實,植后加強管理,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棕櫚科植物種植或移栽時,尤其是大棵苗木種植或移栽時,為減少植物蒸騰,提高成活率,要剪去一些葉片,僅留3~5葉,甚至僅留1~2片心葉,其余均要剪去。但這樣要恢復到完整樹冠需要較長時間。若要很快起到綠化布置的效果,可不剪葉,但要在栽后采取補液措施,或用稻草包裹樹干或搭棚遮蔭等,且每天早、中、晚都要噴水?;蛱崆?~6個月斷根,即沿干基周圍挖成環形溝,干基附有大土球,斷根后經常給干基澆水,促使新根萌發與斷根生長分枝。起苗時土球高度要比直徑大,成圓柱形,移栽時要帶土球,且土球要完好無損,樹穴要深挖,以防傷害下胚軸入土較深的根部。此法也可有效地減緩或克服大棵樹木移栽常發生的生長停滯現象,提高綠化效果。定植時通常土球面要比種植的低;但若種植地的地下水位較高,種植時其土球面則要比種植穴高些,以防止基部積水多而爛根。莖干較高的植株還需用竹子固定,防止風吹造成根部松動,影響成活。

水肥管理

棕櫚植物在幼株時或剛移栽未成活之前需要細心管理,成熟后可逐漸轉為粗放管理。一般在苗木移栽時應淋足定根水,在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應經常保持場地土壤濕潤,干旱時每天淋水一次。澆水量因物種不同而異。

施肥,除定植時要下足基肥外,小苗每隔1~2個月追施一次有機肥或復合肥。大苗常在苗木移植成活后,于生長季內(5~10月)每季度追施一次,各種有機肥或復合肥均可,仲秋氣溫降低時,少施氮肥。溫度低于15℃,應停止施肥,以免使生長的新葉遇低溫受寒害。

猜你喜歡
莖干頂芽棕櫚
基于L1中值骨架提取的植物莖干補全研究
它們可以用來書寫嗎
遼寧熊岳地區蘋果樹凍害調查分析*
基于潛熱效應的活立木凍融檢測傳感器設計與實驗
基于干型差異的云南松子代苗木生物量研究
棕櫚樹
棕櫚設計有限公司
道地藥材建青黛組織培養技術研究
巖木瓜莖干化學成分及PTP1B抑制活性研究
蓮藕頂芽繁殖育苗技術應用效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