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小學品德課堂

2014-12-26 14:34徐靜
中小學德育 2014年12期
關鍵詞:品德崗位價值觀

徐靜

摘 ?要:在教學中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國家賦予品德課堂的使命與責任。品德課教師應準確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課程本身的邏輯框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材內容,注重有效銜接,并拓展課堂學習,以更好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頭腦。

關鍵詞:小學品德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1 ? ? 文獻編碼:A ? ?文章編號:2095-1183(2014)12-0030-03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短短24個字,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的承接,更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現實著力點。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現實選擇。

一、明晰框架

1.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層次

三個“倡導”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指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現實著力點。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1]。

“個人——社會——國家”,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體框架下的邏輯演進過程。這既符合中國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次序,也遵循了少年兒童對價值的理解過程。每個層面的四個詞語都代表了認知的四個階段,都遵循從簡單——復雜、單一——多維關系的遞進過程。這有助于我們循著這一過程引導學生,由簡入繁、由少及多地認知與理解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個人層面,首先是“友善”,它一般對應于熟人、親人等,向前遞進則表現為“誠信”“敬業”,一般對應于具有權利與義務關系的不特定對象,進而延伸為“愛國”,對應于個人與群體的關系。

同時,不同層面的各個階段也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每一縱列方向也呈現出從簡單到復雜、單一到多維關系的遞進過程。這為不同層面之間的鏈接奠定了基礎。例如,“友善”體現了簡單的接人待物的態度,而“法治”則表征了相對復雜的法律關系以及處理矛盾的準備,而“和諧”則升華為一種調和復雜關系的綜合能力。同樣,“誠信”簡單地表現為與契約相對人之間的履約關系,而“公正”則提升為作為第三方參與調停契約雙方關系之能力,而“文明”則表征為個體對所有人的一種關系。

2.認識品德課程的邏輯框架

小學品德課程是聯系學生生活,以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一門綜合課程。本課程的邏輯伴隨著學生活動和認知半徑的擴大,內容呈現出從個人到家庭、學校、社區、國家、世界的同心圓模式。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將學生的生活串連起來,逐漸打開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不斷延展,而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則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

不難發現,品德課程的這一邏輯框架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邏輯層次相吻合。實際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2011年修訂的品德課程標準以及據此編寫和修訂的教材中都有體現。我們在品德課教學中,要準確而深入地把握相關邏輯框架,以更好地落實這些內容。

二、科學落實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兒童對于概念名詞的理解,往往建基于對過往親歷事件的感知。未曾經過其感覺、知覺的事物,學生一般不能構成對此的意識。因而,盡管學生能夠記憶、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卻很難達到“理解”,更無法“進頭腦”并自覺實踐。

所謂價值觀,是指主體對自身及外界事物的價值定位,涉及自我與外界的多重關系之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對于這些“關系”的定位與人所處的年齡階段和社會化過程緊密相關。一般而言,這一認知過程遵循由自我向他人、由相互向多維、由簡單向復雜的層次演進。用社會學語言來表達,即遵循親緣關系、鄉緣關系、學緣關系、業緣關系的逐步擴展。個體在嬰幼兒時期,只能接受和理解親緣關系,如父母漸至近親屬,而對于外人則無法接受,更無法建立相應的關系。在兒童時期,個體對于居住接近、共同求學的同學產生親近,并由此建立、拓展相互的人際關系等。因此,品德課教學應基于小學生對“關系”的定位或價值的認識,遵循其認知規律與社會化進程。

例如,在教學《關心老人》(一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課前讓學生填寫觀察表,記錄家中老人一天的生活。課堂上,通過三個教學環節:“老人和我們真的不一樣”“老人真的很愛我們”“我們真的離不開他們”,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學會了從理解老人的角度出發,明白了怎樣才是真正的關心老人。由此,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禮貌文明地對待他人;進而理解了什么是“友善”,并遷移到與父母、同學、老師、鄰居的關系中,從而真正樹立起“友善”這一價值觀。

在小學低年段,教師應尊重其心理發展規律,結合其生活經驗,采用觀察、調查、討論等教學方式,側重“友善、誠信、文明”等貼近兒童生活的價值觀教育。到了小學高年段,學生抽象思維有所發展,生活范圍日益擴大,“公正、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價值觀會逐漸成為其精神世界的追求,此時,教師可因勢利導開展相關教學。

2.結合教材巧妙整合

小學品德課程將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重要的目標維度,教學內容也緊密圍繞這一維度展開。在品德教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相關內容都有涉及,并較好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高尚精神的傳承。由于品德學科的綜合性,許多價值觀的滲透是交織在一起的,一些價值觀也會融合在其他目標實施中。

例如“自由”,學生選舉班干部、與家庭成員溝通和提出建議、與同學合作、公平競爭等,都有“自由”的體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嵌入”腦海,一以貫之,通過整合內容落實教育。再如,“敬業”主要集中在三年級下冊《我的勞動感受》《有多少人為了我》兩課中;《不說話的“朋友”》雖是講述公共設施,但公共設施所具備的品質也與“敬業”有所聯系。因此,教師可圍繞“敬業”這一價值觀,整體把握教材,整合這一單元內容,從“生活離不開敬業品質,人、物均需敬業,生活中各行各業的人敬業才創造了我們完善的生活環境”等,讓學生認識到敬業還能使人體驗到快樂和滿足,從而立志要做一個敬業的人。這樣的學習具有整體性、系統性,更能凸顯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3.注重內容的有效銜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詞所代表的價值觀存在著有機關聯,各個層面之間形成了有效銜接。而這種銜接符合認識規律,呈曲折式上升、螺旋式前進,每個階段均在螺旋上升中得以不斷升華,呈現出Z字型。在品德課教材中,有關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容也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同一價值觀在不同年級有不同層面的闡述。

以“愛國”為例,一年級上冊第3課《我也想當升旗手》和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日快樂》中的4課,主要圍繞國慶和少先隊建隊主題設計展開,突出“愛國”主題。到了中年段,《我們共同的家》《我們的民風民俗》《家鄉的變化》等課文開始講述祖國、民族,展現祖國、家鄉的巨大變化,由此而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進入高年級,《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尋根教育”,《走出深重的災難》的“民族抗戰教育”,《我和祖國一起成長》的“愛國統一”教育,《從世界看中國》的“大視野愛國教育”等,涉及歷史、文化、軍事戰爭、社會、經濟等,不斷拓展學生的“愛國”視野。由此,從具體感性到抽象理性,呈現曲折上升的趨勢。教師在教學時,要圍繞關鍵性話題展開討論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愛國”的價值觀。

4.拓展品德學習空間

品德課雖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其他教育教學活動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學校應積極探索課外實踐活動,拓展品德課堂,更好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例如,在教學《班級中的“崗位”》(五年級上冊)一課后,教師結合班隊委改選的契機,利用班會課開展了“班級崗位大討論”活動。學生分別圍繞“班級崗位我來評”“班級崗位我吐糟”“班級崗位我能干”三個話題展開討論?!鞍嗉墠徫晃襾碓u”,讓學生對班級崗位的負責情況進行評議,學生客觀、到位的評議,讓崗位負責人明白了自己的工作情況;“班級崗位我吐糟”,由崗位負責人開展“答記者問”,回答同學的提問或表達自己的心聲,讓學生對班級崗位的職責、工作難度、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也因此,使學生在“班級崗位我能干”環節,更慎重地面對自己的選擇,更負責任地對待自己的崗位,更包容地理解其他同學的難處。由此,“友善、敬業、公正、和諧、民主”的價值觀自然進入到學生腦海中。

此外,學??衫秘S富的校園活動拓展品德課程學習。如傳統節日教育可滲透“愛國、文明、和諧”思想;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適宜培養“友善、敬業、和諧”等價值觀;藝術節活動,有利于學生形成“民主、自由、平等、敬業”等價值觀;春游、秋游、參觀訪問活動,讓學生感受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和生活的美好,從而形成由衷的愛國主義情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著整個民族的精神方向。兒童是民族的未來,更需要精神的引領與滋養。品德課教師要認真領會核心價值24字精華,尋找教學的契合點與抓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輕松愉快地走進孩子的腦海中,更走進孩子的心中。

參考文獻

[1]劉建德.在教學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小學德育,2014(9).

(作者單位:南京市建鄴區教師發展中心

江蘇南京 ? 210017)

責任編輯 ? 毛偉娜

猜你喜歡
品德崗位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立德立言,為何重要
好學者賢
價值觀(二)
價值觀(一)
走進“90后”崗位能手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我為什么不能享受事業單位八級崗位退休待遇
品德
少年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著成中值得關注的48個生活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