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旗下課程:從被動到自覺的嬗變

2014-12-26 14:44李唯
中小學德育 2014年12期
關鍵詞:濱海國旗講話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時期。對學校教育者來說,校本課程的創生與開發是學校教育科研的實踐重點,而創新則是課程變革的關鍵詞。其實,創新不僅在于從無到有,還可以推陳出新。從被動的應對到自覺的創新,深圳市濱海小學的國旗下講話課程的開發就是一個范例。

一、困惑:被動的傳統“國旗下講話”

2007年,濱海小學創校伊始,便開始了全新的教育實踐,確立了“珍視童年價值,培育生命自覺”的辦學理念。在實踐變革的過程中,學校的目光投向了所有師生都習以為常的國旗下講話。

長期以來,國旗下講話一直是中小學德育的一項固定活動,活動的形式和講話的內容也逐漸模式化。同其它學校一樣,濱海小學在建校之初,每周一早晨也會組織全校師生參加升國旗儀式,國旗升完之后,是例行的教師主題講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國旗下講話”。表面看,國旗下講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到安全、品德、學習各個方面,但如果深究,便弊端凸顯。同其它大多數學校一樣,講話主題集中,人員集中,但學生的思想并不集中。有的學生站在操場上,雖能保持安靜,卻一臉茫然;有的甚至交頭接耳,伸手踢腿。其教育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分析發現,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一是時間滯后,泛泛而談。從時間上看,講話者只是根據德育處或相關部門在學期就初擬好的講話計劃和主題,在網上下載相關內容,然后照本宣讀。這些講稿,在時間上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其結果便是,學生聽不懂,也不想聽。

二是脫離實際,無針對性。從選題上看,講話內容多取材于歷史上崇高、偉大人物及其相關事例。這些內容固然很經典,但與當今的社會實踐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學生難以產生情感共鳴,無法對他們的實際生活產生指導作用,效果自然不如人意。

三是形式單一,流于表面。多年來,升旗儀式基本不變,程序也千篇一律。尤其是國旗下講話,總是領導拿著一份稿子宣講,沒有驚喜,沒有波瀾,沒有情節,更缺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和互動。這些都使得國旗下的教育越來越標簽化和表面化。缺失了對意義與價值深入詢問、追問和審問的講話,使得“不計效果”成了其代名詞。久而久之,國旗下講話便在學生心中變得可有可無,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為此,從 “培育生命自覺”的辦學理念出發,學校開始重新思考,國旗下講話該如何轉向,其歸宿在哪里,出發點又在何處。我們認為,在第一個層面上,要變革講話的內容,這就要求講話必須改變“集中的學生,不集中的思考”的現狀,演講中要拿出“情節”來,拿出“驚喜”來。第二個層面上,要變革演講者,讓演講者能真正講出學生需要的“話”,為此,作為校長,我親自擔當了這一任務,把原先老師各自獨立而散亂的演講集于一身,既把自己更深地融入到學校教學和教育工作中,也有助于深入探索這樣一種全新的國旗下講話應該如何展開。

二、行動:讓國旗下講話成為學生每周的期盼

又是周一早上8點整,照例是濱海小學的升旗時間。唱完國歌,升完國旗,全校師生迎來了一周最期待的時刻——“國旗下講話”。今天,校長李唯講的主題是:“你有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嗎?”

“在濱海小學,有這樣一位學生,他不僅認真完成作業,寫上完成的時間,還寫上了‘請老師愉快地批改作業?!崩钗ǖ脑捴v到這里,人群開始議論紛紛,這個人到底是誰?

謎底揭開了,原來是二(1)班的陳奇。李唯請陳奇來到升旗臺,開始了現場采訪:“你為什么要寫上作業完成的時間?”她老實地回答:“我原來做作業也是很慢的,后來王俊老師告訴我二(2)班一位同學是那樣做的,于是我就向他學習了?!?/p>

李唯繼續追尋,請出了二(2)班的楊陽,問他為什么這樣做。楊陽的回答很出人意料:“我是向我們班的孫佳佳學的?!?/p>

一波三折,連李唯都沒想到,要找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竟然如此“曲折”!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孫佳佳站在臺下,扭扭捏捏,就是不愿意走上升旗臺——連班主任的勸說也沒用。

李唯沒有罷休,她拿著話筒走下升旗臺,親自邀請這位害羞的小同學。

全校學生沸騰了,大家齊刷刷地鼓掌,鼓勵孫佳佳走上升旗臺。終于,陳奇、楊陽、孫佳佳一起站在了升旗臺上。

李唯說:“這三位同學都很誠實,沒有因為校長的表揚就說是自己的‘功勞。他們是我們濱海小學身邊的榜樣。同學們,你們身邊還有哪些榜樣值得學習呢?”

——選自2009年10月14日《中國教師報》《讓校園里的每一個生命都閃亮》

這是濱海小學國旗下講話變革后的一個片段。從中我們能發現,之前純走過場和形式化的國旗下講話,已經實現了華麗變身。這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說的方式的轉變。單向的說變為互動式的說,訓導式的說變為指導式的說,命令式的說變為關懷和理解的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講話中所內含的盛氣凌人與咄咄逼人,消除了講話所攜帶的威權意識。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說話方式的變化,使得“國旗下講話”從荒山野嶺的粗莽進化為學校文明的溫情,教育氣息也就隨之濃郁起來。

二是說的內容的轉變。選擇主題的時候,主要考慮了三方面的原則:盡量從孩子們的身邊來;盡量同當下相呼應;內容盡量豐富。如此,國旗下講話不再圍繞某種說教和規章制度展開,而是走向學生,面向時代,開始在時代的浪潮里尋找道德、文化、品質的素材,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發現言說的必然。這一轉變完全基于學生——從教育目的到教育素材的時代感,都圍繞學生而轉。

三是說的主體的轉變,演講的主體從教師轉移至校長,并不是要剝奪教師的權利,而是為了解決主題過于分散這一弊端。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應該在教育之中,而不是教育之外。我一直認為,校長是學校的精神領袖,對學生有極大的影響力,但校長不可能到每個班去上課,國旗下課堂就正好提供了發揮校長應有影響力的理想平臺。同時,作為學校辦學理念的闡釋者,此舉還有效地促使了學校辦學理念的貫徹落實。正因為如此,七年來,我一直堅持每周一次的國旗下講話,即使是下雨,也會堅持在室內利用校園電視臺舉行室內升旗儀式,直播自己的講話。

轉變帶來了驚喜。慢慢地,國旗下講話不再是過場和形式。每到周日晚上,同學們都會不斷猜測,明天李校長會給我們講什么故事呢?就這樣,國旗下講話成為了學生每周的期待。

三、嬗變:從講話到課程的華麗轉身

國旗下講話內容中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的形式呈現。學生愛聽國旗下講話,但聽過之后忘得也快。如何讓國旗下講話的教育實效更扎實、深入、有效?

幾經思考,我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把國旗下講話延伸到班級課堂,把每周五的班隊會調整到周一第六節,以便利用班隊會開展延伸活動。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大家發現這樣調整時間后,班隊會與早上的國旗下講話正好呼應,學生在班隊會中的活動,有效實現了國旗下講話主題的深入討論和縱向的延伸。

于是,每周一下午第二節課,走進濱海小學任一間教室,都能看到孩子們積極熱烈、暢所欲言的場景。很多班隊會的主持、設計,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國旗下班隊會真正成了學生自己的課堂。及時的二次課堂進一步補充、延伸、豐富、厚實了升旗儀式的內涵,使得國旗下的教育深入到了學生內心深處。

楊老師:你們想在童年種下一顆什么樣的種子?又希望收獲什么?

張凌鵬:我希望種下誠信的種子,我希望收獲誠信。

張詩淇:我也希望種下誠信的種子,我希望收獲別人的信任。

沈楚京:我希望種下樂于助人的種子,我希望收獲別人的幫助。

李海森:我希望種下好習慣的種子,我希望收獲好的習慣。

葛樂鵬:我希望種下健康的種子,我希望收獲的不僅是身體的健康,還有心理的健康。

張紫蘭:我希望種下夢想的種子,朝著夢想不斷努力,長大以后收獲自己的夢想。

……

楊老師:說得太好了!如果我們上完廁所沖水洗手,不隨地亂扔垃圾,就種下了一顆健康的種子;如果我們言行有禮,樂于助人,就種下了一棵尊重的種子;如果我們不說謊話,不抄襲作業,就種下了一顆誠信的種子;如果我們按時值日、按時交作業,就種下了一顆責任的種子。我們只有在童年就種下健康、尊重、誠信、責任的種子,將來才會成為一個具有健康、尊重、誠信、責任等優秀品質的社會棟梁,才會擁有幸??鞓返娜松?。

這是濱海小學四年級(5)班第十五周國旗下班隊會“種下一顆童年的種子”中的一個小片段。顯然,國旗下講話在已經延到了課堂。不止于此,很多孩子意猶未盡,放學回家,還和父母一起交流、感悟國旗下講話及國旗下班隊會中的問題——國旗下講話就這樣延伸到了家庭,帶動了家長的參與。每周一的早晨,當我迎著朝陽開始國旗下講話的時候,學校圍墻外總是圍滿了前來聆聽的家長。此情此景,讓我充滿感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濱海小學的國旗下講話慢慢成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旗下課程三部曲”:

序曲。周一的早晨,全校師生歡聚一堂,入場、列隊、升旗,然后是講話。我盡量使自己遠離一個訓導者的角色,而是作為一個教育者、貼心人,和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和互動,清楚地向他們傳遞我的期待。學生可以登上升旗臺自由地表達觀點,對我說的內容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但序曲僅僅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還需通過正曲讓學生有機會討論和思考,進一步把學生引入思維的正堂。

正曲。周一下午班隊會課。班主任老師圍繞早上的國旗下講話主題展開,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對早晨講話中可能有的震撼、同情、憤怒、快樂、理解、贊同等,重新梳理、反思,在討論和碰撞中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疑問,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在中、高年段的一些班級,班主任還放手啟用學生來擔當主持人,組織全班同學討論。學生包攬了黑板上主題詞書寫、主題畫的布置等工作,甚至還利用午休時間搜集材料制作精美的PPT。老師在小主持人遇到“難題”時,會適時地出聲,予以幫助和指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積極的人生觀。

尾曲。學生下午放學回到家,向家長講述早晨校長講的故事,分享下午班會課討論的過程、同學的觀點、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認知態度,并詢問家長的態度和觀點,與家長展開討論交流,然后把自己一天來的感悟記錄在國旗下感想本上。尾曲就這樣很自然地把家長納入到教育場中,實現了家長和孩子的共同體驗、共同成長。

國旗下課程三部曲構成了一條完整的教育鏈。學生們開始期待每周一早晨聽校長講故事,爭先恐后地登上升旗臺發表自己的觀點。班會課上,即便那些學科學習并不出色的同學也表現雀躍,他們表達之流暢、觀點之獨到,常常讓老師驚喜。在批閱學生們所寫的國旗下感想時,老師們常常感慨,學生又有了長足的進步。而家長通過和孩子一起討論國旗下的話題,找到了親子溝通的有效方式。

如此,濱海小學的德育便成功地實現了由被動到自覺的嬗變。

有這樣一句流行語:把一件普通的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教育不正是蘊含在一個個普通的教育細節里嗎?濱海小學國旗下講話變革迄今已七年,在開展國旗下講話課程實踐中,濱海小學堅持從兒童自身出發,從教育規律出發,從課程結構出發三原則,把國旗下講話從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四個維度進行擴展,經歷了從單純的講話到互動的課堂,再到立體的課程,最后到學校文化生成與學生生命成長的四次轉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旗下課程。也正是這樣的課程熏陶,讓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的構建發生了緩慢而深遠的影響,讓“培育生命自覺”的辦學理念真正落到了實處。

猜你喜歡
濱海國旗講話
國旗在校園里升起
《廣東省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正式印發
遞國旗風波,誰之過
尊重國旗
LettheSparkoftheCultureCollisionsShine
探討海洋文化符號在南方濱海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講話慢
新年“希望球”
國旗飄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