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實證分析

2015-01-03 07:31張躍平徐傳武
統計與決策 2015年12期
關鍵詞:促進作用自治區四川省

張躍平,甘 雨,徐傳武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武漢 430074)

0 引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這表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與城市相互促進,最終確??沙掷m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中國目前面臨的所有問題中,“三農”問題是無疑是制約經濟協調發展,阻礙社會進入全面小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研究多集中于勞務輸入地——城市,而對勞務輸出地——農村的影響研究則較少。這其中,對五個民族自治區進行系統性研究則更為稀少,僅有的分析多側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分析,其轉移至城市的數量由于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很難進行。因此,本文針對學術界研究相對薄弱的這一領域。重點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對于五個民族自治區經濟增長、工業化水平、農民收入、城鎮化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農業發展、農村生活水平的影響。

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量的計量

1.1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計量方法

目前較為常用的計算農村剩余勞動力方法主要是直接估算法、農業技術需要法、生產函數法、耕地勞動比例法、勞動生產率比較法。

直接估算法的原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數量上等于農村勞動力總數減去農業有效就業勞動力和因各種原因不在農業就業的勞動力。該方法操作較為簡單,但由于缺乏相關的統計數據,無法進行準確估算。

農業技術需要法是以農業中的技術和成本作為參數進行農村剩余勞動力估算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等于農業就業勞動力總數減去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數。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種類的多樣性以及地區間的差異性,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難以估算,剩余勞動力數量計算準確性差。

生產函數法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估算。在函數中,勞動邊際生產率為0時對應的農業產值最大,此時的勞動力投入即為最優投入,超過該值的勞動力即為剩余勞動力。這一方法被較多學者采用,但其未考慮勞動邊際生產率大于零時的勞動力,該方法得出的剩余勞動力數量偏大。

耕地勞動比例法的基本思想是:耕地與勞動力之間存在一個最佳比例,在該比例下勞動力發揮最大效用,并稱該條件下的勞動力為有效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總數與有效勞動力的差額,就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勞動力值估算隨意性較大,且未將林、漁、牧等行業考慮在有效勞動力內,得出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偏大。

勞動生產率比較法的基本思想是:農業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如果農業生產率低于社會平均生產率,則農業生產中存在剩余勞動力。勞動生產率比較法體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和相對性的思想,同時計算數據獲取簡便,計算思路清晰,計算過程簡潔,較常采用。

本文采用勞動生產率比較法,綜合借鑒借鑒何建新(2011)[1]和劉冠生(2012)[2]思路,采用橫向比較的方法來計算五個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

其中:L'表示農村剩余勞動力,LX表示第一產業勞動力數量,L表示三次產業勞動力總量,VX表示第一產業生產總值,V表示三次業生產總值。

1.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量的計算方法

目前,受限于統計口徑,缺乏精確的農業勞動力跨省流動,學術界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計算多以全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為對象。以何建新(2011)[1]方法為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社會從業勞動力人員一般按產業和城鄉區分為兩類,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無論采取何種區分方式,最終從業勞動力總量結果均為一致,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AL為實際就業勞動力總量,PL為農業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IL為工業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SL為服務業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CL為農村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TL為城市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由(2)式變形得:

由(3)式可知:農村實際就業勞動力總量與農業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之間有一個差額,二、三產業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與城市實際從業勞動力總量之間也有一個差額,這兩個差額的結果一致,都能反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數量,用TRL表示,由此可得農村勞動力轉移量公式如下:

這一方法能夠較為準確估算出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但無法計算勞動力跨省流動量,因而此方法無法應用于分省或分地區計算中。由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從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目前嚴格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鄉村集體土地流轉制度下,遷入轉移地的機會成本較高,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戶籍絕大多數并未變更也是學界的研究共識。即戶籍在A省鄉村且居住于外省與本省城鎮的人口可認為是A省農村轉移人口,該人口與全國同類型轉移人口比例與A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占全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之比相同,將全國農民工人數乘以該比例,即為A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具體公式如下:

1.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

本研究采用上文同樣方法,使用面板數據工具分析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量對該地區影響,通過建立變系數計量模型分析其在經濟增長、工業化水平、農民收入、城鎮化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農業發展、農村生活水平等7個方面的貢獻。

計量模型如下式:

X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YK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所產生的影響,k=1,2,3,4,5,6,7分別表示經濟增長、工業化水平、農民收入、城鎮化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農業發展、農村生活水平;i=NMG,GX,XZ,NX,XJ,SC分別表示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四川??;t=2008,2009,2010,2011,2012;βi為常數項系數;μit為誤差項。

經濟增長數據來自各地區生產總值統計值。工業化水平用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農民收入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表示。城鎮化水平用城鎮人口比例表示,根據統計資料計算。城鄉收入差距用城鎮居民年平均收入與農村年人均收入的比值來表示。農業發展用第一產業生產總值表示。農村生活水平以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表示。以上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及各省、區統計年鑒整理而成。

2 計量結果及實證分析

2.1 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計量結果及分析

利用《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區統計年鑒、《勞動統計年鑒》并結合公式(1),對比四川省計算得出表1:

表1 五個民族自治區及四川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萬人)

由此可計算出五個民族自治區及四川省農村勞動力剩余率。將農村勞動力剩余量除以農村勞動力,得到表2。

由表1、2,五個民族自治區與四川省農村勞動力剩余數量還是剩余率數值都較大,從發展趨勢上看,五自治區上述兩數值呈穩步上升,而四川省剩余數量在1993年達到最大之后穩步下降,剩余率則穩步上升。這反映了相對四川省,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業與其他產業生產率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勞動力剩余狀況較為嚴重且正在不斷加劇。

2.2 轉移量及未轉移率的計量結果

結合《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2008~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與公式(2)進行計算,得出四川省與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以及未轉移率,如表3、4所示:

表2 五個民族自治區與四川省農村勞動力剩余率 (單位:%)

表3 五個民族自治區與四川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量(萬人)

表4 五個民族自治區與四川省農村剩余勞動力未轉移率 (單位:%)

由表2、3,四川省與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量雖然大都保持在5%左右的年增長。對比四川省長期保持低位且穩步下降,五自治區未轉移率仍在高位運行且大致保持穩定,如西藏自治區2008~2012年的5年間均維持在90%左右,新疆維族自治區雖在65%左右,但考慮到其300萬的勞動力人數,仍有近200萬勞動力剩余。目前,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情況仍不樂觀。

2.3 轉移量績效的實證分析結果

使用Eviews6.0軟件進行變系數面板模型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由計量結果知,R-squared均大于0.96,故拒絕原假設,LnYitk與LnXit存在線性關系。因此,下列等式成立。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于四川省與五個民族自治區經濟增長、工業化水平、農民收入、城鎮化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農業發展、農村生活水平都有一定影響,但對各地區的影響程度各異。

表5 面板模型計算結果

續表

LnY1NMG=-15.26447541+4.178866214*LnXNMG

LnY1GX=-18.36357112+4.214883184*LnXGX

LnY1XZ=-0.7608247884+3.715945165*LnXXZ

LnY1NX=-11.19320474+4.52266633*LnXNX

LnY1XJ=-10.32866348+4.100839464*LnXXJ

LnY1SC=-20.7705687+4.261681453*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對各自治區的都有促進且程度相近。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地區生產總值將提高3.7~4.5%,具體說來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高,達4.522666%,對西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低,達3.715945%。

LnY2NMG=-0.009001247655+0.6773073068*LnXNMG

LnY2GX=-1.534399421+0.821186664*LnXGX

LnY2XZ=1.33903459+1.131496521*LnXXZ

LnY2NX=3.078431414+0.1984908635*LnXNX

LnY2XJ=4.484084386-0.1348369277*LnXXJ

LnY2SC=-2.395159454+0.8791611421*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整體工業化水平促進作用十分明顯,但對具體自治區的促進作用差異較大。對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影響不顯著。對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影響較為顯著,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工業化水平將分別提高0.677307%、0.821187%、1.131497%。

LnY3NMG=-10.32261146+3.220575152*LnXNMG

LnY3GX=-12.17221052+3.155551398*LnXGX

LnY3XZ=1.125598698+3.824201165*LnXXZ

LnY3NX=-5.377720944+3.360302996*LnXNX

LnY3XJ=-9.606712278+3.91037822*LnXXJ

LnY3SC=-16.35268122+3.478850428*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農民收入提高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對各自治區的都有促進且程度相近。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地區生產總值將提高3.2~3.9%,具體說來對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高,達3.910378%,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低,達3.155551%。

LnY4NMG=-0.2196580419+0.7169422925*LnXNMG

LnY4GX=-1.6528904+0.8197569595*LnXGX

LnY4XZ=2.644072843+0.2479117758*LnXXZ

LnY4NX=0.5441699052+0.8072331495*LnXNX

LnY4XJ=0.1348098759+0.780182219*LnXXJ

LnY4SC=-3.217421031+0.965063782*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城鎮化水平提高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對各自治區的都有促進且程度相近。對于絕大多數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城鎮化水平將提高0.7~1.6%,西藏自治區僅提高0.247912%。具體說來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高,達0.819757%。

LnY5NMG=8.304770228-0.9304801963*LnXNMG

LnY5GX=7.665215986-0.8170772171*LnXGX

LnY5XZ=3.286406404-0.3018993382*LnXXZ

LnY5NX=9.054384564-1.671417351*LnXNX

LnY5XJ=16.56163724-2.910860329*LnXXJ

LnY5SC=10.58410417-1.203852162*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縮小整體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十分明顯。除了對西藏自治區的影響不顯著外,對其他各自治區的都有促進且程度各有不同。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城鄉收入差距將降低0.8~2.9%,具體說來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高,達2.910860%,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低,達0.817077%。

LnY6NMG=-12.12307362+3.247455895*LnXNMG

LnY6GX=-11.52787527+2.907196038*LnXGX

LnY6XZ=0.7808691133+1.831685849*LnXXZ

LnY6NX=-9.62995279+3.563548235*LnXNX

LnY6XJ=-13.47891808+4.408805333*LnXXJ

LnY6SC=-9.212556838+2.386207055*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促進農業發展的作用十分明顯。但對各省、市、區的都有促進且程度各有不同。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各自治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將提高1.8~4.4%,具體說來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高,達4.408805%,對西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低,達1.831686%。

LnY7NMG=-8.934288137+3.134590344*LnXNMG

LnY7GX=-7.169399984+2.530565563*LnXGX

LnY7XZ=5.667683309+1.85975224*LnXXZ

LnY7NX=-1.069289706+2.530711335*LnXNX

LnY7XJ=-4.388129355+2.958624936*LnXXJ

LnY7SC=-10.86534409+2.829509664*LnXSC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作用十分明顯。但對各自治區的都有促進且程度各有不同。農村剩余勞動力每轉移1%,各自治區農村人均生活支出將提高1.9~3.1%,具體說來對內蒙古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高,達3.13459%,對西藏自治區的促進作用最低,達1.859752%。

3 小結

不同于四川省,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未進行有效轉移,這些勞動力長期從事邊際產出很低的農業,導致農村貧困。實證研究表明已轉移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對社會發展、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縮小城鄉差別、提高城鎮化水平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解決我國西部地區的“三農”問題關鍵在于農村的發展,也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措施之一。因此,解決五個民族自治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障礙,促進其健康良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何建新等.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測算及影響因素分解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2).

[2]劉冠生.中國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猜你喜歡
促進作用自治區四川省
環境監測對環境工程建設的促進作用研究
速讀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
小議良好師生關系對數學教學的促進作用
走進神奇的漢特-曼西自治區
四川省 多舉措增強2500萬 農民工獲得感
工程財務管理中會計審計的促進作用探討
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我國金融業的促進作用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報流程簡圖
關于召開第18屆24省(市、自治區)4市鑄造學術會議的(第一輪)通知
四川?。玻埃埃鼓曛鲗贩N集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