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蘇(丹)石油合作 破解“資源詛咒”實現互利共贏

2015-01-04 09:43李文
WTO經濟導刊 2015年10期
關鍵詞:喀土穆資源詛咒石油工業

文|李文

中蘇(丹)石油合作 破解“資源詛咒”實現互利共贏

文|李文

China - Sudan oil cooperation breaking resource curse and achieving mutual benefit

李文CSR專家

2015年8月15日,蘇丹政府在喀土穆友誼宮隆重舉行中蘇(丹)石油合作20周年慶祝大會。蘇丹油氣部部長阿瓦德在致辭中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油”)進入蘇丹20年以來,已成為蘇丹經濟的中流砥柱。在雙方富有成效的經營管理下,石油項目已成為蘇中石油合作的驕傲和典范。

然而,回想20年來中國石油走出去的艱難歷程,在國際上遭遇各種誤解、質疑甚至詆毀,甚至在國內也很少有人了解企業走出去為東道國帶來的改變。這些都著實讓人感到遺憾。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業尚處于紛爭不斷之時,當時的委內瑞拉石油部長佩雷斯·阿方索就曾針對產油國內亂頻仍,貧窮、腐敗和獨裁等現象提出了“資源詛咒”一說,他甚至心情復雜地稱“石油是‘惡魔的排泄物’”。由于缺乏公平的國際合作機制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保障,資源豐富的產油國卻常常與貧困和沖突相伴。這一咒語一直延續多年在世界各地得到驗證,堪稱業界“魔咒”。面對上天賜予的豐富資源,難道無辜的資源國人民真的永遠無法擺脫這一悲涼的命運嗎?

事實勝于雄辯。從中國石油近20年來在蘇丹石油投資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人們真實看到在平等尊重、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理念與合作機制框架下,“資源詛咒”已完全被打破,可持續的資源開發正在成為促進和平與發展的堅實基礎與保障。

成功的油氣開發合作有助于促進地區和平與繁榮

1995年9月,中國石油與蘇丹政府簽訂穆格萊德盆地6區石油合作開發協議,開啟了中蘇(丹)石油合作的序幕。1996年11月,經過與10余家國際石油公司的激烈競標,中國石油獲得蘇丹穆格萊德盆地1/2/4區石油項目。1997年3月,中國石油牽頭組建了聯合作業公司——大尼羅石油作業公司(合作方包括馬來西亞和加拿大的石油公司,以及蘇丹國家石油公司和蘇丹政府),啟動該項目的運作。此后,中國石油與合作伙伴僅用18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完成了1/2/4區千萬噸級油田的產能建設。

為促進實現當地資源的市場化,中國石油以總承包方式競標獲得1/2/4區原油外輸管道建設項目,僅用11個月的時間,就高質量完成了從油田到蘇丹港1506千米的輸油管線建設。

2000年5月16日,以中國設計、中國標準和主要采用中國裝備制造的年加工原油能力250萬噸的蘇丹喀土穆煉油廠建成,并實現一次投產成功。從這一天起,蘇丹石油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宣告終結。

此后,著眼于蘇丹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石油于2000年3月1日建設的蘇丹第一座加油站——蘇丹喀土穆“Al Amarat 加油站”投入運營。

2001年2月,由中國石油和蘇丹政府共同出資建設的蘇丹第一個石油化工項目喀土穆石油化工廠開工建設。

2002年8月17日,蘇丹喀土穆成品油庫開工建設。半年后,油庫投產,蘇丹成品油銷售業務系統初步建成。

2004年9月25日,中國石油捐資120萬美元建設的蘇丹喀土穆煉油廠友誼醫院建成投用。蘇丹總統巴希爾為醫院落成揭幕。

2005年10月5日,中國石油捐資150 萬美元建設的蘇丹富拉友誼醫院落成。

2005年8月23日,由中國石油承建的蘇丹3/7區原油外輸管道全線貫通。管道全長1376千米,是迄今世界上最長的高凝油輸送管道。

2008年1月17日,中國石油捐資1000萬美元建造的蘇丹麥羅維友誼大橋建成通車。

2010年1月17日,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位于蘇丹紅海盆地15區塊的海上勘探鉆井作業正式啟動,標志著蘇丹海上勘探鉆井作業的開始。

在蘇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合作伙伴的通力協作下,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憑借自有技術和獨具優勢的項目管理解決方案,不斷地將商業投資與當地石油工業發展緊密結合,僅用了短短七八年的時間,就幫助蘇丹建立起了完整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工業體系,使石油資源稟賦在蘇丹這片熱土上充分實現了其社會價值,成為造福蘇丹人民的“黑金”。

喀土穆煉廠投產成功

全面推進本地化發展體現中國石油最大社會貢獻

所謂“資源詛咒”源于不負責任的商業投資,竭澤而漁的資源掠奪。而今,中國石油來到非洲,來到蘇丹,秉持“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宗旨和“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國際合作理念,積極踐行經濟、環境和社會責任,將商業成功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實現了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回顧20年來走過的路,中國石油在蘇丹首先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提升了國際化運營能力,實現了良好的投資回報。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始終把東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當中,以企業獲得的商業利益不斷回饋當地社會。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資源開發如果僅限于原始的資源買賣,就好比不斷抽取資源國的血脈,終究不能有助于其發展潛力的建設,在項目結束后還可能使其繼續陷入貧困。中國石油在蘇丹的石油合作,正是著眼于資源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育構建,從石油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如煉油廠、石油管輸、油庫、化工廠、加油站的建設,到石油技術、管理人才的培育,再到本地采購和供應商、承包商的引入,均充分體現了促進本地化,提升本地發展能力的真誠行動。

尤其是在蘇丹石油工業基礎極為薄弱的條件下,中國石油更注重“授人以漁”??ν聊聼捰蛷S的當地員工比例高達95%以上,油田項目的本地員工占比也超過80%。為了讓蘇丹石油工業獲得更好的發展,中國石油采用與國內對口單位交流、提供專項教育培訓資金,送蘇丹籍員工到石油大學脫產培訓、到國內石油煉化企業實地考察、在崗“一對一”師帶徒、開展各類專業培訓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為滿足蘇丹石油工業的現實亟需和長遠發展培養了大批各類專門人才。如今,蘇丹不僅在石油產量規模和石油工業一體化體系上成為非洲以資源立國獲得成功的新興產油國,更因有著一支自有的石油專業人才隊伍,而獲得自信和未來發展的支撐。

中蘇(丹)石油合作模式成為南南合作典范

20年來,中國石油人面對蘇丹嚴峻復雜的環境,克服安全形勢嚴峻、自然條件惡劣、社會依托匱乏、文化習俗差異大等重重困難和挑戰,發揚大慶鐵人精神,以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和付出,以創造性的勞動和聰明智慧,創造了國際石油合作中的奇跡。中蘇(丹)石油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已成為造福蘇丹人民,促進蘇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蘇丹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為蘇丹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蘇(丹)石油合作已成為一種成功的合作模式,昭示著國際石油合作的廣闊空間。這一模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創新價值:一是在石油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成功地幫助蘇丹建成了完整的現代化石油工業體系,實現了互利共贏、合作發展。中蘇(丹)石油合作促進了蘇丹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蘇丹經濟社會進步,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為中國石油創造了巨大的效益,進一步深化了中蘇(丹)兩國傳統友誼。二是項目實施過程以“授人以漁”式的合作,幫助東道國培育其石油工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包括本地化人才的培育、重大石油工程項目管理經驗和能力積累、將資源轉化為市場和生產力,以資源提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嚴格遵守兩國法律法規和按照國際慣例規范運作,積極響應利益相關方關切,實現生產運營過程的“三零”(零污染、零事故、零傷害)目標,有效保護當地生態,實現安全清潔生產。四是以商業成果反哺當地社區,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支持公益事業,重視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無償援建學校醫院,建設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五是在中非傳統友誼基礎上,商業合作中各合作方逐步形成了對尊重、誠信、人本、負責等文化理念的認同,文化互鑒、融合中較好地實現了協同效應,為長期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今天石油合作已成為聯結中蘇(丹)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紐帶,被兩國元首共同評價為“南南合作”的典范。在蘇丹石油合作項目20周年慶典上,中國石油董事長王宜林表示,中蘇(丹)石油合作承載著兩國領導人的重托,凝結著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殷切期望,肩負著深化兩國長期友好合作的重任。中國石油將堅持“真、實、親、誠”原則,不斷推動蘇丹項目的長期穩健發展,為鞏固中蘇傳統友誼、推動雙邊關系全面深入發展,為蘇丹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發展才是硬道理,真誠互信、互利共贏是國際合作成功的前提和保障。中蘇(丹)石油合作的成功不僅為雙方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促進了蘇丹的經濟社會發展,更直接影響和觸動了非洲處于發展初期的石油資源國的神經。先后有十多個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元首到蘇丹考察石油合作項目,他們驚嘆于喀土穆煉油廠的現代化與產業化,目睹了石油合作項目給蘇丹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改變,紛紛邀請中國石油到本國投資。如今,中蘇(丹)石油合作模式已在尼日爾、乍得、阿爾及利亞等國生根開花結果,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機制、一體化石油工業體系的建立,幫助更多資源國解除了資源“魔咒”,實現了以資源促發展的自救之路。

編輯|胡文娟 wenjuan.gao@wtoguide.net

猜你喜歡
喀土穆資源詛咒石油工業
逃離者
《石油工業技術監督》稿約
《石油工業技術監督》稿約
三江并流 “資源詛咒”與發展路徑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11年度石油工業優秀QC小組(201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