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福建有機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2015-01-04 11:43韓海東王俊宏陳志彤劉明香黃毅斌
中國水土保持 2015年12期
關鍵詞:水土保持福建省福建

韓海東,王俊宏,陳志彤,劉明香,黃毅斌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農業生態研究所/福建省山地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丘陵地區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3)

淺析福建有機農業發展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

韓海東,王俊宏,陳志彤,劉明香,黃毅斌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農業生態研究所/福建省山地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丘陵地區循環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3)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有機農業;美麗鄉村;福建

福建的水土流失與自然地理條件有關,但受人為因素影響更大。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而在水土流失區發展有機農業既可以協調種養平衡,又可以起到生態修復的效果。福建水土流失區應借鑒安溪縣茶業發展道路,切實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各方面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適度發展有機農業,以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生態宜居、興業富農、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五位一體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發展新理念和實踐新創新。福建省的美麗鄉村建設和其他省區的美麗鄉村建設一樣要走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的道路,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理念推進農村景觀的整治和農村種植業、養殖業轉型升級成致富產業。福建的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但人為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已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瓶頸。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而有機農業在水土流失區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既可以協調種養平衡,又可以起到生態修復的效果。因此,我們認為在福建水土流失區鼓勵適當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建設美麗鄉村。

1 福建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影響因素及生態修復技術

1.1 福建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影響因素

福建山多地少,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積的85%以上[1]。福建山地丘陵土壤以花崗巖發育的紅壤土為主,抗侵蝕能力弱,每年臺風暴雨季節有很高的侵蝕潛在危險[2]。福建省的水土流失與自然地理條件有關,但受人為因素影響更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過度墾殖、毀林毀草導致大面積的生態破壞和土地退化。福建是食用菌生產大省,食用菌產業發展造成森林破壞引起的“菌林矛盾”十分突出,并限制了該產業的發展[3]。②經濟林過度開發引起生態退化。茶產業是福建省的九大支柱產業之一,茶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茶園水土流失嚴重,2010年全省茶園面積達20萬hm2,茶園水土流失面積超過6.3萬hm2[4],全國烏龍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域卻成了全省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域,如鐵觀音地理標志的安溪是水土流失Ⅰ類重點縣。③不文明開發建設引起的生態退化。如過度的礦山采挖、道路修建等常因水土保護措施不力而加速生態系統的破壞,進而引起水土保持功能嚴重受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5]。

1.2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及其主要技術

1.2.1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概念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指在水土流失區通過以管護為主的保護措施,以及必要的人工輔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的自我修復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植被的恢復,保護和改善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建立和維系與自然條件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相對穩定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達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尊重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輔之以必要的人工調控,使水土流失區的生態自我修復得到提高和發展,是一種新的水土保持理念和措施[6]。

1.2.2 主要技術

對過度墾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區域——坡地生態脆弱帶實行退耕還林、還灌、還草與坡改梯相結合。坡度在25°以上的一律退耕還林還草,實行封山育林;坡度在25°以下的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坡改梯進行水土保持耕作。耕作管理過程中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豆科綠肥與經濟作物實行輪作、套作、混作;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輔之以化學防治對病蟲草害進行防治,實施退化耕地的生態修復[5-6]。這些生態修復技術都是有機農業生產所需要的。

2 有機農業及其主要農業技術

2.1 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在嚴格遵守特定的農業生產原則,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平衡的基礎上,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來維持農業生態系統持續穩定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生產過程中嚴禁使用轉基因技術,嚴禁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在這種可持續的農業生態系統中生產、加工、銷售的供人類消費、動物食用的產品才能稱之為有機產品。嚴禁使用化學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是因為有機農業將土壤、植物、動物、人類和整個地球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這個整體的每一分子都健康,整體才能健康。因此,只有維持和加強整體健康的農業生產才能生產出高質量和富有營養的有機產品,為預防性的衛生保健和福利事業作出貢獻,這就是有機農業的健康原則。為此,有機農業采取了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來保障[7]。

2.2 有機農業的主要技術

2.2.1 有機生產產地環境要求

有機標準(GB/T 19630.1—2011)的環境基地要求:有機生產需要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有機生產基地應遠離城區、工礦區、交通主干線、工業污染源、生活垃圾場等。有機生產單元是一個整體,為了防止有機生產受到污染的風險,有機生產單元周圍必須設置緩沖帶將有機生產單元和常規生產區域進行有效隔離,且緩沖帶上的植物不能認證為有機產品。

在土壤和水資源的利用上應充分考慮其可持續性,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灌溉方式(滴灌、噴灌、滲灌等),這種可持續性的灌溉方式也符合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對水土保持提出的新要求,即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2月10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時明確提出的“保障水安全關鍵要轉變治水思路,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有機農業在強調產品本身有機完整性的同時也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嚴禁通過毀林、毀草、非法開荒來發展有機種植,而獲得有機認證的農場是禁止隨意焚燒秸稈的,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發展有機農業違背有機農業的宗旨。因此,生產地水土流失明顯沒有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的,就不能被認證為有機基地[8]。

2.2.2 土壤的培肥管理技術

有機農業理論認為,作物賴以生存的土壤中有動物和微生物,是一個活的生命系統,作物吸收養分的過程是先給土壤“喂”肥,待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再供給作物養分,而現代農業中化肥的施用則是直接給作物提供養分,這在有機農業中是禁止采用的。因此,有機生產中養分的循環是個相對封閉的系統,要求有機肥應盡可能地來自于有機生產單元系統內,即有機單元中的所有有機物質要盡可能回歸土壤,同時在輪作計劃中要把豆科作物和豆科綠肥作為土壤氮源補充的重要手段,并在有機生產過程中盡可能減少土壤的養分流失,提高土壤養分的利用率,就是說有機農業生產強調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通過種養平衡來補充因作物收獲從土壤帶走的有機質和養分[7]。

2.2.3 病蟲草害的生物、物理防治技術

有機農業理論認為,一個良好的有機生產系統不會有嚴重的病蟲害,病蟲害問題的出現往往是耕作不適當的信號,如作物種植單一化、品種缺乏多樣性、施肥不當、農藥使用對植物益蟲的影響等。因此,在作物的病蟲草害防治方面,有機農業倡導應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實行以農藝措施為主、生物和物理措施為輔的健康栽培技術;在應對作物種植單一化問題時,有機農業中采取的農業措施是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等技術?!队袡C產品》國家標準(GB/T 19630.1—2011)規定:一年中植物應進行三種以上作物輪作,一年種植多季水稻的地區可以采取兩種作物輪作,冬季休耕的地區可不進行輪作。合理輪作、間(混)作和套作可以改變農田的生態和田間小氣候、增加生物多樣性、降低敏感性植物的密度以減少病菌侵染機會,同時可利用特色顏色或敏感背景、植物分泌物、機械隔離和小氣候等達到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目的[7]。

2.2.4 野生采集中強調可持續性

野生采集的農產品也在有機產品的認證范圍中。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有機標準對野生采集特別強調了“可持續”:野生植物的采集方法和采集量都必須在適度的范圍內,采集方法不能對野生植物的生長及其環境產生破壞性影響,采集量也必須小于采集區域內生態系統可持續生產的量,從而防止因野蠻采集造成野生物種的衰退和滅絕,進而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引起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由此可見,有機農業遵循的是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強調人類與自然形成一個整體且和諧相處、共同協調發展。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維持和保證農業生態系統穩定的生物或栽培措施、節水灌溉措施、野生采集方法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中均可應用。

3 福建省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3.1 優越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

福建自然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全國最高,大氣清新,土壤干凈,水質良好,生態環境良好,生物種類繁多,全省植物種類有3 000種以上,且絕大多數動植物品種未經過基因重組,十分有利于有機農業的發展[9]。

3.2 良好的有機農業發展基礎

有機農業生產以傳統農業栽培方法為主,福建農民在精耕細作、用(種)養結合、地力常新、農牧結合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正是發展有機農業的精髓;福建各地都有著獨特的傳統經驗,如蘑菇栽培、混農林業、林草結合、旱地耕作等,這些傳統經驗與現代科技結合又為地方特色作物品種(豆類、特菜)選育、生物防治技術及生物產品生產、生物材料快速堆腐及生物肥料生產、節水技術等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一些新技術的不斷產生和推動,都為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提供了技術保障[9]。

3.3 健全的有機農業技術儲備

雖然福建省有機農業2001年才開始起步,但是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發展已經有20年歷史了,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轉換基礎,有機農業在短短的10來年內已初具規模;有機食品生產和認證體系已較健全,如省環保局的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和農業廳的綠色食品辦公室也開展有機食品認證工作[10-11]。2013年福建各地在國家認證認可管理網站上登記注冊的有機農業生產數量、品種及企業見表1、表2。

表1 福建與其他部分省份有機食品數量和有機產品品種比較

4 小 結

安溪縣曾經因過度墾殖發展茶業生產而成為福建省水土流失重點縣中的Ⅰ類縣,茶葉的品質也威脅到了聞名全國的“烏龍茶之鄉”的聲譽和生存安全。 為了保證茶葉質量, 縣政府引導和鼓勵茶企發展生態茶園和有機生態茶園,如在茶園套種生態綠肥油菜花、大豆等,并在“外安溪”公路沿線對低產茶園實行退茶還林,走綠色強茶道路,從而使有機生態茶園建設的第一效用即茶葉質量得到了保證。在第一效用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安溪政府繼續推進“持續治綠”政策,把曾經的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縣通過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打造成了觀光旅游度假圣地,2013年,茶葉產值達20億元,年創稅收3億元[11]。

表2 福建有機企業分布地區及品種類別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認證認可委員會網站。

福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也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這些地區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相對較少,農業面源污染較輕,有利于發展有機農業。這些水土流失嚴重的貧困地區應該根據當地的生態資源、勞力資源和經濟資源,借鑒安溪縣茶業發展道路,切實進行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各方面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適度發展有機農業,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生態宜居、興業富農、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1] 林強.福建農地基本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1,13(1):30-32.

[2] 項華宗.青山作證——項南與福建水土保持[J].中國水土保持,2012(6):4-6.

[3] 福建省食用菌協會.福建省食用菌學科發展研究報告[J].海峽科學,2011(1):56-65.

[4] 李閩榕,楊江帆.中國茶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18-120.

[5] 許文豐.淺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J].陜西水利,2010(3):131-132.

[6] 劉利年.陜西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水土保持,2014(6):4-6.

[7] 高振寧,趙克強,肖興基.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5.

[8]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技術工作組.《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理解與實施[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1-2.

[9] 劉寧.依法監管 科學防治 全力開創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新局面[J].中國水土保持,2015(4):1-4.

[10] 韓海東,林永輝,劉明香.低碳農業背景下閩臺有機農業交流與發展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452-457.

[11] 李閩榕,楊江帆.中國茶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75-79.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2

B

1000-0941(2015)12-0049-04

韓海東(1970—),男,福建南靖縣人,副研究員,碩士,從事山地茶園有機農業技術與生態循環研究;通信作者黃毅斌(1964—),男,福建惠安縣人,研究員,博士,從事農業生態研究;通信作者劉明香(1963—),男,福建長樂市人,副研究員,學士,從事農業生態研究。

2015-05-10

猜你喜歡
水土保持福建省福建
中國這十年·福建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那個夢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
福建老年大學之歌
福建省“兩會”上的“她”聲音
第四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第三屆福建省啟明兒童文學雙年榜揭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