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性大學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對心肺復蘇知信行的比較研究

2015-01-13 03:49瞿琴黃日清王鐵英陸榮柱
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 2015年6期
關鍵詞:醫學類心肺大學生

瞿琴 黃日清 王鐵英 陸榮柱

心臟驟停是臨床研究上最緊急的危險情況,因而心肺復蘇術(CPR)是急救過程的關鍵步驟[1]。有研究顯示院外心搏驟停存活率僅2%~9%,而院內存活率可達18%[2]。我國心搏驟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僅為世界平均水平2%的一半。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西方發達國家的急救存活率則為60%,美國的一些城市甚至高達74%[3],這可能與國外向社會公眾廣泛普及培訓CPR技能有關[4]。德國早在2004年就立法規定實施急救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且適齡青少年必須接受36 h的相關培訓課程。然而我國并沒有把心肺復蘇作為公民的必備技能,各類高校仍未將心肺復蘇列為必修課。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數量大,活動范圍廣,其對學習、傳播和執行CPR的積極態度更能為低年級和社會人群做出榜樣。因此,加強大學生對CPR的認知及其相應的培訓意義重大[5]。

醫學類學生的專業課一般涉及心肺復蘇,但掌握與應用情況仍不確定。至于非醫學類學生,雖然部分高校開設了急救選修課或者成立急救協會等相關學生社團,但是覆蓋人群有限,絕大多數非醫學類學生接觸心肺復蘇的機會極少。為了探究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對心肺復蘇的掌握程度的差異及其原因,筆者對某綜合性大學同年級醫學類與非醫學類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為在大學生中開展CPR培訓提供基礎數據,以提升我國的急救成功率。

一、資料與方法

1.調查對象:采用整群抽樣法,結合調查的可行性及當今大學生的學業進度,以江蘇某綜合性大學三年級在校醫學類與非醫學類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2.調查內容:參照相關專業文獻及和急救醫學專業人員討論,自擬心肺復蘇知信行調查表,并在醫學類學生和非醫學類學生中進行預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調整調查表的內容。調查表分為基本信息和CPR知識調查兩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年齡、性別、專業和年級;而CPR知識調查則包括心肺復蘇技能了解程度、專業操作技能以及關于信的主觀題,兩道關于行的主觀題,還有一道拓展題,共20題。

3.調查方法:按照是否為醫學類學生將江蘇某綜合性大學三年級在校大學生分為醫學類與非醫學類兩類。2015年5月4日開始統一對他們進行心肺復蘇知信行問卷調查。調查員當場發放問卷720份,讓其自行填寫。專業知識調查結果每題1分,滿分為8分,并以5分作為合格線,將其分未合格和和合格兩組。

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數值變量資料的采用t檢驗,分類變量資料用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1.基本情況:調查員當場收回720份問卷,剔除6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714份,有效率99.1%。醫學類330份,男性89人(27%);女性241人(73%)。非醫學類384份,男性203人(52.9%);女性181人(47.1%)。其中醫學類專業主要包括臨床醫學、全科醫學、衛生檢驗以及藥學;而非醫學類涉及學院主要為機械、電氣、財經、材料、外國語、理學、汽車、馬克思主義。年齡在21~23歲。

2.心肺復蘇認知度和意愿度的差異: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在認知度方面有較大差異,有87%的醫學類學生了解心肺復蘇,而非醫學類學生了解心肺復蘇的人不到醫學類學生的一半,僅為40.9%,見表1,(P<0.05,有統計學意義)。醫學類學生中有64.2%的人學習過心肺復蘇,而非醫學類學生僅為12.8%。心肺復蘇是一項很重要的急救方式,而了解學習過并不代表一定能完整操作,因而調查發現僅有40.3%的醫學類學生能完全操作,而非醫學類學生僅為5.2%??傮w上看,醫學類學生認知度為非醫學類學生的2.1倍。在學習興趣與學習必要性方面,非醫學類學生占比都低于醫學類學生,但均超半數。

3.心肺復蘇專業知識掌握的差異:8道CPR專業操作知識題的調查結果見表2。調查發現醫學類學生在心肺復蘇的專業知識掌握方面確實要比非醫學類學生略勝一籌,大部分的醫學類學生(82.7%)和非醫學類學生(60.7%)都知道什么時候使用心肺復蘇。但是在有關操作的專業知識方面的結果,醫學類學生和非醫學類學生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如75.8%的醫學類學生知曉心肺復蘇胸外按壓深度,而非醫學類學生僅有28.1%知曉(χ2=161.071,P<0.05)。同時有55.5%的醫學類學生知曉胸外按壓頻率,而非醫學類學生僅有9.9%(χ2=172.364,P<0.05)。在胸外按壓吹氣頻率和胸外按壓操作順序上醫學類學生和非醫學類學也存在顯著性的差異。

表1 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對心肺復蘇認知度和意愿度比較(%)

表2 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對心肺復蘇專業知識認知情況比較(%)

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專業知識得分調查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學類得分超過5分的人數約為77.9%,是非醫學類大學生的3倍,但是醫學類學生仍有22.1%的得分低于5分,非醫學類學生不合格率為73.4%。

4.現實中執行心肺復蘇的阻礙因素:在執行的拓展調查中發現,即使掌握了心肺復蘇技能,在進行急救時仍然存在一些阻礙因素,根據問卷調查數據可以得出一些阻礙因素。見圖1。

圖1 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執行心肺復蘇阻礙因素比較情況

討論1.非醫學類學生心肺復蘇技能知曉率低,醫學類學生心肺復蘇操作能力仍有待加強。在新疆研究中發現,心肺復蘇知識,非醫學類大學生認知程度不高,醫學類大學生掌握情況也較差[6]。而在本次研究中則發現非醫學類學生對心肺復蘇的知曉率很低,醫學類學生則明顯高于非醫學類學生,特別是醫學類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明顯優于非醫學類學生,這可能與兩者的專業環境不同有關,醫學類學生比非醫學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心肺復蘇。所以在普及心肺復蘇時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差異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對非醫學類學生的普及力度要加大。

有研究顯示,大中學生對執行CPR的態度遠沒有學習和傳播CPR的態度積極,學習過并知道如何執行CPR不等于會執行CPR[7]。調查中同樣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能夠完全操作心肺復蘇的醫學類學生很少,而非醫學類學生更少,這可能與缺少接觸現場心肺復蘇、模擬訓練、相關課程學習等有關。故應加強他們在現實中的可操作培訓,特別是未來擔任救死扶傷重任的醫學類學生,讓其能夠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

2.國外心肺復蘇研究狀況及參考價值。有研究證實,在普及了心肺復蘇的歐美國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亡[8]。目前我國CPR 普及率僅為1%。與發達國家25%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9]。挪威把高年級學生當成能提升圍觀者心肺復蘇救治率的重要目標[10]。日本,新西蘭等國家都注重大學生的BLS訓練且通過研究顯示這樣可以改變旁觀者的態度,使他們更加樂意去救助[11]。而我國現階段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大學生對心肺復蘇的知曉率還比較低,希望通過此次調查,了解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的差異從而對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只有在大學生和中學生掌握了心肺復蘇認知與培訓現狀的情況下, 才能有效的改進培訓方法, 提高培訓效果, 加快大學生和中學生心肺復蘇知識普及的速度[12]。讓他們在以后的工作領域中更好的普及心肺復蘇技能,用科學的方法拯救生命,為社會急救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3.針對阻礙因素的應對措施。挪威的研究顯示,不執行CPR的最常見原因是缺乏CPR的相應技能(79%),且僅有少數學生(6%)害怕疾病傳染[10]。而在本次研究中同樣發現,掌握CPR,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去執行。

對于以上調查中阻礙CPR執行的因素應該有針對性的去解決:技術不好的應該加大培訓力度并在平時學習考核中更加嚴謹,增加訓練;對于怕惹事和覺得跟自己沒關系的心理我們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號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針對怕傳染病這點,挪威研究顯示,73%的學生認為將口對口人工呼吸從CPR中剔除會使自己更容易給別人做CPR[10]。為此我們可以運用新的心肺復蘇途徑,比如腹部提壓心肺復蘇不須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使施救者放棄針對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戒備心理[13],這種心肺復蘇方法更容易在普通群眾中推廣[14]。在日本一項調查中,接受了基本生命支持訓練后的大學生無論對家人或者陌生人的救助意愿都極大程度的提升[15],對于那些只愿意救助家人朋友的人,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調查結果。

4.針對醫學類學生與非醫學類學生的心肺復蘇普及模式值得推廣。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35%的非醫學類學生和49%的醫學類學生希望能在課堂學習;19%的非醫學類學生和22%的醫學類學生希望跟已經掌握的人學習;少部分人希望通過網絡等多媒體或者培訓機構學習。此外,可在高校施行心肺復蘇的普及措施,可以在非醫學類大學生專業里開設這門必修課,通過課堂講解方式讓更多的非醫學類學生有機會去學習。也可以多設立急救協會之類的社團,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明白心肺復蘇的重要性,讓大家更加主動的去學習。同時,要提高醫學類學生心肺復蘇的教學成效,應當關注醫學類學生的特點、需求,以教學方法與教學理論為指導,形成以需求為基礎、目標為導向的課程設計,追求最佳的教學體驗和最大化的教學成效[16]。

5.研究的局限性及進一步研究。由于知識結構的差異及部分專業未放入考慮,性別、年齡、高中時就受該方面教育情況的差異皆可能會對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影響。此外,可以進一步研究不同年級的情況,通過增大樣本量會使結果更加具有參考價值。

1 黃子通,蔣健,周榮斌. 現代復蘇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6.

2 Eckstein M,Stratton SJ,Chan LS.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evaluation in Los Angeles: CARE-LA[J]. Ann Emerg Med,2005,45(5):504-509.

3 胡偉政,幸耿鵬,彭燦星,等. 廣州市高三學生心肺復蘇知識認知現狀的調查分析[J]. 調查研究,2014,22(5):38-39.

4 Taniguchi T,Sato K,Fujita T,et al. Attitudes to by 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Japan in 2010[J]. Circ J,2012,76(5):1131-1135.

5 陸翠,靳英輝,馬雯靖,等. 學生對心肺復蘇術的態度研究現狀[J]. 中華護理教育,2014,11(7):554-557.

6 陳鳳輝,張春月,趙陽陽,等. 新疆高校醫學類及非醫學類大學生災難救援心肺復蘇知識認知現狀調查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2013,28:181-182

7 Chew KS,Yazid MN,Kamarul BA,et al. Translating knowledge to attitude:a survey on the perception of 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mong dental students in University Sains Malaysia and school teachers in Kota Bharu,Kelantan [J]. Med J Malaysia,2009,64(3):205 -209.

8 桂月玲,陳艷,賀喜元. 警察心肺復蘇知識認知現狀調查分析[J]. 南方護理學報,2005,12(8) : 17-19.

9 田建廣,陸峰,解炯,等. 心臟驟?;颊攥F場心肺復蘇成功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1,6(4): 292-294

10 Kanstad BK,Nilsen SA,Fredriksen K. CPR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 performing bystander CPR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orway[J]. Resuscitation,2011, 82(8): 1053-1059.

11 Cho GC,Sohn YD,Kang KH,et al. The effect of basic life support education on laypersons’willingness in performing bystander hands on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Resuscitation,2010,81(6):691-694.

12 陳根芝,胡高樓,李旭華. 師范大學生心肺復蘇知識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2006,27(5):429-429.4.

13 Pargett M,Geddes LA,Otlewski MP,et al. Rhythmic abdominal copression CPR ventilates without supplemental breaths and provides effective blood circulation[J]. Resuscitation,2008,79(3):460-467.

14 張思生,孟志劍,劉青,等.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術在胸部創傷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CD]. 中華衛生應急電子雜志,2015,(1):32-34.

15 Hamasu S,Morimoto T,Kuramoto N,et al. Effects of BLS training 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 toward CPR in college students [J]. Resuscitation,2009,80(3):359-364.

16 彭玥,楊明施,歐好,等. 對醫學生心肺復蘇課程設計的思考[J]. 衛生職業教,2014,32(8):136-137.

猜你喜歡
醫學類心肺大學生
心肺康復“試金石”——心肺運動試驗
醫療體育功能在醫學類專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基于大數據醫學類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探析
——以莆田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為例
中醫急診醫學對心肺復蘇術的貢獻
醫學類普通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研究
《心肺血管病雜志》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心肺之患”標本兼治
新媒體視域下醫學類高職生醫德教育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