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氣關乎治亂

2015-01-21 19:46張曉政
月讀 2015年1期
關鍵詞:生態制度政治

張曉政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首次談“四個全面”,強調從嚴治黨。2014年6月30日,他在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就曾指出:“解決黨內存在的種種難題,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p>

所謂政治生態、從政環境,即國家通過意識形態的引導和政治制度的約束,對官員從政行為予以規誡,從而形成特定的政治生活氛圍。政治生態與國家治理密切相關,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國家強盛,在政治生態上就表現為政治昌明、氣象一新;反之,政治黑暗、吏治腐敗,則必然伴隨國家衰敗、疲弱失控。

中國古代同樣十分重視政治生態的建設,認識到政治生態與國家治亂興衰之間的深刻關系。當然,古人所用不叫政治生態,而叫風氣、風俗。正如顧炎武在總結古今歷史時所說,“風俗者,天下之大事”。那么,古代的“政治生態建設”,又有哪些歷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呢?

“六合同風,九州共貫”

—— 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

共同的價值觀是構建政治生態的思想基礎。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歷代統治者均在意識形態上確立了儒家的指導地位。不論是政治、文化領域,還是經濟、社會領域,上至天人、君臣關系,下至人倫、社會關系,無不深刻烙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記。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漢書·王

吉傳》)。

不論后世對于儒家思想的評價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儒家思想為古代中國超過兩千年的“超穩定”歷史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由儒家思想構筑的“道統”甚至超越于“政統”,即王朝(“政統”)可以更迭,而思想(“道統”)卻不可改變,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中華文明雖歷經磨難而終未斷絕的根本原因。

反之,一旦這個基本價值體系發生動搖,則國家統治也將出現危機。最典型的當屬魏晉時期,當時的士大夫紛紛以清談為矜尚,以浮誕為高美,視禮教為棄屣,儒家價值體系受到全面質疑與挑戰。

如果說一兩個人這么做還可稱之為風流率性,當其成為社會思潮時,也就意味著原有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崩潰。盡管當時已有人預見到這個危險,警告“禮制弗存,則無以為政矣”,也有人試圖以“名教中自有天地”來回應,但“習俗已成”,終究“不能救也”,以至于當后來桓溫北伐入洛時,仍不禁憤而感慨:“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虛,王夷甫(王衍,西晉清談的代表人物)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同樣,明末清初不少人在總結明亡教訓時,也紛紛將矛頭追溯并對準以王陽明、李贄等為代表的心學“異端”,斥其背離孔門宗旨,甚至認為心學所造成的思想混亂是導致明王朝覆亡的主要動因。事實上,李贄之被捕,罪名便是“敢倡亂道,惑世誣民”。這其中對錯,自然難以一言概之,但由此說明國家共同價值觀的重要性,卻也可見一斑。用我們今天的話來總結就是:“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p>

“人君御物之方”

—— 皇帝的表率作用

中國古代王朝的本質特征是“家天下”,皇帝在國家政治結構中居于最高也是最核心的地位,自然,也是政治生態的第一責任人?;实鄣暮脡?,直接決定著官員行為的選擇,也決定著政治生態的好壞。

縱觀歷史,可以看到,每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如“文景之治” “宣帝中興”“光武中興”“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無一例外都有一個勵精圖治的明君。每一個文韜武略的帝王身后,也總伴隨著人人思進、生機勃發的政治生態。

大致地說,明君一般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愛惜民力,體恤民情;二是求賢若渴,選賢與能;三是虛懷若谷,虛心納諫;四是儉約樸素,嚴于律己。對此,歷代統治者往往借助正史編纂,留下大量明君治政的事跡美談,如漢文帝的節儉、光武帝的果敢、隋文帝的勤政、唐太宗的寬容、宋太祖的用人、明太祖的懲貪等,廣為傳頌,婦孺皆知。

同樣,每一個政治生態衰頹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荒誕無道的昏君。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如北齊后主的“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陳后主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李后主的“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以及漢桓帝的賣官鬻爵,隋煬帝的窮奢極欲等等,皇帝帶頭破壞政治生態,國家豈能

不???

也因此,顧炎武才感慨,“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競”。為人君者,最大任務與功勞莫過于匡正政治生態,使國家“風俗醇厚”。進而,“論世而不考其風俗,無以明人主之功”,言下之意,風俗淳,則為人主之功;風俗惡,則為人主之過。為人君者,可不戒乎!

“為大臣者,可不以人心風俗為重哉?”

—— 官員是政治生態的主體

顧炎武在《日知錄》“殷紂之所以亡”條中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觀點:人人皆知殷紂王“以不仁亡天下”,其實不盡然,商朝的滅亡,固然有紂王的無道,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商之衰也久矣”,一方面“卿大夫不從君令”,另一方面“民玩其上,威刑不立”,“即以中主守之,猶不能保,而況以紂之狂酗昏虐”。

顧炎武的本意,當然不是為紂王翻案,而在于強調,盡管人主負有治國理政的第一責任,但人臣之作用,同樣不可忽視,甚至更為重要。某些時候,盡管昏君無道,但如果大臣戮力同心,仍可支撐國家危局;而一旦政治生態在大臣中間全面潰爛,則縱然皇帝再英明神武,也難挽敗局。

這一點,在明代政治中體現最為明顯。經過明太祖、明成祖的辛苦經營,以及“仁宣之治”的承平發展,從明英宗以后,盡管開始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朝政日趨混亂,但因為有于謙、李賢、岳正等人“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的氣節與努力,最高統治者之間的宮廷爭斗并沒有影響到當朝大臣的恪盡職守,明帝國依然維持著和平景象。而到了崇禎繼位之時,政治生態已全然潰敗,盡管崇禎決意進取,但終究難挽大明危局,以至于他自縊前仍不忘留下“諸臣誤朕”的恨恨之語。

官員是政治生態的主體,政治生態的好壞,終究要通過官員這一共同體來體現。作為個體的每一個官員,從他進入仕途的第一步起,就不可避免要面對政治生態這一根本問題。政治生態好,就會鞭策他修身立德,激勵他干事創業;政治生態惡劣,他就不得不選擇是同流合污還是“舉世皆濁我獨清”。而在系統性、彌散性腐敗的政治生態下,個人的“獨善其身”事實上是難以做到的。用現在的話說,極端惡劣的政治生態所造成的官場“逆淘汰”將使好人無以自存,不得不“和光同塵,與時舒卷”。

庸夫“皆可以為相矣”

—— 制度條令的保障作用

宋仁宗時,呂夷簡為相,上奏朝廷編訂中書?。ㄆ溟L官即為宰相)工作條例。條例成書之日,呂夷簡情不自禁地向人夸耀:“自吾有此例,使一庸夫執之,皆可為相矣?!本褪钦f,只要按照這些制度法令辦事,縱是庸夫俗子,一樣可以勝任宰輔重任。呂夷簡這句話,與我們今天所說按制度管權管人管事何其相似!換句話說,沒有制度的保障,單靠明君、賢臣以及思想教育,再好的政治生態也終歸難以為繼、不可長久。

宋仁宗在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個明主,呂夷簡亦無愧為一代名相,當時朝中還聚集了大量名臣,如包拯、范仲淹等,在這種情況下,呂夷簡仍然高度重視制度的功用,不能不說,這確實是十分難得的政治遠見。今天的人們對于制度的重要性和意義已了然于胸,但在古代“人治”色彩尤為突出的環境下,這樣的認識卻堪稱不易。具體在政治制度上,古代嚴格的選官制度、考核制度,嚴密的監察制度、懲戒制度,無疑都為政治生態的構建提供了充足的制度保障。

當然,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僅僅有了制度還不夠,還需要營造尊重制度、愛護制度、執行制度的氛圍,以切實維護制度的權威,使制度真正發揮保障政治生活的作用。

“愛惜風氣,如護元氣”

—— 政風正,民風清

政治生態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意義,還表現在政風與民風之間的關系上,即政風引領民風,政風正則民風清,政風邪則民風頹。如《論語》中強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中指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都深刻揭示了這一道理,也更使我們認識到:今天加強政治生態的建設,必須“愛惜風氣,如護元氣”。

一是必須高度重視價值觀建設,做好黨員干部理想信念與黨性道德教育。正如我們經常所言,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大的病變,如果沒有共同的高尚的價值理念、理想追求,建設良好的政治生態就將失去指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是領導干部要帶頭做好表率。黨員干部是政治生態的主體,領導干部又是重中之重。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以上率下、言傳身教永遠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領導干部公道正派、清正廉潔,敢于擔當、奮發有為,不搞拉幫結派、親親疏疏,其他人就會看樣學樣,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從政環境。

三是選好人、用好人。選人用人是政治的核心,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既是一種導向,也必然會在政治生態中反映出來。干部選好了,政治生態就會健康向上、朝氣蓬勃;干部選不好,政治生態就會萎靡不振、庸俗腐濁,甚至導致“逆淘汰”效應。

四是加強制度建設。制度管根本,管長遠,最穩固,也最可靠。構建良好從政環境的制度體系,必須進一步健全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宣傳教育機制、考核評價機制、監督管理機制、紀檢監察機制以及激勵保障機制,切實增強制度執行力,為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猜你喜歡
生態制度政治
辦公室政治
第1課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講政治要防止幾個誤區
某些單位的制度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政治法律
論制度安排的后發優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