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區劃成果及應用

2015-01-27 10:29廖建文丁鳳玲
中國水土保持 2015年12期
關鍵詞:坡耕地山地水土保持

馬 永,謝 莉,廖建文,丁鳳玲

(1.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10;2.水利部 珠江水利委員會,廣東 廣州 510610)

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區劃成果及應用

馬 永1,謝 莉2,廖建文1,丁鳳玲1

(1.中水珠江規劃勘測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10;
2.水利部 珠江水利委員會,廣東 廣州 510610)

水土保持;區劃;應用;珠江流域

依據全國水土保持區劃體系,可以將珠江流域劃分為南嶺山地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區、嶺南山地丘陵土壤保持水源涵養區、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華南沿海丘陵臺地人居環境維護區、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區、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區、黔桂山地水源涵養區、滇黔桂峰叢洼地蓄水保土區8個三級區。根據分區特點,提出了各分區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徑和措施。

1 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區劃體系

為全面推進新時期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續發展,2011年3月水利部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水土保持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水規計〔2011〕224號文),明確了工作任務和要求。水土保持區劃是水土保持規劃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為水土保持規劃防治方略、區域布局、項目布局,以及目標和任務制定奠定基礎。按照分工,各流域機構負責按任務區開展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的劃定并提出分區防治模式。按照規劃任務書的要求和工作計劃,珠江委組織有關單位于2011年5—12月在任務區內開展了三級區劃分工作,并于2011年12月下旬按期向水利部水規總院提交了三級區劃分的階段性成果。2012年11月水利部辦公廳印發了《全國水土保持區劃(試行)》的通知。經不斷總結和完善,至2013年10月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完全形成。

依據全國水土保持區劃,珠江流域涉及南方紅壤區(Ⅴ)、西南巖溶區(Ⅶ)2個一級區,南嶺山地丘陵區(Ⅴ-6)、華南沿海丘陵臺地區(Ⅴ-7)、滇黔桂山地丘陵區(Ⅶ-1)3個二級區,南嶺山地水源涵養保土區(Ⅴ-6-1ht)、嶺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養區(Ⅴ-6-2th)、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Ⅴ-6-3t)、華南沿海丘陵臺地人居環境維護區(Ⅴ-7-1r)、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區(Ⅶ-1-1t)、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區(Ⅶ-1-2tx)、黔桂山地水源涵養區(Ⅶ-1-3h)、滇黔桂峰叢洼地蓄水保土區(Ⅶ-1-4xt)8個三級區。全國水土保持區劃的三級區實際構成了珠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分區。

2 珠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區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區劃的目的是為區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提供決策依據,根本任務是提出不同區域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和綜合治理措施[1]。為總結和制定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途徑和措施,珠江委規劃組于2012年3—5月、2013年5—6月集中開展了大量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調研工作,行程上萬公里,考察了滇、黔、桂、粵、湘5省(自治區)23個縣33條小流域,并以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成果為指導,結合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形勢和趨勢,總結和提出了各三級區的綜合防治途徑和措施,可直接應用于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2.1 南嶺山地水源涵養保土區(Ⅴ-6-1ht)

南嶺山地水源涵養保土區地處湘南、粵北、桂東北大瑤山、南嶺區一片的山地丘陵,行政范圍涉及湖南、廣東、廣西、江西等4省(自治區)的45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6.17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0.83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13.45%。該區地貌以大、中起伏山地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黃壤、水稻土、石灰土均有分布。水土流失問題主要表現在:丘崗地區崩崗侵蝕沒有得到有效治理,泥沙淤埋溝道,山洪災害隱患大;石漠化、石質山區土地生產力退化,人畜飲水困難;歷史遺留的礦山跡地較多,松散堆積體是產生溝道淤積、山體滑坡的重要原因,加之原始森林破壞較嚴重,近年來雖經恢復,但林相單一,水源涵養能力差。

按照石質山地小流域(石灰巖分布較多)、土質山地丘陵小流域(花崗巖分布較多)、紫色砂頁巖山地丘陵小流域、礦山跡地分別采用不同的綜合治理技術。①石質山地小流域。以解決生活和生產用水為重點和核心,提高群眾生活、生產水平,減輕對薪柴、木材的依賴和需求,減少耕作面積,促進生態修復:一是大力修建或加固水庫、塘壩、蓄水池、水窖、水柜,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攔蓄地面徑流,解決人口、耕地集中區域的飲水和灌溉問題;二是封、補、管、造相結合,通過積極的人工干預促進植被恢復,同時推廣和鞏固節柴灶、沼氣池等措施,解決群眾的部分燃料問題,控制石漠化發展;三是對緩坡耕地適度開展坡改梯建設,完善水系配套,提高耕地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四是坡耕地、亂石地鼓勵退耕還林,推行產業結構調整,減輕整地強度,減少水土流失;五是對通路、通電不便的偏遠山區實施生態移民,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②土質山地丘陵小流域。以溝道治理為重點,通過設置截水溝、攔沙壩、護岸、溝道清淤等,疏通水系,減輕山洪災害,保護耕地農田。對崩崗區域采取“上截、中削、下堵、內外綠化”措施進行治理,并將崩崗治理與林特產品發展有機結合;加強對現有林地資源的保護,嚴格控制大面積純林種植,禁止煉山造林;以臍橙、楊梅、金秋梨等經濟林果栽培為主進行坡耕地治理,采取水平階、水平溝等整地措施,推廣種植綠肥或牧草,增加地面覆蓋。③紫色砂頁巖山地丘陵小流域。以坡面植被恢復為重點,溝坡兼治。一是自山腰至山頂通過水平溝整地造林和喬灌草立體綠化技術恢復荒坡植被,建立綠化生物帶;二是自山腰至山腳,修筑水平梯田,種植以李、梨等經濟林果為主的經濟作物帶;三是將山腳坡地改造成水平梯地,采取橫向耕作,套種花生、辣椒等,保持土面長年覆蓋;四是在山坡與平川交界區域設立排洪圳,排走坡面徑流。④礦山跡地。對歷史遺留的無主礦山跡地優先實施攔沙壩、谷坊、擋土墻、截洪溝等控制性工程,防止形成泥石流、滑坡;在有條件的地方通過覆土改良、復耕還林,修復自然生態;對正在開采或使用的礦山,按照水保法的要求進行水土流失防治。

2.2 嶺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養區(Ⅴ-6-2th)

嶺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養區位于贛南、粵東、粵西、桂東地區,行政區域涉及江西、廣東、廣西3省(自治區)的53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8.56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1.53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17.87%。該區地貌以小起伏低山丘陵為主,低中山地分布較分散,跨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以赤紅壤、紅壤為主,崩崗侵蝕發育較嚴重,造成農田毀壞、溝道淤積,引發山洪、地質災害等。主要水土流失問題表現為大規模農林開發、煉山造林、單純營造桉樹林等造成地力減退、動植物資源量減少,且退化后難以恢復。

該區以崩崗治理為重點,保持水土,減少泥沙下泄;對崩崗外的其他區域主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促進自然恢復,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對溝道采取清淤、護岸、修筑水陂、修建機耕路等措施進行綜合整治,減少山洪災害,維護人居安全。

2.3 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Ⅴ-6-3t)

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地處桂中盆地及其周邊丘陵山地,行政范圍涉及廣西柳州、南寧、來賓、貴港等市的13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3.16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0.67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21.20%。該區地貌以沖洪積平原和丘陵、小起伏山地為主,海拔500 m以下地區占97.5%,跨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多樣,其中赤紅壤稍占優勢,紅壤次之,還有粗骨土、水稻土、石灰土等。水土流失以輕度水蝕為主,主要來自坡耕地,林草植被覆蓋率低,生態環境較差。

該區以坡耕地綜合整治為重點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①對8°~15°坡耕地以坡改梯為主,配套灌溉、排水工程,采用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對15°~25°坡耕地推廣多種經營,將坡耕地改造成茶園、桑園、果園等,發展生態產業;對緩坡耕地積極引導群眾采取等高耕作,配套渠路并做好道路排水消能設施,防止路溝侵蝕。②對陡坡耕地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在荒山荒坡通過封山育林與補播補種、人工造林相結合加強植被恢復與重建,改善生態環境。③在巖溶地區通過鋪設管道、修筑渠道,以及建設水池、水柜加強對地表水、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減輕生態壓力。④在城鎮周邊結合鎮、村環境建設,采取溝岸整治、植樹種草、人工濕地等措施開展生態清潔型治理。

2.4 華南沿海丘陵臺地人居環境維護區(Ⅴ-7-1r)

華南沿海丘陵臺地人居環境維護區地處粵東、粵西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北部灣沿海地區,行政范圍涉及廣東、廣西沿海的49個縣(市、區)(不含香港、澳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4.07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0.55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13.51%。該區地貌由沿海沖積平原、丘陵臺地、山地組成,總體地勢平緩,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土壤類型以赤紅壤、水稻土為主。水土流失以輕度水蝕為主,丘陵區有零星崩崗分布。

該區水土保持的重點是注重城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宜居生態環境的需求,同時對局部水土流失區域結合景觀需求進行治理。①城市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合理規劃和集中設置取土場、采石場和余泥渣土受納場,建立生產建設項目土石方供應、需求、廢棄信息平臺,鼓勵土石方資源的合理調配利用;對歷史遺留的城市山體缺口、施工跡地采取噴混植生、生態袋等技術,喬、灌、草結合恢復生態,或利用廢棄地修建休憩場所、濕地公園等生態景觀;對城市水源地、生態綠地進行補種補栽或林相改造,提升其生態和景觀功能;結合城市規劃,采取疏浚河道、生態護岸、邊岸綠化美化等方式對城鎮河湖渠道開展綜合治理。②對丘陵臺地局部的崩崗、崩塌除實施攔沙排水、削坡減載、植物防護等傳統措施外,在土地利用方面將侵蝕劣地優先考慮作為生產建設用地,以建設促治理。③對平原區、河口區的溝岸塌陷采取拋石護底、生態護岸、漿砌石堤、河道疏浚等多種形式進行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農田和村莊。

2.5 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區(Ⅶ-1-1t)

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區范圍包括黔中、黔南、黔東南局部地區,行政范圍涉及貴州省的10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1.10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0.32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29.09%。該區地貌類型主要為高塬面低起伏山地,地形較開闊,地勢較平緩,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以黃壤、石灰土為主。水土流失以輕度水蝕為主,屬巖溶高原石漠化地區,巖溶面積比例高達69.3%,石漠化問題突出,潛在危險程度高,生態環境脆弱,農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居民飲水安全保障不足,頻繁的人為擾動更加劇了水土流失。

主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為:以小流域為單元,流域上部以封育為主,按照“造、封、管、沼、節”并舉,治理石質山、灌叢地、陡坡地,提高植被覆蓋率;中部建園和造田,重點實施坡耕地改造,對15°~25°的坡耕地退耕建園,發展板栗、核桃、楊梅、藥材、牧草等,果糧間作,農牧結合,在10°~15°的坡耕地實行坡改梯,按照長藤結瓜的模式配套完善路、渠、池、窖水系工程,提高土地產出率;下部治水,配套引灌溝渠、疏溪固堤等措施,加強山塘建設和改造,采取清理堵塞物、疏通和襯砌排水溝、增設沉沙池等措施,治理落水洞。

2.6 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區(Ⅶ-1-2tx)

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區范圍包括云南東部、黔西等地區,行政范圍涉及云南、貴州2省的37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6.01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1.91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31.78%。該區地貌屬高原山地,以中起伏為主,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土壤類型有高原紅壤、黃壤、紫色土、黃棕壤、石灰土等。水土流失類型以輕度水蝕為主,巖溶發育,巖溶面積所占比例達56.7%。

為搶救寶貴的水土資源,該區水土流失防治的重點是盆地周圍山地、落水洞、河谷山坡地區的坡耕地。①在山區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以五小水利為核心的綜合整治:在山體中上部采取封禁管護和造林相結合的措施,提高林草郁閉度,增加水源涵養、土壤保持能力;中下部建設水果、干果、花椒等經果林產業帶;山腳大力開展坡改梯建設,機耕路與池、窖、渠、塘結合,利用一切有利地形和條件建設五小水利,做大花卉、水果、中草藥、旱熟蔬菜等特色農經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此外,在偏遠山區實施生態移民,積極開發生態旅游業,提高群眾收入。②在平壩區重點對落水洞進行清理和保護,保證泄水暢通;在盆地周邊結合坡面徑流產生情況,注重布設截排水溝、沉沙消能等措施,減少坡面徑流對盆地區的危害;實施防護堤改造和建設,保護現有的耕地,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農作條件。

2.7 黔桂山地水源涵養區(Ⅶ-1-3h)

黔桂山地水源涵養區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桂北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行政范圍涉及貴州、廣西的12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為2.69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0.49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18.22%。該區地貌屬中起伏中低山地,間有帶狀巖溶分布,大多數為輕度變質巖山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以黃壤和紅壤為主,水土流失以輕、中度水蝕為主,主要表現為面蝕。

該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保護現有森林植被,實施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對疏幼林、低產林進行撫育、更新,優化林地生態,提高林草郁閉度;對坡耕地進行綜合改造,開展坡改梯建設,完善水系配套,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提倡多種經營,發展枇杷、楊梅等經濟林果,形成生態產業;實施人工種草,發展特色畜牧業;加強對農業用地的監督和管理,杜絕陡坡開荒、毀林毀草耕種,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發揮民族旅游產品的資源優勢,促進生態旅游發展,拓展收入來源渠道,促進和保護生態環境。

2.8 滇黔桂峰叢洼地蓄水保土區(Ⅶ-1-4xt)

滇黔桂峰叢洼地蓄水保土區地處桂西、滇東南、黔西南接壤區,行政范圍涉及廣西、貴州、云南3省(自治區)的44個縣(市、區),流域內土地總面積12.61萬km2,有水土流失面積3.47萬km2,水土流失面積占比約為27.52%。該區地貌屬喀斯特中小起伏中高山盆地,峰叢洼地、峰林谷地分布,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石灰土、赤紅壤、黃壤,碳酸鹽巖成片分布,巖溶地層以純碳酸鹽巖出露為主。該區石漠化比例達21.4%。

該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主線是搶救水土資源、治理石漠化,重點是加強石漠化治理和坡耕地改造,主要措施是大力開展坡改梯、發展小型蓄水工程、治理落水洞、加強植被建設與保護等。按照石山區、土山區、平壩低洼區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治理。在石山區,結合巖溶表層帶發育狀況,通過建設截水溝、蓄水池、水窖,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和農業生產用水;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實施陡坡退耕還林還草恢復植被,大力保護天然林,實施封山育林,遏制土地石漠化的發展;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大力實施坡耕地改造工程,并配套相應的水利水保工程,提高水資源的調蓄和利用效率,發展節水灌溉,增強土壤肥力,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規模生產搭建平臺。在土山區,重點是進行坡耕地改造,加強封禁管護,禁止全墾造林:緩坡耕地開展坡耕地綜合治理,完善水系配套,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陡坡耕地穩步推進退耕還林,以杉、松、竹等為主大力發展水保林;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限制大面積營造速生豐產、搶水搶肥的純紙漿林。在平壩、低洼地區,理順水系,疏通地下河,完善排澇渠道,減輕內澇災害;疏通和攔護落水洞,遏制洼地土壤進入地下;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加強灌溉渠系配套,擴大灌溉面積。

[1] 孫保平,王治國,趙巖,等.中國水土保持區劃目的、任務與特點[C]//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專業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北京,2012:13-17.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

C

1000-0941(2015)12-0031-04

馬永(1973—),男,陜西鎮巴縣人,高級工程師,學士,長期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工作。

2015-10-11

猜你喜歡
坡耕地山地水土保持
多因素影響下的喀斯特山區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貴陽市花溪區為例
山地草甸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縣萬壽菊產業發展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水土保持監測
水土保持
穿越火線之山地作戰
云南省坡耕地現狀調查及分析
山地之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