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型語義學的發展、問題及其認知路向探究

2015-01-31 13:09張秀芳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路向語義學范疇

張秀芳

(濟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原型語義學的發展、問題及其認知路向探究

張秀芳

(濟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河南大學 外語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原型理論應用于語言意義研究開創了語義研究新路向——原型語義學。原型效應廣泛存在于抽象的語義模型和具體的構式中,為知識組織形式和多義現象提供了統一的解釋;但原型語義學同時也存在原型的多義性和原型識別的主觀性等問題。原型語義學規避了理想主義和客觀主義的研究路向,其源于現象學的體驗哲學觀可以解釋其非離散性的語義觀。

原型理論;原型語義學;非離散性;體驗哲學

一、引言

基于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的范疇化概念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的人類學和心理學研究[1-2],在80年代的語言范疇研究中得以成功應用。原型語義學(prototype semantics)一詞出現在Coleman[3]對“lie”(說謊)的原型性分析中,原型性等同于范疇成員等級程度的評價。Lakoff把具有心理現實性的原型范疇應用于語言研究,并用認知模型取代原型理論作為概念的表征[4]68,開創了語義學研究的認知路向。Cruse在“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一文中力推原型語義學,認為它在詞匯語義研究中優于其他語義理論[5]。由于原型范疇效應在語言中的廣泛存在,我們可把基于原型理論對語言意義的探究統稱為原型語義學①。

與原型語義學相關的回顧、綜述和評介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Geeraerts[6](1989)、Wierzibicka[7](1990)、Tsohatzidis[8](1990)、MacLaury[9](1991)、Taylor[10](1995)、吳世雄等[11](2004)、梁彩琳等[12](2010)。這些研究涉及原型理論的歷史淵源、應用及對理論的質疑等,但少有對語義模型和構式的原型性進行全面探討,也鮮見對原型語義學研究路向的探究。本文縱覽原型語義學30多年來的發展,對學界以原型理論為基礎提出的語義模型和構式的原型性的研究進行梳理,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原型語義學的認知語義路向進行深層次闡釋。

二、原型語義學的發展應用

原型語義學認為“原型”是語言范疇表征、加工和習得過程中的重要變量,原型效應作為知識的組織形式廣泛存在于語言范疇中。Rosch強調原型效應不等于范疇的典型例子[2],Lakoff進一步指出存在具體的原型和抽象的原型兩種理解:具體的原型等同于典型樣本,抽象的原型被視為圖式或特征束,原型效應的產生應歸于用來構建人類經驗的各種語義模型[4]136-152。原型語義學認知路向的確立就在于原型理論在語義研究中的應用,語言范疇的原型效應研究始于語義模型概念的提出;原型理論在詞匯語義學中的應用成果最為顯著,然后擴展到句法層構式以及后續實證研究中,其語義研究的進展始終與認知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保持一致。

(一)語義模型中的原型效應

認知語言學關注語法范疇的原型,但原型效應不等于范疇的認知表征。Lakoff認為,原型效應只是表面現象,可視為直覺性的大腦運作機制,不能直接反應概念組織形式。

因此,他提出了認知模型理論來解釋原型效應,視其為復雜的心理模型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原型語義學的語義觀,與詞的意義相關的背景知識構成一個知識網絡系統,需要在相關的背景中才能理解詞的意義。Fillmore的框架語義學、Lakoff的理想化認知模型、Langacker的“圖式網絡模型”概念以及Fauconnier的“心理空間”概念都試圖探討知識在頭腦中的組織狀態。

基于Rosch的研究成果,Fillmore關注原型在理解人類范疇化本質中的重要性。Fillmore指出,原型與框架有關,框架被寬松地定義為語言表達概念的系統或者圖式,是一個與某種激活語境相一致的結構性范疇系統,每一個框架都可被視為小的抽象場景或情景。原型效應不等于結構,詞義的定義和理解都必須參照文化中的框架[13]378-381??梢?,范疇是在語境中形成的,語境中出現的經驗、范疇以及背景本身都具有原型性,原型效應浮現于背景條件與特定情景的匹配過程中。Lakoff認為范疇內部的等級性來自于人們的想象力,即通過想象把認知秩序投射到自身和周圍環境中。典型效應來自各種內嵌于文化中的理想化認知模型,模型通過隱喻、轉喻、意象圖式或命題構建[4]145。通過認知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釋原型效應,因為原型效應是推理過程的產物。

(二)原型與詞匯的圖式性網絡

原型語義學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體現在詞匯多義性的研究上。Lakoff提出的多義結構的輻射網絡模型、Langacker提出的詞義擴展網絡中的局域圖式和Taylor提出的多義延伸的圖式-例示關系模型都是原型語義學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Lakoff提出了基于原型的輻射范疇(radial categories),用來解釋詞的幾個相關義項之間的關系。他指出,詞的每一個義項都可能有原型結構,詞的不同意義就像范疇的不同成員一樣具有結構性,有中心義或原型義,其他非中心義都與原型義相關,而不同語言中單個詞的核心義不盡相同。另外,他還注意到詞的原型義的延伸途徑主要有隱喻和轉喻兩種,詞匯建立的多義鏈以及語義延伸的機制和動因是多義關系研究的重點[4]463-467。概念隱喻和轉喻是根植于人們生活經驗的思維方式,是常見的心理運作機制,建構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概念結構和原型效應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作為輻射范疇的詞匯具有相同的心理運作機制,而生活經驗本身調節著不同語言中認知模型的具體表現。

Langacker在談到語言研究的目標時提出了 “三層金字塔目標”,即在描述語言結構的基礎上確定結構中的原型及其原型程度,然后尋找原型的功能理據,因為原型是語法結構中的吸引子(attractors)[14]8。認知語法中的原型認知語言學研究把語義置于中心的位置,試圖找出語言潛在的理據性,其基于原型的概念組織方式假設具有心理現實性,同時也提出了“如何找出范疇的原型”這一問題。Langacker認為每個詞義的擴展都可以找到局部的圖式和原型(local schema and prototypes)。說話者已有的語言資源組成了局部的原型,實際的語言使用是這一原型的擴展。擴展出現在更多的場合就會被固化為語言中約定俗成的單位,而這一單位又會成為更多擴展用法的局部原型。Taylor用等級性的圖式-例示關系闡述象征單位之間的關系,而象征單位指向語義表征網絡和音系表征網絡之間的關聯[15]24。從例示的共性中抽象出來的圖式允準范疇的擴展,即語義的變化。Geeraerts指出,原型語義學的主要創見之一就在于揭示了詞匯的語義關聯[16]93。由此可見,局域的圖式和原型符合語言習得過程的漸進性特征,能更好地解釋詞義關系以及語言中的創新表達。

非工業區中,重金屬濃度偏高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如吉林省的 As污染較為嚴重,主要來自當地燃煤塵和土壤風沙塵的影響(李應碩,2007);四川、廣東兩省可能受到當地工業或者礦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該地區的Hg污染比較嚴重(吳國平等,施澤明等,2012);Cu主要分布在典型工礦城市湖北、貴州等地;Pb污染主要在重慶、陜西、湖北、浙江等地;Zn污染集中在在湖北、安徽和浙江,主要是受到當地冶金的產業(姚瑞珍等,2016)及周邊的鋼鐵企業(焦荔等,2013)的影響。此外,交通運輸中車輛尾氣的排放、輪胎的磨損(童芳,2012;楊文娟等,2017)也是非工業區降塵中 Pb和Zn濃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三)原型與句法構式研究

隨著20世紀90年代構式語法研究的推進,句法構式的原型性成為研究熱點。Goldberg指出,語言構式具有原型結構,構成相互關聯的網絡[17]5。例如,雙及物構式的中心意義可以看成是主語成功致使一個客體轉移給接收者,是構式的基本義(原型義),指向具體的成功的實物轉移而非隱喻的或抽象的轉移[17]32。大多數的隱喻擴展都以該原型義為基礎。英語雙及物構式[V NP1NP2]的原型例示為“give NP1NP2”,意味著實物NP2轉移給NP1,而NP1擁有了NP2,其他示例與原型的距離遠近不同,可視為原型義的延伸。另外,構式內部存在多層傳承關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嘗試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原型性的存在:Onishi等研究句子產出過程的范疇原型效應,證明原型性源于概念結構[18];Gilquin嘗試使用語料庫的手段分析具體構式使用頻率和認知顯著度之間的偏差,代表了對原型性概念的最新思考[19]。原型理論奠定了原型語義學的認知路向,而對其進行實證方面的探究是原型語義學的重要發展趨向。

三、原型語義學存在的問題

(一)原型自身的多義性

原型語義學發展中的首要問題就是“原型”概念本身的問題[9]?!霸汀边@一概念本身具有多義性和原型性?!霸汀钡亩嗔x性在于其可以有具體和抽象兩種解釋,其原型性在于具體范疇具有數量不等的原型性特征②。就語言范疇中的原型而言,同時存在原型的具體觀和抽象觀:范疇的樣本觀否認了人具有基于樣本的概括抽象能力,原型還可被理解為概念核心的圖式表征,是抽象的樣本的共性[10]59。Langacker認為語言是圍繞某些概念原型構建的,我們經驗中反復出現的典型層面成為我們建構概念的原型[20]284-295。原型一般位于低層次圖式中,具有最大冗余性和具象性,被使用的頻率最高;原型的延伸使人們能夠利用有限的既有表達應對無限的不斷變化的語言表達場景。語言的語法可被視為結構性的構式網絡,語言表達網絡中節點通過圖式連接,圖式的抽象程度不同,某些節點被激活的可能性就會高于其他節點,而最常被激活的節點就是原型,其他節點通過范疇化關系連接,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及性[14]239。

原型語義學中的原型概念是多層面的,它既有深層次的神經學基礎,又與真實語言使用的頻率相關,是抽象思維的體現。認知語言學家試圖解釋的正是這些深層次的認知原則(神經表征中具體先于抽象)如何在語言范疇組織中體現出來。Langacker的“圖式性構式網絡”概念揭示了語言范疇的等級性,原型擴展與對圖式的闡釋同時存在,圖式本身具有抽象性和原型性,使范疇內部的組織具有等級性,與原型的擴展并行不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原型概念的多義問題,但仍不能對語義組合過程中的多義關系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二)原型義識別的主觀性

原型概念的多義性同時帶來原型義識別的主觀性。語言學家識別原型義的準則是多樣的。Taylor指出原型義識別的原則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描寫的簡潔性,原型義被認為是其他意義與它的關聯關系中最易推理或最經濟性那種;另一個是多義范疇的有機發展,歷史上出現早的意義被認定為較為中心的意義,通過隱喻或轉喻獲得延伸義[21]643-663。Goldberg只是模糊地認同構式的原型義往往與人類經驗中最基本的事件類型相關[17]5。Lakoff 在談到 “long”的空間義和時間義時,指出空間義在范疇中居于更靠近中心的位置,因為概念隱喻一般都是空間域到非空間域的映射[4]416-417。Armstrong則認為找到概念的原型特征并不比找到那些充分必要條件容易,有些詞的原型義就不太容易辨別[22]272??梢?,原型義的識別缺乏具體的手段,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原型效應作為概念結構的抽象組織形式的產物亟待得到更好的解釋。

以語言的認知加工為研究取向的原型語義學認為,范疇不是固定不變的,范疇化是動態的創造性的活動。范疇原型取決于語境,交際中的范疇是在線生成的,而概念的產生離不開以往的經驗、當前的心理活動和交際語境的識解。意義是我們在語言成分、非語言知識、語境知識和對說話者心理狀態的猜想共同作用下的動態識解結果,正是原型的抽象性、靈活性、動態性導致了原型的多義性和主觀性。

四、原型語義學的認知路向探源

原型語義學代表了語義研究的新路向,使語義研究脫離形式研究和邏輯實證研究的框架,正在成為“正統的語義研究方法”[23]。不同于真值條件語義學和經典范疇理論的語義觀,原型語義學專注于語義的非離散性,這使得其一方面規避了理想主義和客觀主義兩種研究路向的選擇,另一方面也致使其理論自身難以避免多義性和主觀性的缺陷。這種非離散性的語義認知路向根源于其語義體驗觀。

(一)語義的非離散性

原型概念的原型性程度指向原型范疇特征數量的差異,其成員本身也有中心和邊緣之分。經典范疇理論關注詞匯凸顯的中心意義而忽視詞匯的邊緣用例,更無法發現詞匯的多義輻射網絡。Geeraerts認為只考慮詞匯范疇的中心意義是不夠的,范疇的邊緣同樣重要。認知語言學不僅關注范疇中心的組成,還關注中心到邊緣的延伸以及延伸的距離[6]587-612,而靈活的多義化過程是自然語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語言創造性的主要渠道。聚焦于范疇的原型中心可以重現經典范疇理論某些層面的簡潔性和清晰性,限定于范疇原型的語義分析不能發現詞義的離散性,而整個范疇的語義組織具有中心-邊緣的結構性和非離散性。原型理論被視為一種模型,一種視角,甚至有萬能理論之嫌,從而導致概念使用的混亂,這與它的模糊邊界和有中心-邊緣之分的結構性分不開。

(二)理想主義與客觀主義的研究路向選擇的規避

原型語義學關注語義的離散問題,規避了西方思維發展史上理想主義和客觀主義兩種路向的選擇。根據Geeraerts的研究,Wierzbicka是語義研究理想主義路向的代表。Wierzbicka認為心理是清晰的,世界是模糊的,因此她關注范疇的顯著義,通過對詞匯中心顯著的例子進行內省式思考,明確捍衛語義學的離散性??陀^主義路向認為科學是清晰的,而日常語言是模糊的,世界的客觀結構最好通過科學語言來描述,而日常語言充其量是科學范疇化的派生物,有可能處于混亂狀態[6]587-612。原型語義學成功避開了這兩種路向的選擇,轉而關注語義的結構性和非離散性,即我們如何把清晰的心理范疇適用于相對無序的外部世界,而心理世界的“有序性”無疑又帶有柏拉圖式的理想色彩[6]587-612。就心理和世界的關系而言,原型語義學沒有選擇理想主義或客觀主義的研究路向,而是關注認識論問題。原型語義學把語言的范疇化置于人與世界的互動體驗中,認為范疇結構的原型概念存在于我們現實中靈活、動態使用的圖式中,存在于個體已有知識與新的體驗的互動中。

(三)植根于涉身體驗的語義來源

原型范疇不是客觀的,而是具有體驗性的,范疇和人類理性依賴于人類心理的體驗。因此,原型范疇的研究離不開范疇的體驗語境[6]587-612。原型語義學認為,意義來源于語言使用者對語言范疇的體驗,其身體構造和體驗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在概念的形成和推理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胡塞爾提出的范疇的“生活世界”觀和“意向性”為之提供了哲學基礎。意義離不開語境,離不開我們熟悉的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一個概念的意義基于普通的概念知識,屬于同一范疇的事物不僅具有表面上可感知到的相似性(大小、形狀、顏色),而且具有結構、功能或目的等方面的相似性,還與事物在更大的概念圖式內所起的作用相關。研究詞義就要研究概念系統。任何一個詞都聯接豐富的概念知識網絡,每個詞的具體使用都要聚焦于部分概念網絡?!吧钍澜纭钡膶嵺`意向在原型語義學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生活世界具有視域特征,作為原則上可直觀到的事物的總體,為人和人的活動提供意義和價值;其主觀性在于它是可以直接體驗的,隨個體自我主觀視域的運動而發生變化[24]。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分析和描述,揭示了生活世界與人及其活動的密切關系,為范疇意義提供了體驗基礎。胡塞爾還認為,范疇的意義具有意向性,而范疇的特性不等于實在對象,范疇的語義意向和范疇的直觀概念的區別就在于它們的意向對象的特征[25]。原型理論所揭示的正是這種基于“生活世界”的語言使用者的抽象的心理圖式,語詞的意義來源離不開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性和意向性。

五、結語

原型語義學認為,人們通過認知模型中的原型效應擴展范疇化相關的知識,人們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遵循相同的“從原型擴展開來”的認知規則,認知語言學中建構的模型總是與原型理論的相關研究保持一致,而其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又可以在原型理論的缺陷中得以解釋。從認識論角度看,認知模型的建立離不開模型概念中的意向性,原型是模型的基礎:“模型是對客觀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質就是在意識活動中用模型來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過程”[26]。作為基于原型理論的語言表征理論,原型語義學總是試圖找出語言的結構模式和運作原理,探究作為表面現象的原型效應的更深層的動因,以期更有效地解決人類語言中的范疇、概念和語義等相關的問題,但其基于心理完形的理想化認知模型和基于人類經驗的圖式網絡模型同樣缺乏實驗的基礎,原型意義擴展的心理現實性以及原型在何種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語言習得過程,有待進一步得到證實。

注釋:

①原型語義學是個廣義的概念,區別于狹義的認知語義學,其包含認知語法、認知語義學和構式語法中基于原型理論的意義研究。

② 有關原型概念的原型性的討論可見Geeraerts[6](1989)。

[1]Rosch E. Mervis C B. 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32-547.

[2]Rosch E.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C]//Roach E,Lloyd B B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78:27-48.

[3]Coleman L. Paul K. Prototype semantics:The English words “Lie”[J]. Language,1981,57(1):26-44.

[4]Lakoff 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Cruse D A. 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C]//Tsohatzidis S L(ed.). 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London:Routledge,1990:382-402.

[6]Geeraerts D. 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prototype theory[J]. Linguistics,1989(27):587-612.

[7]Wierzbicka A. Prototype save: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the notion of “prototype” in linguistics and related fields[C]//Tsohatzidis S L (ed.). 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London:Routledge,1990:347-367.

[8]Tsohatzidis S L. 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 London:Routledge,1990.

[9]MacLaury R E. Prototypes revisited[J]. Annual Reviews,1991(20):55-74.

[10]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1]吳世雄,陳維振. 原型理論的發展及其對認知語言學的貢獻[J]. 外國語,2004(4):34-40.

[12]梁彩琳,石文博. 語義范疇原型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 外語學刊,2010(5):44-46.

[13]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C]//Geeraerts D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Readings. Berlin &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372-400.

[14]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5]Taylor J R. Cognitive Grammar[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6]Geeraerts D. 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17]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8]Onishi K H,Gregory L M,Kathryn B. Prototypicality in sentence production[J]. Cognitive Psychology,2008(56):103-141.

[19]Gilquin G. The place of prototypicality in corpus linguistics:Causation in the hot seat[C]//Gries S,Anatol S (eds.). Corpor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orpus Based Approaches to Syntax and Lexis.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159-192.

[20]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I:Descriptive Application[M]. 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1]Taylor J R. Prototype theory[C]//Claudia Maienborn,Klaus von Heusinger,Paul Portner (eds.). Semantics: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Natural Language Meaning(vol.1). Berlin/Boston:Walter de Gruyter,2011:643-663.

[22]Armstrong S L,Gleitman L R,Gleitman H. What some concepts might not be[J]. Cognition,1983(13):263-308.

[23]王馥芳. 認知語義學演變為語義學研究的“新正統”[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2-09(A07).

[24]倪梁康. 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26.

[25]吳世雄,陳維振. 原型范疇理論的歷史淵源及其對模糊語義研究的意義[J]. 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1-8.

[26]王前. “模型”的認識論意義[J]. 哲學研究,2013(5):113-125.

PrototypeSemantics:ItsDevelopment,QuestionsandanExplanationofItsCognitiveApproach

ZHANG Xiu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22,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Prototype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to semantics and has resulted in a new semantic approach:prototype semantics. Prototype effect is ubiquitous in cognitive model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constructions,providing a unified answer to polysemy an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n language. Prototype theory also brings about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prototype and subjective determination of prototype meaning of linguistic categories. Prototype semantics adopts neither the idealistic nor the objective approach to meaning,and its distinct embodied philosophy rooted in phenomenology may explain its non-discrete semantic stand.

prototype theory;prototype semantics;non-discreteness;embodied philosophy

H0-09

A

2095-2074(2015)01-0016-06

2014-10-2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0BYY001)

張秀芳(1978-),女,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河南大學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2013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路向語義學范疇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雙減”的路向反思與理性審視
論英國學者的語義學簡史研究?
甘肅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歷史回望與未來路向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條約演化解釋:合法性、語義學分析及近似概念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回路范疇的擴張及其應用
事件語義學框架下“給”句式歧義的形式化描寫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