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鏡》與當代影像的科技隱喻

2015-02-06 09:47李安然
藝苑 2014年6期

【摘要】 極端傳媒技術在帶來信息快速交換的同時,也在對公眾進行潛移默化的異化?!逗阽R》創造性地把關注點放在了極端傳媒社會中人的異化,放大人們精神上的不安感。它沒有震撼的視覺觀感,整部劇想象克制、敘事理性、鏡頭冷峻,并且隨處充滿隱喻?!逗阽R》折射出當代社會的種種心理病癥:理性和法治被極端化的公眾審判所肢解;政治的意義被以娛樂為目的的傳媒所瓦解;人類生活的意義被極端科技帶來的高效率所消解。

【關鍵詞】 《黑鏡》;當代影像;科技隱喻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引 言

在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并且迅速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每個細節??萍际前央p刃劍,它帶來更高的效率,也帶來更多的問題。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出現了對科技的描述,并且開始關注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副作用。關于科學發展給人類帶來的不安,美國當代好萊塢已經有相當多數量的災難片對此做出描述。比如,《后天》以大水淹沒自由女神的夸張特效,隱喻著環境破壞背景下自然的異化;《逃離克隆島》講述人類批量生產克隆人并且隨意使用和銷毀他們,隱喻著克隆技術發展到頂點后人類面臨的道德倫理危機。好萊塢災難片固然在資源開采和環境惡化方面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但對個體生命而言,各類滅頂之災在當下難免顯得沒有根據。

科學技術推動當下傳媒技術的進步,傳媒技術的更新使得人們精神層面的體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沉迷于這種全新的交流方式,但無法從整體去認識和掌握它。極端傳媒技術在帶來信息快速交換的同時,也在對公眾進行潛移默化的異化?!逗阽R》創造性地把關注點放在了極端傳媒社會中人的異化,放大人們精神上的不安感。電視劇將故事設置在想象中的科技極端發達的未來,然而卻保留了當下人的思維方式,由此向我們展現了一幅關于屏幕占領我們生活每一寸角落的荒唐圖景。屏幕照亮一切,現代性意義下的各方面價值被無處不在的屏幕所消解。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逐步被這種極端科技下的生活異化。

《黑鏡》劇情的虛構不同于美國大片式天馬行空的想象,它沒有震撼的視覺觀感,整部劇想象克制、敘事理性、鏡頭冷峻,并且隨處充滿隱喻。編劇布魯克說:“‘黑鏡指的是我們身邊無所不在,大大小小的屏幕,電視,電腦,手機……它們在待機狀態下呈現一種冷冰冰,黑森森的樣子,就像一塊塊黑色的鏡子,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擔心,不知道它們會照射出一種什么樣的信息,是福還是禍?!盵1]83-84《黑鏡》折射的,是當代社會的種種心理病癥:理性和法治被極端化的公眾審判所肢解;政治的意義被以娛樂為目的的傳媒所瓦解;人類生活的意義被極端科技帶來的高效率所消解。

一、極端公眾審判平臺下,理性和法治的肢解

公眾審判平臺自古存在,但傳媒技術的極速發展使得這種審判平臺走向極端,并且向背離理性和法治的方向異化?!秶琛肥恰逗阽R》里最為貼近我們時代的故事。在這里,編劇只設置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傳媒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極端迅猛的程度,任何消息在發布后,都沒有足夠的時間被識別,被分析,被控制。在此情況之下,人們的目光逃脫不出無處不在的屏幕,手機、電腦、電視、高樓上的大屏幕……以隨時獲取不斷更新的信息。

在此背景之下,公眾可以第一時間知曉熱門消息并發聲。如果消息本身帶有導向性,同一種論調的聲音就會格外強大,形成無形的審判力量?!秶琛分?,英國全民愛戴的公主被綁架了,歹徒要求首相在下午4點跟一頭豬性交并直播,否則就撕票。消息通過YouTube視頻網站迅速流傳,天下皆知。在這個事件里,首相和公主都是無辜受害者。當公主被綁架的消息首次出現,民眾尚有不同的聲音,且因歹徒要求太過荒誕,大部分人持同情首相的態度。然而,在一根號稱公主的斷指寄到后,情況急轉直下,輿論立刻倒向一邊,近9成的民眾認為首相應該為救公主做出犧牲。首相的智囊團隊試圖秘密用AV演員和摳像技術,代替首相完成任務,把傷害降到最低。然而,屏幕和網絡把一切角落照亮,包括需要做保密工作的演播室。有人在演播室偷拍了一張照片傳到網上,消息立刻擴散。公眾知道后把對歹徒的憤怒轉移到首相身上,強烈譴責他不顧公主安危,要求他親自上陣。最后,首相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只能自己走進直播間,面對鏡頭完成歹徒的要求。

在這里,法律是無力的,公眾的集體意識直接繞過法律對首相進行審判。而審判的直接依據就是屏幕上反射的信息。這種審判,似乎回到了雅典民主時代,簡單且粗暴。屏幕上的信息既有可能是虛假的,也有可能是片面的,實際上并不能作為切實可行的依據。然而,人性具有共通性,人們看到什么會緊張,看到什么會恐懼,看到什么會憤怒,看到什么會興奮,一切都容易操控。在歹徒成功的實驗操控下,這種集體意識經歷了兩次質變。每一次質變都深刻反映出人性的陰暗面。表面上看,公眾的憤怒源于公主身處險境,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公眾的初衷是救回公主,那么找替身演員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解決方式,知道的心照不宣,誰也沒必要將這個謊言揭穿??纱蠹覅s迅速地、狂歡式地傳播了這個消息,在首相本人尚無動作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對首相的討伐。由此來看,在公眾的潛意識里,救人在其次,主要是渴望看鏡頭前尊嚴掃地,形象全毀,被完全剝裸的首相。而結局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電視臺直播首相與豬性交的時間段,倫敦萬人空巷,公主提前一個小時就被釋放。走在空無一人的大街上,沒有人察覺到。

一年之后,首相因勇救公主,支持率持續走高。然而聚光燈背后,卻是家庭關系的徹底破碎,這是他作為個人的代價。背光,灰暗的色調,沉重的氛圍營造,首相每一次出鏡的鏡頭設計,都與狂歡的公眾形成強烈對比,隱喻著個體生命的悲涼。

《國歌》科技前景的設置,符合當代傳媒技術的發展趨勢。當信息傳播速度達到頂點,屏幕無處不在,那么問題的解決方式就很容易直接繞過既定法律程序,繞過專業團隊的理性分析,直接由公眾意志來呈現。這種意志只基于一時的情緒,并且具有強大的破壞力。首相固然是一種政治身份,他的一切都受到公眾監督,并且肩負保護公民的職責,但與此同時,作為個體生命,他的尊嚴,他的隱私,他的自由意志,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公眾的審判。

在《國歌》中,我們看到的是以首相為代表的公眾人物尊嚴的瓦解。然而,在極端傳媒技術下,屏幕照亮一切,普通人也無法逃脫?!栋仔堋酚成涞?,就是一個“犯了錯誤”的普通人,在異化之后的公眾審判下個體尊嚴的毀滅。

一切源于一個不能被證明的虐童案件。公眾被白熊公園的導演告知,維多利亞的男友虐殺了一個小女孩,她非但見死不救,還將虐殺全過程拍了下來。國家成立了白熊正義公園,在這里,公眾可以以正義之名,消費和折磨受他們審判的人。于是,維多利亞在失憶中醒來,發現所有人都拒絕與她交流,但她卻是所有人的手機拍攝目標。在導演的精心設計下,維多利亞遭人追殺,倉皇逃命,看到樹林里遍布的絞刑架和尸體,除了哭嚎著任人擺布之外,沒有任何辦法。待到被折磨得筋疲力盡,一團彩帶適時從槍管中噴出,機關的場景也隨即開始切換,露出了人頭攢動的觀眾席。殺手謝幕,同伴謝幕,導演謝幕,而她則被拷在椅子上,被迫接受故事的“真相”。接受臺下的人唾棄嘲笑拍照觀賞,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懲罰并未就此結束,回到房間后,維多利亞昏迷過去,她記憶被導演擦除。等待她的,是和昨日一模一樣的折磨,只不過觀眾換了一批。

白熊正義公園本身就是個很好的隱喻。公園是人們消費游戲的娛樂場所,在娛樂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人們又會怎樣去消費?公眾花錢來公園,無論誰都可以打著正義的旗號懲罰一個有罪的人,從罪人痛苦的慘叫中獲得變態的快感,這本質上就是一場娛樂,一場狂歡。尼采說:“你們的殺戮應是同情而不是出于復仇?!盵2]49而白熊公園的大多數人,沒有為那個死去的兒童默哀過一秒鐘,卻都在興致勃勃地折磨罪犯。

首先,公眾所謂的正義根本經不起推敲。維多利亞犯罪的行為從頭到尾都未經證實,從頭到尾都是導演一個人在向公眾灌輸這樣的信息。導演是這場戲的領導者,即白熊公園這個小社會的權力中心。公眾所聽到看到的那些殘忍,只不過是中心媒體制造的輿論。這些輿論使他們變得麻木、驅從,直到對一個陌生的女人恨之入骨,形成群體暴力。群體暴力固然自古就有,但是信息革命下公私空間的界限已經開始混淆,群體暴力已經越來越容易被煽動,并且開始逾越法律的邊界。

其次,假使女主角真的見死不救并且充當了看客,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手段懲罰她,甚至程度嚴重幾十倍上百倍,又何嘗不是一種魔鬼行徑?女主角醒來之前,已經被用科技手段消除了記憶,那么,醒來后女主的個體人格就不能等同于犯罪時的人格,此時她的人格是無辜的。懲罰手段本身其實就是在復制主人公曾經的罪惡。至此,正義和罪惡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了。

劇中,有些游客甚至帶自己的孩子來白熊公園娛樂,這是個更加令人不安的隱喻。孩子意味著我們社會的未來。在他們還不懂何謂正義,何謂邪惡的時候,卻被迫參與一大幫人在“正義”的樂園懲罰“邪惡”。在正義的公園學習如何拿著手機只遠遠圍觀拍攝但對哭泣求助叫喊的女人無動于衷。對孩子來說,在白熊公園經歷的一切,不過是一場馬戲表演,一部刺激的電影,時間到了,便可以抽身離開。一切事不關己,一切也無關痛癢。大人們此時的態度也許正決定著孩子未來的態度,未來的社會將會如何?這群來到白熊正義公園的孩子,似乎隱射了一群拿著手機饒有興致圍觀的看客,一個正邪不分的未來社會。

二、娛樂至死與政治變異

政治話題是媒體永恒的焦點。傳統媒體往往承擔的是政客觀點呈現和精英評論的功能。充斥屏幕的時代使得政治的呈現發生了變異,公眾對政治的態度越來越趨向于娛樂。而在自由度相對較高的西方國家,媒體為了討好觀眾,自然而然地會利用政客的一舉一動,對他們進行調侃甚至嘲笑,以此獲得較高的收視率?!段譅柖鄷r刻》就以此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全球性的政治偶像——Waldo。Waldo不是實實在在的人,只是一檔深夜脫口秀里的一只虛擬藍色卡通熊。它受配音演員杰米的操控,以爆粗口謾罵政客聞名全國。為了搏收視率,電視臺將Waldo設計為國會補選的候選人,并且得到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更有人將它做成了系列產品,將“希望”、“未來”等詞語和它聯系起來。諷刺的是,Waldo只是個卡通形象,它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的立場以及意義。它只需要去嘲諷、簡單粗暴地去唾罵政客,就足以得到公眾的投票。

Waldo這個名字取得頗具隱喻意義。法國歷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獨立傳教士Peter Waldo,擁有一批追隨者,這些追隨者最終形成了沃爾多教派。[3]該教派有兩個主要觀點,一是教會的人也會做錯事,二是信仰天主的人都有資格講道。所以Waldo名字的設置,本身就隱喻了反體制和平民化的含義。劇中的藍熊Waldo很明顯是一個反體制“人士”,它以輕佻的姿態挑戰傳統的政客形象和政治運作,代表公眾對政府政客的態度。從Waldo的脫口秀節目中,能輕易讀出它對政客的不滿。但這種并不代表它對政治具有深刻的認知,也不代表它經過理性和邏輯的分析(一只卡通熊和一個配音演員如何有足夠的知識去解析政治)。政客門羅對Woldo的批評一針見血:“它不過是一只靠嘲笑和臟話來吸引眼球,被惹急時還賣弄生殖器的藍色卡通熊?!盵4]這種卡通形象從未發表過任何真正有關政治與公民福利的言論,它參與了政治,但僅僅是基于直覺的厭惡,攻擊政府和政客的短板,制造尷尬和羞愧是它唯一的政治成績。Waldo的形象姿態,隱喻著一個群體,它代表當代公眾對待政治的普遍態度。

《國歌》中的民眾也有類似的特點。公眾對政客的關心就只剩下娛樂。不管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西方民主國家,政府和政客都或多或少有作秀的需求,比如為拉選票開空頭支票,比如大肆夸耀自己的政績,比如強制抑制負面信息的傳播,以免造成人心不穩,破壞社會和諧。但無論如何,就如片中工黨代表所言,候選人們參加競選起碼有立場、有意義、有勇氣和智慧、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的汗水和心血。而Waldo卻恰恰相反,它以作秀為賣點,將自己塑造成打假英雄,利用民眾的反感,煽動民眾向政客發泄不滿情緒。Waldo破壞政治宣傳的目的不是在于提供更好的政治可能,而是博得更多的眼球。民眾投票選擇卡通形象作為民意代表,看似民主,實為娛樂。影片中的一句臺詞隱射了這種民主的荒唐:“YouTube也民主,但不知你是否知道,最受歡迎的視頻是只狗用屁聲模仿《快樂時光》主題曲?!比藗兂缟斜┝?、愛湊熱鬧、熱愛嘲弄、黃段子、喜劇,但這些都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Waldo形象的成功隱喻了當代大多數國家潛藏的泛民主化危機。

Waldo 背后的配音演員杰米是一種傀儡般的存在。杰米始終存在于名人與平民、作秀與真實、成功與失敗的人格分裂狀態。他操縱那只熊,同時,權力中心又在操縱他。公眾喜愛的始終是Waldo本身。所以當他最終沖出演播室,告知天下他就是Waldo,告誡大家不要再助紂為虐,而是嚴肅理性地投出自己的選票時,此時的Waldo已經風靡全球,世人對杰米徹底無視。杰米創造了Waldo,最終卻被Waldo吞沒。最后,Waldo由其他人頂替上陣,沒有觀眾發覺其中的異樣,Waldo可以是任何人,他永遠代表著公眾的喜好。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公眾已經分不清現實和虛無,用玩笑態度對待政治,對待每一個嚴肅的話題。

三、科技的沸點和生活的冰點

當社交網絡占領我們的時間,當極端科技使公眾的日常生活效率提高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人類的業余生活開始圍繞屏幕展開,虛擬消費的盛行使得公眾逐漸遠離現實生活,人類的生存方式由此發生異化。

(一)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使人類喪失交往本能

瑪莎的男朋友阿什車禍離世,瑪莎傷心欲絕,更糟糕的是她發現已經懷上男友的孩子,愈發走不出男友離去的陰影。阿什生前沉迷于社交網絡,在“臉書”和“推特”上留下了他自己典型的思維方式,還有圖像、語音、行文風格等各方面大數據。有人給瑪莎推薦了一個軟件,這個軟件通過計算男朋友留在社交網站上的大數據,合成了男朋友的聲音和性格甚至語氣。于是,瑪莎開始與這個軟件對話交流,并逐漸對這個軟件中的“阿什”形成了情感依賴?,斏兊脨郦毺?,越來越不耐煩跟周圍朋友交流。換句話說,有了可以對話的智能軟件,瑪莎的生活越來越不需要朋友。過了不久,軟件服務升級,瑪莎購買了一個機器人,機器人和阿什長得一模一樣,甚至比原來的阿什更加健康,更加聽話。然而,復制出來的阿什只是男朋友在社交網絡上形象的延伸。人在虛擬世界對自己都有不自覺的異化,比如更美的照片、更有趣的性格等。阿什就在“臉書”上突出了自己幽默、陽光的特質,刻意回避了脾氣壞、生活作息不規律等缺點。阿什社交網絡上建構出的,是一個更加完美的自我,而這種自我在現實面前是不能長久站立的。機器人阿什代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可即使人工智能發展到極致,具備后天學習其他技能的能力,具備改進自身的功能,可以在外型和語言上無限接近原來的形象,但是,機器人永遠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意識,永遠只能模仿過去的固化形象,無法自我創造,無法自我成長。意識到機器人阿什根本無法代替原來的男朋友,瑪莎越來越崩潰,最后把機器人永遠鎖在了閣樓上。

《馬上回來》的女主角最終艱難地走向新生活,至少她沒被機器人的“完美”表現所奴役,這基于她和男友長久的感情基礎??墒?,一旦失去這種感情基礎,人們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瑪莎懷孕生女的情節設定,實際上隱喻了事態發展的另一種可能。影片的結尾是很多年之后,小女兒成長起來,她沒有像母親那樣有意回避機器人,相反,小姑娘十分喜愛這個完美的“爸爸”,連吃生日蛋糕都不忘到閣樓上與他分享。這個設定隱喻著編劇的擔憂:刨去感情基礎,人類對機器人的完美表現是非常受用的。

超薄的手機,用手勢操控的電腦,無線充電器,具有安全駕駛系統的汽車,電子繪畫板……這些劇中出現的東西在今天一點一點變成可能。小孩子還不會說話,就已經會使用平板電腦;圍著一個桌子吃飯,每個人卻只盯著手機屏幕看;在社交網絡侃侃而談,面對他人卻有交流障礙……類似的現象在當代越來越多見,并且具有主體年輕化趨勢。在當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寧愿買仿真的充氣娃娃回家,都不愿意娶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因為真人需要投入的情感成本太高,現代人沒那么多精力。在未來,人們是否真的會過度依賴高仿真的智能機器人,而喪失了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這是《馬上回來》給我們的思考。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有這么一個觀點:人的進化程度越高,其生物本能調節越不完善。人在與虛擬技術和機器的交互中,必然逐漸喪失體驗真實的能力,機器越智能,人所需要的能力就越低。1882年,尼采被嚴重的視力下降所折磨,為了不影響寫作,他開始使用當時剛剛問世的打字機。此后,尼采作品長篇大論的深度思辨大量減少,而短小精悍的警句箴言在不斷增多。尼采解釋說:“我們的寫作工具似乎也參與了我們思想的形成過程?!盵5]46尼采認為,工具在重塑思想。那么,生活在各種社交網絡和智能機器時代的人們,又會喪失哪些能力?智能手機和互聯網使我們每天置身于信息轟炸的碎片中。我們滑動手指,滾動屏幕,一目十行,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我們無法靜下心來去閱讀一本紙質書籍,因為間隔幾分鐘就忍不住想看看手機,看看社交軟件上的新鮮事。在屏幕包圍的時代,我們逐漸喪失了注意力、記憶力,更不用說思考和反省的能力。

(二)網絡虛擬消費擠壓真實生活空間

如果說《馬上回來》里的人還能對網絡時代的生活尚存理性,那么《一千五百萬的價值》里則無人能掙脫網絡虛擬消費時代的桎梏。

衣著單調的人們居住在一個個被屏幕包圍的房間里,通過強大的虛擬網絡進行交流。人們有自己的虛擬形象,只需要動動幾個手指頭就可以給自己的虛擬形象換裝。刷牙漱口、買食物、玩游戲等活動都需要使用點數,而點數則需要靠每天在固定的自行車架上騎車賺取。我們可以輕易看出這是對現代社會中下層民眾機械勞作的一種隱喻:他們每天重復地做同樣的、沒有任何意義的工作。所得的酬勞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他們看影視劇、看真人秀、打電子游戲,幾乎所有的時間和金錢都貢獻給了屏幕上的虛擬消費。他對這種極端科技和媒體構建起來的虛擬環境有不自覺的抵觸:踩單車時執著選擇的風景畫面,喜歡吃天然的蘋果,都暗示了其內心對自然真實的渴望。賓無意中聽到艾比的歌聲,被她的真實所打動。他決定拿出自己的全部1500萬點數幫艾比買一張選秀入場券,讓她實現唱歌的夢想。

編劇把達人秀舞臺設置成整個世界最受人矚目的地方,活在下層的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成為舞臺上的主角,然后一舉成名,擺脫現實枯燥無味的生活。虛擬的角色由自己設定,每個人只需坐在家里,虛擬形象就能在屏幕上匯成一片烏合之眾的海洋。艾比純美的嗓音博得了觀眾的熱淚,但是評委卻話鋒一轉,威逼利誘地向她拋出了艷星的工作。在成千上萬的虛擬觀眾高喊“同意”的時候,在評委的威逼利誘之下,艾比背離了自己的夢想,用自己的肉體換取了一直渴望的名聲、地位和金錢,成全了這個消費時代。Compliance,妥協,參賽選手上場之前被要求喝的飲料名已經隱喻了夢想在消費時代的無力。

賓在節目里瘋狂揭露選秀舞臺的虛偽,宣泄對現有體制的不滿,并且用一片碎玻璃抵住喉嚨,企圖以個人生命向大環境抵抗??犊愒~之后,所有的虛擬觀眾都陷入思考。但是,在只剩娛樂的消費時代,烏合之眾如何能花整塊的時間進行反思?評委告訴觀眾,這只是他一場別出心裁的表演,觀眾的情緒立刻從思考中抽離出來;評委提出要單獨給賓辦一檔評論節目,觀眾再次陷入無意識的狂歡??梢哉f,場上的評委就是消費時代文化的代言人,他們定義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榮譽,所有人都只能在這種扭曲的定義下生存,包括具有反抗意識的男主角。上場前沒有喝那杯飲料,但是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賓依然妥協了。為了得到更大的房子,更大的屏幕和更先進的裝備,他自愿被消費時代的大口所吞噬。Compliance隱喻的,不是人在強權(評委)面前的妥協,而是在消費時代中的無力反抗。在消費時代的舞臺上,一切都可以被明碼標價。胖子的暴飲暴食,艾比的清純,甚至是賓的反抗精神,都只是可以被消費的商品而已。

通過做脫口秀節目,賓過上了比常人更加“高級”的生活。所謂的高級,就是不用勞動,房間面積升級,屏幕面積升級,墻壁上的虛擬環境由林間小路升級為大片森林,吃的蘋果升級為高級橙汁。而女主角送給他的象征著人類創造力的企鵝折紙也被批量生產的企鵝玩具取代了。那片代表著反叛精神的碎玻璃,被他像供奉神只一樣收進盒子里。至此,反叛精神被消費主義所安置。紙企鵝在這里是一種很樸素的符號,象征著人類最簡單最本能的才華,它迥異于鋼鐵塑料和電子構成環境的物體。批量生產的企鵝雕塑再栩栩如生,也缺少人手折紙創造的溫度。雖然編劇設置的是虛擬的烏托邦環境,但其中反映的卻是當下人類的生活狀態。我們狂熱地為科技生活升溫,精神世界卻趨向冷漠和空虛。

結 語

《黑鏡》以科技生活為起點,以人類無所遁逃的精神困境為終結。通過對《黑鏡》影像本體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影像中豐富的隱喻,這些隱喻顯示著編劇對科技發展尤其是傳媒技術極端發展的擔憂??茖W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傳媒技術的更新,當傳媒技術發展到極致,身邊又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屏幕時,一個龐大的具有破壞力的公眾審判平臺就會不自覺地產生。這種無意識的審判平臺已經被無處不在的屏幕異化,毫不基于邏輯分析和法律知識,以強硬的姿態肢解著理性和法治的當代社會。同時,公眾審判在消費社會的影響之下,逐漸異化成一種群體性狂歡。公眾審判他人,本質上不為正義,而為娛樂。傳媒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社交網絡的紅火,越來越豐富的網絡虛擬消費,使得虛擬的烏托邦異化了現實的生活,社會生活因此趨于冷漠。

參考文獻:

[1]于夫.《黑鏡》編劇反思網絡時代[J].環球人物,2013(9).

[2](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黃明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3]攬雀尾.《黑鏡:第二季》犀利不再,黑色依舊[EB/OL].http://i.mtime.com/fm377mhz/blog/7572937/.

[4]沈玎.正義困在白熊公園[J].南都周刊,2013(10).

[5](美)尼古拉斯.卡爾.淺?。夯ヂ摼W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安然,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本科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