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創新邏輯 *

2015-02-06 23:12丁德良,李娟,章臨婧
法制博覽 2015年34期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創新邏輯*

丁德良李娟章臨婧

中共撫州市委黨校,江西撫州344000

摘要: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論述,包含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在創建改革新思想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實踐經驗、歷史智慧、人類文明成果等多種資源;從資源依托轉化為思想創新包含內在的邏輯機理,實質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的具體運用,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相統一的過程。

關鍵詞: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創新;多種資源;邏輯機理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4-0022-04

作者簡介:丁德良(1961-),男,江西樂安人,中共撫州市委黨校教授,從事經濟學、邏輯學、社會政治研究;李娟(1987-),碩士研究生,中共撫州市委黨校講師;章臨婧(1985-),碩士研究生,中共撫州市委黨校教師。

*江西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哲學社會科學招標課題“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15ZB06)。

一、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包含許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論述,包含許多新思想、新觀點,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形勢下,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繼續改革、要何等深度的改革以及如何推進改革等重大問題,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反映了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起來有:第一,從歷史發展規律的高度及時代要求去賦予改革全面深化的特征。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有其自身的歷史邏輯與階段特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改革的正式啟動;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開局;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改革進入了制度創新時代;十八大以來,圍繞改革,習近平作出一系列精辟論述,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觀”,站在時代高度,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啟動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第二,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命題。周恩來曾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的“四個現代化”目標。習近平則進一步闡述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基本內涵,國家治理體系主要是指國家的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則是指運用制度及其體系治理國家的實際本領。在當代中國語境下“國家治理”的含義,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對如何治理社會主義社會作出的中國化、時代化的回答。第三,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改革的核心問題上實現了理論創新。十四大曾經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是對市場作用的基本定位,之后,十六大強調“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這些重要論斷都在強調要增強市場作用,為新的提法在思想理論上作了準備。十八大以來,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關鍵是對市場的進一步定位。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因為“決定性作用”的提法,在理論上更為明確、到位。同時在對政府職能的新界定中,增加了“環境保護”的職能。第四,對完善發展政治體制提出了若干新思想。如關于構建協商民主體系,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目標是“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善的協商民主體系”,[1]這實際是對政協制度思想的發展。關于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人民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當年毛澤東就曾與民主人氏討論過如何“跳出歷史周期律”問題,今天習近平進一步提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新思路[1]。關于區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職能,提出要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能。這是對政府職能的最新表述。第五,提出了“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新思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逐步確立了依法治國的理念,在這個基礎上,習近平進一步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第一次把“依法治國”作為中央全會的主題,并高度概括了法治中國的內涵,深刻地揭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規律,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做法和經驗上升為道路,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貢獻。第六,提出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命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們黨所一貫重視的建設重點。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最新理念,并且提出以系統工程抓生態建設的新思路,強調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第七,提出了黨的制度建設改革的新思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指出:“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边@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必將對人類現代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的發展產生深遠的歷史影響,作出重大的歷史貢獻,其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值得世人關注和研究。

二、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最新成果的形成對多元資源的依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能憑空生成,需要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習近平在創建改革新思想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實踐經驗、歷史智慧、人類文明成果等多種資源。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鄧小平理論)不僅提供了觀察、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場觀點方法,還提供了支撐改革思想創新的基本原理。習近平在創建改革新思想的過程中,自覺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養料:“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2]“解放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中構成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在習近平改革思想中,解放思想是“三個進一步解放”其余兩個解放的前提,也是理論創新、改革創新的先決條件?!皼]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1]習近平常常直接或間接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來詮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合理性,說明改革的頂層設計、最新舉措,以彰顯改革的新思想合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論,促使全面深化改革的嶄新構想付諸實踐洪流。改革新思想的構建首先要闡釋全面深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習近平指出:“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盵1]在論述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一新命題時,習近平強調:“這次全會在鄧小平同志戰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盵1]此外還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突出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這使改革的新思想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政策宣示,而是有了學理依據和原理支持。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主張要講辯證法和兩點論,“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都要用好,從而實現一個重大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的科學創新??梢哉f,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鄧小平理論是習近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創新的本源性理論,馬克思主義原理及其方法論的科學性強化了其創新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改革積累的實踐經驗,為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和素材。習近平曾長期主政地方工作,有著豐富的領導一方改革發展的經驗。30多年前,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就專門講到綜合改革問題。認為我們的改革存在不系統、不配套的問題,由此強調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敢于撞擊那些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在寧德工作時提出,總體改革的設計必須是目標方案、過渡方案和分步實施方案相互銜接配套;在浙江任省委書記時,多次強調改革要在“大膽設想”時,又要“小心求證”。十八大以來關于改革的若干新思想,不少是由其先期認識深化和發展而來的,比如對市場經濟的論述,在正定時提出商品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在寧德期間提出我們很有必要樹立“市場為主導”的戰略思想,在浙江時強調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樣循序漸進,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就是水到渠成。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驗并激發大眾創新活力的過程,時常涌現新經驗、產生新成果。因此,十八大后習近平第一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廣東,強調要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2013年7月23日,親臨湖北省主持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征求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和建議;此外,還多次與民主黨派及黨外人氏座談,深入全國各地調研。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在認真回顧和深入總結改革開放歷程的基礎上,對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分別從改革方向、方法論、全面協同、改革與發展穩定相統一、人民實踐與黨的領導等角度進行了堪稱經典的歸納表述。在這些從實踐升華而來的改革經驗總結中,可以看出,改革要全面深化的新特征、改革的總目標等新命題蘊涵其中、呼之欲出,同時,通過對經驗的提煉,為改革的思想創新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路徑指南。

毛澤東在青年求學時就曾說過,讀史是智慧的事。結合歷史經驗創新改革思想,既能增強改革思想的厚重感,又能獲得智慧啟迪。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就強調,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要善于運用歷史知識。認為這有助于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修養,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習近平歷史知識淵博,善于運用歷史智慧。表現在:一是常常借助歷史經驗來闡述改革的思想;二是大量引用中外歷史經典文獻來佐證;第三,更重要的是習近平有關改革的最新成果中凝聚著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在我國的史籍書林中,包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內容,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的成功經驗,又有衰亂之時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深邃智慧。比如,中國歷史上,很多人主張“儒法并用”、“德刑相輔”。治理國家和社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習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在一定程度上就吸取了古人的治理思想與經驗。構建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就不僅要有法律制度體系,而且要有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盵1]

習近平具有開闊的視野和國際眼光,熟知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洞察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這得益于學習。去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深刻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哲理,強調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馬克思主義改革思想的創新發展,需要借鑒學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正如習近平所言“我們要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3]。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言,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包含兩重屬性:一是體現國家管理規律的自然屬性,二是體現國家不同群體社會關系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反映的是共同規律的要求,比如,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的管理理念及具體方式。在自然屬性層面,不同文明、不同性質的國家何不互相借鑒?“我們要建設改革進步之橋,把中歐兩大改革進程連接起來。中國和歐盟都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進程,都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雙方要加強在宏觀經濟、公共政策、區域發展、農村發展、社會民生等領域對話和合作,尊重雙方的改革道路,借鑒雙方的改革經驗”;[1]包括對他國負面教訓的引以為戒。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五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講話,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盵1]

總之,習近平通過多種資源挖掘、整合及運用,實現關于改革的思想理論的創新發展。

三、從資源依托轉化為思想創新的邏輯機理

需要遵循一定的邏輯,多元資源才能整合轉化為一個有機整體。其內在邏輯可概括為:以問題為導向,以國情為依據,以時代為參照,以創新思維為路徑方式,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尺度。實質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的具體運用,是真理觀與價值觀相統一的過程。

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消除現有體制存在的弊端、解決發展面臨的的問題,因此,有關改革的新構想、新命題、新論斷、新舉措的構建,首先必須揭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推動改革全面深化的過程中,習近平對“中國問題”進行了冷靜剖析。一是我國發展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敖鉀Q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深化改革?!盵1]二是現有體制存在弊端。主要是市場秩序不規范、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規則不統一等。三是國際風險?!爱斍?,我國面臨著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盵1]明確了改革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找到了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正是針對這些問題,習近平提出了系列改革主張,并逐步形成若干有關改革的新構想、新命題、新論斷、新舉措?!案母锸怯蓡栴}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盵1]“中國問題”是改革全面深化的邏輯起點,也是習近平改革思想創新的邏輯起點。

改革創新只有立足中國國情,從國情出發,才能使多元資源轉化為創新思想,才能引導改革實踐走向成功。習近平一再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特別是在選擇中國的改革目標模式、構想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時,反對照搬外國模式:“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盵1]同時,在回答為什么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問題時,強調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國情出發;在詮釋政治體制創新中的若干新舉措,諸如構建協商民主體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時,明確表示:“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1]正是立足于中國國情,才使中國改革的實踐與理論正經屬于“中國創造”,而非“中國制造”,才使中國改革的目標、規劃、方案、舉措適合中國國情、扎根民眾沃土,并將開出世紀花苗、結成文明碩果。

任何思想理論的問世及其演進,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都是同國際國內大環境緊密相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結果。1978年,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時至今日,何以說改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憑何賦予其全面深化的時代特征?為什么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什么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基礎性”改為“決定性”?又為什么要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提上議事日程?這一系列新思想的形成,無不與對以下時代背景的把握密切相關。其一,黨的十八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耙瓿牲h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必須抓緊推進全面改革?!盵1]其二,新時期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革命、綠色浪潮、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世界范圍內各國的改革已成大勢,越南、老撾、朝鮮、古巴等國固然在謀求改革,西方發達國家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困境,也無不在反思體制,尋找出路。從國內看,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歷史上離中國夢實現最近的時期,另一方面,“我國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盵1]其三,改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推向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新舊問題交織、利益主體多元。改革越深入,就越要觸及深層體制弊端,各個領域的改革越是相互制約,其中任何一項改革舉措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影響,又都需要其他舉措協同配合。因此,“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备母锊荒茉偈菃雾椡七M,只有全面深化,才能解決面臨的矛盾,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

改革本身就是創新,創新的實踐需要創新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體系,它從不滿足于現狀。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這種理論品質所依托的是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懊髡咭驎r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绷暯秸f:“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盵5]習近平改革理論最新成果中的創新思維,體現在方方面面,可概括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創造改革的新概念。包括:國家治理體系、生態文明體制、黨的建設制度、協商民主體系、“六個緊緊圍繞”、“三個進一步解放”、制度執行力、最大公約數、社會活力、頂層設計、底線思維、擔當意識、法治道路、生態紅線、正能量等。二是確立改革的新構想。主要有: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等。三是作出改革的新論斷。請看: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等。四是提出改革的新命題。比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還有各種新舉措等。

改革的新構想、新舉措的提出,必須要考慮兩點:一是價值性,二是可行性。在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體系中,以什么作為衡量改革新構想、新舉措的價值尺度?歸根到底是人民利益。因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進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拔覀凕h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盵6]因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耙汛龠M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盵1]因為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拔覀凕h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盵1]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也因為人民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案母镩_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瓫]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盵1]還因為重大改革舉措要站在人民立場來抉擇謀劃?!巴七M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盵1]

上述創新的邏輯實質上是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遵循與運用。思想路線,亦稱認識路線,指的是人們的認識所遵循的方向、途徑、原則與方法。一個正確的思想路線對于正確地制定黨的政治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于思想理論的創新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明確地界定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盵7]實事求是內在地包含著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內容。以問題為導向,以國情為依據,以時代為參照,以創新思維為路徑方式,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尺度的創新邏輯與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科學界定及鄧小平等人的豐富與發展是完全契合的。同時,其中一方面強調“從實際出發”,另一方面強調“從人民利益出發”,這實際就是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從價值觀與真理觀統一的的角度來思考改革大業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5.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魏禮群.“四個全面”新布局新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1-10.

[6]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J].求是,2013(1).

[7]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歡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需要大智慧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構建 推動江蘇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處理好哪幾大關系
構建容錯機制的理論、歷史與現實邏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