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性和時序性

2015-02-17 03:28蔣秋楓
新課程(下) 2015年5期
關鍵詞:資本主義歷史政治

蔣秋楓

(福建省廈門市第三中學)

歷史學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時間與空間。歷史發展過程處在時間的演變中,空間則是歷史演出的舞臺,離開了時間和空間,就無所謂歷史。以時序為基礎,容易理清歷史發展模式,容易理解歷史發展脈絡。因此,注重時序性和整體性是我國傳統歷史教育給我們留下的一條寶貴經驗。

新教材按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大類來反映人類歷史的基本進程,并由此劃分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這樣做的優點是符合綜合史觀的趨勢,突出了重點主題,但其弊端是學生缺乏系統的歷史時空觀。

新教材打破了歷史學科的整體性,割裂同時期密切關聯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內容,破壞了歷史的內在邏輯關系,使我們的學生只見“線”而不見“面”,造成學生對歷史整體感的困惑。

新教材不按時間(朝代)為順序的縱向編寫模式,跳躍性大,學生容易出現時空混亂,缺乏系統的通史觀,容易出現“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現象,從而也造成學生對歷史時序性的困惑。

為克服這一弊端,幫助學生宏觀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和歷史發展脈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注重三個模塊之間的相互聯系。

怎么落實呢?

一、微觀把握——體現空間的完整性

在具體的三個模塊教學中,以唯物主義史觀為指導,在分析歷史事件、歷史問題的背景、內容和作用時,聯系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必修一政治史的教學中不好落實,因為其他兩個必修還未講授。我們只能從必修二和必修三著手分析。

1.必修二:經濟史

經濟是指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必修二是歷史發展的核心,講授時應與必修一相結合。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經濟體制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變。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經濟事件必然導致這一時期的政治發展,任何政治事件都有其經濟因素。

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與“中國政治民主化”相結合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

初步發展(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領導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

進一步發展(短暫的春天)→資產階級壯大,要求實行民主政治,領導新文化運動。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登上政治舞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短暫發展(國民政府前十年)→為抗戰勝利奠定一定的物質基礎。

陷入困境(國民政府后十年)→資產階級投入第二條戰線,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最終消亡(1956 年)→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

(2)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一定的上層建筑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以政治為核心的上層建筑一經建立起來,就會對經濟基礎產生巨大的反作用。

舉例:

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專制政體→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

國民政府前期的政策(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

國民政府后期的政策:捐稅、通貨膨脹→民族資本主義陷入困境

社會主義改造→最終消亡

2.必修三:文化史

文化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1)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反映,經濟為文化提供物質基礎,政治為文化提供相應的社會環境。換言之,文化史是當時政治、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講解文化背景一定要置身于當時的政治經濟背景,才能有所領悟,所以應把三個必修課程相結合。

例子: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經濟上,商品經濟沖擊下人們競相逐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政治上,專制主義統治進一步強化,封建制度日趨衰落。

所以其內容: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出“工商皆本”。

明清民主思想不完善的原因:政治上專制主義的強勢,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的脆弱,明清儒家思想(啟蒙思想)——明清專制主義的空前加強——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同一時期歷史的整體性得以落實。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對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在講述文化的影響時,一定要引導學生考慮文化對當時和以后的政治經濟的作用,對推動社會的影響。

舉例

明清民主思想不完善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政治上無法理論指導以后的民主革命,中國的民主變革是靠“西學東漸”,經濟上無法推動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最終靠“歐風美雨”摧毀自然經濟。

總結: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三本必修是有邏輯聯系,這構成歷史知識的整體性。從歷史教學的特征來看,歷史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建立歷史因素之間內在聯系的過程。我們必須讓學生理解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現象的經濟根源,理解影響經濟面貌和發展狀況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在廣泛的聯系中學習和認識歷史。

附一表:如何把握經濟史與政治史、文化史之間的聯系?

二、宏觀把握——體現時間的時序性

我建議教材編寫者在新教材相關專題之后或者書本最后,以“附錄”或者表格的形式增列“中國古代朝代表”“中國近代現代史大事年表”“世界大事年表”等,幫助學生構筑世界通史觀和中國通史觀。另外,在高三第二輪復習時,以通史體系來構建復習體系。方法:以人類文明發展進程,聯系同期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歷程和主流思想、科技文化,按照古代、近代和現代的順序,貫通古今,關聯中外。

以中國古代史為例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初步形成——先秦

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秦漢魏晉南北朝

中華文明的高峰——唐宋

轉型前夜的中華文明——元明清

然后把相關的同期政治經濟文化填補進去

以先秦為例:先秦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

政治:了解宗法制、分封制,認識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春秋戰國各國變法

經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狀況,(農耕經濟的進步;商業發展促進城市繁榮,各主要諸侯國都城成為繁華商業城市;青銅鐵器)認識農業、手工業特點

文化:文字的演變,百家爭鳴

從上面知識感悟先秦歷史的階段特征:

政治方面:社會制度不斷進步,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初步形成

經濟方面: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封建經濟初步發展起來

思想文化方面:為后世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鬃雍腿寮宜枷雽χ袊蜄|方文化有著深遠影響

每一種編寫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優勢,也必然有其缺陷。教師應善于借鑒各種理論的優點,取長補短,在教學中注重歷史的時空觀,培養學生的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

[1]傅周興.高三歷史二輪復習的模式建構.福建基礎教育網,2013.

[2]馬執斌.注重時序是歷史學科的特點[J].中學歷史教學,2008(09).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歷史政治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