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未來勞動力需求預測研究

2015-02-18 04:58劉秋燕楊芊羽
統計與決策 2015年12期
關鍵詞:就業結構第二產業產值

王 穎,劉秋燕,楊芊羽

(北京師范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北京 100875)

0 引言

近年來,一些機構和學者認為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將很快消失,勞動力優勢也將消失??梢?,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需要多少勞動力的支撐這一問題是判斷勞動市場的重要指標,同時更是人口政策、社會保障、國家安全政策如何定位、如何調整的根本依據之一。

然而,對中國未來勞動力需求進行較為準確的判斷卻是一個難題。這首先是由于勞動力需求被較多因素影響。理論上,經濟增長會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因此經濟增長率和勞動力需求的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就遭遇了“增長型失業”的困擾,作為人口大國,就業效應不足既浪費人力資源,也造成大量社會無業人口,從而威脅社會穩定。即使不考慮其他變量,僅僅預測未來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勞動力需求彈性也很困難。已有的相關預測,在相同時期內的預測值卻有很大差異,這主要是對未來就業彈性的估計不同造成的。

本文以德國的發展模式為借鑒,以我國產業就業結構為基礎,推導出我國三大經濟帶三次產業的產值增長率、就業彈性這兩個關鍵變量在未來的變化情況,從而最終預測我國未來(至205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總量。

1 模型與數據

1.1 模型構建

就業彈性是在某一時期內就業數量的變化率與產值變化率之比。就業彈性系數越小,表示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弱;系數越大,表明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越強。針對就業彈性的測算方法主要是兩種:一種是構建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模型,利用對模型參數的估計測算;另一種是根據彈性的定義進行測算。

構建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模型進行就業彈性估算,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應用最為廣泛,它的典型模式是:Y=AKαLβ,兩邊取對數變成:1nY=1nA+α1nK+β1nL+ε,估計參數值β,即得出就業彈性值,這種估計方法得不出具體某一年份的彈性值,模型中涵蓋的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越多,那么模型參數就越多,則估計參數需要的樣本點就越多,因此,上述模型的局限就在于只能對包含眾多樣本點的時間段進行估計。最終,本文將使用根據彈性定義方法測算就業彈性,這種方法對就業彈性的通常表達式為:

式(1)中ε表示就業彈性,L表示勞動年齡人口(就業)需求,Y表示GDP,ΔL表示勞動年齡人口的差值,ΔY表示GDP的差值,此模型反映了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對就業產生的影響。

由于無法得出時間序列中起始樣本的就業彈性,并且通過發現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因此本文設立模型:

對兩個變量分別取對數,形成雙對數線性模型:

式(3)中,L、Y分別表示勞動年齡人口(就業)需求和國民生產總值GDP,lnL表示勞動年齡人口的對數,lnY表示國民生產總值的對數,回歸系數β1就表示就業彈性。本文在具體的分析中考察了模型的F值和擬合優度。

1.2 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國家統計年鑒》,還有《德國統計年鑒》、《德國經濟年報》,此外,還包括從國家統計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相應統計信息網頁中搜集的年度數據。

2 德國和中國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

2.1 德國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

德國就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以及產值就業彈性的變化呈現出三大特點:

(1)從第一產業來看,上世紀50年代中期,農業的產值比重低于10%,此后下降速度更快,至今已跌至1%,就業份額也隨著農業產值地位的下降迅速減少,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幾乎都是負值,農業產值的增加并沒有帶來就業的增長;(2)第二產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經濟地位,產值比重接近50%,但是進入后工業化時期以來,制造業對總產值的貢獻有所削弱,產值比重也由50%下降至30%。此外,第二產業就業比值的變動總體呈現出倒“U”型的變動規律。在就業彈性上,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下降迅速且變為負值,其對就業的吸納作用在逐步下降;(3)從第三產業來看,其產值比重、就業份額以及相應的就業彈性都呈上升態勢。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首次超越50%,2011年已經達到71.2%;就業份額也高居70.1%。

同時,德國產業結構發展表現出三大規律:首先,盡管工業化進程中不同階段伴隨著不同的主導產業,但是第二產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19世紀中期至今,德國的第二產業一直在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貢獻巨大。其次,在就業方面,德國初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轉向技術密集型。20世紀50年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德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對就業的吸納作用增強,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西德轉向集成電路、機械、精細化工、家用電器、汽車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德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心是加快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推進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整個服務業的繁榮,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更加凸顯(蔣智華,2005)。最后,產業結構的調整伴隨著經濟發展自然發生。德國1964年的人均GDP約為4513美元,且產值構成中,工業部門占據主導,高出服務業產值比重近10%,但是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要高于第二產業,這與我國的產業發展情況具有較高相似性。當前,我國正處于增長階段轉換背景下,從“工業經濟”邁向“服務經濟”的關鍵時期,具有明顯的工業化中期特征,德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經驗值得借鑒。

2.2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

為了探析我國產業就業結構的真實變動規律,進一步歸納得出我國東部、中部與西部的產業就業結構(見表1)。

我國東中西部產業就業結構變動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方面,雖然東中西部大體遵循“二、三、一”的產業分布,但是具體產值比重偏差很大。從第一產業來看,東部地區的產值結構相較中西部地區而言,下降較快且下降的幅度較大,從改革之初的26%降至6.9%,而西部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最大,大約為東部地區的2倍;三大區域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差不大,但是在第三產業方面,東中西部的差別較大,東部地區分別比中部地區、西部地區高出“7.5%”、“6.2%”。

表1 我國三大地區的產業--就業結構

另一方面,從三個產業的就業結構來看,東中西這三大區域的差異比較明顯。東部三次產業吸納勞動力按照“三、二、一”的順序分布,而中部和西部卻呈現出“一、三、二”的分布規律。西部地區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約為東部地區的2倍,而其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不足東部地區的20%。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方面,“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遠高于其產值比重,其中2010年,中部地區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28.3%,遠遠高于其產值比重6.9%,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遠高于相應的就業比重。從就業彈性上來看,東中西部第一產業的就業彈性均呈現下降趨勢,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差別較大。近幾年來中西部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有所上升,在一些年份中甚至超出東部地區,表現出較強的就業拉動潛力。

總體而言,我國東部地區非農產業就業比重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上升幅度也比中西部地區要快,與德國總體的工業化趨勢具有相似性。與此同時,東部地區表現出資本深化的發展特征,與德國工業化中期的產業結構特征一致。因此,可以將我國東部地區三次產業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預測參照德國的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進行,在此基礎上,中西部地區通過比照東部地區相應經濟指標的發展趨勢,以進一步擬合推測出其各自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

3 中國未來勞動力需求預測

3.1 基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產業就業結構自身變動的規律預測

首先,根據我國東中西部三次產業的產值變化規律,將1978~2011年每十年劃分為一個階段,并求出各階段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的平均值再將均值進行擬合,從而得到我國東中西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三次產業相應的產值增長率;其次,根據我國東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進行擬合,得到各個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由此可擬合推得至2050年東部各個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模型;然后根據我國中部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的發展規律擬合得到我國中部第一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為-0.246,第二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為0.213,第三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為0.254,可擬合推得至2050年中部三次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模型,并得到相應的就業彈性系數;最后,依據我國西部的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發展規律擬合得到我國西部第一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為-0.141,第二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為0.244,第三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均值為0.234,可擬合推得至2050年中部三次產業產值就業彈性系數模型,并得到相應的就業彈性系數。

依據東中西部三次產業的產值增長率與就業彈性,可以推得我國東中西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三次產業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并且通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的變動趨勢的預測,可以進一步加總推得我國未來總體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的變動趨勢(見表2)。

3.2 基于我國東部地區參照德國的產業就業結構變動的規律預測

首先,推測我國東部地區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期,它的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利用德國第一產業產值增長率、第二產業產值增長率、第三產業產值增長率進行擬合,找到德國三次產業產值的變化規律,并依照我國東部地區三次產業的基礎值得到我國東部地區三次產業的變化規律,進一步推算出東部相應年份的三次產業產值;其次,推測我國東部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就業彈性,通過德國工業化進程中各產業各年產值就業彈性系數得到德國的就業彈性系數變化規律,并根據我國東部區域三次產業就業彈性的基礎值得到我國東部地區三次產業就業彈性的變化規律,并進一步推算出東部各相應年份的三次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依據東部三次產業的產值增長率與就業彈性,則可以推得我國東部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三次產業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

在參照德國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預測我國東部地區三次產業勞動年齡人口需求的基礎上,中西部地區通過比照東部地區相應經濟指標均值的發展趨勢,可以擬合推出其各自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就中部地區而言,比照我國東部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就業彈性的均值及其變動規律,可以發現其三次產業的產值增長率比東部地區各產業少1%,就業彈性系數則比東部各產業彈性系數變化趨勢快0.01,可以擬合推得中部地區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就業彈性;就西部地區而言,比照我國中部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就業彈性的均值及其變動規律,可以發現西部三次產業產值增長率比中部地區各產業少1%,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并比中部各產業彈性系數變化趨勢快0.01,第二、三產業彈性系數變化趨勢則和中部趨同,由此可以擬合推得西部地區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三次產業就業彈性和產值增長率;根據西部三次產業的產值增長率與就業彈性,則可以推得我國西部地區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三次產業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最后,通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的變動趨勢的預測,可以加總推得我國未來總體的勞動年齡人口需求的變動趨勢(見表2)。

4 結論

表3 我國未來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需求(萬人)

目前我國學者對未來勞動力供給狀況依據不同的預測方案所得結果不盡相同,如《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7)、《中國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2011)均指出中國是世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我國未來人力資源持續豐沛,勞動年齡人口2016年將達到10億人左右的高峰,王金營等(2006)也作了大致的預測。彭秀建(2006)、王金營(2006)按照生育率較高方案得出的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預測結果最高,并且兩者較為接近;齊明珠(2010)的預測值最低。因此王金營(2006)、齊明珠(2010)的預測值可以作為寬口徑和窄口徑的代表,將其與本文得到的勞動力需求預測值做比較,可以對我國勞動力未來供求的態勢做出全面、公允的判斷。

方案一:基于我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區域1978~2007年的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預測我國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需求(見表3);方案二:基于我國東部地區參照德國產業就業結構變動規律,中部和西部比照與東部的發展差距,預測我國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需求(見表3)。

比較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預測結果,可以看出與寬口徑的勞動力供給預測相比,在各個發展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剩余都在7440~19454萬人之間,存在富裕的勞動力剩余,和窄口徑勞動力人口供給比較,勞動力缺口在3407~10504萬人之間,存在一定規模的勞動力短缺。

[1]齊明珠.我國2010~2050年勞動力供給與需求預測[J].人口研究,2010,(5).

[2]崔湘怡.我國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優化和梯度轉移[J].商業時代,2013,(18).

[3]賀長年.金融危機視角下的“德國模式”及其解讀[J].商業時代,2011,(25).

[4]蔣智華,鄭玉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及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05,(10).

[5]昝欣.我國產業轉移的相關問題研究[J].發展,2012,(2).

[6]王金營,藺麗莉.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與未來勞動力供給分析[J].人口學刊,2006,(4).

[7]彭秀健,Dietrich Fausten.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供給[J].中國勞動經學,2006,(04).

[8]馬忠東,呂智浩,葉孔嘉.勞動參與率與勞動力增長:1982~2050年[J].中國人口科學,2010,(1).

猜你喜歡
就業結構第二產業產值
6口塘出蝦43000斤!產值超100萬元,“萬畝蝦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嗎?
2020年阿根廷大豆產值將達205億美元
“一米菜園”有顏值更有產值
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變化關系的研究
——以重慶市為例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
基于產業轉型升級視角的中國就業結構轉變研究
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青島市就業人口素質與產業結構變動關系研究
生產性服務業與第二產業之間的互動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