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參加過的八次石油勘探會戰
——徐旺先生訪談錄①

2015-02-21 13:16李玉琪
關鍵詞:會戰油田

李玉琪 惠 榮

(西安石油大學 石油史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我參加過的八次石油勘探會戰
——徐旺先生訪談錄①

李玉琪 惠 榮

(西安石油大學 石油史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通過采訪、整理中石油資深地質學家徐旺先生的口述史料,回顧了他所參加過的八次中國石油勘探會戰的過程,總結了會戰中積累的科學上與管理上的歷史經驗,填補了很多史料空白,極富參考意義。

口述史; 石油勘探會戰; 歷史經驗

0 引 言

徐旺先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25年出生,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后即投身于中國石油工作戰線,曾參加過吐魯番、武騰、大慶、大港、四川、江漢、大港南區、任丘等8次石油勘探會戰。1981年任中國石油學會副秘書長,1986年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參與編寫了《中國石油地質志》(16卷)、《中國油氣勘探》(4卷)、《中國油氣新區勘探》(7卷);發表了《我國近年來石油地質理論新進展芻議》、《中國石油史實九則》、《我國中西部逆沖斷裂帶找油的思考》等20多篇文章。

2015年2月4日,記者在北京徐旺先生家里對他進行了口述史訪談,訪談分兩次進行,共記錄了6個小時的錄音。徐旺先生雖然已經九十高齡,但思維清晰、記憶力驚人,不用借助任何資料,便能說出數十年前的構造名稱與井位、井號。他所講述的很多史實,是我們在其它史料中未曾見到的,很有參考價值。本篇口述史料整理出來后,又經徐旺先生本人審閱修改,準確性進一步提高。本口述史料基本按照訪談時的原始錄音發表,有些關鍵人物與事件,整理者以注釋的形式附于正文之下。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是哪里人???

徐旺先生(以下簡稱徐):北京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記:您的口音聽起來不像是北京話。

徐:我早年到地方上會戰,口音改了很多。到地方上跟老鄉說話,到野外問路,說普通話當地老百姓根本就聽不懂,只有學點當地方言。我在甘肅呆了12年,就得說甘肅話,他們說水不叫水,叫fei。我在四川待了五年,學四川話,“啥子喲”。

記:聽羅志立先生介紹,您是參加歷次會戰的元老了。

徐:我只參加了8次,有幾次,像川中會戰、塔里木會戰、中原會戰就沒有參加了。

記:8次也不少了。我們來就是想請您談一談您參加這8次會戰的一些經歷,講一講中間一些值得紀念的事情,有什么成功的經驗值得今后勘探工作借鑒。您原來的專業是石油地質學嗎?

徐:不是,我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的是普通地質學,而且后面兩年多學的是金屬礦藏。

記:您是哪一年進的北大?

徐:從1946年到1950年。在學校的時候在東北實習,像楊家山鉬礦、天寶山銅礦、夾皮溝金礦,但后來國家統一分配時就分到了石油行業。

1 玉門的經歷

記:1950年到了石油系統?

徐:1950年畢業就分配到玉門,到1962年離開,在玉門呆了12年。我的工作就是在蘭州以西一直到敦煌一帶普查、詳查、細測,那里的每一條溝我幾乎都跑過了。

記:當時玉門油田叫玉門石油管理局?

徐:那時候是叫玉門石油局,但我們那時候是在石油總局勘探局下屬的酒泉地質大隊,1954年以后才合并到玉門石油管理局。

記:您主要是做地質普查?

徐:剛到蘭州的半年,跟張家環教授跑了半年的野外,沿著祁連山一直到武威、山丹,看地層、看剖面,那時候在潮水盆地的窖水構造打井,需要了解地質情況。1951年在陜北的四郎廟跟陳賁先生學了一年錄井,包括怎么看巖樣、怎么取巖芯、怎么測試泥漿,怎么看油氣顯示。因為要懂得鉆井的一些情況,也在井上轉轉。當時有頓鉆,有旋轉鉆機。

記:潮水盆地的位置大概是在哪里?

徐:武威、永昌以北,就是現在金昌鎳礦的地方。我跟陳賁先生學完以后就調到潮水盆地,窖水構造那時候打了3口井,窖1井、窖2井、窖3井。為什么要叫窖水構造呢?因為那個地方很旱,就修水窖儲水,吃窖水,所以就管那叫窖水構造。那3口井沒找到油氣藏,打穿了第三紀、白堊紀地層,一直打到了變質巖。當時對整個區域構造還不是完全了解,就知道構造西邊有油苗,這邊有一個構造。侏羅紀應該出油,結果打到了變質巖了,后來證明窖水構造實際是一個隆起帶。白堊紀和第三紀下邊都有不整合面,然后通過構造運動形成了背斜。那邊的工作做了好幾年,從1950年末到1954年結束,打的3口井都沒東西。

記:那3口井鉆了多深?

徐:井深大概為一千三四百米。

記:打到白堊紀地層了?

徐:打穿白堊紀,沒見著侏羅紀就遇到變質巖。當初打出來的巖屑是灰綠色的,以為是侏羅紀,陳賁先生也以為是侏羅系紀。窖水構造西邊內蒙古的上井子有一個煤礦,是侏羅紀的,就讓我們在那測量侏羅紀剖面,測完以后一對比,跟這邊不一樣,證明下邊不是侏羅紀是變質巖。1953年的4、5月份我就調到玉門,在酒泉地質大隊。玉門那時候地質隊特別多,一共有8個,我在105隊。當時我們的任務是詳查祁連山前青草灣、老君廟、石油溝、大紅圈4個構造及其關系。工作整整做了一年,到11月份才收工,天氣已經很冷了。把整個構造的構造圖和關系都做出來了,石油溝隆起比較高,老君廟其次,青草灣和大紅圈實際上形成比較晚,是祁連山向北推移的時候的表層構造。那時候還沒有生油區的概念,老君廟構造的西緣一直到它的尾部打下去如B11井,仍然噴油。4個構造就是老君廟有油,石油溝有油,石油溝和老君廟之間有個小馬蓮泉也有油,到東邊的白楊河油砂就結束了。所以當時我們就推測油是從西邊運移過來,老君廟向西應該還有油,而且老君廟構造以西發現了一個鴨兒峽構造圈閉。1953年就提出了這么一個建議,當時大家也沒怎么重視。1954年在玉門地調處,我們搞了一個綜合研究隊,除了前面那4個構造,對整個盆地第三紀的情況都做了一些研究。從北邊的寬臺山、黑山下來以后,就是火燒溝的兩個沖積扇,特別是寬臺山,它的火燒溝組的厚度將近四五百米,是一個很典型的沖積扇,但是盆地南緣沒有火燒溝組沉積。南緣是什么呢?實際就是白楊河組。所以那時候就有這樣一個初步概念,就是早期盆地北邊有點沉降,所以有火燒溝組,南邊相對比較高,到后來,北邊抬升,所以白楊河組整個盆地都有沉積。第三系紀地層是干旱湖帶點沙漠,白楊河組的沙粒特別圓,在鏡下觀察的時候可以看到,微微有一些風蝕的痕跡。中新世以后到上新世盆地整個沉降了,因此西部生油坳陷的油就沿著西邊的鴨兒峽一直向東運移到石油溝。

1955年,中國科學院有兩位研究員,一位叫陳慶軒,研究地質力學的,是李四光的一個大徒弟,后來還做了院士;還有一位叫穆恩之,是研究古生物筆石的,他們帶著一批人要和我們合作研究。他們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了,就從整個區域構造提出來,在加里東時期,玉門石油溝這一帶是一個外山的邊緣帶,在這基礎上,沉積了一些三疊紀、二疊紀、石炭紀的東西,跟祁連山是相近似的。但是后來因為祁連山隆起來了,就跟石油溝構造帶分開了,這個加里東的隆起帶,向西一直延伸到鴨兒峽,整個上層覆蓋了很深的白堊系和第三紀的沉積,經過了祁連山的抬起,加快西邊阿爾金山的左行走滑斷裂,所以整個向西傾斜形成了一個沉降區,正好是下白堊生油區,沉積的厚度特別大,對油氣的生成起了非常好的作用。生油以后就沿著斷裂一直向東運移,首先是鴨兒峽充滿了,繼續向東到老君廟,再向東到了石油溝,再向東因白楊河斷裂就沒過去。他們提出來,石油溝、老君廟一直到鴨兒峽是加里東的一個基底褶皺帶上形成的背斜帶,是早期形成的,這是有利的。青草灣和大紅圈形成的比較晚,含油的希望比較小,打下去結果就是這樣,青草灣和大紅圈打了差不多五六口井都沒見東西。

1956年,我就調到玉門地調處了,負責一些業務上的領導工作。先后調查了東邊的酒東盆地、武威盆地、民和盆地,一直到潮水盆地,在窖水盆地又重新做了一些研究,西邊敦煌一直到安西那一帶也普查了一下。敦煌主要是沉積巖比較薄,只有一千多米,當時評價希望都不是很大。后來又跟著陳慶軒沿著內蒙古走了一圈,從安西以北到內蒙邊界,然后從安西回來。北邊也不行,雖然有些小盆地,但是面積比較小,侏羅紀厚度比較薄,希望不是很大。

記:1956年時玉門的老君廟已經開始開采了吧?

徐:老君廟解放時就開始開采了,1956年年產量差不多已經接近100萬噸了。

記:已經進入開發狀態了。

徐:1953年,蘇聯專家來了以后就開發了。1957年以后就注水了。最高潮是1958年,那就有點破壞性了,就是放噴,年產150萬噸。當時焦局長和趙宗鼐堅決反對,“這是破壞性的,不能這么干,必須按照客觀規律、按照合理的產量開采?!睘榇?,趙宗鼐被打成了右傾機會主義,一直到文革以后才給平反。后來地調處跟鉆井指揮部的地質室合并,成立了勘探室,我也調到了勘探室,是主任地質師。

記:主任地質師是職稱還是職務???

徐:職稱。

記:現在還有這個職稱嗎?

徐:現在沒有了。原來是叫總地質師,后來因為局里叫總地質師,二級單位也叫總地質師不合適,就改成主任地質師。當時我和吳震權兩個人,我負責野外勘探,他負責井下,錄井、試油之類。

2 吐魯番會戰

徐:1958年大躍進時,玉門局在吐魯番盆地成立了吐魯番礦務局,調去了幾部鉆機,地質隊、電法隊、地震隊,在吐魯番進行會戰。玉門的勘探力量比較強,就想擴大地盤,增加產量,我就被調去會戰。在礦務局組織人員進行地層劃分和構造帶劃分,并進行野外調查。地面調查后發現了幾個構造,如七克臺、紅山、雁棲、弧形帶等,打了一些淺井,見油氣顯示但是沒有工業油流,沒形成氣候。后來在勝金口打了一口井,叫勝4井,是工業油井。你去過火焰山嗎?

記:去過。

徐:勝金口就在火焰山附近。勝4井噴油了,一天產三四十方,油質非常好,密度只有零點七幾,輕質油,油砂是黃綠色的,和砂巖一樣。然后又在火焰山山頂打了口井,結果出了個笑話?;鹧嫔經]抬起的時候和勝金口一樣是含油的,但后來整個構造抬起了,抬到負壓了,打下去以后發生井漏,那時候輸水管線還沒有修好,就雇了當地維族老鄉的兩百多頭毛驢馱水,還是供不上。另外,東邊蘇巴什也見到油砂,但是沒打井,北邊在博格達山前緣的弧形帶上發現三四個構造,也見到油氣顯示,用淺鉆打了一口井,見點油氣顯示但是也沒試油。后來地面電法起了很大作用。當時有地震隊在這里做工作,但是因為臺北凹陷表層都是從博格達山運移過來的礫石,有幾十米厚,那時候地震隊不像現在靠可控震源,要挖炮坑,一個炮坑五六個人要挖七天,這個成本太高了,就靠電法。702隊在這幾個構造里面發現了一個電法隆起。我們就把這個情況給負責會戰的玉門局副局長陳賓匯報,他同意后,我們就在那里定了一個臺北1井。臺北1井設計井深3 400米,打到大概不到2 000米的時候,玉門局突然把我調回到潮水盆地。為什么調回去,我一會再說。

臺北1井打下去以后,在中侏羅統發現了3段油砂,取出來的油砂非常飽滿,油珠都向外冒,可惜沒有下套管。*徐旺先生在《吐哈盆地侏羅系億噸級油田的發現歷程》一文中,詳細解釋了當年臺北1井為什么沒有下套管試油。臺北1井在中侏羅統三間房組普遍見油氣顯示,熒光為7~10級,淺黃色,現場組分分析為:瀝青10%,膠質+油質90%,取心油味甚濃,在巖心面上見黃綠色油珠,說明巖心是含油的,油質輕。完井時進行了當時的全套電測系列,將J22及J12劃分為5層進行解釋,解釋結果為水層含殘余油。在綜合分析各項資料之后沒有下套管試油,主要是考慮了測井解釋意見,對輕質油油層缺乏認識所致。而測井工作之所以得出“水層含殘余油”這一結論,是因為當時測井的設備比較簡陋,臺北1井錄井時缺少氣測儀和高精度熒光燈的配備,電測也只是自然電位和幾條電阻曲線,而且對輕質油缺乏認識。此外,領導層做出決策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吐哈盆地部分地區的電法和地震工作才剛剛開始,對臺北凹陷礫石覆蓋區的地質情況了解不夠。當時負責測井的是趙文元,他是帶著右派帽子去的,壓力很大,非常害怕,他就耍了個滑頭,說這是含油水層。當時領導決策沒下套管。因此推遲了26年才發現吐魯番油田。

過了26年,到第二次吐魯番會戰時,做了全盆地覆蓋的數字地震。做完后,在前山帶發現了一系列構造,包括這個弧形帶都有,就在臺北1井旁邊500米處打了吐參1井。打下去了以后,在侏羅紀試油,每天噴油50多方,從而發現了吐哈油田。當時打了3口井,一個是吐參1井,一個是伊參1井,就在吐魯番南邊的伊拉湖。伊參1井在上三疊紀出油,現在吐魯番稠油儲量最大的一個地方就在托克遜南邊的伊拉湖,儲油量是9 000萬噸。另外還在哈密打了哈參1井,有油氣顯示,沒成氣候,壓裂后每天產氣3 000方。這是第二次吐哈會戰。從1988年到1995年,主要是玉門的隊伍、領導過去,另外中石油總公司研究院也去了幾個人,大概投入十幾臺鉆機,經過四年多勘探,拿下了3.5億噸的儲量,發現了9個油田,就是現在的吐哈油田。年產300萬噸石油,1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個氣主要是供給烏魯木齊。

3 武騰會戰*關于武騰(武威-騰格里)會戰,現在的石油史資料中很少提及。武騰會戰的起因是,位于窖南凹陷西部的窖南5井在青土井群發現油氣顯示,窖南凹陷東部發現黃毛石墩構造,窖南凹陷中部發現構造顯示,電法資料解釋窖南凹陷最深可達6 000米,于是認為窖南凹陷為一個統一的侏羅系湖盆,有較大含油遠景。武滕會戰由玉門石油局組織,1960年9月開始,很快鉆遇基巖,沒有油氣顯示,由于重點構造出現異常,后備構造不足,1961年底會戰進入總結階段。武滕會戰雖然失敗了,但它的教訓卻是深遠的,在沒有對構造認識清楚的時候,盲目投入大規??碧搅α?,容易遭受重大挫折。

徐:我為什么被調回潮水盆地?當時是這樣,1959年我離開了以后,玉門局派楊祖序負責組織潮水盆地的研究工作,他是1954年西北大學畢業的。當時潮水盆地也有地震隊、電法隊,還有些淺鉆,經勘探后在現在的金昌鎳礦旁邊的黃毛石墩發現了一些高的隆起,另外在金昌旁邊的窖南坳陷打了窖南5井。窖南5井在中侏羅統見了幾顆油砂,再加上一些地面工作,楊祖序就讓地震隊的隊長高望鉞把構造圖做出來。高望鉞是一個很有經驗的老隊長,現在是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的總工程師,就說只有3條剖面,沒有聯絡剖面,層位都沒有閉合,不能做。楊祖序拿著油氣顯示、測井的資料再加上這3條剖面,自己畫了個構造圖,自己到大慶給部領導匯報。部領導一聽,潮水盆地有油氣顯示,還有10平方公里的一個大構造,挺好啊,開展會戰,就開始了武騰會戰(武威、騰格里會戰)。會戰指揮部設在武威,組織了兩臺大鉆,兩臺小鉆,還調了五個地質隊、兩個地震隊、兩個電法隊,想把從潮水、武威一直到騰格里整個區域擴大,找尋一些比較好的油氣儲量。這個會戰很短,1960年開始,1962年結束。1961年在黃毛石墩,就是現在金昌鎳礦隆起的地方,打了1口井,設計打到3 200米到侏羅系,結果打到1 500米多時見著花崗巖了,那就說明是原來的解釋不對,而且窖南5井試油以后,只見油花不見產量。會戰就進行不下去了,管理局就把我從吐魯番調回來,做收尾工作。

記:見了花崗巖之后把您調回來的?

徐:對。發現花崗巖以后就總結,管理局地質上的負責人王鑒之、吳震權,保衛處、干部處都來人了,地質隊、地震隊、電法隊會上都發言,感覺為了買功有點弄假。保衛處希望刑事處分,這將近幾千萬的浪費。管理局不愿意把這事鬧大,我們通過座談,考慮他不屬于有意破壞,是屬于技術方面的個人表功,最后局里給他一個黨內警告處分,把他的主任地質師給撤了,后來他就調回玉門了。

記:后來去哪里了?

徐:后來,他又從玉門調到了江漢,參加江漢會戰。后來在吉林油田給他提了一個副局級。中海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成立的時候,他又到了中海油研究院,就負責地質上的工作。原來的愛人去世以后,跟他新的愛人出國了,現在一直在國外。

我在窖南坳陷工作到1962年初,試油一直都試不出來,這個主要就跟它本身的地質條件有關。構造本身沒落實,它是在坳陷里打了1口井,侏羅紀的生油層比較薄,見了油氣顯示這是有可能的,但是沒出什么東西。后來玉門局又在窖南坳陷打了幾口井,也是見了油氣顯示,但沒形成工業產量。所以潮水盆地的評價相對比較差。武騰會戰搞不下去就收尾,把隊伍該收的收,已經撒出去的隊伍該做工作的還得做。像騰格里的普查,兩個地質隊都已經進到騰格里沙漠里面去了,接近銀川那一帶都做了普查,攤子鋪的很大。

4 大慶會戰

徐:潮水盆地的工作結束后,1962年我就調到大慶勘探指揮部。當時大慶會戰已經開始,我主要是參加總結規律,后來在田在藝的主持下,專門出了一本書,總結了松遼盆地九大規律。我剛去情況還不是很熟悉,主要就是看資料,當時主要是東西之爭,就是大慶長垣發現后,繼續勘探是向東發展還是向西發展,向西發展就是太康隆起,向東發展就是陸梁隆起、長春嶺這一帶,爭的很激烈。后來,兩邊都有發現。當時主要向西勘探了,打了一些井,發現了幾個油田,一口井的日產量是十幾方、二十方,不像大慶長垣上的井產量都是成百方。因為它雖然是隆起但生油層比較薄,跟大慶長垣不一樣,大慶長垣跨了兩個生油坳陷。另外,在吉林發現了扶余等油田,里面比較好的是紅崗子,年產量幾十萬方。

記:紅崗子和扶余當時是歸大慶局管嗎?

徐:是,也是屬于大慶的。但是文革的時候不都講下放么,把吉林的那一部分劃給了吉林省了,現在又收到中石油總公司。

記:據說太康隆起現在還在勘探?

徐:對,但是沒有大的發現?,F在不但太康隆起,大慶長垣最南端跟外圍的邊緣砂體都在勘探,有個三噸五噸也要。另外在徐家圍子侏羅系找深層氣,每年有20幾億方。

5 大港會戰

徐:1963年底,我就被調去參加大港會戰,那時候叫華北石油會戰。當時是什么情況呢?在勝利村跟陀莊之間發現了幾個構造,打下去都有油,勝2井一天噴油555噸,黃驊坳陷的黃3井也見了油氣顯示,羊三木一天產10方油,情況很不錯,黨中央就批準了華北會戰。余部長和康部長坐鎮山東,我們被調到天津北倉,在一個鋼鐵廠設立了“641廠”,因為是1964年1月成立的。首先開展地震,第二就是選比較有利的地方打井,剛來情況還不了解,打了一些參數井。半年多以后,就摸清了構造帶,南大港構造、北大港構造就比較清楚了,北大港北邊的板橋構造帶也顯示出來了。打了一批井,港1、港3、港5,港4,而且在塘沽隆起就是塘沽碼頭的邊上,打了塘1井,見了油氣顯示但沒有工業油流,碼頭提意見,嫌打井影響他們的作業,石油部后來就撤了。另外,在塘沽市里打了一口井,塘10井,這口井現在還在出油,每天10方。它本身是一個隆起,沙河街的沙三段比較好。還有在塘沽鹽場那附近的塘4井,在沙河街的下邊發現了很厚的砂層,見油氣顯示,但不是油層。除了這些以外,大港的港1井,打下去以后噴出了大量的油,當時的工程師不太有經驗,直接就壓井,壓下去后再下套管試油,就不出油了,所以重泥漿看起來不行。這個事,指揮楊文彬還批評了這個負責人??椎陿嬙焐弦惨姷接蜌怙@示,還見了油砂。羊三木除了原來打的那口井,后來又打了幾口井,都穩產,每天每口井10噸。

根據這些情況,我帶著兩個人向唐克部長匯報。他問砂層怎么樣?我說砂層還可以,有油氣顯示。他又問向南怎么樣?我說向南高。高多少?我說根據剖面來看高120米。他說向南追,就定了港5井。定下來以后,我到勝利匯報,康部長也同意了。除了這以外,在南大港還定了幾口井。1964年12月,港5井噴油,結果鉆具出事故撈不上來。用原鉆具試油,一天只出幾方油,后來又在旁邊拉開10米打了一口井,叫港7井,港7井一天出30多方。所以港5井就是大港油田的發現井。實際上大港油田的發現井應該是港3井。那時候我們在北倉整風,把我下放到港3井、港4井蹲點。我在港3井跟井口技術員一起錄井,看見有黑沫上來,聞起來有油味,但是時有時無,用熒光測試有顯示。就把這個情況給指揮部匯報,說下邊有顯示,能不能進行中途電測,如果是油層的話就可以完井了。當時指揮部請示領導,不知道是哪位領導決策,不要管這個,往下打,打到沙河街組,找大的、深層的。結果打到下邊,沒有沙河街組,大港下面是凸起,直接打到白堊紀了,在快完井提鉆機的時候噴了,一天三十多方。

記:港3井噴油是在港5井之后?

徐:對,但是它見油氣顯示是在港5井之前。

6 四川“開氣找油”大會戰

徐:大港就是這樣,蹲完點之后,副指揮田在藝讓我作為先遣組到四川準備會戰。當時在搞三線建設,毛主席提出在四川找點油、找點氣。毛主席的意見是1964年提的,石油部在四川會戰是在1965年。1964年底,田在藝讓我帶了30多個人到四川,一方面是熟悉地質情況,另一方面是布置井位。當時威基井已經出氣,我們就奔著威遠去了。先跟著四川石油管理局的人熟悉了一些地層剖面,像川西剖面,另外請他們給介紹一下地質情況,最后到威遠看一下,把井位落實。前面這些工作進行了大概三個月,一直到1965年的3月份才基本完成,完成以后我回去匯報了情況。

原來準備整個“641廠”都去四川會戰,后來因為港5井、港3井噴油,三分之二的隊伍留下了,只過去了一個加強處、五個鉆井隊、一個試油隊、一個研究所。1965年的5月,我們到了川新店,張文彬和總部在“紅村”。我們到了之后,除了井隊就位跑一跑之外,就是建“紅村”,男的女的一起建基地,我們就干些抬石料、和泥之類的活,兩個多月就建起來了。為什么要建在山坡上呢,是因為四川地比較少,不占農田。我們組織一些研究力量成立了川西南指揮部,駐在川新店,重點是威遠一帶,包括自貢都管。

記:川西南指揮部和“紅村”是什么關系呢?

徐:“紅村”是會戰總部,我們是川西南指揮部,有川南指揮部,川中指揮部,還有川西北指揮部。開始勘探的時候,張部長就提出來,威遠到底是不是一個大氣田,得定下來,讓我們首先要把測試工作做好。當時威2井已經完井了,測試產量并不高,大概日產20多萬方,還不太穩定,就派我和邱中建兩個人蹲點在那搞測試。酸化壓裂兩次,第一次酸化壓裂以后日產30多萬方還不行,又酸化一次,第二次酸化壓裂以后日產74萬方。給張部長匯報的時候,張部長說“好,大氣田”。就正式開始會戰。

那時候除了“641廠”去了,大慶油田也派隊伍去了,物探局的也去了,物探局去了兩個大隊,這樣包括威遠、川南都布置了地震隊。當時四川不太認地震,因為它地質比較復雜,水田也多。他們一般都是人抬的,華北去的地震隊一般都是機械化的,但是沒辦法有時還得要人抬,做了一些工作以后發現地震還是真有用。比如說川中的一些構造的落實,川南的“糖葫蘆”系列構造,其中有個付家廟,打了兩口井一直找高點,根據地面構造找不著高點,后來做了地震以后,高點一下就清楚了,打下去日產100萬方氣。威遠做了地震以后就發現確實是志留紀的古隆起,頂部剝蝕確實,而且向西南延長了一個大尾巴。有了構造的輪廓了,打下的井都在氣田范圍之內,最高時候年產幾百萬方。我們算儲量是400億方,是根據取芯的孔隙度、滲透率、含氣的豐度計算的。上報給國家,這是中國第一個大氣田。這樣工作就開展了。

記:您當時在這里做什么工作?

徐:我就在井上搞測試、酸化壓裂,蹲點,在那蹲了差不多有兩個月。除了威遠,川中主要是在桂花一帶,在那主要是搞解剖,全取芯,然后做孔隙度,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分析說明它的裂縫不是立縫,是水平縫還有斜縫,而且跟灰巖含量有關系。如果灰巖含量多,裂縫就比較發育,如果裂縫不發育,灰巖層就比較薄,產量就比較低,這是侏羅紀大安寨的,不是深層的。

記:大安寨地層主要是灰巖?

徐:大安寨是灰巖加頁巖,是湖相的。在含有機質豐富的頁巖里有一些灰巖,有一些灰巖條帶比較厚,裂縫比較發育就高產,可以日產100方,但產量很快就下來了。產量最高的時候,川中一年也產30萬方,建了一個小煉廠,現在大概也20多、30萬方。這是在蓬安一帶,后來真正解剖是在桂花實驗區。解剖以后認為,在川中侏羅系要找大油田看來是不行的,但是搞一些中、低產,年產10萬、20萬噸的油田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在川南的付家廟、長垣壩這些地方也打了些井,在川西南自貢也打了一些井。我們剛去的時候,自2井噴氣,初日產100萬方,后來降到七八十萬方,一直到現在還在產,這是一口功勛井,產層是二疊系,累計產了將近80億方。威遠氣田現在一年就是20多萬方,就是那么四五口井維持著。最近他們準備搞頁巖氣,中石化在川西南的頁巖氣搞的比較火,威遠有一套海相的頁巖,有機質很豐富,所以威遠也準備試一試。

四川的第二次會戰就取得了這些成果。之后“516通知”,我們這些人都集中起來接受批判,到“紅五村”山上勞動。1967年中,抓革命促生產,我們又被派到生產一線,跑野外、到井上做些工作。原來的工人監督,重活我們來干,工人指揮,跑野外,我們背著標本。川西北的厚壩一帶有油苗,稠油特別多,在那調查取樣。那時候沒事就研究厚壩的油,儲存在侏羅系里頭,油很多很稠,對原油做了一些分析,跟陸相油田的油樣對比,有差異。離開四川的時候我還寫了一個報告,提出厚壩的油的來源問題值得研究,它可能是海相的,有可能是深層來的,另外提出川西北還是比較有利?,F在這個問題解決了,在厚壩東邊一點,川中的隆起斜坡帶打了兩口井,在茅口組和棲霞組都發現了高產氣層,日產百萬方。厚壩的油砂可能是二疊紀的,下邊是氣,到上邊凝聚成油了。

記:這個地方的主力產層是灰巖還是砂巖?

徐:茅口組是灰巖,在川西北侏羅紀是砂巖。當時油源問題爭論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是本地形成,但是侏羅紀生不了那么多油,地面的油砂較厚,遍地都是油砂,不好解釋,一定是深層油源沿著斷裂上來才有可能。另外川西北上二疊的長興組灰巖含油希望非常好,當時就考慮值得重視,現在元壩氣田的主力產層就是長興組。

7 江漢會戰

記:您離開四川是哪一年?

徐:1969年底通知要到江漢會戰,1970年大概元月一號就到了江漢。江漢會戰是湖北軍區和石油部共同領導的,總指揮是武漢軍區的副司令員韓東山,康世恩部長是副總指揮。我們是先遣組,先去了解地層情況。過去以后屬于十四團,團部在沔陽,地質連住在一個棉花倉庫里頭,用竹片隔成了幾十間,一家一間,大人孩子都住里面,站起來就可以跟隔壁說話。我被派到監利縣新溝嘴,前線的一個指揮點,負責沔陽東部地區的調查。十三團在西邊的江陵,是勝利油田過來的,潛江凹陷由老江漢負責。我們在的那個地方,實際上是潛江凹陷南斜坡的東部,那邊的地層跟華北是近似的,潛江組就相當于沙河街組,我們在監利的新溝嘴組相當于孔店組。正好那邊有地震隊的一些地震資料,我們就收集這些資料分析,另外有一個現成的構造圖,我們用這個剖面分析斷裂、區塊。先定了一口井,沒出東西,后來打了第二口井,我們根據構造圖把井位稍微挪了幾十米,結果第二口井就出油了,日產十幾方。當時地質連的連長陳田民,是蘇聯留學回來的,聽說出油了就急著去看,在東荊河沒等到渡船,他就準備游過去,結果不幸溺亡。之后連著打了幾口高產井,42、52、62、72井,最高的像72井日產60多方。同時我們在試井時還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負壓。算下來,這么多井每年產個9萬方還是可以,指揮部要求達到一年一萬方,但工業產量和初產不一樣,它有一個穩定、合理產量。1980年我寫石油地質志的時候,到那看了一下,當時年產3萬多方,前兩天我在《中國石油報》上看到,新溝油田又發現了幾口新油井,那就說明不錯。

江漢會戰我們團主要是發現了新溝油田,另外在毛嘴、洪湖、老新口、堰橋也打了井,在堰橋打的井發現了河道沙。新溝嘴組分三段,新1段、新2段、新3段,新1段里發現14米厚的河道沙,見了油氣顯示,但是指揮部決定把這部鉆機調到洪湖去,沒下套管就走了,后來江漢油田接著打下去,噴油了。那時候工人有意見,說你們怎么白吃飯,咱們打沒油,人家打有油。洪湖打了一口井也見油氣顯示了,日產四方,油質非常輕,跟新溝嘴組的不一樣,當時懷疑油源可能不一樣,那個地層情況有可能是白堊紀,但是不敢定,因為白堊紀地面上都是紅的,不可能生油,這個就放下了。1980年,我去了江漢訪問他們,他們做了油源對比以后,證實是白堊紀的。

記:原來認為白堊紀地層氧化了,不能生油?

徐:全是紅的,但是洪湖這個地方可能特定的,可能就是一個白堊紀的坳陷。

8 大港南區會戰

徐:江漢結束后,又回了大港。

記:哪一年回的大港?

徐:1972年5月回到大港,在南大港南區,就是孔店以南,住在滄州。我還是先遣組,負責收集資料、定井位。我在那里當過地質研究所所長,人員都很熟悉,了解了情況,他們也提供了資料,把井位也落實下來。一直到1975年,在孔店發現了孔店王官屯、棗園等油田,發現它的地層是以孔店組沙4段為主的??椎杲M是這樣的,孔3段是一組砂層,也有一些頁巖,孔2段是一套良好的生油巖,孔1段比較粗。整個黃驊坳陷南部是以孔店組為沉積中心的,黃驊坳陷東北海上是在遷移的,孔店靠南是沉降中心,大港這一帶是在沙河街組沉降的,主要是沙3段和沙2段,再往北到唐山一帶沉降中心以沙1段東營組為主,這個坳陷沉降中心是遷移的。

記:有比較大的發現嗎?

徐:楊二莊油田是很好的,年產30到40萬噸呢,棗園油田年產也有幾十萬噸,小集油田儲量上億噸。

記:全是孔店組的?

徐:是有區別的,南部以孔店組沙4段為主。

記:這些油田現在歸大港油田管理?

徐:現在都屬于大港油田。我們去的時候就屬于大港了,當時叫鉆井二部。鉆井一部就是老大港,原來的研究力量、原來的實驗室、原來的管理部門都在一起。在這個期間,一方面做大港南區的工作,一方面調查研究任丘,任丘油田就是鉆井二部發現的。

9 任丘會戰

徐:任丘油田的勘探,我是斷斷續續參加的。我到了大港以后,就調到物探公司。當時是鉆井二部在冀中勘探,因為光在黃驊凹陷南部勘探范圍比較小,鉆井二部想多做一些貢獻。咸雪峰副指揮跟著史訓之(現在總公司的一個領導)等,一起到冀中轉了兩天,覺得冀中盆地還是大有可為的。唐克部長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一個勘探會,決定要重上冀中坳陷,首先要上地震。我那時候是物探公司地質上的負責人,就到物探局找到他們地質上的負責人,一起設計任丘油田的地震剖面。先把他們過去的工作看了一下,過去的炮檢距100米,特別大,偏移距800到1 000公里,剖面又短,什么內容也看不出來。所以我們考慮要把剖面設計的長一點,按照任丘構造,長短結合,覆蓋整個構造。之后兩個地震隊進入冀中盆地,一個是2203隊,一個是2205隊。經過實驗,發現偏移距400米,炮檢距為50米的時候效果最好。兩個隊一年做了800多公里的剖面,質量比較好,把深層一直到淺層都顯示出來了,物探局也承認,說質量比較好。在這個基礎上解釋構造,物探局和大港物探合作,把任丘構造解釋的比較清楚。與此同時,鉆井二部先上了任4井,打下去以后見到了白云巖,有油氣顯示。這個井隊是從四川過來的,四川的井隊善于先期完井,完井之后初步測試,日產100方,那是24小時連續測試的。這就肯定了任丘有高產油流,全指揮部就皆大歡喜。然后就酸化,酸化以后日產1 000方。任丘油田就這樣發現了。這時候構造圖也出來了,就按照構造圖的高點打,打一個準一個,都是日產1 000方以上的,任9井日產4 500方,任11井日產3 300方。當時大家就以為找到了一個像伊拉克那樣的油田,一定要高產,放大油嘴。那一年的產量是1 870萬噸,那是創紀錄的。但是兩年時間,產量就下來了。所以就是說,再好的油田都要有合理的產量。

任丘油田發現以后,在它南邊的白洋淀邊上發現了一個構造,打下去以后也是高產。當時連著兩三年,每一年華北的產量都是1 000萬噸以上。領導很高興,李先念等很多國家領導人都到油田去看。華國鋒就問余秋里、康世恩,中國石油怎么發展?后來就提出建設十來個大慶。這說的很活,十來個,可以是三個五個,也可以更多,但大家理解是搞十個大慶。后來沒有完成,除了大慶,渤海灣一個大慶,勝利油田原來也準備建成一個大慶,沒搞成,還是3 500萬噸。

任丘油田的發現,應該說地質部也有功勞。在任4井之前,地質部打了冀門1井,除了在沙河街組發現油氣顯示外,還在霧迷山組發現了一些油斑油砂。那時候地質部和石油部有點互相保密,地質部發現了就沒吭氣兒,但他們在完井的過程中套管沒下好,灌了香腸,固井的時候套管里頭都固上了,固上了以后又要鉆開,請石油部來幫忙,最后也沒弄成。但最先發現霧迷山組有油斑油跡的是冀門1井,這個功勞應該是地質部的。

任丘油田原來是一個古隆起,長期剝蝕以后就把頂部的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等的地層給剝蝕掉了,只剩下元古代地層,兩側的古近系坳陷經過壓實作用后,油氣都運移到頂部形成基巖油氣藏。后來華北油田管這叫古潛山油氣藏*現在主流觀點認為任丘油田是古潛山油氣藏,而在任丘油田發現之初,關于這一問題是有爭議的,潘鐘祥先生就認為是基巖油氣藏?;鶐r油氣藏和古潛山油氣藏是不同的概念,基巖油氣藏指的是盆地基底的油氣藏,而古潛山油氣藏指的是古隆起的油氣藏,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預示著不同的勘探方向。,但是潘鐘祥一直認為是基巖油氣藏,他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基巖油氣藏》,但是石油部沒改,還是叫古潛山油氣藏。

記:潘鐘祥先生當年就認為是基巖油氣藏?

徐:對,他到華北看過后,說這是基巖油氣藏,但石油部認為是古潛山油氣藏,后來華北油田專門出了一本書叫《古潛山油氣藏》,還有一本叫《古潛山油氣藏的開發》。

記:這兩本書我都看過,華北油田的油氣是存在基巖里的?

徐:是,是存在霧迷山組的灰巖裂縫里的。還有一種,像遼河油田,它的基巖油氣藏存在太古代的花崗巖里。

記:花崗巖里?

徐:在花崗巖里。它也是古潛山,屬于基巖油氣藏,是在花崗巖的頂部風化殼,但主要是在基底裂縫里面,打下去幾百米后有隔層,在隔層里仍發現高產油氣藏。

記:遼河油田打穿過花崗巖基底沒有?

徐:沒有,只是打下去幾百米。

記:這些油氣是怎么生成的?

徐:還是沙河街組的油運移過去的。因為它這里拉伸斷裂比較發育,落差有1 000多米到2 000米。你看任丘它從隆起的頂面一直到文安的坳陷有3 000多米,在壓實的過程中,油氣向上運移。任丘油田最后的結果就是這樣。目前,任丘油田落實的儲量就是5億噸。

記:現在年產大概是500多萬噸。

10 幾次沒參加的會戰

徐:后面的四次會戰我沒有參加的。第一個是中原會戰,就是在濮陽的中原油田,1980年開始會戰,1986年結束,最高年產量曾經達到750萬噸,建設了一條到洛陽的輸油管線,在洛陽建了一個煉廠。但是現在年產量只有300萬噸,比較低了。第二個是第二次吐哈會戰,從1980年一直到1985年,重新做了地震,發現3億噸的儲量,最高年產量達到300萬噸,還有50億方的天然氣,現在天然氣年產量可能到100億方了。第三個是第二次塔里木會戰,開始的時間跟吐哈會戰差不多,都是1980年前后。剛開始在自己勘探開發還是與國外合作開發上有不同意見,最后決定自己開發,由邱中建負責。前期遇到了很多困難,塔里木會戰是因為地質部的沙參2井在奧陶紀噴油,才決定進行會戰,所以會戰一開始決定主打奧陶紀,但是不理想,在塔北隆起打了3口井沒有高產,后來打的井,見了油氣顯示。之后,塔中在奧陶紀發現油藏,邱中建就決定主攻庫車凹陷。在庫車凹陷做了地震,請了法國的一個地球物理總工程師參與了解釋,把構造落實下來,在庫車前山帶部署了沙參2井。沙參2井產量很高,測試后,日產兩300萬方。這樣就算打開局面了。庫車凹陷是這樣的,它下面有一套下第三紀的烴源巖,除此之外,上三疊紀也是烴源巖,白堊紀是很好的儲層,那里的第三紀是海相的含鹽地層,是很好的蓋層,打出來以后在白堊紀發現了砂層,100多米厚。因為砂層比較厚,算出來的儲量有4 000億方。第四個是塔西南會戰,是閻敦實主持的,有一度叫甘青藏會戰。塔西南會戰開始的要早些,大概是1976年,1983年就結束了。塔西南會戰是因為在柯克亞構造上的柯參1井發生井噴,發現了高產的凝析油和天然氣,閻敦實就組織了會戰。沒做地震,直接打鉆,結果打下去以后,除了柯克亞,都是空的。

記:當時是過于樂觀了。

徐:是。后來總結就是,要會戰,必須先做地震,先把構造搞清楚。

11 中國石油勘探的經驗教訓

記:您參加過這么多會戰,又是學地質的,您對石油地質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什么看法?

徐:大慶會戰以后有總結,就是生油區控制油氣田分布,到華北會戰以后,就簡化一些,就是“源控論”,就是只要有生油凹陷,就可以找到油?,F在又進一步總結“富油凹陷”控制高產油氣田的分布。

記:這個理論能成立嗎?

徐:可以成立。我看你們之前對無機成油論談的比較多。無機成油論,道理上講得通,門捷列夫就做過實驗,但是到現在為止,沒有發現一個無機成因的油氣田。

記:國外據說有。

徐:有的學者說有,但現在還有爭議。國內戴金星院士提出的那個指標,其實也不清楚。咱們考慮問題還要實際一些,比如杜樂天先生說要打幔源氣,他設計的井深是6 000米,那口井沒打成,打成了也有好多問題要解決。比如鉆具,真遇到了地幔流,跟火山噴發一樣,幾千度高溫,我們的鉆具就都成了面條了。即便是打出來了,怎么開采?工藝上也有很多問題。石油工業是一個復合工程,光說不行,還得找,怎么找就是很復雜的問題。我比較傾向于有機論,在目前的條件下,還是應該按照海相或陸相生油理論指導勘探,這樣比較合適一些,少走彎路,給國家少造成一些損失。在任何地方進行鉆探,必須得有一個區域上的綜合評價才行,一定得找著可靠的指標。玉門油田最近在南祁連山的褶皺帶里頭打了一口祁深1井,這就是有點違反找油的規律。在變質巖褶皺帶里頭打井,在石油史上從來沒有過,目的是什么?結果花了幾千萬,最后一無所獲。

記:您覺得中國石油界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值得繼續發揚?

徐:還是應該注重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目前來講,根據中國的地質條件,主要還是陸相和海相生油理論。另外一定要技術民主,在會戰的時候,領導各方面的意見都得聽,開會什么意見都可以說,最后歸納總結。為什么大慶走的彎路比較少一點?就在于余秋里、康世恩能夠接受大家的意見,開展大型座談會,什么意見都可以說,誰都可以說,他們就聽,聽完了以后,可取的就記下來實施,這樣就少走一些彎路。歷次的會戰都是這樣的。我們在美國的時候,雪佛龍公司、??松?,他們也討論,也爭論。技術民主可以減少失誤,一定要有一個認認真真、腳踏實地、深入實際的研究班子,這是很需要的。后來有一個階段,總公司領導忙于外事,忙于管理,很少聽勘探上、開發上的匯報了。以前中石油每兩年要舉行一次大型技術座談會,現在有十年沒開技術座談會了,這是不正常的,有可能造成工作上的決策失誤。

記:非常感謝您的精彩講述。

(責任編輯 鄔靜)

Participating in Eight Battl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Interview of Geologist Xu Wang

LIYuqi,HUIRong

(InstituteofPetroleumHistory,Xi'anShiyou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China)

Through the interview for Xu Wang,the senior petroleum geologist,his oral statements were reorganized into this paper.Firstly he recalled the process of eight major battl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he had participated in,and then summarized som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in science and management,which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can fill in many gap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ral history;eight major battle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historical experiences

2015-04-30

李玉琪,男,遼寧莊河人,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史研究所講師,研究方向:石油史。

TEI

A

1008-5645(2015)04-0024-10

① 口述:徐旺;訪談、整理:李玉琪,惠榮。

猜你喜歡
會戰油田
馬恩河會戰(下)
馬恩河會戰(上)
扎實做好雙減雙搶 堅決打贏三秋會戰
我國海上全新“綠色油田”建成投產
坦能堡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我國海上油田新發現
油田工人
庫爾斯克會戰
海底油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