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發生機制的研究進展

2015-02-21 16:45田思敏,唐明敏,劉洋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5年10期
關鍵詞:抵抗素內脂瘦素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551(2015)10-1317-04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5.10.03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74027)

作者簡介:田思敏(1990-),女,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藥效與機制研究。

通信作者:趙保勝,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中藥藥效與物質基礎研究,E-mail:zhaobs1973@163.com。

目前,隨著人們的生活、飲食和工作習慣的改變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腦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普及,使得人們逐步形成久坐的習慣,同時高熱量食物的無限制攝取,人們罹患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謝紊亂性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使肥胖病發率逐年攀升,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多食肥甘厚膩易致脾胃濕困,多靜少動,濕聚成痰,延誤治療,而生痰濕。因此在脾虛的基礎上,內外濕邪合而為病,發為消渴 [1]。

Joslin糖尿病中心對胰島素抵抗(IR)通俗的理解為:首先,胰島素是由胰島分泌能夠是人體攝取食物中的糖分,被細胞所使用,用于供能;多數情況下,人體會產生比一餐所吃的食物所需的胰島素量多,將轉化為能量;最后,人體細胞已經對胰島素的這種作用有抵抗,所以胰島素過度分泌。胰島素抵抗一般涉及到以下3種原因:(1)不正常β細胞分泌產物;(2)源源不斷的胰島素拮抗劑;(3)靶向組織缺陷,造成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胰島素抵抗機制還有所不同 [2]。已經有研究推測,胰島素抵抗是肥胖和與肥胖有關的不良臨床癥狀的紐帶;一個人體質量超出正常范圍越多,其胰島素抵抗的可能性越高,同時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也越大 [3]。2型糖尿病實際上是一個組合性的問題,研究者至今仍在確定其發病機制。代謝綜合征實際上是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關的危險因素的組合,同時,胰島素抵抗在這個綜合征中是一個關鍵的組成部分 [4]。

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區別在于,1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之一,主要病理變化為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受到破壞 [5];2型糖尿病通常與肥胖有關,同時長期的營養過剩和基因敏感性共同造成胰島素通路的損傷,屬于非自身免疫系統疾病 [6]。目前而言,IR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總結為炎癥、激素因素、內質網應激反應和胰島素敏感組織里的營養“超載”副產物的積累 [3]。鑒于消渴證和糖尿病只是中醫學和現代醫學同種疾病的不同提法,本文將從分子生物化學和中醫學的角度對2型糖尿病IR病理機制中的炎癥、激素因素和胰島素敏感性組織進行簡要綜述。

1 炎癥反應與IR

長期低度炎癥和免疫系統激活均會關聯到肥胖有關的IR和2型糖尿病,全身性炎癥標記物更是成為2型糖尿病并發癥的危險因素 [7]。關于炎癥反應與IR的關系是在高劑量使用阿司匹林時認識到的,阿司匹林對高血糖、血脂異常和高胰島素癥有逆轉作用,體外培養細胞過表達的腎臟IkB激酶β (IKKβ)亦能夠減輕胰島素信號傳導,但是IKKβ的抑制能夠逆轉IR [8]。進一步研究表明,NF-κB和IKKβ的過表達會導致肝臟、肌肉的IR和糖尿病的發生,但是也有特例,如白介素-6(IL-6)就能夠恢復胰島素的敏感性 [3,9]。研究顯示,通向核因子κb (NF-κb)、IKKβ的通路能夠在肥胖和高脂喂養動物的胰島素反應組織中被激活,這種激活作用與IR有關 [10]。IL-6在IR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血漿中IL-6的升高與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病機率呈正相關,同時IL-6在多種組織(如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大腦等)中對血糖代謝發揮著交互作用 [11]。缺少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或其受體的肥胖小鼠對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有預防作用,在TNF-α中,促炎通路被激活,而引發了肌細胞和脂肪細胞的IR [12]。

關于炎癥反應與糖尿病和胰島素的抵抗還在不斷探索中,Chen等 [13]研究發現,骨髓細胞TRAF3在代謝炎癥反應和糖尿病中是必需的,在營養過度的情況下,骨髓細胞TRAF3從抗炎作用逐步過渡到促炎模式,在糖尿病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炎癥因子屬于“內生之毒”,而消渴系“瘀熱阻絡”所致,而且實驗研究表明清熱解毒藥物能夠改善IR,使抗炎因子水平升高,可見這兩者存在著一定的相通性 [14]。同時,本課題組研究蒺藜、桑葉提取物降糖作用時發現其降糖機制與抗炎作用有關 [15-16],這也從治療角度進一步證實了炎癥參與糖尿病形成過程的病理機制。

2 脂肪因子與IR

脂肪細胞在IR形成過程中起到一定的調控作用,脂肪細胞能夠產生脂肪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具有儲存脂肪的作用,當肥胖者過多的脂肪使其儲存功能達到飽和時,脂肪會重新分布到其他器官和組織 [3],脂肪細胞異常分布引起營養過剩、代謝超載等一系列變化,進而引起內臟器官的異常代謝。Kraus等 [17]研究表明,煙堿-N-甲基轉移酶(NNMT)在糖尿病小鼠白色脂肪組織(WAT)和肝臟組織中表達增加,而抑制NNMT表達增加了NAD的陽性表達水平,進而促進能量的代謝;進一步的研究闡明,白色脂肪組織NNMT過表達在人的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血清1-甲基煙堿與NNMT的表達增加和IR的程度密切相關,對于發現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將會是一個潛在標記物 [18]。NNMT作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種新型靶點,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也為2型糖尿病的檢測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2.1 瘦素、脂聯素與IR 脂肪細胞產生的瘦素和脂聯素具有抗糖尿病形成的作用,因為兩者可減少甘油三酯(TG)合成,促進β -氧化,增加肌肉、肝臟中胰島素的活性。瘦素有減輕IR的作用,這一作用也為中醫學辨證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Almira等 [19]用鏈脲佐菌素(STZ)誘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高脂肪飲食對血清中脂聯素和瘦素造成的影響,結果顯示高脂肪飲食能夠使瘦素升高,而脂聯素水平下降,這可能是因為通過增加瘦素分泌而使高脂肪飲食影響血糖控制。肖鐵剛等 [20]將瘦素的表達規律與中醫癥候診斷聯合運用,收集235例代謝綜合征進行中醫辨證,檢測瘦素等指標,并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結果發現痰濁組的瘦素水平顯著增加,根據中醫學對痰濁的認識,認為高瘦素血癥使“脂肪-胰島內分泌軸”紊亂,進而使IR加重,可能是代謝綜合征痰濁形成的現代醫學基礎。

2.2 內脂素與IR 內脂素是由內臟脂肪細胞分泌的脂肪細胞因子,有類胰島素樣作用,在胰島素樣信號轉導中發揮作用。目前研究認為:內脂素可能增加機體胰島素敏感性;其基因表達可能與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無關;可能與IR無關聯 [21]。關于內脂素研究的重點,仍在尋找與IR和糖尿病的關系。王靜等 [22]對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糖耐量健康志愿者血清內脂素、游離脂肪酸(FFA)和相關的臨床指標進行測定,分析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內脂素和FFA水平顯著升高,且與IR有密切關系。Nourbakhsh等 [23]對31例健康志愿者和42例肥胖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血清內脂素和IR有一定的關聯性,肥胖兒童的血清內脂素水平和IR高于正常組兒童,同時內脂素的水平與胰島素和HOMA-IR呈正相關。因此,內脂素與IR確實存在著某種關聯,而且其關聯性強于瘦素和脂肪細胞,但是這種關聯背后的確切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才能闡明。

2.3 抵抗素和IR 研究發現,抵抗素是由脂肪細胞特異性分泌的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質,能夠抑制胰島素信號轉導通路;抵抗素分布于脂肪組織、肝臟、胰島、骨骼肌等,但在人和鼠中的分布是不同

的 [24-25]。Stejskal等 [26]在測試2型糖尿病患者抵

抗素濃度時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與抵抗素、胰島素敏感標志、體質指數(BMI)和瘦素都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同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抵抗素的濃度和普通人群沒有不同。但是,楊冰等 [27]選取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50例正常健康人,測定其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并分析相關指標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抵抗素人群明顯高于正常人群,血清抵抗素水平與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及用IR水平呈正相關,提示2型糖尿病發病與抵抗素水平增高和IR有關。中醫認為痰濁是代謝綜合征的主要病理產物,魏愛生等 [28]對2型糖尿病痰熱互結證與抵抗素的相關性研究顯示,患者存在更明顯的高胰島素血癥,在痰濕的病理基礎上,抵抗素和胰島素的相互作用更大,拮抗作用更明顯。

3 胰島素敏感組織和IR

3.1 肝臟和IR 關于脂類引起的肝臟IR理論,有觀點認為丙二酰CoA脫羧作用(MCD)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療。早期研究認為,高脂和碳水化合物飲食能使大鼠肝臟中丙二酰CoA積累,最終導致肝臟脂肪變性,過剩的脂肪會轉移到與IR相關的組織上 [29]。肝葡萄糖合成(HGP)的胰島素介導作用的損傷在2型糖尿病的病理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白色脂肪組織(WAT)衍生的肝臟乙酰CoA被認定為由胰島素介導的HGP的重要調控者,同時也和炎癥引起的肝IR有關 [30]。新發現的糖異生通路,由高血糖素癥引起Egr-1(早期生長反應基因-1)/C/EBPa的基本激活作用會因為肝臟糖異生作用的異常升高而導致IR,更為重要的是,早期干預肝臟Egr-1/C/EBPa抑制也許會減輕db/db小鼠中高血糖素癥誘發的IR [31]。肝的IR與糖異生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IR相關新通路、新機制的發現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生理節律在肝的IR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食欲肽系統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db/db小鼠衰老,食欲肽不足能夠提高肝臟內的內質網(ER)應激,造成肝臟胰島素信號受損、糖異生的活性異常,由此可見日常葡萄糖節律在食欲肽的控制下對維系ER穩態和防止肝臟的IR有著重要作用 [32]。從中醫學的觀點來看,肝的IR不僅與日常節律有關,還與其情志聯系密切,如有觀點認為肝郁實熱、肝郁化火、虛氣滯留而產生糖尿病,同時糖尿病久治不愈、精神焦慮緊張使肝失疏泄;實驗證明2型糖尿病肝郁模型大鼠代謝紊亂,與神經內分泌失衡導致IR有關 [33]。

3.2 肌肉和IR 肌肉IR和線粒體功能失調有關,這些應激反應激活絲氨酸激酶,能夠阻礙胰島素傳導和葡萄糖轉運體4(GLUT4),其具體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老化的骨骼肌在IR中有病理性作用,骨骼肌的老化可能會促進糖尿病的發展,反之胰島素敏感性的受損狀況會加重骨骼肌的功能惡化;抑制叉頭轉錄因子(FOXO 1)的表達能夠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這歸結于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攝取、使用增加和肝臟內糖異生減少,機制之一可能與SIRT1-PGC-1α-axis提高線粒體代謝有關 [34]。在胎兒生長階段,營養不良會增加患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產前的低蛋白飲食和產后的高脂肪飲食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主要通過長壽蛋白3 (Sirt3)降低骨骼肌的氧化呼吸作用和減少琥珀酸脫氫酶(SDH)數量,這樣可能會使胰島素介導的糖代謝抵抗減少 [35]。有研究表明,在骨骼肌中,肌肉IR通常情況下不會影響收縮刺激的葡萄糖攝取,這可能與GTPaseRac 1介導的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有關,也可能與GULT4移位有關 [36]。

2型糖尿病及其IR病理機制復雜多樣,其發生與炎癥、脂肪因子及肝臟、肌肉、脂肪等糖代謝相關器官的功能狀態有關。炎癥引起IR主要是通過炎癥因子所在的相關通路的激活;脂肪因子與IR關系與脂質代謝有關;胰島素敏感組織與IR關系與各組織中葡萄糖代謝吸收有關。從中醫學而言,與上述3個方面相應的分別是炎癥因子與“內生之毒”、脂肪因子與“痰濁”、胰島素敏感組織與“肝郁實熱”。

隨著人們對2型糖尿病研究不斷深入,對其病理形成分子機制的認識也越來越成熟和完善,推測2型糖尿病的形成應該不是某一個單一機制的結果,在更大程度上其可能是多機制相互影響、交叉作用的結果,其機制并非一平面結構,而是立體的多個機制共同影響的結果,因此在預防和治療上也不能針對某單一通路或靶點進行干預,而應“多通路、多靶點”共同干預,以達到改善或治療糖尿病IR的綜合效應。在分子生物學領域不斷發現的新的病理機制對2型糖尿病、IR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中醫學作為替代醫學,在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中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醫并重治療糖尿病是中國醫學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并為抗糖尿病新藥研究和開發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猜你喜歡
抵抗素內脂瘦素
瘦素抵抗與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瘦素及瘦素受體基因多態性與冠狀動脈慢血流現象的相關性
內臟脂肪素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HBV相關肝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及其與肝病進展的關系
哮喘患兒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瘦素及Foxp3的表達
瘦素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相關性研究進展
貝那普利在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應用及對其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影響
二甲雙胍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臟抵抗素表達的影響
吡格列酮對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的影響及其對腎臟的作用
與內脂素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