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群剛湖北大鼓免費傳習班考察報告

2015-02-22 09:15歐陽亮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430060
大眾文藝 2015年3期
關鍵詞:曲藝湖北

歐陽亮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430060)

付群剛湖北大鼓免費傳習班考察報告

歐陽亮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430060)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大鼓”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藝之一。2013年初,武漢湖北大鼓藝術家付群剛面向公眾開辦“湖北大鼓免費傳習班”,開創湖北大鼓當代傳承新形式。作者通過1年半的跟蹤調查,對傳習班的辦學背景、教學內容與手段、社會影響等做了考察梳理,并綜合評估了其優勢與局限,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湖北大鼓;付群剛;傳習班;國家在場;活態傳承

一、基本情況

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孝感、黃岡和武漢一帶的說唱藝術,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藝之一。湖北大鼓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山東鼓書藝人丁海洲經河南到湖北演出授藝,后來弟子們將其改為湖北唱腔。民國時期,武漢三鎮的諸多茶館會所,均有鼓書藝人的身影。新中國成立后,王鳴樂、陳謙聞等湖北大鼓表演藝術家時常在漢口中山大道的民眾樂園演出。

80年代中期以后,湖北地方曲藝節目逐步從劇場舞臺上退下來,唯張明智表演的湖北大鼓仍久演不衰。然而,新時代娛樂資訊業的迅猛發展,仍使湖北大鼓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武漢現僅存一家專業曲藝團體——武漢市說唱團,且基本不表演湖北大鼓等傳統曲藝。

21世紀,隨著人類對多元文化及“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特別是2008年湖北大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北大鼓迎來新的發展契機。2010年,湖北大鼓國家級傳承人張明智“告別舞臺師徒100場巡回演唱會”拉開帷幕。2013年1月,湖北大鼓免費傳習班在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內正式開班,由在全國屢獲曲藝表演創作大獎的省級傳承人付群剛親自授課。

二、辦學背景

1.時間地點

傳習班自2013年1月10日開班,每周六13:00-15:00于武昌區丁字橋路湖北省群眾藝術館二樓排演教室授課,已開課3學期。

2.主講教師

付群剛,現年58歲,國家一級演員,湖北大鼓省級傳承人,湖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師從武漢鼓書著名老藝人陳謙聞。近年創作表演的湖北說唱《四菜一湯》、湖北大鼓《新編三婿拜壽》《一盤冬瓜》《人民調解員》等屢獲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全國曲藝作品征文獎、湖北省“百花書會”作品獎等權威獎項。

3.學生來源

開班一年多來,到訪傳習班的學員人數已逾百,有藝術表演團體工作者,社區老年曲藝愛好者,高校教師和大學生、中小教師和學生以及外國留學生等。從考勤記載可知:2013年1月-2014年1月間出勤率達50%以上的固定學員約20余人,分三類:第一類是社區中老年曲藝愛好者,約占固定學員總數一半,其中少數有曲藝戲劇表演基礎,主要來自附近的凃家嶺社區、南湖社區、珞珈山社區;第二類是高校青年學生和教師;第三類是正式拜師的徒弟。

目前,傳習班已有6名優秀學員正式向付群剛磕頭拜師(表1)。從性別年齡看,6人均為學習潛力較大的青少年,年齡在10-34歲之間,有一半是女性;從專業基礎看,有1人為地方專業劇團演員,湖北大鼓基礎較好,另有2人有高等專業音樂院校學習背景;從學藝現況看,半數學徒自2013年7月中斷了傳習班的學習,另外3人至今仍堅持學習且頻繁參加省地市各類比賽與演出。

表1:

三、教學內容與手段

1.曲目

迄今,付群剛共傳習湖北大鼓唱段8個,主要為短篇或長篇書目的精選片段(表2)。其中,傳統書目(如《學文化》)占1/4;近年根據經典歌曲、詩詞自己“裝腔”創編的新曲目(如《唱支山歌給黨聽》)占1/4;湖北大鼓輝煌期50-80年代的代表作品(如《豐收場上》)占1/2,尤以張明智的作品為多。

表2:

另外,付群剛也會在傳習班上對徒弟們的演出作品進行輔導。以徒弟程曉兵為例:程曉兵來自洪山區消防支隊,參與的演出活動幾乎全是師傅為他“量身打造”的新作品(表3)。演出之前,付群剛都會在傳習班課堂上對他進行單獨指導,既可鍛煉其臨場膽量,也是給其他學員觀摩學習的機會。

表3:

2.技藝

湖北大鼓是融合了音樂、文學、表演等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在教學中,付群剛對打鼓擊板、演唱、表演等技藝均傾囊相授。

(1)打鼓、擊板

湖北大鼓,舊稱“鼓書”,表演者需自擊板鼓。沿襲“打鼓說書”傳統,付群剛在教學中特別重視“打鼓擊板”基本功,將其做為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要求學員能掌握常用的鼓板點子和規律,可以較自如的控制板、鼓,然后才開始教唱書目。

教授內容包括:左手云板的正確握法與基本打法;右手握鼓簽的正確姿勢與單擊、雙擊、彈擊等基本打法;正七星點、反七星點、長捶點等常用鼓板點子等。

打鼓、擊板的基本要求有:擊板的位置準確,能發出清脆的板音;擊鼓手腕松弛,鼓簽擊鼓富于彈性,能控制輕重緩急;鼓板點子板點均勻。

(2)念白、演唱

付群剛在湖北大鼓念白、演唱上的要求可以歸納為三點:一“咬字清晰”,即說話咬字有一定的力度,讓觀眾聽得清楚;二“斷句清楚”,即唱腔節奏符合語言邏輯重音;三“依字行腔”,即唱腔音調與黃陂語音相吻合。

(3)表演

湖北大鼓教學中還包括手、眼、身、法、步的表演訓練。在基本表演姿態上,付群剛要求學員:“站如青松滴翠,坐如玉樹臨風,心似春花開放,目如故友重逢”。表演上講究“跳進跳出”,即可以從一個人物突然跳到另一個人物,準確表現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

(4)伴奏

1958年以后,二胡成為湖北大鼓主要伴奏樂器。付群剛要求學員在伴奏時秉持“托腔保調”的基本原則,以“墊”作為主要技術手法。即在伴奏時注意襯墊、填補唱腔中的空隙和演唱中的氣口停頓之處,起到承上啟下,連貫唱腔和唱詞意境的作用。在上下句唱腔間隙,最重要的襯“墊”手段是“還”音,即伴奏從唱腔落音起頭,加花后又回到唱腔落音。

3.手段

付群剛湖北大鼓傳習班的教學形式沿襲了傳統的“口傳心授”方式,不依譜本,“以曲帶人”。第一階段(2013年),主要是集體授課,通過手把手傳授鼓板,唱腔,表演,讓學員對湖北大鼓鼓板、唱腔、表演有一定的體驗積累。第二階段(2014年至今),教學以個別輔導,集體觀摩為主,即學員課下自行準備曲目,課堂上針對性個別指導。若有學員參加相關競賽演出,還會聯系專業伴奏樂隊(含二胡、揚琴、笙、琵琶、阮、箏等)前來排練。

四、社會影響

開班以來,傳習班在文學藝術界、教育學術界、社區群眾、傳播媒體各層面都引發了較大反響。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親自為傳習班學員拜師做見證,全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為學員拜師儀式題寫匾額“鼓樂荊楚”,全省曲藝界名人均到場祝賀并召開專題研討會,江漢大學人文社科基地指導學生對傳習班及湖北大鼓傳承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周邊藝術院團演員、武漢高校和中小學的師生、社區老年曲藝愛好者、在漢的外國留學生都慕名而來學習。湖北日報、湖北電視臺等本地媒體及央視國際頻道也都給予了跟蹤報道。

同時,傳習班學員們頻繁參與各類藝術活動,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影響。如大徒弟程曉兵,半年間已參加消防系統內部及面向群眾的各類演出多項,《最美抱火哥》還參加了公安部優秀文藝節目評選(表3),起到了宣傳、弘揚湖北大鼓和文明新風尚的作用。最小的徒弟鄭博杰不僅頻頻在武漢各類文藝匯演、少兒選秀、綜藝節目中出鏡,還在全國第六屆少兒曲藝大賽中斬獲表演三等獎和新苗獎,使湖北大鼓走入青少年和主流媒體的視野。

五、引發的思考

付群剛湖北大鼓傳習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代傳承的新形式,發揮了一定的優勢,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在:

1.優勢

(1)國家在場

我國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明確指出:“政府是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相較于過去以民間自發為主導的文化遺產傳承行為,近年來,“國家在場”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案度簞偤贝蠊膫髁暟唷弊鳛楹笔》俏镔|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上級主管部門的一項政府行為,是對我省傳統曲藝傳承的一次探索嘗試。它使湖北大鼓及其傳承人在文化藝術界及社會群眾中的影響與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客觀上起到了宣傳、教育、引導的作用。

(2)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分兩種,一種是博物館式的靜態保存,一種是活態傳承。其中,后者——在現有文化生態中保持生命活力,實現自我傳承是最為理想的方式?!皞髁暟唷钡拈_辦雖是在“外力”作用下的政府主導行為,但在傳習班的引導下,學員們自發的參與各類表演、演出卻又真真切切是其自主行為。從這一層面來看,“付群剛湖北大鼓傳習班”喚醒了傳習者的文化自覺,實現了湖北大鼓藝術的活態傳承。

(3)服務社會

由于說唱藝術自身的藝術特點,付群剛在傳習班特別強調要利用湖北大鼓說新唱新,謳歌我們的時代,弘揚主旋律。從表2、表3可以看出:不論是湖北大鼓的經典傳統書目,還是付群剛創編的新作品,都與思想道德教育、弘揚文明風尚密切相關,真正體現了“傳播文明、引領風尚”的社會功能。

2.局限

(1)教學資源未能形成合力

目前,湖北大鼓傳習班僅一位授課教師——付群剛。2013年因老師外地出差調研、參賽等原因,傳習班授課僅20次,授課時間較零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員們的學習積極性。但另一方面,武漢有著得天獨厚的曲藝教師資源。不僅付群剛的同門師兄張明智近年來也一直致力于湖北大鼓的傳承與傳播;曲藝名家何祚歡、陳世鑫、何忠華、周維等大批老一輩曲藝工作者一直關注湖北傳統曲藝的傳承發展。但長期以來,大家各自為戰,缺乏合作溝通,效果不溫不火,未能形成曲藝發展的大氣候。若能聯系這些曲藝精英定期為傳習班學員授課,形成團隊合力,定能使教學效果更為優化,迎來湖北曲藝的春天。

(2)學員隊伍不穩定

觀察發現,不同學員對學習的需求也不盡相同:藝術館文工團演員想通過短訓盡快提高專業水平或學習幾個新書目;外國友人和中小學生大多僅希望通過一兩次學習,體驗一下湖北大鼓;只有附近社區的老年愛好者和高校的曲藝愛好者能夠堅持長期培訓。較長的學習周期,又缺乏一定的管理監督機制,使得傳習班學員流動性較大。這反過來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3)教學尚未形成成熟體系

首先,從教學內容來看,每學期平均不足3段,略顯單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湖北大鼓是綜合性的藝術,包含演唱、說白、表演、擊鼓打板、與伴奏樂隊配合等諸多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無曲譜教材和相關視聽教學資料,傳習過程中全憑師傅口傳,學員們只能逐句跟唱,無法做到有效地預習和復習,以致拖慢了進度。再者,從教學評價環節來看,傳習班并沒有對學員每個階段的學習提出明確要求。由于缺乏考評環節,學員們的學習既無近景計劃也無遠景目標,導致學習過程松散,出勤率也得不到保證。

3.建議

(1)充分發揮“國家在場”的優勢,挖掘潛在傳承者

“國家在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政府可以依托傳習班學員的不同身份背景,發揮學員潛力,加大財政支持,開展不同層面的配套傳習活動。如通過在社區舉辦相關文化藝術節,給傳承人與傳習者展示與表演的舞臺,培養湖北大鼓觀眾;與藝術團體與研究機構合作開展湖北大鼓數字化保護,搶救、整理瀕臨失傳的曲目,培養湖北大鼓表演專業人才和研究團隊;在高校積極推進合作辦班,鼓勵學員在高校組織相關社團,培養湖北大鼓演唱、表演、伴奏、創作的新生力量。

(2)整合教師資源,形成團隊合力

武漢具有深厚的曲藝文化積淀。據《中國曲藝志 湖北卷》中記載,解放后武漢三鎮固定表演評書、大鼓等曲藝的著名茶館

至少在40余家以上。60、70年代,曲藝表演的專業隊伍仍相當龐大。眾多曲藝前輩匯集于此,傳習班可聯合他們為學員開展系列講座,讓學員全面了解南派、北派湖北大鼓及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唱腔、板鼓、表演、伴奏、創作特點。同時,可將傳習內容擴大到與湖北大鼓有著藝術淵源的兄弟曲種(如湖北評書)和姊妹劇種(如楚?。?,帶動湖北地方曲藝戲曲的共同繁榮發展。

(3)針對不同對象,開展分類培訓、分類管理

相關部門可借鑒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班經驗,形成更為嚴密的教學體系。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需求與特點,開展不同類型的短期培訓班,如專業提高班、基礎普及班、中小學生暑期培訓班、高校社團講座等。挖掘有較強傳承能力的學徒重點培訓,對拜師的優秀學徒,簽訂協議,明確責任義務,制定長期培養計劃。對湖北大鼓經典唱段的曲譜、唱詞、板鼓點、伴奏進行記譜,編訂相關教材。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較為完善的考勤監督機制,對不同類型的培訓班分類制定考勤制度。抓好教學評價(考核)環節,提升教學效果。借力比賽展會、匯報演出等實踐平臺,為學員提供各類表演展示的舞臺,展示傳習班教學成果,在人民群眾中起到更大的宣傳推廣作用。

[1]楓波等編.《中國曲藝志湖北卷》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2000.

[2]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北卷》新華出版社,1992.

[3]何遠志.《湖北大鼓》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

歐陽亮(1979.8-),女,漢族,湖南冷水江人,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民族音樂學碩士。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指導性項目“湖北傳統曲藝傳承與城市文化生態變遷問題研究”(14G435)階段性成果;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化產業經濟研究中心資助項目成果。

猜你喜歡
曲藝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思詩史為曲藝批評與創作賦能
七十年的奮斗 七十年的輝煌——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來曲藝事業成就
《曲藝泉城》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湖北宜昌卷
馳援湖北
湖北武漢卷
媒體時代曲藝批評應以曲藝活動為中心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