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創作的審美判斷與文化反思

2015-02-22 09:02倪學禮李杰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詩性影視劇藝術

■倪學禮 李杰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創作的審美判斷與文化反思

■倪學禮 李杰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創作在藝術本體、審美取向和哲學高度上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集中指向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本文重點從藝術眼光與藝術趣味的追求探索、人生真善美的融會貫通、生命價值的尋找與詩性精神的堅持等維度,對當前影視劇創作展開分析,進而闡明影視劇創作須源于生活,并點亮生活。

影視??;藝術趣味;文化反思;詩性精神

1982年,55歲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站在了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上,他說:“拉美社會非同尋常的現實,是我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雹?012年,57歲的莫言也站在了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上。他說:“我的親人們的故事,我的村人們的故事,以及我從老人們口中聽到過的祖先們的故事,就像聽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樣,從我的記憶深處涌出來?!雹跓o論是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是莫言,都提到了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偉大的作家一定要有觀照生活的勇氣和意識,沒有“源于生活”的意識,就無法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案哂谏睢边@一概念是以創作者為主體,將藝術創作歸結為一種抽象的理念。而如果將“高于生活”轉化為“點亮生活”,這一學術視角可能會使文藝創作出現新的生機與活力。因為“點亮生活”這一命題,將觀眾作為主體,使得作品與觀眾的關系緊密結合起來。影視劇創作作為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分支,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極為緊密。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欣賞影視劇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情緒的釋放、愉悅和滿足,最重要的,是通過對生活的體悟與探索,最終改善他們的生活品位與品質。藝術如果不能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那么它在人的心中便是不完美的?!包c亮生活”的過程,便代表了觀眾與影視劇之間的往返關系,代表了觀眾對作品的感知層面的承接關系,代表了一種情感和意義的延伸。

那么,影視劇創作如何源于生活并點亮生活呢?我們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藝術本體上對藝術眼光與藝術趣味的追求與探索;審美取向上對人生真善美的融會貫通;哲學高度上對生命價值的尋找與對詩性精神的堅持。三個不同的維度將藝術、審美與人生哲理統一起來,將藝術創作與人生品鑒有機融合。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的,藝術美境、人生至境、宇宙真境三者的融合,打通了藝術與人生的關系,使“藝術人生化”“人生藝術化”。宗白華先生所說的“三境”,在本質上追求的正是一種天地相生、萬物合一的境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雹?/p>

一、對藝術理想與藝術趣味的追求與探索

1.藝術眼光的立意等級

藝術源于生活。這個生活不管是歷史的,還是政治的,甚至是道德的,最終都要落實到“人”上。對于“人”的理解,要依靠創作者的藝術眼光?!八囆g眼光的立意精神等級,決定了這個作品有沒有可能成為人類生態的直覺形式,然后獲得人間存在、被人們關注的價值”。④2006年,電視劇《士兵突擊》一改昔日軍旅題材電視劇的英雄模式,塑造了一個“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的普通士兵許三多形象。評論界紛紛認為,這是軍旅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新高度。其實《士兵突擊》所做的,只是關注了具體的生命狀態,并為這種生命狀態找到最合適的表達視角。許三多、成才、高城、袁郎、伍六一、史今等一系列人物都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那是因為觀眾從他們身上獲得了相同的人生體驗,觀眾被這些人物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的力量所感動、所激勵,于是一起興奮、一起歡呼、一起哀嘆、一起悲憫。

將觀眾看成和自己一樣的人,不是要盲目地迎合觀眾,而是要引導觀眾。但是縱觀近年來的影視劇創作,卻在反其道而行之。2012年,在那個低迷的冬日,一部編織著密密麻麻的巧合和190多個笑點的電影——《泰囧》,撞上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贏得了巨額票房,但是在短暫的視覺停留之后,并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記憶與太多的回味,人們一笑了之(《泰囧》對《人在囧途》的侵權另論)。同樣,作為一部“奶嘴電影”,《小時代》給時下的青少年以不少撫慰與麻醉。在光怪陸離的符號背后,一場炫富盛宴儀式般地展開,消費社會的物欲橫流恰到好處地毀滅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究,從而滋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幼稚病”。帶著銅臭氣的《小時代》雖然贏得了不菲的票房,但是,粉絲電影畢竟不是中國電影的真正出路??疵餍?、瞧熱鬧、秀時尚、湊段子,只能讓中國電影離世界電影越來越遠。這樣的電影在塑造國民性格上,其負面影響在不久的將來即會彰顯。錢理群先生在其著作《夢話錄》里說:“當前轉型期的中國正面臨制度重建、文化重建、價值重建、生活重建四大問題,所有的問題,關鍵點都在人?!倍缎r代》之類的電影,將“人的精神獨立與自由”棄之不顧,在“物質大革命”面前,成者王敗者寇,有錢者自戀,無錢者卑微,讓人在對物質世界的迷戀與沉淪里失去了主體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睂Ξ斚碌那嗌倌攴劢z而言,沉迷于這樣的文化泡沫,無疑是對青春的褻瀆,對成長的破壞。

當下的電影生產,除了對消費社會的物質生活進行消費之外,還有一種是消費苦難。電影《1942》主要將視角放置到一九四二年的那場災難:大旱天災,戰亂人禍,災民流離失所。馮小剛導演向觀眾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痛苦與不幸,表達了一息尚存的人性的掙扎??墒?,影片對于殺戮、饑餓與血肉橫飛太過渲染。官能帶來的欲望是埋葬精神的墳墓。用災難展覽來滿足觀眾的視覺刺激,無疑是對人類靈魂的侮辱、對民族苦難的褻瀆。畢竟,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的精神是自由的,人只要生存著,就要奔向更高的目標。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同樣描寫了災難,但它所達到的境界,是《1942》不可同日而語的?!短┨鼓峥颂枴分?,在貧與富、生與死、愛與恨面前,幾乎每個人都找到了尊嚴、幾乎每個人都體現了良善、幾乎每個人都擁抱了愛意。這樣看來,表達困境中人的存在價值,才是有藝術眼光的好作品、大作品。

2.藝術趣味的品評琢磨

“趣味”是一種審美判斷和審美體驗,是創作者或觀眾對影視劇的喜愛和偏好。司空圖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提出“趣味”一詞,指的是創作上的情趣和風格。在西方,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休謨認為“趣味”是一種審美判斷力。無論是哪種觀點,都傾向于將藝術趣味作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具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標志?!把鰟t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保ā兑讉鳌は缔o》),天地萬物與人的生命意識相關聯。正如莊子的那只蝴蝶,蘊含了藝術生活的情趣。1904年1月8日,契訶夫給正在尼斯度假的詩人普寧寫信,結束語卻是:“請代我向可愛的、溫暖的太陽問好,向寧靜的、蔚藍的大海問好?!边@體現了一種藝術的心境,更是一種意境。

意境,指的是特定的藝術形象(符號)和它所表現的藝術情趣、藝術氣氛以及它們可能觸發的豐富的藝術聯想和藝術幻想的綜合。⑤韓國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在中國頗受歡迎,除了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相通之處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中的趣味性以及特定時空之下的意境之美。都敏俊生病時,養在家里的植物也跟著他生病的身體一同枯萎。當都敏俊康復后,那些花草又奇跡般恢復原狀。這正是“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鐘嶸《詩品序》)。都敏俊最后發出這樣的感慨:“總感覺一切隨時間流逝,最終消失?!闭鎸嵟c虛幻、永恒與短暫的意境美便出現了。

如何讓主流文化的價值在趣味生動中獲得觀眾的認可,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存續中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中國的電影創作者正在努力嘗試著?!朵摰那佟肪褪沁@樣一部作品。它描述的是東北老工業區產業工人的艱難生活。但影片用一種幽默的方式來建構故事情節,在不失娛樂性的同時,也收獲了一種樂觀開闊的精神氣質。另外一部作品《失戀33天》,以800萬元的小成本投入創造了3億元票房,除了其成功的網絡宣傳、營銷策略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接地氣”的趣味性。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觸動了都市男男女女心中的隱秘。用真誠的態度去講述故事,小情趣也動人。

“趣味無爭辯”,不同藝術趣味的人有各自欣賞的作品。但是,趣味又是有高低之分的。電影創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想象,呈現出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將故事虛構出來讓觀眾去感知。在“感知”和“想象”之間,對觀眾趣味的把握是關鍵。電影《金陵十三釵》屢遭詬病的原因,就在于藝術趣味的選擇。有人說這是情色愛國主義,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一方面,代表著金錢和欲望的妓女們承載著導演對戰爭的鞭撻,但另一方面妓女拯救女學生也是一種變相的販賣。恰恰就是這種毫不掩飾地吸引觀眾眼球的商業目的,破壞了影片思想上的表達,也造成了價值觀上的混亂。

二、對人生真善美的融會貫通

雖然影視劇作品是已經完成的意義文本,但其意義的解讀要依靠觀眾的“再創造”。所以,對人生真善美的融會貫通要始終體現在創作過程之中,方可使觀眾參與“再創造”,進而完成完整意義上的“心理重建”。

1.真:人類生命的自然狀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無論是儒家文化“比德”的人格訴求所體現出來的對主體生命體驗和人格承擔的重視,還是道家“道法自然”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真美與言外至味的審美品質,都與人的生命中最本真的狀態有關,是人類最真實的生命體驗。⑥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陸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面對這樣一部給年輕人看的電影,大家一致的反應是,為什么近期大陸的電影中沒有如此真實可愛的青春?是我們對愛情的理解已經變異,還是青春已逝無法還原?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正反映了中國大陸電影創作中的漠視真實生命狀態的怪現狀。尼爾·波茲曼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斷叫“童年的消逝”。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的青年已經消逝,青春已經消逝。在生活的壓力面前,或麻木、或奔勞、或獲取、或丟棄,在四面楚歌中步入中年。這又是一個蘇格拉底的時代:我們的道德生活受到了威脅,傳統的信念分崩離析,沒有什么東西是確切的和值得肯定的。面對這樣的現狀,創作者該怎么辦?海德格爾說過的一句話也許對我們有所啟發,那就是:“讓思想重新回到對生命的關注?!?/p>

當然,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虛設”。人們對影視作品“源于生活”的理解一直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客觀真實”,一個是“藝術真實”。影響著人們態度與行為的,并不是事實是什么,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是什么。正如蘇珊·朗格說的,“一件藝術品就是一件表現性的形式,這種創造出來的形式是供我們的感官去知覺或去想象的,而它所表現的東西就是人類的情感?!雹哌@種情感是廣義的情感,不應該拘泥于細枝末節,不應該流連于個體悲歡。以產科醫院為背景的電視劇《產科男醫生》,在職業劇的旗號下,沉湎于無根的愛情不能自拔,過多的巧合和“奇葩”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對醫患關系幾乎只字不提。無獨有偶,另一部跟律師有關的職業劇,故事的編織就是男歡女愛再加上幾個離婚官司,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完全被小打小鬧、硬扯死磕給沖淡了。希望我們的電視劇創作者,秉承一種責任意識,為普通的民眾抒懷、為國家的生活立傳。

2.善:價值判斷的基準

影視劇創作需要觸及社會現實,并回答人的生存境遇問題。藝術的魅力就在于激發人們對生活的信念,激勵著前行的人一往無前、頹廢的人抖擻精神、歧路上的人迷途知返。所以它的道德作用是至高無上的。改編自畢飛宇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推拿》,講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師的生活,他們善良、堅強、隱忍,雖然生活在黑暗中,但是因為對友情愛情、對生命尊嚴的追求,讓他們尋找到內心無與倫比的光亮。影視劇通過對“善”的頌揚,讓觀眾站在更高的藝術境界中靜觀自己,最終達到自我的凈化與完善。

與此相比,有的電視劇熱衷于描述瑣碎的日常生活,親情、友情甚至是愛情都成為被消費的對象,作品所傳達的價值觀念處于利益的鏈條之中。在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里,愛情終于敵不過金錢,“窮二代”將女友拱手相讓落得千夫所指、“富二代”抱得美人歸卻贏得歡呼喝彩。在這里,對物的崇拜總是以失去自我為代價的,觀眾在這樣的電視劇面前既不可能獲得正面的力量,也沒有因劇中人物道德墮落受到懲罰而獲得靈魂的洗禮。2011年,電視劇《甄嬛傳》紅透熒屏,雖然電視劇在故事編織和制作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但依舊無法掩飾其價值觀上的“硬傷”。勾心斗角、爭風吃醋的心計,借刀殺人、以惡制惡的伎倆,顯然無法帶來文化的提升與向善的力量。盡管故事最后表現了擁有榮耀身份與顯赫地位的甄嬛,只剩下余生的蒼涼與寂寞,但是對于表達人性之惡,以及這種惡所帶來的掙扎、痛苦與傷害,批判力度顯然不夠。

多元化的社會,最大的問題是價值觀的不明確。每一種價值觀都無法證明其他價值觀存在的不合理性,但是卻能證明自己存在的理由。這樣含混的現狀,使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在這個年代,自己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別人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就像帕斯卡說的“我們都愿像上帝那樣,判斷此為善彼為惡”。無法把握自己、把握世界,價值的判斷便極易受到集團意識和反復無常的個人喜好的影響。這就需要創作者堅持科學的、高尚的價值觀,以“修辭立誠”,傳播現實生活中的最寶貴的道德范式和人生經驗。

3.美:對人生意識的審美創造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也就是說,生活應該追求美,拋棄不美。我們生活的物質世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在其中生活的人們很容易被現存的功利性所蒙蔽,藝術就是讓人們透過藝術作品,看到世界美的本源。

近年來,“穿越”劇以“雷人”為目標,達到了泛濫的程度。這樣的電視劇已經放棄了審美,將審丑帶到了電視熒幕上。屢遭詬病的“穿越”劇《宮鎖心玉》《宮鎖珠簾》《宮鎖連城》在消解歷史的嚴肅性與深度性的同時,將觀眾帶入到游戲化、惡搞化里,這樣的表現手法,固然帶來了“遁入夢中”的欣賞快感,幫助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完成情緒釋放,卻放棄了藝術對美的表達、對人生的善意指導。

而“抗日神劇”大行其道,更是影視界的悲哀,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翱谷丈駝 睆膬热萆嫌挚梢苑譃閮深悾阂活愂恰按蚬啡盏摹?,一類是“抓狗特務”。在“打狗日的”這類劇中,編劇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胡編亂造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抗日奇俠》里,男主人公拿的武器是拳頭和繡花針,練的功夫是太極拳和鷹爪功,他們可以手撕日本鬼子,可以用手榴彈炸飛機;《箭在弦上》里,女主人公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輪奸后,挺身而起,褲子自動穿上,同時,拉弓射箭,把輪奸她的日本鬼子全部射死;《利劍行動》里,主人公一出場就向日本鬼子展示了傳說中的神功,他的一把飛刀能頂一個連;《戰雷神》里,一道天雷降下,劈中了炸彈的導火索,日本鬼子被全部炸死。在“抓狗特務”這類劇中,更是“雷”點百出:《X女特工》里,一群如花似玉的少女,僅僅在特訓班待了3個月,一個個就成了武功高超、無所不能的“超人”,她們可以躲避槍林彈雨、可以飛檐走壁、可以拆除炸彈、可以揮灑自如地運用美人計,甚至在被俘后從敵人戒備森嚴的審訊室全身而退。之后,她們又輕而易舉地搶劫了火車,將兩車廂軍火收入囊中,整部戲如同科幻游戲。新《燕子李三》里,編劇讓日本女特務色誘李三,在兩個人的談情說愛上大作文章;在一部未通過管理部門審查的電視劇里,一個為我地下組織工作的穿裙子的舞女,一抬腿踢翻一個狗特務,不幸的是,舞女竟然露出了三角褲頭。這種虛假的、矯情的民族主義怎么能喚起觀眾深沉的、莊重的愛國之心?將抗戰這樣一件悲愴、悲壯和悲情的歷史事件,拍成一部部狗血劇、搞笑劇、雜耍劇,從而來達到自己賺錢的目的,既違背了倫理道德,又踐踏了民族精神。再進一步說,這幾十年來,我們拍了不計其數的跟抗戰有關的影視劇,可是幾乎沒有一部能觸及民族靈魂、打動人心的作品。難道創作者們不應該警醒,不應該自省嗎?

在娛樂消費潮流下,我們的文化一再被娛樂搶占。正如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說,可怕的不是我們為什么娛樂,而是我們忘記了我們為了什么而出發。好的藝術作品,要基于對美的最本質理解,與社會權力無關,與流行觀念無關。由筆者之一擔任編劇的電視劇《小麥進城》,在這方面作了一點點有益的嘗試?!缎←溸M城》展示的是農村女人王小麥如何幫助丈夫通過參加高考的方式重新返城、而自己也努力在北京這個大城市立足的故事。王小麥不漂亮,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她善良、堅強、有愛心、有韌勁,雖歷經磨難,但是依舊以德報怨、樂觀向上,總是能“從絕望之山中開辟出一塊希望之石”,所以,王小麥又是真的、美的、善的?!缎←溸M城》努力做到:堅持優秀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充分發揮影視劇的功能,讓觀眾在這一“想象的共同體”中接受感動、熏陶與浸染。

真、善、美代表了三種審美取向,代表了影視劇創作和欣賞的最終旨歸?!罢妗笔且粋€價值的選擇,這個選擇在現實生活與藝術表象之間創造了一種張力,甚至會改變現有的“存在”。創作者在甄別、反思中進入對“善”的追求。通過選擇“善”的一面,達到對“惡”的揚棄,不是簡單地與現實產生碰撞,而是在交流中創造一種情境,在這種情境中照亮“美”的存在。影視劇對于現實生活來講,應該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包含著希望,不但在“最壞的世界不能創造失望”,還要“在最壞的世界中也有勝利”。⑧“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雹?/p>

三、對人生意義的尋找與詩性精神的堅持

1.對人生意義的尋找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边@體現了中國人對人生意義的關注,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在這個飛速發展、變化多端的時代,碎片式的生活和淺表的文化讓人類精神的家園受到嚴重沖擊。有人說,人生沒有意義,我們何須去尋找意義?恰恰相反,“精神沖突是追尋真實意義的條件,它依賴于個體的自我理解與自我批判”⑩。人類精神活動的本質是人生意義的尋找。換句話說,人生如果沒有意義,人類將無法得救。影視劇創作者在尋找意義的精神活動中,需要做的是還原歷史與現實,是將歷史與現實的精神凸顯出來。

電影《唐山大地震》有一個氣勢恢宏的名字,但是如果你要從中找尋唐山大地震本身,或者30年來普通中國人的心靈史,那你只能無功而返。流淚,是觀眾在影院里唯一能做的本能生理反應。蘇格拉底說,我們就是我們的靈魂。為了“認識我自己”,我必須知道我自己是什么。(11)所以,藝術創作的動力,不是探索生活的“所以然”,而是對“知其所以然”的追尋。喪失了追尋的勇氣,就失去了理想與信念的支撐。陳凱歌在電影《趙氏孤兒》的宣傳活動上說:“如果扣一個忠義的帽子給程嬰,今天的觀眾會不會覺得可信,誰會拿自己的孩子的死去換別人孩子的生?”(12)在這樣的理念主導下,最后的復仇就變成了一場鬧劇,程嬰也由一個忠義的英雄變成了一個庸俗的凡人,悲劇精神蕩然無存。連這些曾經懷抱書寫“國家寓言”抱負的導演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不讀書不看報沒什么文化修養的年輕導演了。這樣看來,中國電影承擔不起主流價值觀的建造與傳播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生活風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人生經歷。雖然我們一直在強調“人性”,但是,如果沒有對人所存在的時空世界的觀照,“人性”就顯得沒有分量。2009年,一部諜戰劇《潛伏》橫空出世,電視劇中的人有血有肉,立體而豐滿。觀眾不僅僅看到了余則成的穩重周全,翠萍的火爆大膽,更看到了在國家危難時刻,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信仰、忠誠以及人性的光輝。在日常生活的涓涓細流下面,是驚心動魄的力量。余則成和翠萍最終在生命的無常中獲得永恒生命的不朽,觀眾也將獲得由人類的尊嚴而產生的自豪感。所以,影視劇創作必須將視野投向廣袤無垠的空間和變化流逝的時間,畢竟人是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生存的、成長的、挺立的。

2.對詩性精神的整體開發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借用亨斯·薩克斯的詩歌:“所有的詩藝和所有的詩情,不過是對現實之夢的說明?!庇耙晞∫蝗鐗艟?,背后隱藏著一種對詩性精神的追求。正如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在他看來,歷史固然重要,歷史背后的詩性精神卻是最關鍵的。2014年5月11日,張藝謀在電影《歸來》發布會上說:“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悲劇,它會讓觀眾哭,但不會難受,主要是感動?!保?3)在這樣的定位下,《歸來》的主題僅僅出于對苦情的表達,影片流于無節制的哭泣之中。至于文化使命和精神探尋,已經被主動拋棄了?!皻w來”作為一個永恒的母題,是人類非常原始的生命體驗,一方面承載了對家人和故鄉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是在時間的焦灼與空間的隔離中個體的感知、頓悟與超越?!稓w來》盡最大努力做到了前者,但對后者的表達卻是軟弱無力的。兩漢樂府《悲歌》里說:“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蛟S,導演缺少的,就是這種由“遠望”帶來的“詩意”表達。筆者認為,在無限浩渺的時空之中,通過“歸來”這一行為,完成主體的反思與心靈的救贖,最終“詩意地棲居”于這片土地上,這才是《歸來》最應該挖掘的主題。

“詩性精神”是中西方藝術所共有的智慧財富,哲理性的“詩性精神”也是中國影視劇在藝術探索上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疾飚斍坝耙晞撟?,以藝術真實的消解為代價的狂歡遮擋不住內容的虛弱與思想的貧瘠。影視劇創作以商業價值為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付出了喪失詩性精神的沉重代價。影視劇創作上的價值觀混亂,不僅帶來了誤讀與詰難,更引發了觀眾思想上的波瀾,使他們陷入迷茫、彷徨乃至對生活失去信心與希望。今天,東西方文化互相融合滲透,達成深度對話空間。中國傳統的詩性精神與西方的詩性精神盡管有所不同,卻共同將藝術引入到了一個哲學的境界。在影視劇這一藝術載體下,詩性精神進入感性的審美體驗中,使我們有機會進行一種理性的反思。

在觀看好的影視劇作品的時候,觀眾如神游、如交友、如夢寐。在一個詩性精神的體驗世界,觀眾體驗到心靈的遼闊,他們與天地萬物對話、與山林泉水對話、與藍天白云對話,在別樣的情致下,達到物我一體、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國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其驚人的視覺效果和復雜的哲學觀,讓中國的觀眾為之驚喜和振奮。一個叫派的印度少年,在海上遭遇災難,獨自一人漂流227天,面對接踵而來的困境,如何獲得新生?影片好似李安寫給自己的《天問》,追問的是他自己。而每個看完影片的觀眾,也會對著蒼天追問自己的內心。面對所有的困難與挫折、傷痛與傷害,心靈會經歷恐懼與不安,進而產生征服的欲望,最終獲得的是與大自然乃至整個世界的和解。這就是信念。這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吧。

四、結語

當今中國的影視藝術研究越來越趨向于微觀,有人說這是藝術研究走向成熟的標志。但是就目前中國的影視藝術發展狀況來看,本質性問題還未解決,由此引發的關鍵性問題的研究也不可能深入。

就目前而言,中國影視劇研究最本質的問題,依舊是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在影視劇創作過程中,必須要做好創作者與觀眾互動的心理預設,堅持作者、作品與受眾“三位一體”,方可達到理解、溝通與交流的目的。觀眾是影視作品的直接承受者,觀眾只有從作品里觸摸它的脈搏氣息,尋找它的內在價值,窺見它的精神氣質,作者、作品與觀眾的關系才能得以建立。作者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宣泄與對生活的抒發,觀眾也得以推廣此心,體會千載之知己并完成頓悟人生之妙。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庇^眾從優秀的影視劇中,去尋找靈魂的醫術,竭盡全力成為他們自己的醫生。畢竟,關心自己詩魂的超越、心靈的安寄,為自己的生存意義操心,是人無法拋棄的內在性。(14)這也正是我們所提倡的影視劇創作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源于生活,點亮生活!

注釋:

①[哥倫比亞]加布里埃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拉美式的孤獨》,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精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頁。

②《莫言諾貝爾獲獎講話:講故事的人》,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208/c87423-19831536.htm l,2012年 12 月15日。

③⑨《習近平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光明網,http://news.gmw.cn/2014-10/16/content_13549868.htm,2014年10月16日。

④余秋雨:《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現代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頁。

⑤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

⑥李西建:《中國美學的詩性智慧及現代意義》,《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11年第3期。

⑦[美]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滕守堯譯,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頁。

⑧[法]阿蘭·巴迪歐:《電影作為哲學實驗》,李洋譯,《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

⑩劉小楓:《拯救與逍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

(11)[美]道格拉斯·所希奧:《哲學導論——智慧的典范》,王成兵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1頁。

(12)郭濤濤、林鷹:《信義豈能被閹割成復仇?被割掉了“歷史”的電影〈趙氏孤兒〉——兼反思中國文化應如何向世界》,《環球財經》,2011年第1期。

(13)《張藝謀不排斥未來還拍商業大片》,《半島晨報》,2014年5月12日。

(14)劉小楓:《詩化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頁。

(作者倪學禮系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杰系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文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立】

猜你喜歡
詩性影視劇藝術
詩性想象:英國當代女性小說之超驗敘事
詩性的叩響——羅周劇作中“詩”的重塑與探尋
影視劇“煙霧繚繞”就該取消評優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試論影視劇中的第三者現象
爆笑街頭藝術
翻拍影視劇是一種文化
影視劇教育了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