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化進程中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2015-02-25 08:51張瀟文
學海 2015年5期
關鍵詞:話語中華馬克思主義

張瀟文

在現代化進程中推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張瀟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能夠站穩腳跟的根基。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認為,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梳理的基礎上,創設一套系統的、穩定的、特殊的話語體系,讓民族元素和世界語言相融通,最終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行之久遠。

現代化 傳統文化 傳承 轉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能夠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提出“要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傳承?!边@要求我們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實踐相結合,從時代的高度、用新的視點和方法對傳統文化的思想、命題、概念和范疇給予科學解釋、賦予新意。這是我們在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守的文化立場和發展方向。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

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導向正確,馬克思主義由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而更具中國特色。①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相融相通的歷史淵源、理論基礎和實踐探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來看,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改變現實的力量,這里的現實不僅包括中國的現實實際,也包括中國的歷史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理想價值與現實生活價值的柔性轉接,構建了一種本體論闡釋的選擇。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那一天,就開始了中西馬相互融通之道。馬克思主義在吸收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思想內核,而恰恰是用自己的思想內核改造傳統文化,使其現代化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內化到中華文化的內部,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國文化最為核心、最為重要的部分。這種長期文化層面的影響積淀,為當下馬克思主義進一步中國化奠定了基礎,也有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更高境界。

從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歷程來看,一種理論是否適合中國,關鍵是看它是否能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歷史上,中華傳統文化曾經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發展,構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穩定的價值根基和精神支撐。自晚明之后,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哲學走入虛靈的境界,偏向個人精神的解脫,與現實社會脫節,傳統文化道路越走越窄。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變遷,有力地證明了依靠純粹的儒家文化和道家傳統救不了中國,唯有與中國本土實踐相結合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傳統的價值理念轉化為現代的價值理念,將傳統的價值放置在現代的平臺上加以重新安頓?,F在在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好的傾向,比如試圖“以儒解馬”、“以儒化馬”、“以儒淡馬”等。②事實上,不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很難把握。胡適等人發起的“整理國故”運動本意在融合中西文化,實現“再造文明”。但因為片面拔高西方文化,陷入了某種程度的“西方中心論”,不僅欠缺對西方文化的批判,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客觀評判。

再從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探索來看,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明確提出把繼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1956年春,毛澤東提出的“雙百”方針,說明我們黨仍然堅持了批判地繼承的科學態度。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主張對傳統文化采取采取歷史的、階級的、辯證的方法,“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實事求是地肯定應當肯定的東西,否定應當否定的東西”。進入21世紀后,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黨的十七大鮮明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評價,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人愈益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機聯系在一起,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③

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提煉

近年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研究中,仍有一些基本概念亟待厘清。如,把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傳統文化等概念和說法混為一談,相互推導、相互包含、相互置換。這些亂象產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界定不清,全面整理和系統研究仍嫌不足,對其中某些特殊范疇、概念和命題的深刻挖掘和創造性闡發尤顯欠缺,影響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真諦和精髓的把握。因此,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前提是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研究和提煉。

首先要注重文本。要從紛繁復雜的史料當中收集、分析、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重視使用原有的傳統文化經典,這往往是往圣先賢千百年來生活經驗和生命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載體。經典古籍的整理與傳統文化的傳承關系密不可分。中國文化典籍浩如煙海,越是像儒家這種影響力大的思想,其言說內容越是被后人反復闡釋,許多原初意義已被曲解。因此對經典古籍的整理,具有重要的意義。由北京大學牽頭、國內外幾十所高校共同編撰的《儒藏》,是一項關乎儒家文化復興的重大學術工程,堪稱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總匯。這不僅對于經典古籍的傳承,對于中國人返回“原點”找尋自己文化的根和源,都十分必要。

其次是要去偽存真。對我國傳統文化,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任何文化傳統都處于不斷的闡釋、遮蔽、再闡釋和建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之中,傳統文化在當今語境下使用絕不是平移,必須根據時代發展調整充實內涵。如儒家思想中的“禮義廉恥”,作為“普遍思想形式”的概念,在今天仍然可以沿用,但都需要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岸Y”的舊義蘊含著等級貴賤秩序,而今天的“禮”,則是建立在人格平等上的相互尊重。

第三是梳理凝練。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是兩個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靠的是內在的、不斷繼承的“文化傳統”,也就是其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和精華內核。因此,要重點研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社會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主流價值觀念或者理論體系,從中理出一條清晰明確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脈絡和主線,即從傳統文化中把握“文化傳統”??傮w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應該是從傳統的文本解釋向文本創造轉化,從封閉性研究向開放性研究的轉化,從碎片化走向體系化研究。

創設一套體現系統性、穩定性和民族性的話語體系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它的存在方式具有連續性,是無法割斷的。傳統文化語言中留下來的往往是對于中華民族精神實質的把握,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內在銜接、相互貫通、辯證統一、有機結合的。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須從傳統文化話語中汲取養分,這是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這其中,保持話語體系的系統性、穩定性和民族性十分重要。

系統性。話語體系具有一定的構型特性。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完備的理論體系。有樸素辯證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以“道”為核心的方法論、以規律為對象的科學觀、平等理念、中庸之道的行為方式、人的主體性意識、對策理性、道德與法制相統一的禮制的社會管理模式、民主集中制的社會組織形式,還有重義輕利、義利統一、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出污泥而不染的道德理念,等等。④這一豐富完整的體系決定了話語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邏輯嚴密、相互聯系、層層推進的顯著特征。

穩定性。話語體系是一種文化形態核心價值理念的外在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話語體系的構建,既要與當代社會思潮、價值理念交織融合,體現時代特征,又要堅守自己精髓內核,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宋明理學之所以能擔負起中國本土主流傳統的復興,原因之一在于它打通儒道佛,形成了一套相對穩定的話語體系,這也是它被稱為理學的原因。因此,建設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話語體系,首先要懂得中國哲學方法,將百年中國學術發展成果和中國幾千年的學術傳統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具有自身特征、相對穩定的話語體系、學術范式和學術理念。

民族性。甲午戰爭后,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識分子致力于西方的自然科學理論和政治、法律思想的引入,引發了東西方文化大激蕩。步入當代,為促進中國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中國知識界大規模借鑒吸收各種西學,把西學東漸推向又一個新高潮。因此,在20世紀中國文化思想發展史中,存在著“以西釋中”的詮釋范式,用西方邏輯方法研究中國文化蔚然成風,中國話語體系也被西方話語體系所籠罩。民族的語言習慣和交流習慣永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棲身之處。只有理論概念和話語體系符合民族表達和交流習慣的要求,才能實現理論概念的民族化,激活民族文化生命力。不能再以時代性沖淡民族性,要消化好近百年對西方學術學習的成果,形成一種具有自身文化特征和民族形式的話語體系,體現“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⑤

讓民族元素和世界語言相融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我們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當下,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動、碰撞、沖突和對話,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文明對話不僅是各種文明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方式。

中華傳統文化和世界各文明之間的對話是循環往復的交流融匯過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盡管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總是有一定的共同性?,F代化是今天人類社會面臨的大命題,其中,建設文化的共同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從屬于這一命題,這是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讓民族語言和世界語言相通共融的理論前提。

中華傳統文化一直是在交流融合中發展的。中華傳統文化自身就是交流融合的產物?!按呵飸饑鴷r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農家、兵家等各個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蕩,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觀,豐富了當時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雹迯闹泄乓恢钡浆F代,中華傳統文化一直在和各種外來的文化因素在互動場域里面不斷發展。按照杜維明的觀點,文化間的對話可以在不破壞文化多元性的條件下有利于普遍性辯論的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對不同的文化形態具有強大的吸收包容能力,由此推動中華傳統文化不斷創新發展。

中華傳統文化交流融合的目的是開創一種新型、更高層級的文明。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成果的融合發展,就要實現西方文化中的先進因素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優秀因素的有機整合。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明成果要在相互批評又相互借鑒的雙向回流中,不斷迸生到更高、更深層次,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提供相匹配的文明形態,為人類文明增添更為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內容特質。

融入日常生活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人生的最高意義,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這就要求最高的價值可以而且必須在現實的世界中體現。⑦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實踐者,他的關懷重點是現實生活和日常倫理。梁漱溟認為,“儒家是一種生活態度?!币恢币詠?,中國的文化傳統的世俗化程度歷來就遠遠高于其他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越是接近日常生活的文化內容,越是“接地氣”的價值觀,其傳承的時間就越長、傳播范圍就越廣,生命力才能久遠,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日用而不覺”。

中華傳統文化是龐大的復雜的系統概念,只有分解成為具體而微的文化元素,落在實實在在的載體上,才能融入日常生活。具體途徑有三:

一是要將傳統文化元素納入國民教育序列,從理念上奠定基礎。教育部印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對分學段有序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出了規劃和指導。我國現代高等教育將中國傳統學術分割,分別納入文、史、哲、藝等學科,以至于能夠用通融整合的眼光理解和詮釋中國經典者難以為繼。因此,國學一級學科的設立迫在眉睫,這有助于改變整個傳統文化教學體系。還要注意一個傾向,即不能用傳統文化教育取代馬克思主義教育,不能把專業研究和傳統文化教育混為一談。習近平總書記說,“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館,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是要將傳統文化元素導入行為規范。傳統禮儀、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寶藏,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通過成人禮、婚禮、喪禮等禮儀,讓傳統文化在中國人的日常人倫中表現出來。通過舉辦類似于傳統的民間鄉校、社學等,或者納入鄉規民約等,形成具體行為方式。通過組織清明、中秋、重陽、春節等系列節慶活動,重新確立中國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將其中蘊含的價值觀觀念和“中國味道”傳遞下去。

三是要讓傳統文化元素插上“科技”翅膀。將科學的創新力量融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轉化中,有助于傳統文化的持久保存和更廣泛地傳播。數字時代的傳統文化傳承,借助數字資源檔案建設這一重要基礎,可以得到較為長期的保存。運用科學技術例如三維立體效果等對傳統文化的遺跡進行全方位的效果展示等,或開發數字展館等還原傳統文化的真實面貌,有助于還原傳統文化其真實內涵。將新近的科學元素加入對傳統文化的介紹和推廣中,讓傳統文化更為生動直觀,從而拓展傳統文化傳播的性質和渠道。

①陳先達:《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②梅榮政:《儒學長期統治,并未助中國現代化》,《紅旗文稿》2015年第13期。

③包心鑒:《中國共產黨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大眾日報》2015年5月14日。

④陳世清:《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話語權》,《中國改革論壇網》2014年3月3日。

⑤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

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年9月24日。

⑦杜維明:《二十一世紀的儒學》,中華書局,第149頁。

〔責任編輯:畢素華〕

張瀟文,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江蘇省委宣傳部文藝處,1052934915@qq.com。南京,210023

猜你喜歡
話語中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現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話語新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