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性組織中無序的“第四張面孔”*

2015-02-25 19:47譚長貴
學術研究 2015年11期
關鍵詞:莫蘭組織化無序

譚長貴

復雜性組織中無序的“第四張面孔”*

譚長貴

莫蘭認為無序所具有的組織作用使無序呈現出“第四張面孔”,這還不能足以說明“第四張面孔”的全部內涵。雖然“第四張面孔”離不開無序的組織作用,但更離不開具有組織作用的組織。只有當無序、有序及組織成為關聯體,組織才可能為了自身的生存與存在對無序的組織作用進行選擇,無序的組織作用才可能實現,這是無序呈現“第四張面孔”的深層原因。更進一步說,組織化關聯與組織化參與就是“第四張面孔”的核心,因為無序在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無序很難想象有組織化關聯與組織化參與,有了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才有了組織,才有了無序的“第四張面孔”。

復雜性組織無序第四張面孔

與經典理論對無序的單一性描述不同,莫蘭以全新的視覺對無序進行了考察,認為無序表現為四張面孔。這不僅使無序在人們的視野中變得生動,也使人們對無序的認識更加深入。其中,被莫蘭設定為理論上的“第四張面孔”,雖然是莫蘭對無序的認識所具有的新高度,但仍然留下了認識上的無限空間。

一、“第四張面孔”:無序、有序、組織的關聯體

莫蘭認為無序有四張面孔:第一張面孔是熱力學方面的,由于能量的耗散,作為熱紊亂的無序給我們帶來的是死亡;第二張面孔是微觀物理學方面的,在微觀基質的層面,無序作為存在的基本要素給我們帶來的是生命;第三張面孔是創世方面的,它融合了第一張面孔和第二張面孔的信息,既是熱紊亂的無序也是微觀基質的無序,同時給我們帶來了死亡和生命,于是創造由此開始;第四張面孔是理論上的,這張面孔中的無序已經有了更神奇的力量,它進一步打破了決定論的長期統治,將死亡、生命、創造和組織統統聯系在了一起。[1]

雖然,莫蘭基于從微觀到宏觀、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從熱力學到物理學、從天體物理學到人類生物學、從理學到哲學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對無序的“第四張面孔”的認識,并沒有明確復雜性組織中的無序是否具有“第四張面孔”,但毋庸置疑,無序的“第四張面孔”已在復雜性組織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首先,“自波爾茨曼始,第二熱力學定律所涉及的不僅是能量,而且也是有序和組織”,[2]只是它在復雜性組織中意味著解體或死亡;其次,“第四張面孔”已明確地將無序與死亡、生命、創造和組織聯系在了一起,這里的“組織”不僅是起組織作用的“組織”(即作為動詞的組織),還應該是具有自適應、自組織、自生產能力的復雜性組織,因為死亡、生命、創造和組織已是復雜性組織自適應、自組織和自生產過程的全部。對“第四張面孔”認識的最大亮點是莫蘭融入了“起組織作用的無序”的觀點,將無序與死亡、生命、創造、組織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而死亡、生命、創造、組織與無序、有序和組織密切相關,是無序、有序和組織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導致了死亡、生命、創造及組織的行為或結局出現,這表明“第四張面孔”的深層聯姻是無序、有序和組織,而無序、有序和組織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第四張面孔”本質上是無序、有序與組織的關聯體。①無論莫蘭建立的無序、有序、組織的三聯式中,還是加入了相互作用后構成的四聯式中,都明確表達了有序、無序、組織這一關聯體的存在。莫蘭三聯式中的“組織”是作為名詞的“組織”,關聯體中的“組織”,是既作為名詞的“組織”,也是作為動詞的“組織”。

“第四張面孔”是無序、有序、組織關聯體在環境中的自然呈現,是復雜性組織具有的重要特征。與有序一統天下的決定論觀點不同,關聯體揭示了無序與有序既協同互補又對立競爭,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既解體又組織的關系。這一認識在經歷了馮·福斯特“從噪聲而來的有序的原則”、普里戈金“從無序走向有序”的發現、阿特朗“起組織作用的偶然性”看法后,莫蘭才進一步提出了“起組織作用的無序”的觀點,并用“第四張面孔”將無序與死亡、生命、創造、組織聯系在一起,構建了無序、有序、組織的關聯體。關聯體揭示了宇宙中之所以存在著組織,它既歸因于無序的現象(偶然的相遇),又歸因于有序的現象(物理—化學規律),有序、無序和組織總是一同發展,彼此不可分離。[3]這告訴我們,所有的組織構成不僅具有有序的成分,同時也包含了無序的成分;所有的組織運行,不僅有有序的參與,也離不開無序的參與,自創世始無序與有序就一直在共同打造著組織[4]作為生物組織的生命體,之所以出現熵增,是因為存在熵減;之所以出現熵減,始因存在熵增。熵增表明趨向無序,而熵減則意味著趨向有序。熵增與熵減過程的同時進行,使生命體組織得以生存和存在。社會組織如果只存在單純的有序,就有可能禁錮在一個沒有創造力沒有活力的狀態里;如果無序占據主導地位,社會組織同樣會失去創造力和活力,兩種情形的最終結局都是組織的解體或消亡?!暗谒膹埫婵住睂o序與死亡、生命、創造、組織聯系在一起,也將無序、有序、組織聯系在一起,使無序與有序在復雜性組織中的相互存在與作用變得同等重要。

在以牛頓為典型代表的決定論世界里,有序主宰一切,無序與有序、組織完全對立,無序會因種種理由或遭到排斥或根本就不存在。這就出現了讓我們難以想象的不可思議:完全對立的成分或要素間,是不可能產生互動的,因而也不可能形成關聯體,但現實卻是各種關聯體的普遍存在;另外,普遍存在的關聯體無一例外地存在著解體和消亡的可能與結局。這都表明,無序本來就存在于以有序為主導的關聯體中,或是發生了有序向無序的轉化,無序取代有序占據了主導地位;無序、有序、組織之間并不只存在著唯一對立的關系,它們之間既同一又對抗,既互補又競爭,即使是極端的無序復合體仍然包含著有序,極端的有序復合體照樣包含著無序,盡管它們是不同的和對立的,但始終是一個整體。[5]生命的存在與無序性相反,卻以無序性的存在為前提,它在無序化潮流的抗爭中產生,整個過程始終表現為與無序的對抗與協調。[6]

關聯體是諸種成分或要素通過某種關系生成的聯合體,即復雜性組織。如果僅僅說“第四張面孔”是無序、有序及組織通過相互關系構成的整體并不準確,因為整體不能等同于組織:整體有可能是“死”的;而組織(特指復雜性組織)必須是“活”的,它保持著開放的狀態,具有自適應、自組織和自生產的能力。無序、有序、組織形成的關聯體就是這種活的組織、復雜性組織、復雜適應系統。組織具有神奇的力量,由于這種力量,無序和有序有了相互作用的可能和空間,并由此產生了組織,產生了有序、無序、組織的相互作用,出現了涌現,形成了具有主動性的“活”的組織?!盎睢钡慕M織不僅使組織成為活組織,也使無序、有序成為活的無序和有序,“活”的無序和有序也自然地使組織成為活組織?!盎睢钡慕M織是具有主體性的組織,選擇性往往是主體性組織面對環境根據自身需求所采取的一種通常性的典型的主動性判斷和行為。[7]主體性組織中的一切都是主動的,①主動性組織具有處于被動狀態的時候,但并不能由此否認主動組織的主動性,它仍然希望并設法通過主動的方式改變被動的狀態。有序是主動的,無序亦是主動的,主動的有序與主動的無序經主動的相互作用使組織成為主動的組織。[8]于是,在主動的組織內,只要這種主動性不喪失,主動的無序和有序也往往是可控的無序和有序,因為主動的組織必然會從組織整體的角度和需求出發對主動的有序和無序采取主動的決策和行為,以保持主動的組織主動的存在和生存。②“生存”在于當下,是代內的延續;“存在”需要自我生產,自我生產是代與代之間的傳遞。這可以從社會組織的發展與進步中得到充分的印證。社會組織為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總是主動地對同樣具有主動性的無序和有序進行管控,以確保社會組織不因極度的無序而解體,不因極度的有序而僵化??梢?,組織在“第四張面孔”的構成中顯得極為重要,這也是莫蘭極為看重組織的原因。

二、“第四張面孔”讓無序得以新生

可以說,人們對無序從來就很少傾注熱情,甚至到今天依然如此。在以牛頓為代表的經典科學中,規律統治著萬千世界,宇宙萬物以秩序稱王。面對無序,人們雖然迷茫、不解,甚至恐懼,但仍然相信無序只是受人們認識水平、能力和條件的缺限而暫時不被認識的表層現象。在以決定論為主軸的經典科學里,無序一直被排斥在科學的大門之外。盡管后來的熱力學和量子力學試圖讓無序進入科學的殿堂,甚至設計了一個“麥克斯韋小精靈”的實驗,但仍然沒有獲得成功。無序基本處于“死亡”狀態,而被人們所煩惱、所唾棄、所邊緣化。隨著決定論的一統天下被打破,無序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并逐漸從“死亡”狀態中復活。當然,無序是不可能從“死亡”狀態完全復活的,也不可能從邊緣化狀態進入中心化狀態,人們也不可能對無序給予完全的愛,因為直到今天無序依然不過與死亡、生命、創造和組織聯系在一起。也許,這是無序的最好結局了。

在第二熱力學給無序塑造的第一張面孔中,無序從能量的胚胎中發育出來,由卡諾和克勞休斯提出的能量耗散定律,經波爾茨曼改造成了有序的耗散定律。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推導,宇宙的熵將趨向于飽和,宇宙不可避免地趨向于“熱寂”狀態,最終的結局是趨向于無序和混亂。[9]也許第二熱力學給出的宇宙的最終結局沒有錯,但自創世以來到當下的種種生存與存在告訴我們:生物界在進化、人類社會在發展……它們一直都以單個的解體和消亡來獲得群體的有序與進步。于是,無序在第一張面孔中基于兩方面的原因死去:一是它在理論上帶來的是死亡;二是在生存與存在的現實中帶來的并不完全是死亡。第二張面孔給無序帶來了一線光明——也僅僅是一線光明,因為它只在微觀層面曇花一現般地閃現了一下,而最終仍然被有序所扼殺,但也終于升格為“存在的基本要素”。[10]在微觀物理學中,無序集中體現在基本粒子的表現方式上。這些不再是明確可分、可測和可確定的基本粒子,總是游離在粒子與光波之間,它模糊不清、自行分解、性質多樣、難以定性;也無法同時測得它的動量與位置,它仿佛無憂無慮,天馬行空,自得其樂,完全擺出了一副琢磨不透的面孔。不過,人們并沒有放任基本粒子的進一步表演,而是很快用統計學這張大網將它納入到了統計規律中。于是,一切又恢復到秩序的狀態,無論微觀層面還是宏觀層面,有序繼續當道,無序再一次死去。

然而,無序并不甘愿死去,隨著大爆炸的巨響,無序與有序攀緣在一起,前后不離,難舍難分。它們以各自的方式,建立了相互聯系,通過相互作用,共同創造了宇宙。在巨大的爆炸聲中,基本粒子誕生了,原子誕生了,太陽系誕生了,恒星誕生了,行星誕生了,接下來生命也誕生了,這其中無一沒有無序的參與。人們再也無法抹殺無序的另一種作用:它不僅能破壞也能創造,它總是以破壞的方式進行著創造。這可從托姆提出的突變理論中找到答案:創造“(突變)遠沒有排斥無序,而是從起源上包容了這一觀點,因為一個古老形式的斷裂和毀滅是新形式產生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讓我們懂得了世界的有序化和組織化就建立在失衡和不穩定之中”。[11]這便是無序越來越體面的第三張面孔,它從微觀世界來到宏觀世界,坐上了創世者之一的寶座。創世起源的無序及有序,在“死”與“生”中創世,“死”與“生”成為一種相互關聯與承接,沒有“死”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死”,“生”在“死”中,“死”在“生”中,“生”“死”同在,無序與有序共同創世。

應該說,無序真正得以新生是在“第四張面孔”中。這一次,無序經由普里戈金的貝納爾漩渦進入到組織,“貝納爾不穩定性”成為一種能夠產生出自發自組織現象的定態的不穩定性的突出例子,[12]向我們揭示了,“波動紊亂的,也就是無序的熱流有可能自發地變成‘結構’或曰有組織的形式”,“異常、紊亂、耗散等現象也會產生‘結構’,也就是說它們能夠同時生成組織或秩序”,“宇宙的秩序和組織正是在紊亂、不定、異常、不可能和能量耗散中發展起來的”。[13]人們進一步發現,包括活體組織在內的組織都在無序的伴隨下運行,無序既有破壞能力也有組織能力,它不僅能讓組織解體也能讓組織生存并存在(自我生產)。無序不僅是起解體作用的無序,還是“起組織作用的無序”。[14]自此,無序的“第四張面孔”已將無序與死亡、生命、創造和組織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第四張面孔”之所以讓無序得以新生,是因為無序是“起組織作用的無序”,在組織形成過程中起著組織作用。這方面,馮·福斯特、普里戈金、阿特朗、馮·諾依曼等人,特別是莫蘭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的成果的共同點就是推翻了決定論對無序的片面認知,無序已不僅僅代表破壞、解體和消亡,還代表了創造與組織,從而肯定了無序的創造與組織作用。這方面本文不予進一步討論,只指出一點:“起組織作用的無序”中的組織作用,必定是具有創新意義的組織作用,如果缺乏創新性,組織作用就不會發生。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起組織作用的無序”也是“起創新作用的無序”。

“第四張面孔”之所以讓無序得以新生的另一個原因是與具有自組織、自適應、自生產能力的組織有關。無序通過其具有的組織作用使組織成為可能,組織也讓無序得以新生。難以設想,如果沒有組織,無序是否還能存在,其存在的意義又如何體現。無序對組織的影響與作用不是單方面的,組織也同時在對無序施加影響與作用。這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組織對無序的抵抗、吸收與改造。無序對組織的作用一刻也沒有停止,組織也必須對無序施加反作用。組織抵抗無序,是為了自身不至于因無序的反組織作用而解體;組織吸收無序,是為了自身的需要讓無序為我所用,這種需要包括組織穩定、漲落及涌現;組織改造無序,是通過某種轉化的方式對無序的一種選擇性利用。二是組織和組織化過程產生無序。有了組織基礎,第二熱力學定律才跳出了封閉系統,而具有了普遍性與實際意義。按照第二熱力學定律,有序、組織和組織化過程中必定產生無序;[15]物理學家維克托里給莫蘭的手稿批示中認為,“與初期連在一起的各種限制通過互動創造了最初的組織,組織又反過來制造出新的無序和新的制約等”。[16]無序創造組織,組織制造無序和制約。這表面上看會加速組織的解體,但并不盡然。組織或組織化產生無序的過程,也是組織實現體內熵減的過程。雖然,這一過程導致了環境的熵增,卻使組織實現了熵減,這通常是復雜性組織生存自保的最基本方式。組織對無序施加影響,從另一角度表明組織在自組織、自適應、自生產過程中離不開無序,這不僅因為自組織的自組織作用是自組織在自組織內對無序和有序的自組織,還因為存在于自組織過程中的無序的作用。雖然組織能夠對無序施加影響,但不能完全掌控無序,這是因為無所不在的無序對組織的作用除了不確定性、無規律性還具有主動性,這種主動性可以因為組織的影響而減弱,但不會消失。所以,漲落、分岔和涌現就在不可預知中出現。由于有了組織,無序的存在和價值得以體現,無序也因此而獲得了新生。這一新生使無序從封閉系統進入開放系統,從微觀世界進入宏觀世界,從而擺脫了決定論的束縛而具備了從生存到存在的普遍性意義。

三、“第四張面孔”的核心:組織化關聯與組織化參與

“第四張面孔”使無序得以新生,而將無序與組織聯系起來才有了無序的“第四張面孔”。這樣,組織就成為無序的“救世主”。據此看來,“第四張面孔”的核心是組織。①莫蘭所指的“組織”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為學層面的“組織”,二是現象學層面的“組織”。這雖然沒有錯,但是僅僅只有組織還不夠。更進一步說,組織化關聯與組織化參與才是“第四張面孔”的核心,因為無序在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無序很難想象有組織化關聯與組織化參與,有了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才有了組織,才有了無序的“第四張面孔”。

“組織是一個系統或一個復雜單位內各部件和各個體之間的關系組合,這個系統擁有其部件或個體所沒有的性質。組織通過相關性把各個成分、事件或個體聯系起來,讓它們變成同一個整體的部件”。[17]①這是莫蘭給組織的第一個定義,這一定義仍然具有濃厚的系統論色彩。還有許多關于組織的定義。②譬如阿特朗就將組織定義為:組織是一個由序列重復(冗余)和變化所組成的復合體;它甚至可以被看做是最大變量與最大冗余量之間的妥協與聯盟(參見莫蘭,2002年,第97頁)。筆者以為,組織是多樣性統一。在前面的定義中,很難或者根本找不到無序的影子,盡管無序在將各個成分、事件或個體聯系起來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后一定義中,無序回到了應有的位置:無序產生多樣性;多樣性體現無序,統一體現有序,多樣性統一便是涌現;涌現產生組織,組織又回過頭產生涌現,只有能夠產生涌現的整體才是組織。再者,多樣性統一的過程也是組織的過程,即將各種多樣性統一為整體的組織過程。這一定義不僅更深入地揭示了組織的復雜性,同時對于闡明“第四張面孔”的核心是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無序對于組織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的一面?!坝行蚝徒M織化越是向前發展就越復雜,越能夠容忍、利用甚至迫切需要無序”。[18]“組織形式越豐富,組織中的無序就越豐滿;無序變為有序的配料后,有序中含有的這種無序就越多,組織有序就越精致越脆弱,越被限制在局部”。[19]無序已不再與組織完全對立,而是在組織形成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是什么更深層次的原因使無序對于組織來說顯得如此重要?回答是,這個原因就是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組織化關聯與組織化參與使無序與組織緊密相連,也使無序的“第四張面孔”變得更加豐滿。

首先,組織化關聯的形成以無序性為前提。從發生學看,組織化關聯是組織出現或形成的基礎,這個基礎的形成離不開構成這種關聯的部件或成分。同質的部件或成分是不能構成關聯的,因為同質的部件或成分之間只存在互相排斥的單方面作用,或者它們之間根本就不能產生關聯;只有異質的部件或成分間,才能具備組織化關聯的條件,才有可能構成關系,而進一步形成組織。異質的部件或成分在現象或構成上必定表現為多樣性。③同質異構現象能改變物質性質,故也能呈現多樣性。多樣性既可能是實體性的部件,它們具有不同的構成與性質;也可能是非實體性的成分如因素,它們雖然不能作為實體組織的部件,但它們確實在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參與構成組織的過程。多樣性是什么?多樣性是要素構成的差異,是表現形式的不同,是作用方式的千變萬化,是運動結果的千差萬別,與離散、隨機性、不確定性、無規定性、無規律性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中可以領悟到,很大程度上多樣性代表了無序性。這也說明,無序以多樣性的方式成為了組織化關聯構成的重要條件與因素。無序不僅以多樣性為表現形式,還參與了多樣性的產生過程;不僅出現在組織化關聯形成的過程中,即使在組織化關聯形成以后仍然離不開無序的作用。任何組織化關聯都不是一經形成就固定不變了,組織時時刻刻都在運動,組織化關聯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而形成新的組織關系。一方面,舊的部件或成分有可能退出組織,新的部件或成分有可能加入進來;另一方面,環境發生變化對組織形成了新的影響,這都會導致組織化關聯發生變化。如果一個組織的組織化關聯不再發生變化,這個組織一定是死的組織;而要打破組織化關聯的僵化,促進組織化關聯的更新,都需要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無孔不入的無序的影響與作用。

其次,組織化參與的絕對必要條件是無序。組織化參與是部件或成分形成組織的關鍵環節。無論關系組合的形成,還是多樣性的統一,都因組織化參與而實現。組織化參與的內容與形式很豐富,其中之一是互動?;釉诮M織化關聯及以后的組織的形成中顯得極為關鍵,是部件或成分通往組織的唯一路徑。無論作為“關系組合”的組織,還是作為“多樣性統一”的組織,其“組合”過程和“統一”過程,都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然而,互動不可能發生在同質的部件與成分之間(具有排斥的相互作用),也不可能完全取有序的形式。相反,異質部件與成分之間的互動或稱多樣性之間的互動以及無序形式的互動,不僅更加普遍和深入,而且會更加有價值,因為這種互動的結果是產生組織化關聯與組織??梢栽O想,僅有有序形式的互動,多樣性將不會得以延續,其導致的結果就是組織的逐步衰退和解體;只有無序與有序的聯合互動,才能保持多樣性,發展多樣性,實現“多樣性統一”。又由于多樣性脫離了過程和環境中的不平衡亦即無序就不可能產生,所以,無序也就成為組織化參與的絕對必要條件。如果說,沒有互動就無法想象組織化和秩序,那么,沒有無序就不可能產生互動。要有組織就必須有互動,有互動就必須有相遇,有相遇就必須有無序。[20]這是因為,沒有無序,就不能促成相遇的不平衡、紊亂、渦流、亂流等,就不可能構成互動的環境。各種不同形式的不平衡、紊亂、渦流等,不僅能導致互動的進行,還能進一步生成組織,這已被貝納爾實驗所證實。

無序在組織化關聯和組織化參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在生態系統(組織)的形成和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生態系統是由物種、環境及其構成的多種相互關系與作用形成的。人們已經揭示了生態系統形成的奧秘。這個奧秘可以概括為:沒有差異,就沒有生物的多樣性,就不會形成物種內、物種間的相互關系;沒有相互關系,就不可能有物種內、物種間以及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沒有物種及環境因素的不確定性和無規律性參與,就沒有物種內、物種間的整合,就沒有物種的此消彼長,就沒有完整的食物鏈,就沒有物種的生存與存在,就沒有物種的消亡、退化和進化。這中間,到處都有無序的影子。我們不僅能看到或感覺到無序的過程或狀態,還能看到或感覺到無序的成分、因素或作用,但是我們卻無法完全預測或控制無序的存在或影響,哪怕是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動一下翅膀,也能引起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正是這樣的無序,使得生態系統時時刻刻都在發生我們意向不到的變化:死亡與創生、消失與生存、衰退與進化,從來沒有停下腳步,而是朝著不可逆的時間箭頭的指向前行。也正是這種變化,使得生態系統在自組織、自適應、自生產的作用下,雖然危機長存,但是張力常新。

“第四張面孔”將無序與死亡、生命、創造及組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意味著無序存在于組織的生存與存在的全過程中,特別是存在于組織的組織過程中。以往,人們害怕無序、防范無序、抵制無序、排斥無序、打壓無序,是因為在傳統理論中無序意味著解體和死亡。在“第四張面孔”中,無序的意義已突破了解體和死亡,貫穿于死亡、生命、創造、組織的全過程中。這告訴我們:在客觀上,無序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組織在無序的存在中存在,無序在組織的存在中存在,它們既對立又互補,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如同組織需要有序一樣,組織同樣需要無序。在主觀上,作為組織主體來說,應該憑借主體性地位,發揮主體性作用,面對無序,不應單單持有防范、抵制、排斥、打壓的心理和態度,還應該根據組織生存和存在的需要,合理化解和利用無序。如何合理化解和利用無序,才是我們思考的以及行為的重點。

[1][2][5][8][10][11][13][14][15][16][17][18][19][20]埃德加·莫蘭:《方法:天然之天性》,吳泓緲、馮學俊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8-20、52、66、226、16、23、19、29、57、57、95、37、64、31頁。

[3]埃德加·莫蘭:《復雜思想:自覺的科學》,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71頁。

[4]譚長貴:《復雜性:包含于組織中的無序——對復雜性本質的一種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6]陳一壯:《試論復雜性理論的精髓》,《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

[7]霍蘭:《隱秩序——適應性造就復雜性》,周曉牧、韓暉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年,第41頁。

[9][12]普里戈金、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曾慶宏、沈小峰譯,上海:世界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331-333、142頁。

責任編輯:羅蘋

N941.4

A

1000-7326(2015)11-0008-06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復雜組織中無序的化解與利用研究”(13YJA720015)的階段性成果。

譚長貴,湖南文理學院教授、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湖南常德,415000)。

猜你喜歡
莫蘭組織化無序
車身無序堆疊零件自動抓取系統
環境無序性對消費者多樣化尋求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亞臨界芝麻蛋白粉擠壓組織化工藝研究
添加劑對高水分擠壓組織化復合蛋白理化性質的影響
擠壓工藝參數對高水分組織化小麥蛋白產品特性的影響
張博庭:煤電不能再這么無序發展下去了
張衛作品
張衛作品
張衛作品
張衛作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