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視角:《七月》《希望》的“現實主義”行跡考敘

2015-02-28 10:32張昱娟
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
關鍵詞:胡風報告文學現實主義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883(2015)01-0024-04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簡介:張昱娟(1989-),女,山西平遙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現實主義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抗戰結束的接近三十年,由一種創作精神與創作方法,發展成為了一種自覺的文學思潮,有了一批堅實的現實主義創作成果和較成系統的現實主義理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戰爭的非常態環境使文化觀念發生了變化,“抗戰”與“救亡”成為了顯性的主題,文學的憂患意識與現實使命感得到突顯。胡風積極響應時代號召,1937年9月11日,于烽火中的上海創辦了《七月》,并于1944年復刊時更名為《希望》。胡風通過文藝關注社會,反映戰爭,揭露現實,批判并建構現實主義理論,促進了現實主義精神的進一步成熟,使現實主義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從《七月》1937年創刊,到《希望》1946年終刊,盡管其間因戰事而有過中斷,但仍然可以以此來考察現實主義的行跡。

一、時代結構與現實主義背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開始。以抗日戰爭需要為目的的文化規范對文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文學走出自身的封閉系統,關注社會與民眾,以新崛起的文化主體改造自己的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作家從沿海城市轉向內地,從書齋走向民間、戰場。戰爭使他們認真思考國家民族的歷史、現實與前途問題,這使其創作與生活接觸,與民間大眾接觸,具有現實主義意義。正如楊義對這一時期文學的認識:“文學是以自覺的姿態,和民族一起承擔戰爭的災難,呼喚民眾,進行神圣的民族自衛和解放的戰爭,鼓勵民族和人民救亡圖存的斗志?!?①

戰爭剛開始,由于時局混亂,條件艱苦,很多報社不堪重負,停止了一些大型文學期刊的發行。當時大型的刊物《文學》、《中流》、《譯文》、《作家》等紛紛???。雖然之后茅盾靠一己之力,將四大刊物合刊為《吶喊》,但胡風卻認為“把五四時代魯迅的書名作為轟轟烈烈的民族戰爭中的刊名,但到底和時代的感情不大相應?!蓖瑫r意識到“《吶喊》無論在人事關系上或它那種脫離生活實際的宣傳作風上,這些人也都是不愿為他提起筆的?!?②因此,胡風希望有堅實的文藝作品來反映戰時人們的生活,鼓舞人民抗戰的士氣,配合抗戰前方的需要?!斑@時候應該有文藝作品來反映生活、反映抗戰,反映人民的希望和感情。因此,我就和朋友湊了幾個錢,在上海創辦了《七月》周刊……” ③,這便是胡風創辦《七月》雜志的初衷。在《七月》的代致辭《愿和讀者一同成長》中,胡風旗幟鮮明地宣告了辦刊的宗旨和戰斗方向,認為抗日戰爭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事行動,”而是將“抖去阻害民族活力的死的渣滓,啟發蘊藏在民眾里面的偉大力量” ④。為了能擔負起宣傳抗戰、反映群眾斗爭生活的歷史使命,《七月》登載了大量的進步作品,其中有許多是革命根據地作家的作品,成為反映現實狀況的重要力量。這使《七月》產生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的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現實環境的制約。1937年10月到次年初,“國民黨黨部兩次命令書店街所屬的第三區禁止發行” ⑤。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書審會致函國民黨中宣部,稱“《七月》企圖透過文藝形式達到謬誤宣傳之目的,本會審查該刊時向極嚴格,總期設法予以打擊,使其自動???⑥。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七月》編到第7集1、2期后,于1949年9月???。1944 年12月,作為《七月》復刊的改名刊物,《希望》在重慶出版。經過了1941年的“皖南事變”,國內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顯著的逆轉,《希望》順應環境的變化,根據現實的要求,思想傾向于人民的解放。然而,在辦刊的原則與方針上,《希望》延續了《七月》的現實主義精神,以現實主義精神爭取民主權利,與黑暗勢力作斗爭。1946年10月,內戰爆發,在各種壓力之下,《希望》終刊?!镀咴隆泛汀断M穬蓚€刊物,發刊長達九年,無論環境怎樣惡劣,都不放棄現實主義的宗旨。胡風堅持,“能夠正確地反映戰爭底現實,通過內部的改造過程去實現對外抗戰勝利的歷史發展底內容的,就只有現實主義的革命傳統的新文藝?!?⑦《七月》和《希望》以創作實踐反映抗戰生活,反映民眾的思想感情,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它作為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在抗戰時期成為了和《文藝陣地》、《抗戰文藝》同樣具有影響力的文學期刊。

二、文體多樣化與現實主義

抗戰爆發后,為了提高人民抗戰的斗志,文學作品傾向于鼓動與宣傳。這促使許多作家都滿腔熱情地去寫鼓詞、相聲、唱本、街頭劇、朗誦詩等適合文學宣傳的文學作品,以此來鼓舞戰士們的斗志,推動民族抗戰事業的發展。但是,一些知識分子在貶抑“五四”新文藝的形式,對抗外來歐化的文藝形式的同時,將民族的形式簡單地等同于“俗語”與“舊形式”,推崇俗文學,使一些彈詞、大鼓、五更調之類文學形式廣泛流傳于抗戰根據地。這些民族的舊形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將文學等同于宣傳,忽視了文學本身的意義;舊形式文學內容泛化,存在一定形式主義;舊形式的狹隘也不容易接納更高級的文學內容……相比之下,同時期的《七月》和1944年刊印的《希望》,在文體上顯示出了前瞻性,產生了一批能真正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文體。

《七月》和《希望》兩本文學刊物一共出版了40期(《七月》32期,《希望》8期)(不包括《七月》周刊)。文體類型共有十一大類,分別是報告文學、詩歌、通訊、戰訊、小說、會議與討論、文學評論、隨感、散文、漫畫、木刻。其中,報告文學內容最多,涵蓋面最廣,包括抗日英雄特寫、救亡運動特寫、民眾活動特寫、陣地特寫、漢奸特寫、地方特寫、戰地生活特寫、失地情形特寫、國際文壇報告(包括日本文壇報告)、戰爭場面特寫、戰地報告(戰役報告)、游記生活報告、敵后生活報告共十三類。報告文學直接地和生活結合,迅速地替戰斗服務,以其寫實性和真實性,全面反映一定時期的全貌,成為了抗戰時期一種重要的文學樣式。胡風對報告文學也看得很重要,認為“我們民族底偉大的史詩底序章,藉著它,才沒有完全被空間、時間、以及特殊條件所淹沒、所埋葬?!?⑧《七月》對報告文學的內容加以了細化,從抗日英雄到普通民眾,從前線都后方,從戰地斗爭到地方生活,從國內到國際,所涉內容豐富而全面,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生活面貌,讓廣大民眾及時了解了時代信息。在《七月》前中期,報告文學幾乎占刊物篇幅的三分之一,發表報告文學作品最多的主要是曹白、東平和阿垅。曹白在《七月》刊登有《受難的人們》(1集2期)、《烽煙雜記》(1集3期)、《楊可中》(2集2期)等7篇報告文學;東平刊登了《葉挺印象記》(1集3期)、《我們在那里打了敗仗》(2 集1期)等5篇報告文學作品;阿垅的《閘北打了起來》連載于《七月》第3集的3、4期,《從攻擊到防御》連載于第4集的2、3期。這些報告文學都是作者以自己親自參加戰役的經歷為基礎,在記錄中國軍隊軍事活動的同時,也記錄了作者對引發戰爭事件的反應,使讀者了解并思考中國軍隊的現實情況,具有現實意義。到了1944年復刊后的《希望》,現實主義文體則更多地體現在小說上,不僅數量可觀,而且藝術技巧更加成熟。路翎、賈植芳、孔厥等青年成為了重鎮作者。相比于《七月》,此時期的作品更具有濃郁的悲劇氣質,貫注著批判意識,深化了現實主義精神。

三、批判與現實主義精神的確立

《七月》和《希望》中的現實主義理論,在對“左”傾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的批判中開始,在多次的座談會與討論會中建構,在對主觀公式主義和客觀主義的批判與“主觀戰斗精神”的實踐中成熟,逐步豐富并發展了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批判意義。

(一)對“左”傾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的批判

抗戰初期,尤其是在武漢失守前,出現了一批不利于現實主義發展的文學思潮:“文學無用論”,“宣傳第一,藝術第二”等,這種“文學無用論”和文學社會功用論,其開始可以追溯到第二個十年的革命文學中出現的公式化、概念化、標語口號化等現象,到了抗戰時期,這些論調再一次以偏激的面目出現了。作為左翼理論家,胡風較早地認識到了“左”傾機械論的危害,他認為這是“新文藝運動里面的根深蒂固的障礙,戰爭以來,由于政治任務的過于急迫,也由于作家自己的過于興奮,不但延續,而且更加滋長了” ⑨。這種反對“左”傾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的觀點,在胡風所編的《七月》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第6期和第13期發表了辛人所作的《談公式化》和《關于公式化的二三問題》兩篇評論性文章,第一篇以睿智的說理和巧妙的構思指明造成公式化的原因,即“自己主觀沒有最有效地、最積極地控制現實”,“沒有深入現實”。另一篇《關于公式化的二三問題》,則針對具體的公式化現象,提出了如何避免的方式。

這種批判在《七月》第2期所刊登的《七月社明信片》的稿件要求中有明確體現:“一,得抓住要點,避免冗長的平鋪直敘;二,作者的感情須真實,冷淡或夸張都是不好的;三,得有批判的精神,任何黑暗或污穢的東西,都應大膽地揭出;四,須在文字上去掉概念的抽象議論?!?⑩同時,《希望》的第1集第3期刊登了呂熒的《內容的了解與形式的了解》,文章批判了楊晦《曹禺論》中偏重于形式論的觀點,有效抵制了創作方法的機械主義,以實例讓讀者領悟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七月》和《希望》力圖以創作實踐去批判抗戰初期的“左”傾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要求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力度,為《七月》和《希望》的現實主義指明了方向,也對胡風之后所開創的“主觀戰斗精神”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二)“現實主義”理論的建構與發展

胡風作為《七月》和《希望》的主編,在編刊同時,多次主持了不同階段的文藝座談會和討論,并把這些座談會和討論及時地選入《七月》當中,使之成為了《七月》一種獨特的文體和現象。而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座談會和討論,對“現實主義”理論的逐步建構與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一次座談會于1938年1月16日在武漢召開,題為《抗戰以后的文藝活動動態和展望》,有十人參會。會議從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分別是“抗戰后的文藝動態印象記”、“關于新形式的問題”、“作家與生活問題”和“今后文藝工作方向的估計”。對這些文藝的現實性問題,會議立足于抗戰的時代背景,予以積極探討,如東平提到的“抗戰期間沒有偉大的作品產生”;適夷提出的“大眾化”所帶來的空洞、概念化問題;以及會議對“作家與生活”的討論……這些討論從當時文學的發展狀況出發,理性考察其背后的影響因素,對文學予以積極的引導,有利于現實主義的發展。1938年5月,《七月》組織了一次關于《宣傳·文學·舊形式的利用》的座談會。作家們結合創作與生活實際,尖銳地指出舊形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發展的方式。這些在座談會上的討論,以直接而深刻的方式延伸到了現實主義理論的深處,發展并完善了現實主義理論,為《七月》和《希望》現實主義創作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現實主義的深化與“主觀戰斗精神”

隨著戰爭的深入,胡風覺察到了文藝運動中出現了另外的兩種錯誤思想——“主觀公式主義”和“客觀主義”。對于主觀公式主義,胡風認為“主觀公式主義是從脫離了現實而來的,因而歪曲了現實,或者漂浮在沒有深入歷史內容的自我陶醉的‘熱情’里面……” êIS,這使得一些作品只根據當時流行的政治口號去寫作,演繹,單純圖解政治口號。同時,胡風堅決反對創作上的客觀主義,因為“客觀主義是作家對于現實的屈從,拋棄了他的主觀作用?!边@種客觀主義,“表面上看,這些創作也模仿現實、反映現實,實際上由于對于生活沒有經過作家的體驗、感受、突進、情感的燃燒,結果所反映的現實只是表面的、冷漠的、浮光掠影的東西” êIT。為了克服這兩種傾向,胡風提出要加強文藝家的“人格力量”和“作家的主觀戰斗要求”,這就是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

可以說,“主觀戰斗精神”是胡風現實主義的核心和關鍵,在《七月》和《希望》這兩個文藝期刊上處處透露這種精神。胡風在《七月》創刊之初,不僅強調“文藝作品所表現的東西須得是作家從生活里提煉出來”,更強調作家必須有“向著人生遠景的情熱”和“息息動人的生活底真情”,文藝作品是“作家底主觀活動起了化學作用以后的結果”。比起《七月》,《希望》更具體地體現了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1945年《希望》創刊,第一期的發刊詞《置身在為民主的斗爭里面》,就奠定了刊物的基調:“帶著深刻的精神斗爭,也引發深刻的精神改造,民主在流血”,同時,胡風認為“文藝創造,是從對于血肉的現實人生的搏斗開始的?!?êIU《希望》強調了作家的戰斗姿態,強調了與生活進行搏斗的必要,亮出了現實主義的旗號。之后,《希望》陸續發表了孔厥、東平、路翎等作家的作品,所登載的許多作品都表現出了“相生相克”以及精神的“受難”,充溢著生活感受力和熱情。這些作者以自己對現實人生“搏斗”的“思想力”,“突進”到現實人生之中,表現了廣大人民的“負擔、潛力、覺醒、和愿望”,有著主客體之間的強度肉搏和情感體驗,與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一脈相承。由此可看出,《希望》充分發揚了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

《七月》和《希望》兩個刊物,在九年多時間里,于艱難的環境下輾轉于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幾個中心城市,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透過《七月》和《希望》,我們看到了現實主義在1937—1946年這個特殊時間段的行跡,其理論不斷完善,其內容不斷豐富??梢哉f,《七月》和《希望》記錄了中國現實主義的發展,是考察現實主義形跡的一個重要依據。

猜你喜歡
胡風報告文學現實主義
“建設性”法律現實主義——對盧埃林法律現實主義的另一種解讀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自然科學與“現代現實主義”——19世紀現實主義再闡釋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作會舉行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難報告文學
重塑胡風的奇女子
淺析如何寫好報告文學
新現實主義巨匠
胡風致喬冠華函
什么是現實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